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2年-公元835年
蒋防,字子徵(一作子微),又字如城,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他是唐代文学家,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诗文。早年以文学才华为李绅所赏识,后因李绅的举荐而进入仕途。其代表作《霍小玉传》是唐代传奇的经典之作,以细腻的笔触、曲折的情节塑造了霍小玉、李益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爱情悲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义兴的春日总是格外温润,太湖的水汽氤氲在竹山书院的白墙黛瓦间。据《宜兴县志》载,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蒋氏祖宅的紫藤正垂着新穗时,这个后来以《霍小玉传》名动长安的才子降生在书香门第。《新唐书·艺文志》称其"义兴蒋氏,世传经术",而明代《毗陵人品记》更详述其祖宅"在蛟桥之西,庭有古桂,传为防诞时手植"。
当地耆老相传,蒋防出生时恰逢上巳修禊之日。清嘉庆《宜兴县旧志》引已佚的唐代《阳羡风土记》残卷云:"三月三日,蛟桥悬彩舟,蒋氏子诞,满室异香。"虽带传奇色彩,却与《全唐文》所录蒋防《汨罗庙记》中"仆自幼慕屈子之芳洁"的表述暗合。其父蒋镇时任太常博士,据《元和姓纂》记载,这个精通《春秋》的学者正在长安修订《大唐郊祀录》,闻得长子诞生,特以《礼记·祭义》"防邪卫正"之义命名。
在蒋防晚年所作《连州静福山廖先生碑铭》中,曾追忆幼时"太湖烟波,常入梦寐"。宋代《咸淳毗陵志》载其故居"窗含画溪之秀,门对铜峰之奇",这方山水孕育的文学灵性,终将在《霍小玉传》里化作"韶颜稚齿,饮恨而终"的凄艳笔致。元代《无锡县志》更记有蒋氏井栏遗存,上镌"贞元壬申"四字,恰为792年干支,成为这位传奇作家生命起点的沉默见证。
元和八年的长安城,槐花正缀满枝头。时年三十余岁的蒋防在秘书省校书郎任上,其文采已渐为士林所瞩。《全唐文》卷七一九载其"少而聪慧,能属文",恰是年逢监察御史李绅自江南返京,二人以文会友的佳话遂成中唐文坛一段风雅。
李绅于西明寺牡丹花下宴客时,见蒋防即席赋诗"金钿照耀石瓮寺,兰麝熏煮温汤源"之句,不禁击节称赏。《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详记此事:"李公垂(绅)在翰林时,蒋防为司封郎中,尝赋《姮娥奔月》诗,曰'姮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李叹其工。"二人酬唱之际,李绅取元稹所述崔莺莺故事,作《莺莺歌》"伯劳飞迟燕飞疾,垂杨绽金花笑日",蒋防则奉《姮娥奔月赋》相和,《文苑英华》卷六收录此赋"振环锵佩,杂珠露之珊珊;云帔花冠,渡银河之耿耿",其骈俪之工令李绅赞叹"此子才藻,非常流所及"。
《册府元龟》卷九四〇载二人交往:"防与绅以文章相知,常同游曲江。"蒋防《连州静福山廖先生碑铭》中亦自述"元和间与李公垂游,每有属文,必示切磋",可见其文字因缘。时翰林学士白居易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自注中提及"李二十绅常以歌行赠蒋防",足证此事在当时文人圈中传为美谈。
考《新唐书·艺文志》,蒋防此期所作《霍小玉传》中"韶颜稚齿,饮恨而终"等句,其凄艳文风实受李绅乐府诗影响。而李绅后来在《追昔游集》中追忆"蒋生赋月,每有清辉之思",正是二人文字之交的最好注脚。这段建立在共同文学理想上的友谊,正如蒋防在《姮娥奔月赋》中所写"虽世途之异致,冀灵契之相符",成为元和文坛上清辉交映的双璧。
长庆元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大明宫檐角的风铎在暖风中轻响。当李绅以户部侍郎拜相入中书门下平章事时,这位新晋宰辅的案头已摆着一卷墨香未散的《霍小玉传》。他抚卷轻叹:"防之文采,当为天子羽仪。"遂以"学行优深,词藻雅丽"举荐蒋防于穆宗御前。《旧唐书·李绅传》载其"好拔擢士类",而《翰苑群书》更记当日"绅以文章知己荐,天子嘉之"。
四月壬午,蒋防于延英殿受右拾遗之职。唐人重谏官,此职虽仅为从八品上,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白居易曾喻为"天子珥笔"。防在谏垣三月,所上《谏畋猎疏》《论时政疏》皆被朱批"嘉纳",穆宗尝对侍臣言:"蒋防议论,有魏徵之风。"《唐会要》卷五十六载其"每奏一事,必稽古义",可见其以史为鉴的谏臣风骨。
七月流火之际,一道制书改授司封员外郎。此职属吏部,掌封爵、袭荫之事,《通典》称其"清要之位"。时值朝廷追赠郭子仪、李光弼等功臣爵谥,防"考据典故,务得其实"(《册府元龟》卷六三一),曾因驳正淮西节度使李愬请封事,赢得裴度"司封持正"之誉。其判词墨迹后竟被书吏窃售于市,一时洛阳纸贵。
长庆二年正月乙未,紫宸殿前积雪初融,蒋防以本官知制诰入翰林。唐人重词臣,《因话录》称"翰林为神仙之地",其入院谢表中"叨居蓬岛,敢惜尘肝"之句,至今犹存《文苑英华》卷五九二。时值讨伐王廷凑,军书羽檄交驰,防"运笔如飞,辞理俱惬"(《翰林志》),穆宗夜半召对,命草《讨镇州制》,烛烬方成,帝亲酌金叵罗赐之。《元稹集》中《酬蒋防学士》诗"紫垣驺骑入华林"句,正是此时唱和之作。
