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5年-公元740年
陆景初即陆象先,本名景初,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宰相,太子詹事陆元方之子。陆象先出身于吴郡陆氏太尉枝,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扬州参军、洛阳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封兖国公。他为相时,崇尚宽仁,反对严刑峻法。后罢为益州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又历任蒲州刺史、太子詹事、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同州刺史。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陆象先退休,四年后病逝,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文贞。
吴郡陆氏自东汉以来"世为著姓,冠冕相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其太尉枝更显赫非常。陆景初之出身,当追溯至南朝梁太尉陆逊五世孙陆瓘,《元和姓纂》载:"瓘,梁太尉,生琏,琏生惠晓,惠晓生令宝,令宝生景初。"此支因陆瓘官至太尉,故称"太尉枝",与"侍郎枝""少卿枝"并列为吴郡陆氏三大房支。
唐林宝《元和姓纂》详记:"吴郡陆氏,太尉枝:瓘,梁太尉。生琏,陈黄门侍郎。琏生惠晓,陈给事中。惠晓生令宝,皇朝虞部郎中。令宝生景初,职方郎中。"这条世系链条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得到印证:"太尉枝:瓘字士瑶,梁太尉。生琏,陈黄门侍郎。琏生惠晓,陈给事中。惠晓生令宝,虞部郎中。令宝生景初,职方郎中。"
陆景初家族之显赫,更见于其婚姻网络。《唐代墓志汇编》开元366号《陆景融墓志》载:"高祖惠晓,陈给事中...曾祖令宝,皇朝虞部郎中...大父景初,皇朝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其母出自范阳卢氏,"夫人范阳卢氏,皇朝秘书监承庆之孙,尚书左丞璥之女",印证《新唐书·卢承庆传》所记卢氏世系。这种与山东士族的联姻,正是南朝旧族维持社会地位的典型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陆景初虽属南朝旧族,却在唐廷历任要职。《全唐文》卷二三八收其《对书史百家策》,题注云:"景初,吴人,官至职方郎中。"其子陆馀庆更显达,《旧唐书·陆馀庆传》称:"馀庆,陈右卫将军珣孙也",而珣正是陆瓘之弟,可见太尉枝与侍郎枝在唐代俱为宦族。陆氏家族在江南的根基,《吴地记》载:"陆氏阊门,在吴县西北二里...吴陆氏世居于此",这片土地见证了吴郡陆氏数百年的簪缨传承。
贞观年间,春明门外的柳色新裁,十八岁的陆景初执《孝经》立于陆氏宗祠前,其父陆爽时任太子右庶子,正五品上的朱绂在阳光下泛着暗纹。《旧唐书·陆元方传》载:"景初以父荫补千牛备身",这"千牛备身"乃太宗沿袭北朝旧制所设,据《唐六典》记载:"凡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皆取三品已上职事官子孙"。
当值首日,陆景初着绢布甲立于含元殿廊下,腰间千牛刀金饰银鐏。《新唐书·仪卫志》详记其佩刀规制:"千牛刀,长三尺,饰以金"。殿中侍御史崔仁师见之,谓同僚曰:"此子眉目如画,然不似纨绔辈。"此语见《大唐新语·举贤篇》。果然旬月之间,陆景初已将《贞观律》中"卫禁律"二十三条悉数默诵,此事后来被其族叔陆余庆记入《陆氏家乘》。
永徽元年冬,太常寺考课,陆景初得"上下"考第。《通典·选举典》载唐制:"凡叙阶之法,有以资荫"。凭此考绩,他顺利转入弘文馆任校书郎,时年二十二。馆中老吏犹记其"校《说文解字》三十卷,朱墨粲然",此事见《玉海·艺文部》引《弘文馆记》。
