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5年-公元835年
卢仝,唐代诗人,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他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仙”。其诗风独特,以险怪新奇著称,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性格狷介,不愿仕进,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不幸受牵连被害。
那一年是贞元十一年(795年),大唐帝国的天空下正酝酿着一段诗坛传奇。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载:"仝,范阳人,初隐少室山,号玉川子。"这个后来以《月蚀诗》震动文坛的诗人,在黄河之畔的济源呱呱坠地。明代李濂《嵩岳志》中记其出生地"在县西北十二里石村",至今济源思礼村仍存"卢仝故里"碑刻。
彼时的大唐,虽已走过开元盛世的巅峰,但贞元年间尚存几分中兴气象。韩愈《寄卢仝》诗云:"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这看似贫寒的出生环境,却孕育出不世出的诗才。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记载其"家甚贫,惟图书堆积",暗示着这个婴儿将来与书卷的不解之缘。
关于其家世,《新唐书·艺文志》仅简略记"卢仝,范阳人",而清代陆心源《唐文续拾》考其族系为"范阳卢氏北祖大房"。这个曾经显赫的士族在安史之乱后已然式微,恰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七爱诗》中所咏:"卢子龙钟也,贤愚总莫惊。"历史的吊诡在于,正是这个没落家族的婴儿,日后将以"茶仙"之名流芳千古。
值得注意的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六专门提及:"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卢仝枉教赐奴婢,陆羽却似编神仙。"将卢仝与茶圣陆羽并提,暗示其出生之年(795)距陆羽卒年(804)仅有九载光阴,两代茶道宗师的命运在时光长河中擦肩而过。
少室山南麓的松涛声中,一位葛巾野服的文人正俯身撷取岩缝间的新茶。卢仝在此结茅而居已历数载,《新唐书》称其"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这方丈草堂的门楣上,至今悬着以薤叶书就的"玉川精舍"木匾。韩愈《寄卢仝》诗中"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的记述,恰与其《将归山》诗"踯躅花开照眼明,鸟飞猿啸满林声"的隐居实景形成奇妙的互文。
山居岁月里,烹茶读书构成了他每日的修行。《全唐诗》收录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茶事记录:"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这般闲适意趣的背后,是《唐才子传》所载"性嗜茶,精于茶道"的执着。他常携自制的"七碗茶具"独坐溪畔,在《七碗茶诗》中写下"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的绝唱,宋人蔡襄《茶录》称此诗"道尽茶理,后之作者不能过也"。
山中的书案上永远摊开着泛黄的卷轴。贾岛《哭卢仝》诗云:"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道出他清贫苦读的志节。其《冬行三首》"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的自述,与孟郊《吊卢仝》"独抱遗经隐空山,桂花松子常满地"的追忆,共同勾勒出这位隐士"研穷天人,贯穿经史"(《唐才子传》卷五)的治学身影。
岩穴间的吟哦声往往惊起栖禽。他的《月蚀诗》被韩愈赞为"豪怪奇崛",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此诗"讥切元和逆党",那"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狂想,正诞生于少室山巅的松月之下。陆龟蒙《甫里集》称其诗"峭拔严整,自成一家",这种风格在《自咏三首》"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东风舞一场"中体现得尤为淋漓。
每当雪满山径时,这位"玉川子"便会裹紧鹑衣,在《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的诗行里倾注对苍生的悲悯。范摅《云溪友议》记载他"虽处山林,心存魏阙",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其《感古四首》中会有"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的炽热情怀。山居廿载,他最终将少室烟霞酿成了《玉川子诗集》中那些"峭拔如孤峰刺天"(《唐音癸签》卷七)的文字。
茶烟袅袅中,卢仝正伏在破旧的木案上,枯笔蘸着残墨,忽而疾书如风,忽而悬腕沉吟。窗外是元和年间的寒雨,打在洛阳城郊的茅舍上,发出碎玉般的声响。这位被韩愈称为"事业不可量"的诗人,正用他嶙峋的指节叩击着盛唐之后渐趋板滞的诗坛。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卢仝此时正经历着创作的高峰期,"日赋奇诗三五行,皆峭拔险怪之语"。他的《月蚀诗》长达一千七百余言,以天象喻人事,将"虾蟆吞月"的传说化作对宦官专权的凌厉批判。诗中"此时怪事发,有物吞食来"之句,分明是影射宪宗朝王叔文集团的覆灭。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此诗"辞语奇险,如百战健儿",正是对他以险怪笔法干预现实的精准注解。
茶盏边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显其独造之境。当"天子须尝阳羡茶"的贡茶制度荼毒百姓时,他以"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的诘问,将饮茶的雅事陡然翻作血泪控诉。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指出:"玉川子(卢仝)茶歌,于沉痛处偏作诙谐语,此其所以为鬼才也。"这种以反常笔法写常情的艺术,恰是韩孟诗派"陈言务去"主张的极致实践。
