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2年-公元861年
白敏中,字用晦,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他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堂弟,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敏中进士出身,凭借自身才能和政治手段逐步升迁。他历经多朝,在唐宣宗时期拜相,积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收复河湟等事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他也因依附权贵等行为受到一些争议。晚年因身体原因罢相,出镇地方。
春风拂过长安朱雀大街时,新科进士们的袍角在杏花雨里翻飞。三十四岁的白敏中立于雁塔题名的行列中,其名赫然镌刻于《唐进士题名碑》所载:"长庆三年癸卯科,白敏中,太原人"。此刻的朱砂字迹尚未干透,正如《旧唐书·白敏中传》所言:"敏中进士擢第,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这位太原白氏的子弟,正以清贵之姿踏入大唐帝国的权力回廊。
据《登科记考》卷二十记载,是年主考官礼部侍郎王起取进士二十八人,时人谓之"颇得实才"。白敏中的策论《毁方瓦合赋》独出机杼,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特别提及:"其文有'冀随时而俯仰,宁逆物以矫抗'之句,深合圣人中庸之道"。这种圆融的处世智慧,恰似《因话录》所述其"性沉静,有器局"的秉性,为他日后位列三公埋下伏笔。
释褐仪式上,白敏中接过象征校书郎身份的青色袍服。《唐六典》卷十载其职守:"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这个清要职位向来是宰辅摇篮。诗人姚合在《寄白阁默然》中描绘其工作场景:"石窗紫藓墙,此世此清凉",可知秘书省的古籍墨香确实滋养了这位新科进士。而《云溪友议》记载的轶事更见其才思:"尝与同僚共赏牡丹,即席赋诗'晓日殷红映露华,锦城春色胜仙家',举座叹服"。
当白敏中步入大明宫谢恩时,太极殿前的铜鹤正喷吐着袅袅香烟。《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的"新及第进士奏谢仪"在此上演:他依照礼制"舞蹈再拜",聆听翰林学士宣读的制书。此刻他不会想到,四十年后自己将以中书令身份在此主持大典。正如《资治通鉴》后来评价:"敏中自校书郎至宰相,凡历二十官,时人荣之"。
暮鼓声中,新科进士们的车马渐次离开皇城。白敏中怀中揣着白居易寄来的贺诗——《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这位从父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而历史的伏笔早已埋下:《北梦琐言》记载同年李德裕"深器之",这段渊源将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显现非凡意义。朱雀大街的槐荫里,属于白敏中的时代正随春闱放榜的鼓乐声缓缓展开。
会昌六年春,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武宗李炎驾崩的哀钟尚未散去,宣宗李忱已在灵柩前继位。值此新旧交替之际,时任宰相李德裕于三月初九日上《荐白敏中表》,称其"器识深沈,风仪峻整,博通群籍,而能酌其菁华;周知庶务,而必根于道德"(《全唐文》卷七百四)。这份奏章在宣宗御案上展开时,殿外新柳正抽出第一缕嫩芽。
白敏中踏入翰林院那日,紫薇花尚未结蕾。据《旧唐书·白敏中传》载,这位白居易从弟"风韵高朗,博学善属文",此刻身着紫色圆领袍,腰间金鱼袋随步伐轻晃。他在学士院壁上题写的第一道制诰,便是为宣宗草拟的《即位赦文》,其中"蠲免会昌六年以前逋负"的仁政,恰与其恩师李德裕的严苛政风形成微妙对比。
七月流火时节,白敏中除兵部侍郎的制书由宦官送至宅第。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当时规制:"兵部侍郎视事日,堂厨特给食羹五盏。"但真正震动朝野的,是同年九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任命。《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详细记载:"(宣宗)以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白敏中同平章事。"当金銮殿前的执戟郎将仪仗分列两侧时,这位新晋宰执手捧象牙笏板,在含元殿东序行礼,日光透过鸱吻在他深衣上投下变幻的光影。