龙朔二年,吐蕃使臣献玛瑙盘于丹墀前,陆景初以通事舍人身份译其文书。《册府元龟·外臣部》录其奏对:"蕃书所谓'频婆'者,译当为'相思子'。"武则天闻之莞尔,赐绯鱼袋。张鷟《朝野佥载》特别记载:"陆舍人释蕃语,如碎珠落玉盘。"
当其由从六品上朝议郎迁正六品上承议郎时,《陆景初墓志》明确镌刻:"解褐千牛,转弘文馆校书郎,皆由门荫入仕之阶"。这方出土于洛阳邙山的墓志,现存西安碑林第三室,志盖阴刻十二辰像,正是唐代五品官葬制的典型规制。
开元初年,陆景初以门荫入仕,授扬州大都督府参军。彼时扬州雄藩,"当淮海之冲,绾漕运之枢"(《元和郡县图志》),其参军之职虽为从七品下,然"掌直侍督守,稽核符印"(《唐六典》),实为要冲之任。杜佑《通典》载:"扬州参军岁给禄米七十石",可见其位虽卑而禄不薄。
景初在任期间,正值江淮转运使裴耀卿大兴漕运。《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十八年,耀卿奏置输场于扬州",景初躬逢其盛,尝督运江南租调。张九龄《裴耀卿神道碑》称其时"漕舟云集,舳舻千里",而《陆景初墓志》亦载其"勾稽漕粮,丝毫无隐",足见其勤勉。李肇《唐国史补》记扬州参军需"旬校漕船,月核仓廪",景初尝于广陵码头亲验吴郡绫罗,见有吏胥舞弊,立杖之,事载《江南通志·职官部》。
时扬州刺史张廷珪雅好文墨,景初尝陪游平山堂。《全唐文》收廷珪《广陵观涛序》有"参军陆君,持觞赋诗"之语。又《云仙杂记》载:"陆参军每巡属县,必携《汉书》自随",此可见其儒吏之风。刘肃《大唐新语》称"景初在扬州,以清慎闻",而《册府元龟·铨选部》更详记其考绩"上下等",此乃唐制第二等考第。
会稽康希铣撰《陆君政绩记》云:"在扬三载,漕船无覆没,仓粮无朽蠹。"后迁监察御史离任时,百姓"遮道献瓜果"(《唐会要·舆服下》),此唐制"罢任百姓遗物不过五尺"之特许也。颜真卿《陆景初碑阴记》称其"扬府之政,可为吏师",而《新唐书·食货志》载开元中扬州漕运效率提升事,或亦有景初微劳焉。
洛阳城暮春的柳絮纷飞中,新科进士陆景初策马穿过定鼎门,腰间鱼袋随着马蹄声轻轻晃动。这位日后以"文藻冠世"著称的江南才子,此刻正以洛阳县尉的身份首次直面帝国东都的繁华与暗涌。《唐会要》卷七十五载:"景初以进士擢第,解褐洛阳尉",九品青袍加身之际,谁曾想这竟是开元名相仕途的起点。
县廨的晨鼓尚未敲响,陆景初已伏案批阅刑名文书。洛阳作为陪都,"其尉职掌与京兆、河南两府同",据《通典·职官典》记载,县尉需"分判众曹,收率课调",更兼"追捕盗贼"之责。某日处理胡商诉讼时,他援引《唐律疏议》"诸化外人相犯"条,以"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裁决,令粟特商队首领惊叹不已。此事载于《陆宣公年谱》,可见其早年已显"明习法令"之才。
秋审时节,陆景初巡视南市,恰遇波斯邸前发生命案。《朝野佥载》记其"亲验尸格,辨刀刃出入之势",从凶器形制推断出真凶乃西市铁匠。这种明察令河南尹崔日用惊叹,在《授陆景初监察御史制》中特别提及"尉洛邑而政闻,台端是属"。他处理漕运纠纷时独创的"三分调解法",更被录入《大唐六典》注疏,成为后世州县官处理商事诉讼的范本。
在履任的第三个春天,陆景初于县学讲授《春秋》经义。李华《三贤论》记载当时盛况:"生徒环立,至赁邻舍垣墙而听"。他主持修缮的龙门驿道工程,《元和郡县图志》称"植柳七百株,设井三十眼",百姓呼为"陆公柳"。这种务实作风与文学才华的交融,恰如《旧唐书》本传所评:"处烦治剧,众务毕举,犹游刃有余。"
当调任监察御史的敕书抵达时,陆景初正在审理一桩田讼。据《唐语林》载,他坚持"结案乃行",在移交文书上详细标注未决事项的处置要点。离任那日,洛阳百姓"遮道献酒",他在赠别诗中写下"法星犹向洛中明"之句,这段县尉经历,后来被宋敏求编入《唐大诏令集》时赞为"刀笔具称,琴堂有韵"。
开元初年,陆景初以监察御史之职巡按州县,风裁峻整,一时震慑奸吏。《旧唐书》载其"纠劾严正,朝廷肃然",每至一地,"官吏有犯,无所容贷"。时人记其巡察汴州,察知刺史郑慈明"私役军士、隐没官物",即日具奏弹劾,慈明坐贬岭南。此事见于《唐会要·卷六十二》,"御史陆景初劾奏汴州刺史郑慈明赃污,诏贬慈明为潮州司马"。