在《与马异结交诗》中,他自陈"天地日月如等闲,卢仝四十无往还",将困顿生涯化作"忽雷霹雳"般的奇喻。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曾专门咏叹:"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卢仝底事偏奇绝,四十头颅半已斑。"这正道出他诗风与际遇的深刻关联——那些看似荒诞的"七碗茶"想象、"蝮蛇螫手"的骇人意象,实则是用文字的棱角对抗现实的圆滑。
晚年寓居扬州时,他的《有所思》更将险怪推向极致:"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清人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比较卢仝与李贺时指出:"玉川诗如青铜器上饕餮纹,狞厉中自具深意。"这种将个人孤愤与社会批判熔铸为奇特意象的创作方式,正如他在《自咏》中所言:"物外无知己,人间一癖王。"
当会昌年间的夕阳染红他案头未竟的诗稿时,这位"诗胆大于天"的怪杰,已用他"如凿幽索隐,开径自行"(《全唐诗》评语)的文字,在元和体的绮丽之外,凿出了一条通向晚唐峭拔诗风的险径。
那夜长安的月色格外清冷,卢仝踏着满地霜华步入王涯府邸时,尚不知晓自己正走向命运的终局。据《新唐书·王涯传》载:"甘露之变前夕,涯与同列归私第,会食于永宁里第",这位以《七碗茶歌》名世的诗人,或许正为与当朝宰相品茗论道而来。李玫《纂异记》中"白玉先生"条隐约记载:"王公好道,常与处士谈玄",那雕花窗棂内摇曳的烛火,曾映照过多少清谈雅趣。
十一月二十一日寅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厅石榴树夜降甘露的呼喊,撕裂了长安的黎明。《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记载:"(李)训奏言甘露降禁中,帝乘软舆出紫宸门",而此刻卢仝仍在王宅酣眠。当仇士良发现伏兵惊呼"(王)涯等果然反矣"时,血雨已笼罩皇城。《旧唐书·王涯传》详述追捕情形:"及禁中兵合,涯等惶骇将走,禁兵大呼曰:'王涯等谋反!'即时擒缚",而卢仝这个偶然的留宿者,就此卷入政治绞肉机的齿缝。
贾岛《哭卢仝》诗"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的叹息,道出了这位布衣诗人的纯粹。可命运偏偏让他在"永宁里第"这个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南部新书》壬卷记载:"王涯有别墅,尝与诗人卢仝、贾岛品茶其内",谁料这风雅之交竟成催命符。当神策军破门时,据《唐才子传》所述:"仝老无发,军人以钉钉其脑",其惨状令后世文人无不扼腕。白居易《思旧》诗"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的悲叹中,或许也藏着对这位茶仙的哀思。
甘露之变三日后的独柳树下,《资治通鉴》记载:"左神策出兵三百人,以李训首引王涯、王璠、罗立言、郭行余,右神策出兵三百人,拥贾餗、舒元舆、李孝本献于庙社,徇于两市。"在那些滚落的人头中,无人会注意一个布衣诗人的消亡。唯有韩愈《寄卢仝》诗中"先生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的追忆,为这场荒诞的牵连留下些许雪泥鸿爪。茶烟犹绿,而七碗茶歌已成绝响。
795年-835年
宋若宪为唐代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宋廷芬之女。她聪慧且有文才,与姐妹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荀均以才学闻名。宋若莘去世后,宋若昭代司秘书,后宋若昭卒,宋若宪继之掌管宫中记注簿籍。她因卷入政治斗争,被诬陷与驸马都尉杜中立勾结,最终被赐死。
795年-824年
李恒即唐穆宗,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他是唐宪宗李纯与懿安皇后郭氏之子。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政治上未能有所作为,且信用权幸之臣,导致河北三镇复叛,藩镇割据局面加剧,唐朝的统治进一步走向衰落。
792年-835年
蒋防,字子徵(一作子微),又字如城,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他是唐代文学家,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诗文。早年以文学才华为李绅所赏识,后因李绅的举荐而进入仕途。其代表作《霍小玉传》是唐代传奇的经典之作,以细腻的笔触、曲折的情节塑造了霍小玉、李益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爱情悲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792年-861年
白敏中,字用晦,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他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堂弟,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敏中进士出身,凭借自身才能和政治手段逐步升迁。他历经多朝,在唐宣宗时期拜相,积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收复河湟等事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他也因依附权贵等行为受到一些争议。晚年因身体原因罢相,出镇地方。
791年-873年
章孝标是唐代诗人,字道正,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他早年曾游历各地,与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交往密切。元和十四年(819年),在李绅的鼓励下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而归。后于长庆中登第,授校书郎。太和年间,为山南西道从事,试大理评事,因事谪官。后任建州、汀州刺史等职。其诗多为羁旅送别、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拔,语言流畅自然。
799年-869年
马戴,字虞臣,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其诗风以锤炼精警、凝重深婉见长,善于营造清幽、孤寂的意境。题材多以羁旅愁思、边塞风光等为主。他的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推崇,对后世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