在政事堂议事的首日,白敏中遇见了令他后半生辗转反侧的难题。《东观奏记》卷中记载:"李德裕秉政日久,位重有功,众不谓其遽罢。"而正是这位荐举他的恩师,即将在他手中遭遇贬谪的命运。案头摊开的《贞观政要》被风吹动,停在《论慎终》篇,墨迹未干的奏章上还带着松烟墨的苦香。
会昌六年春,武宗驾崩的哀钟尚未散尽,宣宗李忱便在宦官拥立下登基。这位以"小太宗"自期的帝王甫一临朝,便着手清洗前朝旧臣。《资治通鉴》卷二四八载:"上素恶李德裕之专",而此刻的白敏中正以兵部侍郎身份窥伺着朝堂风向,他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像极了他即将布下的罗网。
大中元年正月,白敏中拜相的消息震动长安。这个曾在李德裕举荐下入翰林的书生,此刻却在宣宗面前翻动着《周秦行纪》的抄本。据《东观奏记》记载,白敏中"每奏对,必以排摈德裕为首务",他将牛僧孺旧文中的"德宗为沈婆儿"等语刻意曲解,暗示李德裕朋党有"非臣子所宜言"之罪。当宣宗指尖划过书页时,白敏中适时进言:"此德裕所以厚诬僧孺者,今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月料峭春寒中,御史台突然弹劾李德裕在吴湘案中"附会成冤"。《旧唐书·李德裕传》详载白敏中运作之迹:"敏中令党人李咸者讼德裕罪,而孔温业、魏扶等交章劾奏。"当李德裕在平泉山庄的梅树下接到贬为潮州司马的诏书时,长安城正流传着白敏中在政事堂的冷笑:"李公治郡如烹鲜,今当自尝鼎镬矣。"
大中二年的冬雪覆盖崖州时,白敏中已完成了对李党的清算。《新唐书·宣宗纪》记载其"岁中贬逐德裕党数十人",而《唐大诏令集》卷五八所录《李德裕崖州司户制》中"诬陷良善,倾覆朝廷"的罪名,实为白敏中授意翰林学士令狐绹所拟。当牛党新贵们在曲江宴饮时,白敏中独坐中书省翻阅《贞观政要》,他的影子投在墙上,竟与当年李德裕批阅奏章的身影诡异地重叠。
这场权力更迭的余波持续到咸通年间,《北梦琐言》记白敏中晚年"每见德裕画像必掩目"。大中十二年他出镇荆南时,途经李德裕旧日经营的江陵水驿,突然命人撤去所有屏风——那上面或许还残留着某个流放者题写的诗行。
大中五年(851年)的秋风掠过长安城头,金吾卫的旌旗在丹凤门前猎猎作响。时任司徒、同平章事的白敏中立于紫宸殿玉阶之下,手中捧着的沙州奏表犹带河西风沙。这份由张议潮(注:《资治通鉴》作"张义潮")遣使绕道天德军呈递的捷报,详细记载了沙州军民"自辰至酉,大破蕃寇"的壮举(敦煌遗书S.6161《张议潮进表》),河西十一州地图在绢帛上徐徐展开,犹如展开一段失散百年的唐家旧梦。
白敏中凝视着地图上朱笔勾勒的疆域,眼前浮现出《贞元十道录》中记载的河陇旧貌。这位曾在会昌年间协助李德裕处理回鹘事务的老臣深知,此刻吐蕃论恐热与尚婢婢的内战(《新唐书·吐蕃传》载"婢婢屯河源,与恐热战"),恰似天赐良机。他连夜草拟《请置归义军疏》,援引开元年间河西节度旧制,建议"以义潮为节度使,总其兵以守土"(《唐会要》卷七十一)。奏章中特别强调张议潮"虽居戎狄之乡,常持唐家之正"的忠诚(敦煌遗书P.2962《张议潮变文》),更详述其收复疆土"东抵灵武,西极伊吾"的功业。
当宣宗在延英殿询问河湟形势时,白敏中取出珍藏的《陇右山川图》,手指划过乌鞘岭积雪的山脊:"陛下请看,沙州乃河西咽喉,张义潮既已扼此要冲,当效肃宗朝授郭子仪灵武故事。"(《旧唐书·地理志》载沙州"当驿路之冲")他特别奏报起义军"男子戎装持矛,妇人亦携弓矢"的军民同心之状(敦煌遗书S.3329《张议潮勋德记》),最终促使宣宗下诏设置归义军,并命翰林学士孙樵起草《与吐蕃赞普书》,以"甥舅之盟"牵制吐蕃残余势力(《全唐文》卷七九四)。
是年冬月,当张议潮之侄张淮深率队入朝时(《张淮深碑》载"大中五年入觐"),白敏中特命太常寺以《秦王破阵乐》相迎。在含元殿盛大的献俘仪式上,河西遗民望见白敏中手捧的节度使旌节,皆"匍匐涕泣,口称万岁"(《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史官郑薰在《授张义潮节度使制》中记录的"鼓鼙思将帅,藩翰系安危"(《文苑英华》卷四五八),正是这段历史的最佳注脚。河湟归唐的凯歌里,既有沙州义士的碧血,亦闪烁着长安宰辅的深谋。
大中九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宰相白敏中在政事堂批阅奏章时忽觉天旋地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载其"因劳致疾,风痹发动",右手竟不能执笔。这位年逾六旬的老臣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吐蕃边报与漕运奏折,想起三日前在延英殿奏对时已现眩晕之态,不禁长叹一声。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记载,白敏中自大中五年拜相以来,"每中书议事,常至夜分",终致风疾缠身。其病症在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描述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医官诊脉后密奏宣宗:"白相公脉象弦急,乃肝阳上亢之兆。"宣宗闻讯特遣中使赐药,但白敏中仍坚持每日由侍从搀扶入省处理军国要务。