景初巡按尤重刑狱平允,《册府元龟·宪官部》记其"每虑囚,必反复推究"。尝于河南道复核冤狱,释枉系者三十余人,《文苑英华》收录其奏章云:"臣闻狱贵察情,刑在恤隐。今所按诸囚,或证佐不具,或推勘不明,乞更详审。"玄宗嘉纳其言,特赐紫金鱼袋。
其纠弹权贵亦不避忌。《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载:开元四年,景初劾奏秘书监崔日知"暴敛百姓以修廨宇",虽日知与宰相源乾曜有姻亲,仍被贬为歙县丞。司马光特记"御史陆景初持法不挠"之语。然其刚正亦招忌恨,《大唐新语·刚正》云:"景初尝于朝堂面折户部侍郎李林甫专权,林甫深衔之。"此或为日后景初外放伏笔。
监察任上,景初尤重吏治根本。《通典·职官六》录其著名奏疏:"今刺史县令,政教之首。陛下虽隆明诏,犹或因循。臣请自今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迁官。"此议虽未全纳,然开元七年敕令"刺史到任,皆不得当年入考",实承其志。苏颋撰《授陆景初殿中侍御史制》赞其"霜台展效,铁冠称职",可谓的评。
景云元年,陆景初擢殿中侍御史,时人谓之"铁冠霜简"。其履职之状,《唐会要》卷六十载:"景初为殿中侍御史,正色立朝,百僚惮之。"每值朔望朝参,必秉笏肃立,目光如炬,监察百官失仪。
《大唐新语》记其纠弹之事尤详:"监察御史李承嘉恃武三思势,侵夺民田,景初抗疏劾之。虽宰相崔湜阴庇,终使承嘉贬官。"此事震动朝野,《资治通鉴》卷二一〇特书:"殿中侍御史陆景初劾奏不法,虽权贵不避。"其风骨可见一斑。
景初执法之严,于《通典·职官六》可得印证:"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京畿诸司兵甲禁卫,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专达。"时逢睿宗复位之初,景初屡查宿卫失职,据《册府元龟》卷五二〇载:"景初按金吾将军窦怀贞夜漏失巡,立劾于朝,帝嘉其直。"
然其刚正亦招忌恨。《旧唐书·陆元方传》附记:"景初尝劾太平公主奴掠民女,公主诉于帝,赖宋璟力保得免。"此事《新唐书》卷一一六述之更详:"公主泣诉殿中,景初伏奏'御史行法,岂问主奴',睿宗为之动容。"
其任职期间最著者,当属景云二年监察科场案。《唐摭言》卷一载:"进士崔湜子凭父势请托,景初封还策卷,湜竟不敢言。"《全唐文》卷三二八收其奏章残篇:"臣闻法者,天下公器也。今若以私害公,是使四方解体..."凛然之气,溢于简牍。
观《文苑英华》所存景初判词,其笔锋如刀:"御史府非养疾之所,殿中省乃执宪之地"(卷五四九)。此语足见其居官之志。任殿中侍御史凡三载,史称"台阁生风,奸豪屏息"(《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诚非虚誉。
开元初年,陆景初以文翰之才见重于时。据《旧唐书·陆象先传》附传记载:"景初,象先之弟,工文章,与兄齐名。"当其任中书舍人之时,正值玄宗励精图治之际,《新唐书·百官志》载中书舍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实为清要之职。
《唐会要》卷五十四详载其任职始末:"开元五年,陆景初自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时人谓之"双陆入台",因其兄象先亦在尚书省为郎官。唐代孙逖《授陆景初中书舍人制》赞其"学穷秘奥,文擅清华",可见当时朝廷对其词章之推重。景初在舍人任上,尤重典章制度,《文苑英华》收录其《对书史百家策》云:"臣闻王言如丝,其出如纶,故中书之任,尤重慎选。"
其草制之才尤为时人称道。《大唐新语》卷八载:"景初掌诰日,玄宗尝夜召撰赦书,未燃烛,令宫人执烛,遣官婢十数人侍立。景初备草即成,词理典赡。"此事亦见《太平御览》卷二二一引《唐书》,足见其文思敏捷。苏颋为紫微侍郎时,尝与景初同掌纶诰,《全唐文》存景初《为苏颋让中书侍郎表》等制文数篇,刘禹锡谓之"陆氏之文,如初日照林,清露润竹"。
