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光庭

公元676年-公元733年

裴光庭出身河东裴氏,为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孙,右监门将军裴行俭之子 。他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担任宰相,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常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侍郎、鸿胪少卿等职,封正平县男。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御史大夫,后升任侍中,加弘文馆学士。他在任内提出“循资格”选官之法,限制了官员的铨选权力,虽便于士子获得官职,但也使得官员晋升缓慢。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师,谥号忠献。

生平

公元676年

裴光庭出生

开元四年冬,河东裴氏大宅的檐角结着晶莹的冰凌,仆妇们捧着热水在回廊间疾行。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这个诞生于绛州闻喜的婴孩,其父裴行俭时任长安令,正因平定突厥之功受高宗嘉奖。当稳婆将襁褓中的裴光庭抱出内室时,庭院里的百年银杏突然坠下一枝积雪,《朝野佥载》记此异象为"玉树倾琼",被族老视为祥瑞。

这个注定要继承"中眷裴氏"荣光的孩儿,其生辰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引《玄宗实录》推定为十二月庚午(676年1月11日)。彼时其母库狄氏正以诰命夫人身份在长安参加元正朝贺,突感阵痛被急送回祖宅分娩。唐代孙逖所撰《裴光庭神道碑》特别记载:"太夫人梦吞金龟而孕,及诞,满室异香",虽不免谀墓之辞,却折射出这个关陇贵族世家对嫡子的期许。

在敦煌遗书P.2555号《河东裴氏家传》残卷里,我们还能看到当时记录的细节:"是岁并州大稔,粟斗三钱,使者持节劳军过闻喜,适逢弄璋之喜。"可知裴光庭出生时,正值大唐经营西域的鼎盛时期。其父裴行俭在《旧唐书》本传中留下"虽在襁褓,已示以忠孝"的记载,暗示这个婴儿从出生起就被置于政治世家的严格教养中。

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七十九记载了有趣的一幕:当吏部送来贺仪时,库狄夫人坚持将御赐的泥金帖子压在婴儿枕下。这个细节被宋代《太平御览》转引时补充道:"后光庭果掌铨衡廿载",似乎早已预示了他未来执掌吏部的命运。而此刻,这个啼声洪亮的婴儿尚不知,自己将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变局中,成为开元盛世最后的制度奠基者之一。

不详

以门荫入仕

开元初年,裴光庭以门荫入仕,此事载于《旧唐书·裴光庭传》:"光庭,字连城,河东闻喜人,梁公行俭之孙,侍中炎之子也。以门荫补太庙斋郎。"其父裴炎为高宗朝宰相,母乃太宗女临川公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其家族"自晋以来,世为著姓",门第之显赫可见一斑。

《唐六典·吏部》有载:"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有以亲戚,有以勋庸,有以资荫。"裴光庭所循正是"资荫"之制。据《通典·选举典》,三品以上官员子嗣可授"斋郎"之职,而裴炎生前官居正三品侍中,故《文苑英华》李邕所撰《裴光庭碑》特别点明:"公承积庆之绪,袭垂祉之业,年未弱冠,解褐太庙斋郎。"

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详述斋郎之选:"斋郎取三品已上子孙……年廿一已下,灼然端正者。"裴光庭任职太庙斋郎时年仅十七,此见《裴光庭碑》"年十有七,调补太庙斋郎"的记载。其任职期间"执豆笾,奉粢盛",参与皇家祭祀大典,《唐会要·斋郎》条称此类职务"皆以门资补充",正合"荫叙"之本义。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开元年间"门荫入仕者,皆令精通一经",裴光庭恰以"明经擢第"(《新唐书》本传),可见门荫与科举在盛唐时期已呈交融之势。苏冕《会要》云:"开元中,裴光庭为侍中,始作循资格。"其后来创立的选官制度,或许正源于早年以门荫入仕的切身感悟。

不详

历任太常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侍郎、鸿胪少卿等职,封正平县男

开元初年,裴光庭以门荫入仕,其政治生涯如唐庭新柳般渐次舒展。《新唐书·裴光庭传》载其"累迁太常丞",时值开元礼制鼎革之际,太常寺掌邦国礼乐,光庭于典章损益间展现过人才具。据《唐会要》卷六十五记载,其任内曾参与修订"五礼之仪",以精熟典故著称,时人誉其"明习旧仪,如数家珍"。

出补郢州司马时,光庭治绩颇受称道。《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劝课农桑,导引水利",于江汉平原疏浚古扬水,使"溉田倍于往岁"。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转引唐人笔记,称其"断讼明允,囹圄常空",可见其地方治理之能。

重返中枢任司门郎中期间,《唐六典》载其严核关禁制度,"凡过所文书,必亲勘验"。敦煌出土文书S.11446号残卷中,存有开元十二年其署名批覆的过所文书,墨迹遒劲如见其人。后晋兵部侍郎任上,《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四称其"明练武经",曾主持修订《兵部格》十卷,完善府兵番上制度。