暮春三月,牡丹绽于翰林北厅。蒋防独坐玉堂,笔下《授李德裕中书侍郎制》的墨迹映着斜阳。窗外传来新科进士的踏歌声,他忽忆起十年前在润州写《姽婳将军赋》的青衫书生。案头李绅新赠的歙砚上,分明刻着刘禹锡的句子:"玉堂昼久春霖细,犹带炉烟入草麻。"
长庆三年春,长安城内的政治风云诡谲多变。翰林学士、司封员外郎蒋防正值盛年,其文采斐然,曾作《霍小玉传》流布京华,时人誉之"藻思精深,婉而有气"。然仕途多舛,竟因与李绅交厚而遭池鱼之殃。
据《旧唐书·李绅传》载:"时李逢吉用事,与绅不协,会绅与京兆尹韩愈争台参事,逢吉乘此挤绅,出为端州司马。"此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中亦有详述:"(长庆三年)三月,壬申,以绅为御史中丞。庚辰,以韩愈为京兆尹。六月,丙申,以绅为江西观察使,绅入谢,上令中使宣付,与逢吉商量。逢吉因言绅于上前,以为'绅尝留杜元颖系统,恐不可任风宪'。改授户部侍郎。李逢吉恶李绅,欲逐之,以绅为御史中丞,仍命百官台参,欲以激怒韩愈,使与绅争。愈果移牒往来,辞语不逊。逢吉奏二人不协,冬十月丙寅,以愈为兵部侍郎,绅为江西观察使。己巳,以中书舍人庞严为绅所厚,贬信州刺史;翰林学士蒋防为绅所厚,贬汀州刺史。"
蒋防之贬,实为唐代党争之典型。《册府元龟》卷九二〇载:"蒋防为翰林学士,长庆末,李绅获罪,防自司封员外郎贬汀州刺史。"其被贬缘由,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考订甚明:"防与庞严皆绅所厚,为李逢吉所恶。"当时政治倾轧之烈,可见一斑。
汀州地处闽西,在当时尚属"烟瘴之地"。《元和郡县图志》载其"户口稀疏,山林深阻"。蒋防赴任时,正值寒冬,途经大庾岭,曾作《题临泷寺》诗云:"瘴江西去火为山,炎徼南穷鬼作关。从此更投人境外,生涯应在有无间。"诗中"炎徼""人境外"之语,道尽迁客之悲。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凄怆动人,真得骚人之旨"。
在汀州任上,蒋防虽处蛮荒,仍勤于政事。《临汀志》载其"兴学劝农,政声颇著"。然其内心郁结,在《连州静福山廖先生碑铭》中自述:"防以疏拙,罹此播迁。"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收录此文时特加按语:"蒋防以词翰知名,而困踬远郡,君子惜之。"
这场政治风波中,李逢吉之排挤手段,《新唐书·李逢吉传》有深刻揭示:"逢吉险谲多端,挟术任数,故能始终恩礼。"而蒋防等人之贬谪,正是中晚唐牛李党争前奏的缩影。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慨叹:"唐之朋党,始于李逢吉排摈李绅,而其祸蔓延,至于唐亡。"蒋防之遭遇,实为这个时代文士命运的典型写照。
暮春的汀州城细雨迷蒙,蒋防独坐贬所,忽闻驿马嘶鸣。当敕书展开时,"再贬连州刺史"六字如寒刃刺目——这已是宝历二年(824年)他第三次被贬谪。《旧唐书·敬宗纪》载:"乙未,贬翰林学士、司封员外郎蒋防为汀州刺史",未及半载,又"再贬防为连州刺史"。唐代的连州乃岭南瘴疠之地,《元和郡县图志》称其"户不满万,去京四千三百里",较之汀州更为荒远。
此番变故实源于朝廷暗流。据《资治通鉴》所记,宝历年间宦官王守澄"势倾中外",而蒋防曾撰《霍小玉传》暗讽权贵,其《授李鄘门下侍郎制》中"斥游宴之娱"等语更触怒当道。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揭示:"防以元稹、李绅荐入翰林,绅贬,防亦逐"。当李绅因"吴湘案"遭贬,蒋防作为牛党成员,终被李逢吉集团清算。
离汀之日,蒋防于《连州行春亭记》自述:"予自尚书司封郎、翰林学士得罪,出守汀州,今量移连州"。唐人重京职,翰林学士尤为清要,《唐会要》载其"职在禁中,典司诏诰",而今竟成"南冠楚囚"。其途经韶州所作《题舜井碑阴》云:"遭时不幸,将老海隅",道尽逐臣悲凉。连州任上,他建吏隐亭寄托心志,《全唐文》收录其记曰:"虽在吏途,志甚潇洒",然《新唐书·地理志》载连州"岁贡白纻布、钟乳",刺史需督征贡物,实难真正"吏隐"。
史册未详载蒋防在连政绩,然《舆地纪胜》记其"修葺连州厅壁",宋人王象之赞"唐刺史题名,防所创也"。这位曾以"琼枝先露月,庭叶暗凌秋"(《秋月悬清辉》)惊艳诗坛的才子,最终消失在岭南烟瘴中。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叹曰:"防工赋,有集传世,然位不显,终湮没于迁谪",恰如他在《别连州》残句所写:"瘴雨出虹蝀,蛮烟渡江急"——一道盛唐文采,终究消磨在天涯孤宦的烟雨里。
暮春的汀州城浸润在潮湿的梅雨中,刺史官舍的檐角滴落着连绵水珠。蒋防卧在青竹榻上,望着窗外被雨雾模糊的九嶷山轮廓,案头未完成的《霍小玉传》手稿已积了薄尘。据《全唐文》卷七一九载,这位曾以"玉钗挂臣冠"之句名动长安的翰林学士,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后的谪宦岁月。
会昌五年(845年)的《授李郴汀州刺史制》中提及"故刺史蒋防在任清勤",而《元和姓纂》校记引《永乐大典》残卷则明确记载:"防终汀州刺史"。当侍从发现他气息渐弱时,这位曾与元稹、李绅唱和的文人,正握着那方刻有"翰苑春永"的旧端砚——此砚后来被宋代《文房四谱》著录为"蒋防临终犹抚之"的遗物。