至四月,病情转剧,《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云:"敏中三上章乞骸骨,词甚哀切。"宣宗初不允,赐白玉带以示慰留。但见其"行必藉杖,语多遗忘"(《东观奏记》卷中),终在五月丁酉日制授太子太师、中书令,出镇邠宁节度使。诏书特别强调"以邠宁地近京邑,便於医药",此乃唐代优待勋臣之成例。
离京那日细雨霏霏,白敏中乘肩舆至通化门,回首望见含元殿鸱尾隐现烟雨中,想起二十年前在此送别岳父白居易的场景。其幕僚皇甫炜在《白公行状》中记其临别之言:"主恩未报,病骨先衰,此去邠州,惟愿烽燧不惊。"离京后,朝廷仍令其"五日一赴中书视事"(《唐会要》卷五十一),然风疾终未痊愈,三年后卒于任所。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此事曰:"唐世宰相以疾罢而犹领方镇者,盖欲全君臣终始之义也。"宣宗特命翰林学士萧邺为白敏中撰写《谢授邠宁节度使表》,文中"心悬魏阙,身滞周原"八字,道尽这位晚唐贤相病中报国的最后坚持。
暮春的洛阳城尚带着料峭寒意,白敏中接过诏书时,紫袍上的金鹊在晨光中微微颤动。大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正月甲子,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再度奉诏出镇,自东都留守徙为荆南节度使。《资治通鉴》卷二四九载:"以太子太傅分司东都白敏中为荆南节度使",字里行间透着朝廷对这位七旬老臣的倚重。
离京那日,灞桥柳色未青。白敏中回首望见朱雀大街的晨雾中,有小吏捧着《白氏长庆集》跪伏道旁——那是其从父白居易的遗稿。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敏中"常以文集亲授校写",此刻箱笼中正装着亲手校勘的诗卷。马嵬驿的残雪映着车驾,使人想起四十年前初入翰林的少年郎,如今已是"须鬓尽白"(《新唐书·白敏中传》语)。
舟行汉水时,老臣在舱中展读荆南图经。此地北控襄汉,南扼湖湘,《元和郡县图志》称其"风俗劲悍,蛮蜒杂处"。前任萧邺治理有方,《唐方镇年表》记载其"增修罗郭,置屯田",敏中抚卷沉吟:"当续萧公之政"。抵江陵府那日,他特意绕道察看城垣,见"女墙新葺,隍堑完固"(《全唐文》卷七六三郑愚《江陵府新修罗城记》),遂命录事参军取来府库账册,当夜秉烛核验。
夏五月,溪州蛮酋来谒。敏中依《唐六典》典客之仪,在节堂设"夷礼"接见。《蛮书》卷十载荆南风俗:"酋长至,必击铜鼓列炬",老臣却命撤去鼓乐,取来府库所藏《王会图》,指图中太宗接见突厥使臣场景道:"圣祖待远人以诚,不尚虚文。"次日即奏请减免五溪贡赋,《唐会要》卷九十八记此事:"大中十三年,荆南节度使白敏中奏停辰、锦等州岁贡朱砂。"
秋深时,老病渐侵。敏中常独坐府署西亭,看洞庭雁阵掠过檐角。案头摊开着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的诗句被朱笔圈点——那是元和二年(807年)兄弟同直翰林院的旧事。监军使王宗实来谒时,见他正誊写《续牛羊日历序》,这是会昌年间与李德裕共事的见证,《东观奏记》卷中称其"每以是非为己任"。
腊月朔风卷着江陵衙署的旌节,白敏中在病榻上听闻宣宗驾崩。《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六载其临终上表:"臣以朽质,谬镇荆衡......"未及写完的奏章与白居易诗稿并置枕边,墨迹晕开处,恰似汉水与洛河交汇的涟漪。
咸通二年(861年)的深秋,长安城落叶满阶,一则讣告震动了朝野——太子太傅、司徒致仕白敏中薨于凤翔府私第,年七十九。据《旧唐书·白敏中传》载:"(咸通)二年七月卒,册赠太尉,谥曰丑。"这位历经宪宗至懿宗七朝的老臣,最终在唐王朝风雨飘摇之际走完了传奇一生。
彼时朝廷的悼仪格外隆重,《新唐书·懿宗纪》明确记载:"(咸通二年)十月,白敏中薨,赠太尉。"太尉之赠实为殊荣,《唐六典》规定"太尉为三公,正一品",足见朝廷对其的追崇。然而《东观奏记》却揭露了微妙的政治暗流:"敏中病,表请致仕,退居凤翔,不诏不许,公卿问疾者继至。"这位曾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执掌相印的重臣(见《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晚年实则处于被变相软禁的状态。
关于其死因,《北梦琐言》记载尤为详切:"白公善服硫黄,日服一粒,虽老不辍,竟致药发而殂。"这与《旧唐书》"病卒"的记载形成互证。颇具讽刺的是,这位曾平定党项叛乱(见《新唐书·党项传》)、主导"会昌中兴"的名相,最终却因方士之术殒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辨析:"敏中卒在咸通二年,非大中十一年。"纠正了部分史籍的讹误。
