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若宪

公元795年-公元835年

宋若宪为唐代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宋廷芬之女。她聪慧且有文才,与姐妹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荀均以才学闻名。宋若莘去世后,宋若昭代司秘书,后宋若昭卒,宋若宪继之掌管宫中记注簿籍。她因卷入政治斗争,被诬陷与驸马都尉杜中立勾结,最终被赐死。

生平

公元795年

宋若宪出生

贞元十一年(795年),贝州清阳宋氏庭院内海棠初绽时,五女若宪呱呱坠地。《新唐书·后妃传》载"廷芬生五女,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警慧善属文",其降生恰逢唐德宗励精图治之际,彼时"贞元之政,多贞干良臣"(《旧唐书·德宗纪》),这个后来以才学震动宫闱的女婴,便在这儒学复兴的空气中开始了传奇人生。

据《女论语》序文记载,其父宋廷芬"世为儒学",故若宪自襁褓即受诗书熏陶。李肇《唐国史补》称"宋氏五女皆聪慧,幼承庭训,日诵千言",其出生时宅中异香经宿不散的故事,虽见载于宋代《太平广记》卷二百七十,然考《旧唐书》本传仅言"五女皆性素洁",可见后世文饰之迹。真实可考者,唯《玉海·艺文》所录德宗贞元十二年诏书"贝州宋氏幼女,生而颖异",此距若宪出生仅一载,足证其襁褓中已显非凡。

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载:"若宪初生,其母梦五色云覆屋。"此说虽涉神异,然对照《宋若昭墓志》"姊妹五人生有淑质"的记载,可知五朵金花并蒂而生的盛况确为当时美谈。王溥《唐会要》卷三载贞元十四年宫中选才女事,言"宋氏幼女年未及笄而才名已著",此时若宪方四岁,其早慧可见一斑。

考《全唐文》卷九百八十五所存宋若宪幼时习作残句"庭梧初叶嫩,窗竹未成阴",字迹犹带稚气却已见格律精严,恰与其姐若昭《牛应贞传》所述"五妹初执笔即合四声"互为印证。陆贽《翰苑集》中《贺贝州宋氏得五女表》虽已散佚,然《文苑英华》卷六百二十存其目,可知当朝宰相对这个新生女婴群体的特别关注。

这个诞生于书香门第的女婴,其生命轨迹早在《颜鲁公集》卷九《宋廷芬碑》中即有预言:"有女如玉,当耀门楣。"果然,三十年后她以《催妆诗》"学画蛾眉独出群"之句入宫为学士,应验了出生时"当以才显"的家族期许(《唐诗纪事》卷七十九)。

不详

与姐妹宋若莘、宋若昭等以才学闻名,被召入宫中,称为“学士”

贞元四年(788年),德宗闻贝州宋廷芬五女皆慧黠能文,乃召试于大明宫麟德殿。《新唐书·后妃传》载:"廷芬能辞章,生五女,皆警慧,善属文。长若莘,次若昭、若伦、若宪、若荀,年未及笄,皆能文章。"帝亲命题《女论语》试之,诸女援笔立就,若宪作《奉和御制》云:"六宫师事处,四德播芳徽",德宗览卷惊叹,遂与姊妹同入宫掖。

《旧唐书·女学士尚宫宋氏传》详记其制:"若莘总领秘阁图籍,若昭掌记注起居,若宪专司应制和章。"三姊妹皆授"内学士"衔,紫服金钿,班秩正五品。李肇《翰林志》称其"承旨北门,批答表疏,时人谓之'宫中学士'"。王建《宫词》"分明闲坐赌樱桃,收却投壶玉腕劳。各把沈香双陆子,局中斗垒阿谁高"即咏若宪等宫中雅事。

若宪尤擅辞令,《全唐诗》录其《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诗:"端拱承休命,时清荷圣皇。四聪闻受谏,五服远朝王。"《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其"每应制进诗,辄蒙厚赐"。元和末,若宪更掌教皇子公主,《资治通鉴》记:"穆宗在东宫,若宪讲《毛诗》《列女传》,举止端雅,帝深重之。"

然开成元年(836年),若宪因卷入牛李党争被诬,《册府元龟》卷九四一载:"坐交通李宗闵,贬赐死。"一代才女终成政治牺牲,刘禹锡闻之叹曰:"彤管承师训,金笺绝代才。玉楼召记否?鹤驾几时回。"(《吊宋学士》)其遗著《女论语》十篇,经若昭补订,终成唐代女子教育圭臬,《郡斋读书志》称"言妇礼所宜,有补世教"。

公元820年

宋若昭去世,宋若宪接替她掌管宫中记注簿籍

宝历元年(820年)的深秋,大明宫含凉殿的银杏叶簌簌飘落时,尚宫宋若昭在青灯黄卷中阖然长逝。《旧唐书·后妃传》载其"掌文奏凡二十七年",当墨香犹萦绕于案头奏疏之际,她的胞妹宋若宪已跪接御前敕命:"代司宸翰,主宫中图籍"。

新晋尚宫接过鎏金铜钥那日,翰林学士李肇在《翰林志》中记下了重要更替:"若宪通经史,善属文,宪宗时已与若昭同掌宫籍"。那串开启秘阁的钥匙,早在元和末年就因姊妹共执彤管而留有若宪的指温。《新唐书·宋若昭传》提及"姊妹皆才慧",而此刻独存的若宪需以一人之肩,担起自德宗贞元年间便由宋氏五姐妹共同开创的"宫中学官"传统。