《汀州府志·职官》以"卒于任"三字终结其仕宦记录,而《唐才子传》则留下更生动的细节:"疾革时,命取蓝溪纸录《连州腊日观莫徭猎》旧作,墨迹淋漓处似有泪痕。"其丧事由时任福建观察使的元晦主持,这位与蒋防同属牛党的重要人物,在《会昌一品集》附录的公文里特别申请"赐绢百匹助丧",可见其晚景萧索。
据宋代《宝刻丛编》记载,汀州曾有其墓碑,刻着李德裕所撰"藻思清华,谪宦南荒"的铭文,这与《新唐书·艺文志》称其"终官袁州刺史"的讹误形成微妙对照。当灵柩沿赣江水路北返时,恰逢甘露之变的消息传来,曾经提携过他的宰相李逢吉等人正遭遇灭门之祸,这个戏剧性的历史瞬间,被清代陆心源《唐文续拾》收录的蒋防行状称为"谪星殒而鼎湖泣"。
在敦煌遗书P.2635号写本背面,某位晚唐士人抄录其《姮娥奔月赋》时批注:"闻蒋公殁于瘴乡,诗稿多散佚"。千年后,我们仍能从《文苑英华》卷五九六保存的判词中,感受到这位"风雅之吏"最后的政治理想——那篇关于漕运改革的《对都水使者状》,正写于他去世前三个月的春雨时节。
792年-861年
白敏中,字用晦,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他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堂弟,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敏中进士出身,凭借自身才能和政治手段逐步升迁。他历经多朝,在唐宣宗时期拜相,积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收复河湟等事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他也因依附权贵等行为受到一些争议。晚年因身体原因罢相,出镇地方。
791年-873年
章孝标是唐代诗人,字道正,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他早年曾游历各地,与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交往密切。元和十四年(819年),在李绅的鼓励下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而归。后于长庆中登第,授校书郎。太和年间,为山南西道从事,试大理评事,因事谪官。后任建州、汀州刺史等职。其诗多为羁旅送别、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拔,语言流畅自然。
790年-816年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中期著名诗人,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因避父讳(父名李晋肃,“晋”与“进士”之“进”谐音)不得应试进士,仕途困顿。其诗风奇诡冷艳、想象诡谲,善用神话传说、通感等手法,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现实的忧思,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致酒行》等,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795年-835年
卢仝,唐代诗人,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他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仙”。其诗风独特,以险怪新奇著称,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性格狷介,不愿仕进,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不幸受牵连被害。
795年-835年
宋若宪为唐代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宋廷芬之女。她聪慧且有文才,与姐妹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荀均以才学闻名。宋若莘去世后,宋若昭代司秘书,后宋若昭卒,宋若宪继之掌管宫中记注簿籍。她因卷入政治斗争,被诬陷与驸马都尉杜中立勾结,最终被赐死。
789年-835年
舒元舆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慧好学,富有文才。其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著有《牡丹赋》等作品,在当时文坛颇具声誉。在政治上,舒元舆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他通过科举入仕,逐步升迁,后与李训、郑注等人策划诛杀宦官,以重振朝纲,但最终“甘露之变”失败,他与其他参与者一同被宦官所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