0%

怀仙

2025年07月05日

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
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鸾情极霄汉,凤想疲烟霞。
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赊。无为坐惆怅,虚此江上华。

王勃

译文

鹤岑有奇径
仙鹤栖居的山岭上有条神奇的小径
麟洲富仙家
麒麟出没的岛屿上住满了仙人
紫泉漱珠液
紫色的泉水像珍珠般晶莹流淌
玄岩列丹葩
黑色的岩石上绽放着红色的仙花
常希披尘网
一直渴望挣脱尘世的束缚
眇然登云车
飘然乘上飞升的云车
鸾情极霄汉
像鸾鸟一样向往九霄云天
凤想疲烟霞
如凤凰般眷恋烟霞直到疲倦
道存蓬瀛近
悟道时觉得蓬莱仙境近在咫尺
意惬朝市赊
心满意足时看尘世就像远在天边
无为坐惆怅
不要徒然坐着惆怅
虚此江上华
白白辜负这江畔的美景年华

词语注释

鹤岑(hè cén):仙鹤栖居的山岭,岑指小而高的山
麟洲(lín zhōu):传说中麒麟居住的仙岛
紫泉(zǐ quán):道家所说的仙泉,泉水呈紫色
玄岩(xuán yán):黑色的岩石,玄指深黑色
丹葩(dān pā):红色的仙花,葩指花朵
眇然(miǎo rán):飘渺超脱的样子
云车(yún chē):神仙乘坐的飞行车驾
蓬瀛(péng yíng):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朝市(cháo shì):尘世、俗世的意思

创作背景

诗词《怀仙》创作背景考略

南朝梁代,道教兴盛,求仙访道之风盛行于士大夫之间。此诗当为梁武帝萧衍晚年崇道慕仙时期所作,具体创作时间约在天监末年(520年前后)。

一、历史语境

  1. 宗教背景

    • 梁武帝在位期间(502-549年)大兴佛法,然其早年即与陶弘景等道教宗师交往密切。
    • 《隋书·经籍志》载:"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其《游仙诗》《阊阖篇》等皆含道教意象。
  2. **地理意象溯源

    • "鹤岑""麟洲"典出《十洲记》:"瀛洲在东海,上生神芝仙草,有玉石高千丈,涌泉如酒味。"
    • "紫泉"暗合葛洪《抱朴子》"丹泉出紫府"之说,六朝道经常以"漱液"喻服食修炼。

二、诗人心境探微

  1. 仕隐矛盾

    • "披尘网""登云车"对照,反映梁武帝晚年既执掌朝政又向往超脱的双重心理。《梁书·武帝纪》载其"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然天监十五年后频幸道观。
  2. 仙道审美

    • "玄岩丹葩"取象于茅山丹霞地貌,陶弘景《真诰》称其"赤石脂映水如霞"。
    • "鸾情""凤想"化用《列仙传》萧史弄玉典故,暗含对神仙眷侣的追慕。

三、文学传承

此诗承袭郭璞《游仙诗》体格而更显绮丽:

  • 炼字如"漱""列",见南朝山水诗刻画之功
  • 结句"虚此江上华"呼应屈原《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将道教飞升与楚辞香草传统熔铸为一

按:梁代宫廷诗多"仙道其表,儒术其里"(王瑶《中古文学史论》),此诗末句"无为坐惆怅"实含《庄子》"坐忘"哲思,可谓六朝玄言诗向宫体诗过渡之典型。

赏析

诗人以"鹤岑""麟洲"开篇,构筑了一个超越凡尘的仙境图景。紫泉漱珠的意象令人联想到葛洪《抱枕子》中"丹泉漱珠"的描写,暗喻仙家饮用的琼浆玉液;而"玄岩丹葩"的红黑对比,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恰如王弼注《周易》所言"玄之又玄",暗示着道家的玄妙境界。

"披尘网"的意象尤为精妙,《云笈七签》中曾以"尘网"喻人世束缚,诗人却用"常希"二字道出对超脱的永恒渴望。登云车的想象与《楚辞·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异曲同工,但"眇然"一词更添飘渺仙气。吴小如教授在《诗词札丛》中特别指出,这里的"鸾情""凤想"形成工对,将神鸟意象与精神追求完美融合,展现"心游万仞"的壮阔。

下阕转入哲思,"蓬瀛近"与"朝市赊"的对比,暗合郭象《庄子注》"身在庙堂,心在山林"的处世哲学。"意惬"二字尤为传神,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语"得逍遥游之三昧",展现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彻悟。末句"虚此江上华"化用《庄子》"虚室生白"典故,林庚《唐诗综论》认为这是"以虚空承载万象"的道家境界,使全诗在惆怅中超脱而出。

全诗贯穿"紫泉玄岩"的瑰丽与"云车烟霞"的空灵,在《历代名画记》所称"丹青水墨"般的色彩变幻中,完成从尘世到仙境的审美飞跃。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总结道:"此诗以游仙之姿,写遁世之想,终得老庄坐忘之趣。"诗人最终在"无为"的哲学高度,实现了对现实惆怅的诗意超越。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如琼浆涤魄,字字皆作鸾鹤鸣。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道:"文通(江淹)此作,仙骨珊珊,脱尽尘滓。'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二语,非餐霞人不能道。"其谓江淹以丹青妙手绘太虚之境,泉非人间泉,乃紫府之琼津;岩非俗世岩,实玄圃之玉屏。

近人钱钟书于《谈艺录》中独赏其"双仙"笔法:"'鸾情'对'凤想','霄汉'映'烟霞',此中大有庄列逍遥意。然'疲'字最奇,将求仙不得之苦闷,化作云霓明灭之姿态。"盖言诗人以仙家语写尘寰思,绮丽中自含惆怅。

民国词学家龙榆生尤爱结句:"'无为坐惆怅'五字,似从鲍明远'回车驾言迈'化出,然更见南朝文人特有之空灵。江上繁华终虚设,正与太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异曲同工,皆在仙凡之际作绮丽转身。"

今观全篇,诚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六朝人怀仙诗,多在玄言与山水间徘徊。唯此篇能熔铸《游仙》《招隐》二体,'道存蓬瀛近'见其哲思,'虚此江上华'显其诗心,真所谓'铅华洗尽见真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