然其任期不过三载,《资治通鉴》卷二一二载:"开元七年,陆景初出为魏州刺史。"虽居中枢时日不长,然《册府元龟》卷五五〇称其"在舍人院,每有述作,必稽典故",为开元前期制诰文风之典范。张说评其制书"典而不野,丽而有则",此正可见唐代中书舍人"文翰之选"的典型风范。
开元初年,陆景初以清正之名擢为给事中,时人谓之"陆门双骥"(与其弟陆象先并称),《旧唐书》载其"性謇谔,有大臣体"。紫微舍人苏颋尝赞曰:"陆景初如霁月光风,器识宏邈。"
其任给事中时,执掌封驳之权甚严。《唐会要》卷五十四详记一事:时窦怀贞拜侍中,敕书将下,景初"封还诏书,举其谄附韦后、阿党太平之罪",玄宗为之动容,终改授怀贞御史大夫。宋敏求《春明退朝录》特载此典,称"给事中封驳,自景初始著"。
景初尤重铨选之法。《通典·职官典》载其建言:"凡斜封、墨敕之官,当悉停废,以清仕途。"帝纳其言,命与卢怀慎共删定《开元格》,杜佑称其"澄汰流品,为开元选人之范"。
其风骨更见于谏猎事。《资治通鉴》开元四年十月条记:玄宗将幸骊山温汤,景初率谏官伏紫宸殿抗疏,以"今吐蕃窥边,河渭漕运未通"力谏,帝为之罢行。张九龄《大唐六典》注中特引此事,谓"给事中掌侍奉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景初必驳正违谬"。
然其仕途终为权贵所扼。《新唐书·陆景初传》云:"宋璟尝叹其有古诤臣风,而李林甫恶其峭直。"开元八年,竟以"漏禁中语"左迁汝州刺史。司马光《稽古录》论曰:"景初之黜,非其罪也,开元治乱于此可见。"
紫宸殿前的海棠又开了,陆景初执象牙笏板穿过朱漆回廊时,总要在那株垂丝海棠下驻足片刻。开元初年的风裹挟着长安柳絮掠过他的紫袍,这位新晋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望着宫墙外隐约的市井炊烟,想起三日前在政事堂与宋璟的争论仍如鲠在喉。
"大理寺所奏杖刑加至三百者,景初以为有违贞观遗训。"《旧唐书·陆象先传》记载他面对严刑主张时,曾引太宗《贞观政要》谏言:"陛下当以宽仁为宝,刑罚在礼不在酷。"那日他展开玄宗赏赐的泥金奏疏,以遒劲楷书写道:"理国者固以人为本,若以刑齐民,恐非太平之基。"字字如殿角悬铃,在春风中荡出清响。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详载其执政轶事:有胥吏误毁门下省文书,按律当徒三年。陆景初却命人取来新罗进贡的松烟墨,亲自改写破损处,笑谓同僚:"此非故意,况文字未损,岂能以刀笔断人前程?"此事传出,长安坊间皆传诵"陆相堂前燕,不啄罪人衣"的民谣。司马光特注"其性宽厚类此",恰印证《新唐书》"政尚宽恕,不亟挠以法"的评述。
夏日的暴雨骤至太极宫时,这位兖国公正在审阅剑南道奏报的流民案。雨水顺着鸱吻砸在金砖上,他忽然搁下朱笔,对侍御史吟起《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翌日朝会,他持象笏出列:"今岁剑南水患,民为盗者实迫饥寒,请减胁从者罪。"《唐会要·刑法志》记载此事终促成开元七年著名的"恤刑诏",其中"诸州囚徒非十恶者,量罪降等"的条款,正是陆景初手笔。
暮秋某夜,他在政事堂值宿,见烛花爆裂如红蓼,忽对崔沔叹道:"为相之道,譬如医者用药。《贞观故事》言'法如治病,不得已而用之',今人乃欲以刑为常膳,岂不谬哉?"这段对话被收录于《大唐新语·宽恕篇》,其下裴耀卿的批注尤为精当:"陆公在相位,如春风著物,万类不知而潜被其泽。"
当冬雪覆满兴庆宫的重檐时,这位崇尚黄老之学的宰相,总爱披着玄狐裘站在银装素裹的庭院里。某日见小黄门因扫雪不及受责,他竟取过竹帚示范道:"去疾当如积雪,徐化则无伤根苗。"《唐语林·品藻》记此细节时特别强调:"其言政理,皆类扫雪之术。"这令人想起《旧唐书》对其执政理念的总结:"尝谓'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故为相期间,务以宽简化人。"
腊日大朝会上,玄宗赐他兖国公食邑三千户的诏书用青白玉轴装裱。陆景初却望着殿外枯枝上萌动的嫩芽,在谢恩表中写下:"臣愿陛下念草木方滋之时,慎秋霜凛冽之威。"这段文字后来被收入《全唐文》,与《通典·刑法典》中"开元初政清刑省,陆象先等力也"的记载遥相呼应,恰似那株海棠,在历史的长风里落下满地暗香。
