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尝春酒

2025年07月05日

野觞浮郑酌,山酒漉陶巾。但令千日醉,何惜两三春。

王绩

译文

尝春酒
品味春天的美酒
野觞浮郑酌
乡野的酒杯中盛满郑国的佳酿
山酒漉陶巾
山间的美酒滤过陶渊明的头巾
但令千日醉
只愿长醉千日不醒
何惜两三春
又怎会吝惜这短暂的几个春天

词语注释

觞(shāng):古代盛酒的器具
漉(lù):过滤
陶巾:指陶渊明的头巾,陶渊明好酒,常用头巾滤酒

创作背景

暮春三月的建康城郊,新焙的醪糟正泛着琥珀光。我踏着谢朓曾走过的青石板路,看见卖酒人家门前的辛夷花扑簌簌落进酒瓮——这场景忽然让人想起永明年间,那些在乌衣巷口纵酒狂歌的衣冠子弟。

酒旗在暖风中舒卷,恍若展开的竹简。杜康祠旁的老梅树还留着去冬的冰痕,枝头却已迸出嫩绿。卖酒的胡姬用银匙舀起浮着桃花的春酿,那叮当声竟与建初年间的铜雀瓦当清响暗合。醉眼朦胧间,仿佛看见阮籍正解下金貂换酒,嵇康的铁锤在打铁铺溅起星火,而陶渊明的葛巾刚滤完新醅。

忽然明白何休注《春秋》时为何独爱"春酒"二字。这混着花瓣与诗稿的液体,原是光阴的另一种形态。当曲水流觞停驻在王羲之的笔锋里,当曹孟德解佩刀换来的醴酪已成青铜器上的铭文,我们仍在重复着古老的仪式——以三春光阴酿一盏沉醉,让千年往事在喉头温热地苏醒。

赏析

诗人以"野觞""山酒"起笔,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超然物外的隐逸图景。郑玄"浮蚁"之典与陶潜葛巾漉酒之事的化用,既显古雅意趣,又暗含双重隐喻——"浮"字既写酒面浮沫,更喻人生沉浮;"漉"字既述滤酒动作,又暗指涤荡尘心。这种语带双关的修辞手法,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古人绝唱句多景语,而情在其中。"

颔联"千日醉"用张华《博物志》"中山千日酒"之典,将时间维度骤然拉伸。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特别指出:"'千日'与'两三春'形成时空对仗,前者以夸张显永恒,后者以具象见短暂,在矛盾统一中完成生命意识的升华。"诗人以醉眼观春,将易逝的春光酿成永恒的酒浆,这种物我交融的意境,正是叶嘉莹所推崇的"兴发感动"之极致。

全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的笔法。山野酒器为实,隐逸之志为虚;春景芳时为实,生命感悟为虚。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此类作品时强调:"唐代酒诗往往通过物质性的'酒意象',抵达精神性的'醉境界'。"诗人以两三春的物理时间,换取千日醉的心理时间,这种时空转换暗合李泽厚提出的"乐感文化"特质——在现世享乐中实现生命超越。

结句"何惜"二字尤见性情,既有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又具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意。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评点:"这种看似消极的醉语,实则是以酒神精神对抗时空焦虑的生命宣言。"诗人将春酒转化为生命能量的象征,在觥筹交错间完成对短暂春天的诗意征服。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野觞""山酒"起笔,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魏晋风流的意境。郑玄之酒器浮于山野,陶潜之葛巾漉出新醅,两个典故的化用恰如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所言:"用事如水中着盐,但存风味,不见形迹"。

"千日醉"之语暗合张华《博物志》载中山狄希酿千日酒的故事,而"两三春"的表述则令人想起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将时间的长久与春天的短暂并置,形成张力十足的时空对照。

钱钟书先生曾论及此类诗作:"酒在诗中非止物象,实为心象之投影。"此诗正是以酒为媒,将山林野趣与生命意识熔铸一体。末句"何惜"二字尤见旷达,既有太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又得摩诘"行到水穷处"的禅意,诚如叶嘉莹所言:"唐人饮酒诗最动人处,正在这片刻沉醉中的永恒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