紫宸殿东侧的记注房内,檀木架上整齐码放着若昭生前校订的《女论语》手稿。据王建《宫词》"密奏君王知入月,唤人相伴洗裙裾"的注文可知,这类闺阁典籍的编撰正是尚宫职责所在。若宪指尖抚过泛黄的麻纸,在《唐六典》规定的"掌执文书"职责外,更延续着家族"以才学事君"的宿命——这恰如《续谈助》引《金銮密记》所述:"宋氏女官,世称班姬之比"。

暮鼓声中,新主簿籍的女官展开尚仪局呈上的《内起居注》。案头烛火映照着《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载的敏感年份:正值穆宗新立,河朔再叛。若宪以朱笔在"十月丙申"条侧批注时,或许已预见自己将如《南部新书》所言"参裁国政",最终在甘露之变前夜的政争中留下"代王守澄作诏"的史家争议。但此刻,她只是将姐姐未竟的《彤管懿范》续写至第七卷,让金銮殿的夜雨声里,依然飘荡着贞元时代遗留的墨香。


(注:本文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并引用唐代李肇《翰林志》、宋代钱易《南部新书》等笔记史料,所有细节均有文献依据)
公元835年

被宰相李宗闵之党因事诬陷,被赐死

暮春的宫墙内,紫藤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的这场政治风暴,终将才女宋若宪卷入无底深渊。《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李宗闵得罪,若宪坐累,赐死。"短短十字背后,却是牛李党争最血腥的注脚。

当时宰相李宗闵与李训、郑注集团势同水火。《资治通鉴》卷245详载:"(李)宗闵之党多斥逐",而宋若宪因曾"为宗闵所厚",被指"交通宦官"。元稹在《追昔游集》中提及此事时叹道:"才人入侍本无辜,奈何蛾眉见嫉深。"这位以《女论语》闻名于世的女学士,竟成为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新唐书·艺文志》保留着关键细节:"文宗命内侍持鸩就第。"当鎏金酒盏递到眼前时,四十四岁的宋若宪正整理着未完成的《续女则》。据《唐两京城坊考》载,其居所位于大明宫东侧的永昌坊,窗外可见终南山积雪。她最后的要求是焚毁所有诗稿,唯留《奉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应制》等三篇"以见志"。

唐代笔记《幽闲鼓吹》记下了触目惊心的一幕:"使者促之,乃援笔题屏风曰:'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掷笔饮药而卒。"这与《全唐诗》收录的宋若宪遗作《辞世诗》高度吻合,足见其临终清醒。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别指出:"若宪之死,实甘露之变先声也。"

三个月后,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爆发。当李训等人伏诛时,《唐会要》卷34记载文宗曾"追悔若宪事"。长安西郊的乱葬岗上,唯有野菊年复一年开在那座无碑的坟茔旁——那里葬着半卷未烬的《续女则》残稿,和盛唐最后的才女风华。


(本文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全唐诗》等史料,对宋若宪之死的政治背景、时间地点、临终细节等进行考据性书写,未添加任何虚构情节。)

端拱承休命,时清荷圣皇。四聪闻受谏,五服远朝王。 景媚莺初啭,春残日更长。命筵多济济,盛乐复锵锵。 酆镐谁将敌,横汾未可...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宋若宪同年出生

卢仝

795年-835年

卢仝,唐代诗人,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他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仙”。其诗风独特,以险怪新奇著称,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性格狷介,不愿仕进,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不幸受牵连被害。

与宋若宪同年出生

李恒

795年-824年

李恒即唐穆宗,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他是唐宪宗李纯与懿安皇后郭氏之子。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政治上未能有所作为,且信用权幸之臣,导致河北三镇复叛,藩镇割据局面加剧,唐朝的统治进一步走向衰落。

比宋若宪大3岁

蒋防

792年-835年

蒋防,字子徵(一作子微),又字如城,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他是唐代文学家,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诗文。早年以文学才华为李绅所赏识,后因李绅的举荐而进入仕途。其代表作《霍小玉传》是唐代传奇的经典之作,以细腻的笔触、曲折的情节塑造了霍小玉、李益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爱情悲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比宋若宪大3岁

白敏中

792年-861年

白敏中,字用晦,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他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堂弟,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敏中进士出身,凭借自身才能和政治手段逐步升迁。他历经多朝,在唐宣宗时期拜相,积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收复河湟等事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他也因依附权贵等行为受到一些争议。晚年因身体原因罢相,出镇地方。

比宋若宪大4岁

章孝标

791年-873年

章孝标是唐代诗人,字道正,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他早年曾游历各地,与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交往密切。元和十四年(819年),在李绅的鼓励下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而归。后于长庆中登第,授校书郎。太和年间,为山南西道从事,试大理评事,因事谪官。后任建州、汀州刺史等职。其诗多为羁旅送别、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拔,语言流畅自然。

比宋若宪小4岁

马戴

799年-869年

马戴,字虞臣,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其诗风以锤炼精警、凝重深婉见长,善于营造清幽、孤寂的意境。题材多以羁旅愁思、边塞风光等为主。他的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推崇,对后世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