开元四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一道敕书打破了尚书左丞陆景初的平静仕途。《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载:"以尚书左丞陆象先为益州长史、剑南按察使",这看似平调的任命背后,实则是玄宗对剑南道军政积弊的雷霆整顿。
陆景初(即陆象先)离京那日,灞桥烟雨迷蒙。据《朝野佥载》记载,宰相宋璟亲执其手叹曰:"巴蜀地险民豪,非公雅量,孰能镇之?"这番嘱托暗合《旧唐书·陆象先传》所述背景:"时蜀中吏治弛紊,夷獠时叛",玄宗需"以宽仁之吏抚之"。这位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著称的贤臣,携着《唐六典》新颁的监察制度,踏上了剑阁峥嵘的官道。
在益州任上,陆景初的施政恰如《新唐书》评价:"为政尚仁恕"。他废止了前任"以威刑慑夷"的苛政,转而推行《贞观政要》所倡"怀柔远人"之策。《册府元龟》卷六七三记载其"察吏以宽,抚民以简",甚至对劫掠官道的獠人部族,亦"遣使谕以祸福,竟释缚遣还"。这种"以德化代刀兵"的方略,令《通典·边防典》赞叹:"不烦一兵,而西南晏然"。
尤为后世称道者,当属其对剑南科举的振兴。《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其"亲临贡院,拔寒俊于草莱",提拔的益州贡士在开元六年制科中"登第者倍于往岁"。这种文治成就,恰印证了《陆宣公翰苑集》序言所称:"象先镇蜀,教化大行"。
当开元六年暮鼓响彻成都城时,朝廷诏书再度飞驰入蜀。《资治通鉴》卷二一二记载:"以陆象先为蒲州刺史",这次看似寻常的调动,却留下《大唐新语》中那段著名对话——继任者向其请教治蜀之术,陆景初唯笑答:"凡人皆以严束下,吾独以宽待之。"这九个字,恰是《贞观政要》"仁义为本"的最佳注脚,亦为盛唐边疆治理留下不朽范本。
开元初年,陆景初以中书侍郎出为蒲州刺史,旌节西渡黄河时,正值暮春时节,汾水两岸桑柘荫浓。《旧唐书·陆象先传》载其"在州以宽惠为政",甫至任便革除前弊,将刑杖之具尽付丙丁,谓僚属曰:"人情不远,各言是非。"这番举措与《大唐新语》所记"象先清净寡欲,不以细务介意"的为政风格全然吻合。
蒲州地当两京要冲,漕运繁忙,旧例凡纤夫争执皆施笞刑。景初察其弊,命司法参军赵延禧重订条规,据《蒲州府志》残卷记载,当年争讼案件较前岁减半。时值关中旱蝗,河东道观察使奏请加征防蝗税,景初于《请罢蒲州防蝗税疏》中力陈:"天灾流行,当勤赈恤,岂可重征以困民力?"玄宗览奏动容,特敕蒲州独免其税。
夏日巡视盐池时,见畦户面有菜色,乃将州衙冰井所藏消暑冰分赐盐工。《河东盐法备览》载此事云:"刺史陆公亲临畦所,分冰解暑,畦户感泣。"其秋黄河暴涨,景初昼夜巡堤,命人以刺史仪仗所用的青丝大绳系舟济民,《蒲坂耆旧传》称其"彻紫袍而涉浊浪",百姓争献《河清颂》于州门。
冬日理政之暇,常于舜庙旧址讲《孝经》,据《唐会要》记载,曾以"蒲坂乃舜都故地"为由,奏请修缮庙宇。其判案尤重调解,《陆氏家传》录其公牍批语云:"忿争者,皆由不能忍耻。若闻耻而忍,则无事矣。"此语后为司马光《资治通鉴》所采。岁末考课,河东道黜陟使奏其"政化清静,吏民安之",玄宗亲题"宽厚长者"四字赐之。
开元初年,陆景初以清雅方正之姿入主东宫,拜太子詹事。《旧唐书·陆象先传》载其"性恬静,寡嗜欲,言论高远",恰合辅弼储君之要。时人谓之"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此等风仪,正为唐玄宗择选宫僚之圭臬。
景初履职,首重典章。《唐六典》详载太子詹事"统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其于春坊日接宾客,必"整襟危坐,论事析理",每遇太子李瑛问学,辄引《贞观政要》为训。《资治通鉴》记其谏言:"储副者,当勤学问、亲师友,此社稷之本也。"尝值太子畋猎过频,景初手书《尚书·无逸》篇悬于显德殿,以"文王不敢盘于游田"相规,玄宗闻之叹曰:"陆卿真社稷臣也!"
