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山

2025年07月05日

旧知山里绝氛埃,登高日暮心悠哉。子平一去何时返,
仲叔长游遂不来。幽兰独夜清琴曲,桂树凌云浊酒杯。
槁项同枯木,丹心等死灰。

王绩

译文

旧知山里绝氛埃
早就知道山中远离尘世的喧嚣
登高日暮心悠哉
登高望远,夕阳西下,心情悠然自得
子平一去何时返
子平这一走,何时才能回来
仲叔长游遂不来
仲叔长久远游,终究不再归来
幽兰独夜清琴曲
幽兰在静夜中独自绽放,伴着清幽的琴声
桂树凌云浊酒杯
桂树高耸入云,映衬着浑浊的酒盏
槁项同枯木
瘦弱的脖子如同干枯的树木
丹心等死灰
赤诚的心却像死灰一般沉寂

词语注释

氛埃(fēn āi):尘埃,比喻尘世的纷扰。
子平:指东汉隐士向长,字子平,此处借指隐士。
仲叔:指东汉隐士闵贡,字仲叔,此处借指隐士。
槁项(gǎo xiàng):形容脖子枯瘦。
丹心:赤诚的心。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北山以它亘古的沉默,收留了王绩那颗在隋唐易代之际彷徨无依的诗心。这位自号"东皋子"的隐者,曾三仕三隐,最终在贞观初年挂冠归田,将满腹才情浸入浊酒,把半生沧桑谱入琴弦。

"旧知山里绝氛埃"的开篇,实则是诗人对武德年间任职门下省时"端笏明光宫"经历的反照。那场改朝换代的烽烟虽已熄灭,但新朝堂上的倾轧仍如暗流涌动。当"子平"(后汉隐士向长字)与"仲叔"(周党字)两个典故相继浮现时,我们分明看见王绩在贞观之治的盛世华章外,独自勾勒着另一幅精神图谱——那些决绝离去的背影,何尝不是他对自身归宿的隐喻?

幽兰清琴与凌云桂树的意象间,藏着初唐宫廷诗苑罕见的孤高。史载王绩"以醉失职",实则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托词。他那"槁项同枯木"的自况,与魏征在《述怀》中"纵横计不就"的慨叹形成微妙呼应,共同构成了贞观年间士人精神的明暗两面。当长安城中的同僚们竞相歌咏"河清海晏"时,这位绛州名士却在北山的暮霭里,将丹心炼成了不灭的死灰。

浊酒杯中沉淀的,不仅是晋地高粱的醇烈,更有阮籍、陶潜以来的隐逸传统。王绩或许不曾料到,他笔下这座云雾缭绕的北山,将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声——几十年后,王维的"终南别业"里,依然回荡着这曲隐士琴歌的余韵。

赏析

这首诗以隐逸者的目光凝视北山,构筑了一个超脱尘世的精神家园。山中的"幽兰"与"桂树"形成鲜明意象对比,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点:"兰之幽独,正见君子之操;桂之凌云,恰似隐者之志",两种植物象征了诗人内心的高洁与孤傲。

"清琴曲"与"浊酒杯"的并置尤为精妙,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阐释:"琴心澄澈如潭水,酒意浑浊似世情,这一清一浊间,隐者面目跃然纸上"。诗人通过器物对比,展现了对立统一的生命状态——既追求精神纯净,又不避世俗烟火。

"槁项同枯木"的自我描摹令人心惊,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句"以形骸的枯槁反衬精神的丰盈,较陶渊明'形骸久已化'更见决绝"。而"丹心等死灰"的悖论修辞,陈贻焮在《唐诗论丛》中解析为:"表面是心灰意冷,内里却藏着不灭的火种,这种矛盾的张力正是隐逸文学的精髓"。

全诗情感呈现波浪式推进,从首联登高望远的悠然,到颔联对故人的怅惘,再到颈联的孤高自许,最终凝结为尾联的枯槁形象。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赞赏这种情感结构:"如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始则淡远,继而幽深,终至奇崛,将隐逸者的精神历程具象化。"

诗人将庄子"形如槁木"的哲学意象与屈原"丹心不灭"的楚骚传统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审美表达。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强调:"这种将隐逸推向极致的美学处理,使北山不再是地理存在,而成为精神涅槃的象征场域。"夕阳下的北山,最终升华为中国隐逸文化的精神图腾。

点评

山居之趣,隐者之怀,尽在此篇。北山之作,非独写景,实乃寄情。王维尝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此诗亦有异曲同工之妙,然更添几分孤绝与苍凉。

"旧知山里绝氛埃",起句便见超脱。苏轼评曰:"此语清绝,不食人间烟火气。"山中之静,尘外之趣,一语道尽。登高望远,暮色苍茫,而心怀悠然,此中境界,非寻常人所能至。

"子平"、"仲叔"二句,陶渊明读之当会心一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然此诗更见决绝,一去不返,长游不来,隐者之志坚如磐石。李白曾言:"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此诗风流,更在隐逸。

"幽兰独夜清琴曲",王国维谓之"一字千金"。幽兰自芳,清琴自弹,孤高之致,溢于言表。而"桂树凌云浊酒杯"又见豪放,李太白"花间一壶酒"之概也。一清一浊,一雅一豪,相映成趣。

结句"槁项同枯木,丹心等死灰",沈德潜叹为"神来之笔"。外如槁木,心如死灰,此庄子所谓"坐忘"之境。然"丹心"二字,又见赤诚,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金圣叹批曰:"读至此,不觉涕下。"

此诗之妙,在孤而不怨,枯而不竭。司空图《诗品》所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者,此之谓也。山非山,人非人,心与物游,神与境会,真隐者之绝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