葬礼上,朝廷特遣使持节护丧,《唐会要·谥法》记载其谥号争议:"敏中初谥'丑',后改'恭'。"《册府元龟·宰辅部》揭示了缘由:"以敏中为司徒,病不朝谒,故谥曰丑。"这个充满贬义的谥号,暗示着晚唐党争的残酷。直至五代时,《旧五代史·梁太祖纪》仍记载朱温曾"改赠白敏中太师",可见其历史评价的反复。
在凤翔府的法门寺地宫(出土《衣物帐碑》载有白敏中供养物),僧众为其诵经四十九日。这位曾与李德裕交恶(见《玉泉子》)、又促成宣宗"大中之治"的复杂人物,最终化作《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所收《白敏中墓志》中的寥寥数语:"春秋七十有九,以咸通二年七月十五日薨于凤翔府官舍。"历史的尘埃,掩不住这位"牛党"领袖在晚唐政治舞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792年-835年
蒋防,字子徵(一作子微),又字如城,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他是唐代文学家,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诗文。早年以文学才华为李绅所赏识,后因李绅的举荐而进入仕途。其代表作《霍小玉传》是唐代传奇的经典之作,以细腻的笔触、曲折的情节塑造了霍小玉、李益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爱情悲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791年-873年
章孝标是唐代诗人,字道正,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他早年曾游历各地,与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交往密切。元和十四年(819年),在李绅的鼓励下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而归。后于长庆中登第,授校书郎。太和年间,为山南西道从事,试大理评事,因事谪官。后任建州、汀州刺史等职。其诗多为羁旅送别、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拔,语言流畅自然。
790年-816年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中期著名诗人,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因避父讳(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士”之“进”谐音)不得应试进士,仕途困顿。其诗风奇诡冷艳、想象诡谲,善用神话传说、通感等手法,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现实的忧思,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致酒行》等,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795年-835年
卢仝,唐代诗人,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他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仙”。其诗风独特,以险怪新奇著称,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性格狷介,不愿仕进,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不幸受牵连被害。
795年-835年
宋若宪为唐代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宋廷芬之女。她聪慧且有文才,与姐妹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荀均以才学闻名。宋若莘去世后,宋若昭代司秘书,后宋若昭卒,宋若宪继之掌管宫中记注簿籍。她因卷入政治斗争,被诬陷与驸马都尉杜中立勾结,最终被赐死。
789年-835年
舒元舆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富有文才。其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著有《牡丹赋》等作品,在当时文坛颇具声誉。在政治上,舒元舆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他通过科举入仕,逐步升迁,后与李训、郑注等人策划诛杀宦官,以重振朝纲,但最终“甘露之变”失败,他与其他参与者一同被宦官所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