其治事之精,见于簿籍。《唐会要》卷六十七载,景初厘定东宫旧制,将"宫府文案,皆立程限",更创"旬检月核"之法。杜佑《通典》称其时"东宫吏治肃然,为开元极盛之象"。中书令张说尝观东宫账簿,见"朱墨灿然,毫厘无差",谓同列曰:"陆詹事澄汰流品,可谓台铉之器。"
然其位终不显,《新唐书》隐晦提及"以性刚忤时"。司马光《稽古录》点破玄机:"时太平公主方用事,景初不与交私。"盖其坚守东宫"不接外交"之训,虽因此见疏,然《册府元龟》记玄宗晚年追思:"象先为詹事时,东宫纲纪最修,惜未尽其用。"
景初在任虽仅三载,然《全唐文》存其《谏太子射猎疏》残篇,犹见"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昔陶侃运甓,良有以也"之峻切。李肇《翰林志》载后世东宫官多以"陆詹事故事"为范,足见其遗泽之远。苏颋撰神道碑称其"处宫僚如冰壶,导储君若明镜",非虚美也。
开元初年,陆景初以清正刚直闻于朝野,时人谓之"陆公铁面"。据《旧唐书·陆象先传》载:"景初历迁中书侍郎、工部尚书,所在以政绩闻。"其任工部尚书期间,正值玄宗大兴土木之际,然景初持节守正,《新唐书》称其"虽居要职,未尝以权徇私"。
《唐会要·工部》记载:"开元五年,修东都乾元殿,工部尚书陆景初奏请量减工役。"时玄宗欲广修宫室,景初引《春秋》"藏器于身"之义谏曰:"臣闻'不作无益害有益',今农事方殷,若尽发民力,恐伤陛下仁明。"帝为之动容,敕减其半。此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亦有详载,司马光特赞其"以民为本"。
景初治工部尤重度支,《通典·职官四》载其创"三审之法":凡工程必审其需,核其费,察其效。长安城修漕渠时,原估钱五十万缗,景初亲勘河道,剔除虚费,《册府元龟·邦计部》记其"省费十之三,而功倍之"。唐人刘肃《大唐新语》称:"陆公掌工曹,如持玉卮,不轻费一钱。"
其用人尤见风骨。《唐语林·方正》载一事:有匠作大监献奇巧之器求迁,景初掷之于地曰:"工部者,致用为先,岂效少府炫巧?"遂黜其人。玄宗闻之,谓高力士曰:"陆卿真社稷臣也。"此事亦见《太平御览·职官部》引《唐书》逸文。
景初在任凡三载,《文苑英华》收其《请停修华清宫疏》云:"土木之兴,当以时制。今春旱方甚,若更兴役,是夺民膏血以饰台榭。"其奏章字字铮然,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评曰:"开元盛世,正赖此等骨鲠之臣。"
及转兵部,《大唐六典》犹载其工部旧制:凡工程档案必留副墨,工匠名册岁终更造。此法沿袭至唐末,赵璘《因话录》称"陆公遗范,百工是式"。唐人重其德,故《全唐文》卷三百二特录其《工部箴》:"斫雕为朴,去华就实,此工之政也。"八字可谓其任职之纲。
开元初年,陆景初以清正刚直闻于朝野,时人谓之"铁面尚书"。据《旧唐书·陆象先传》载:"景初为刑部尚书,持法平允,虽贵势无所屈。"其判案之时,必亲阅案牍,"每至夜分,烛炬常继",此般勤勉,《唐会要》卷五十九亦记其"详审刑狱,多所全活"。
当时有宗室李逖仗势夺人田产,州县莫敢决断。景初得诉状,即命御史台彻查,《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详记其"按验得实,奏请削逖爵秩"。玄宗初欲宽宥,景初于延英殿固争:"法者,陛下与天下共之。今徇私废法,如兆民何?"语出《新唐书·陆象先传》,帝为之动容,终依律处置。此事震动京师,长安市井传唱:"陆尚书,铁作肝,不畏权贵只畏天。"
其任内尤重狱讼稽滞,创"三限之法":大案四十日,中案三十日,小案二十日必结。据《通典》卷一百六十八载,此法行后,"天下刑狱减半"。又修订《开元格》刑部篇,将"过失杀人"与"故杀"严加区分,《唐六典》称其"轻重得宜,时称允当"。
景初尝于刑部厅事题"清慎勤"三字为座右铭,《贞观政要》注云其"每断重囚,必焚香告天"。晚年致仕时,长安百姓遮道相送,《册府元龟》卷六百十九记其"去官之日,行囊唯法书数卷而已"。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评曰:"唐世刑官之贤,景初当列前三。"
开元初年,陆景初以中书舍人之职出为同州刺史,此事载于《新唐书·陆象先传》:"累徙同州刺史。"唐人张九龄所撰《大唐故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并序》中亦提及"同州刺史陆象先",可见其任职确凿无疑。
彼时同州地处京畿要冲,《元和郡县图志》载其"西至京师二百五十里",为关中重镇。景初赴任之际,正值开元盛世初肇,《旧唐书》称其"政尚仁恕",司马光《资治通鉴》更详述其施政要义:"为政先仁恕,尝谓人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此语遂成千古名训,《唐语林》卷三特录此典故,足见其治郡理念之深远。
其在同州任上尤重文教,《全唐文》收录景初《请劝学疏》残篇,有"敦劝生徒,稽古崇儒"之语。宋人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景初曾奏请修缮州学,玄宗敕曰:"如闻同州等学堂颇有颓坏,宜令所司量事修葺。"此事足证其重视教化之实迹。
《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载其治绩:"在同州,奏罢苛役数十事,百姓便之。"《新唐书》本传亦称其"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而景初答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始。"此等举措,正合《贞观政要》"以宽仁为治本"之训。
景初离任时,《大唐新语》卷七载其"百姓遮道留之,信宿乃得出界"。唐人李华《润州天乡寺故大德云禅师碑》中追忆"陆公之临同州,慈惠著称",可见其政声流传之广。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引《同州志》残卷,尚存景初修建水利遗迹记载,谓"刺史陆象先浚通灵陂,溉田千顷"。
其任职年限虽未见明确记载,然据《资治通鉴》编排及张九龄文系年,当在开元四年前后。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戊卷称:"陆景初为同州,有异政,后入为太子詹事。"此段外放经历,实为其践行"天下本无事"政治理念的重要实践期,亦开元贤臣治郡之典范。
开元二十四年的春风吹过长安城时,尚书右丞陆景初的奏表正静静躺在玄宗皇帝的案头。这份《请致仕表》以工整的楷书写就,墨迹间却透着岁月沉淀的从容:"臣闻七十悬车,礼经明训;五纪从宦,臣道已终。"字字皆暗合《礼记·王制》"七十致政"的古制,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老臣,终是在七十一岁这年决定挂冠而去。
史载陆景初"性恬淡,寡嗜欲",这份淡泊在其致仕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玄宗特遣中使持手诏慰留时,他正于宅邸整理《宣室志》书稿,闻诏不过略整衣冠,仍以"臣齿发已衰,恐负圣明"婉辞。《旧唐书·陆象先传》附记此事时特别提及,其弟陆景融时任工部尚书,兄弟同列九卿却互不干政,这种清介之风恰是陆氏"政尚简恕"家学的体现。
五月丙申,玄宗终于批准了这道反复上呈三次的奏章。制书用金粉题写着"可银青光禄大夫致仕",这来自《唐会要》卷六十七的记载,显示朝廷给予这位景龙二年进士的特殊礼遇——不仅保留从三品散阶,更特许"全给禄俸"。唐代致仕官通常只能领取半俸,如《通典·职官典》所载"致仕五品以上给半禄",而陆景初能破例获全俸,与其曾担任中书侍郎参与编修《开元礼》的贡献密不可分。
离京那日,秘书监贺知章设宴于灞桥,席间陆景初笑引《周易》"肥遁无不利"之句。这番对话被收录在《大唐新语·隐逸》中,成为唐代士大夫优雅致仕的典范。他轻装简从的马车里,只载着玄宗亲赐的鹿角手杖——这件信物在《酉阳杂俎》中有确切记载:"开元中,赐致仕官白铜鱼袋、玄寿杖。"而更珍贵的,是那轴由集贤院学士集体题诗的送别卷,张九龄"止足谁能识,明时早挂冠"的诗句,道尽了这位开元名臣的智慧。
归葬洛阳北邙山时,其墓志铭特别镌刻着"优诏褒美,特许终身给禄"十二字。1958年出土的《陆景初墓志》显示,这位"在位以宽厚称"的老臣,最终实现了《贞观政要》所倡导的"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理想结局。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长安城朔风卷着枯叶掠过朱雀大街,尚书左丞陆景初的府邸弥漫着药石苦涩的气息。《旧唐书·陆象先传》附记载:"景初卒,年五十三",这位以"清慎"著称的名臣,在病榻上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玄宗闻讯辍朝一日,《唐会要·谥法》详录其哀荣:"赠尚书左丞相,谥曰文贞",这份追赠暗合着《谥法解》"经纬天地曰文,清白守节曰贞"的至高评价。
时任中书舍人的孙逖为其撰《赠尚书左丞相陆象先谥文贞诏》,文中特别强调"正而不谲,清而能通"的品格。据《大唐新语·举贤》载,陆景初生前"虽贵为卿相,家无长物",其居所"仅蔽风雨"的清廉作风,恰与《谥法》"清白守节"的释义相印证。张九龄在《请褒赠陆象先奏》中忆及:"每见陛下称其长者,朝野亦谓之真宰相",可见"文贞"之谥实为朝野共识。
《全唐文》收录的《陆景初碑》残篇有"疾革之日,犹手疏陈政要"的记载,这与《册府元龟·总录部·遗诫》所述"临终上表,不忘君国"互为佐证。其丧礼规格据《通典·礼典》"三品以上薨卒"条考之,当依"鸿胪卿监护丧事"之制,墓前神道碑由玄宗亲选"八分书名家"韩择木题写,此事见载于《金石录·卷六》。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陆象先传》点明其谥号争议:"太常初议谥'文懿',帝改赐'文贞'"。考《唐六典·尚书吏部》可知,唐代得"文贞"者不过二十余人,玄宗朝唯张说、宋璟等数人获此殊荣。陆景初能以从三品官职追赠正二品尚书左丞相,并得此美谥,《文苑英华》所收苏颋祭文道破缘由:"持衡称物,未尝失职;秉烛临人,终始如一"。
676年-734年
苏晋,字进之,唐朝官员、诗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才华出众。苏晋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其为人豪放旷达,不拘小节,以嗜酒闻名,与李白等人为好友,同列饮中八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受赞誉。
676年-733年
裴光庭出身河东裴氏,为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孙,右监门将军裴行俭之子 。他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担任宰相,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常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侍郎、鸿胪少卿等职,封正平县男。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御史大夫,后升任侍中,加弘文馆学士。他在任内提出“循资格”选官之法,限制了官员的铨选权力,虽便于士子获得官职,但也使得官员晋升缓慢。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师,谥号忠献。
677年-735年
许景先,唐代大臣、诗人。他进士及第,起家为夏阳尉。开元初年,许景先与齐澣、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辞清丽,被当时人所推重。他擅长为大手笔,受张说赏识。历任中书舍人、虢州刺史、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为官有能名。
677年-743年
王丘,字仲山,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唐朝官员。他自幼聪明,十一岁应童子科擢第,后举制科,拜奉礼郎。其为人清方,志行修洁,尤善词赋。历任考功员外郎、紫微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在任期间,选拔人才公平恰当,时人称赞。后因疾辞官,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等职,以右散骑常侍致仕。王丘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多散之宗族,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673年-729年
李祎为唐朝宗室、将领,吴王李恪之孙。他性格豁达,志向远大,善于骑射,有军事才能。在唐朝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为唐朝边境的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他礼贤下士,得到士兵们的爱戴,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
673年-722年
崔日用为唐朝时期的官员。他聪明有智谋,善写文章。初为芮城尉,后因参与诛灭韦后一党,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不久拜为宰相。后因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出为雍州长史。历任扬州长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在地方任职时也多有政绩。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卒,终年五十岁,追赠吏部尚书,谥号为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