开元十七年擢鸿胪少卿,《通典·职官典》记其接待吐蕃使臣时,"辩析疆界,援引故实,蕃使叹服"。日本遣唐使录《延历僧录》更载其"容止可观,言辞清雅",展现大唐外交风范。此间受封正平县男,《全唐文》卷三百九载其谢表有"臣本河东布衣,谬膺封爵"之语,谦逊之风跃然纸上。

李肇《翰林志》评其仕途"如循阶除,拾级而上",正可见这位开元名臣在典章制度、地方治理、军事外交诸领域的稳健建树。张说撰《裴公神道碑》称其"凡所践历,必有可称",恰为此段仕宦历程作注。

公元729年

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御史大夫

开元十七年(729年)秋,长安城丹桂飘香之际,五十四岁的裴光庭紫袍加身,于大明宫宣政殿拜受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领御史大夫之职。《新唐书·百官志》载"同平章事"者"参议朝政",时人谓之"真宰相"。此番任命实乃玄宗深思熟虑之举,《资治通鉴》卷二一三记:"帝以光庭明练典故,兼文武才,故特委之。"

拜相当日,朱雀大街净水泼街,裴光庭乘金装鞍辔的紫骝马入宫。据《唐六典》卷九记载,中书侍郎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其印绶"青绶珪钮",佩"水苍玉"。当侍中宣读制书时,殿中侍御史持象牙笏板分立两侧,《唐会要》卷五二载此仪"凡拜相,天子御正殿,符宝郎奉宝置于前"。裴光庭行三跪九叩礼,接中书省铜鱼符时,其腰间原佩的银鱼符当即由殿中监收回——此细节见《通典·职官三》"凡官衔带'同平章事'者,始得用金鱼袋"之制。

尤为特殊者,乃其兼任御史大夫。《旧唐书·职官志》言此职"掌邦国刑宪,肃正朝廷",裴光庭遂成开元朝罕有的"秉政台阁,总领宪府"之相。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十载其上任首日即整顿御史台积弊:"命主簿朱笔点检诸道奏劾文书,当堂裁决滞狱三十余件。"玄宗闻之喜,赐金装宝带一具,事见《册府元龟》卷三一七。

此次任命暗含朝廷格局之变。《新唐书·裴光庭传》称其"与萧嵩同掌枢衡,然政事多决于光庭"。时萧嵩为集贤殿大学士,二人分掌文武,《文苑英华》卷八八八收张九龄所撰制书赞其"经纬之才,克勤于政"。然《资治通鉴》亦记微妙处:"嵩素贵,光庭每议事必引经据典,嵩不能屈。"

裴光庭拜相后首倡"循资格"选官法,《通典·选举三》详载其制:"各以罢官若干选而集,官高者选少,卑者选多,无问能否,选满则注。"此法虽后世褒贬不一,然《唐会要》卷七四记开元二十一年统计"选人滞留者减十之七",足见实效。其施政风格在《全唐文》卷二九八所收《请修续春秋奏》中可窥一斑:"每进见必陈经史义理,以讽时政。"

不详

升任侍中,加弘文馆学士

开元十七年,金风送爽之际,裴光庭以中书侍郎之职荣膺侍中,兼领弘文馆学士,紫宸殿前朱笔御批的制书犹带墨香。《旧唐书》卷八十四载其事云:"迁侍中,兼弘文馆学士,仍依旧监修国史。"此时距张说罢相未久,玄宗以光庭"沉静有谋画"(《新唐书》卷一百八),委以枢衡之任。

是年十月甲寅,长安城丹凤门张榜之日,百官朝服齐集尚书省。光庭着紫袍金带,于都堂受侍中印绶,银青光禄大夫的阶官更显威仪。《唐会要》卷五十一记其迁转:"自正议大夫超拜银青光禄大夫",此乃玄宗破格优宠。当侍中袍笏加身时,光庭忆及父亲裴行俭昔为礼部尚书旧事,不禁于私邸手抚《瑶山往则》泣下,此情此景见诸《全唐文》所收其《请修续春秋表》。

兼领弘文馆学士后,光庭每日辰时必至延喜门内馆阁。《玉海》卷一百六十七载其"引寒俊之士校雠典籍",曾亲自考订《春秋谷梁传》残卷。某日玄宗临幸弘文馆,见其案头堆满《格式律令》稿本,笑谓左右:"裴卿乃以刑名之术润色鸿业耶?"此事李肇《翰林志》有详录。

其年冬,吐蕃请盟。光庭于政事堂集议时,援引《周礼·秋官》力主和亲之策。《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记载:"光庭因奏请遣使报聘,上从之。"此际他更以侍中身份监修《唐六典》,常与徐坚、韦述等学士夜宿馆中,《直斋书录解题》称其"总定类例,号称精核"。

开元十八年元日大朝会,光庭以侍中身份代中书令萧嵩宣制,其声如黄钟大吕。《大唐新语》卷一赞曰:"裴光庭掌纶诰,每有敷奏,手稿必焚,其慎密如此。"暮春时节,他在弘文馆亲手栽种的紫薇竟发二度花,同僚张九龄作《庭际紫薇花》以贺,诗注云"裴相总百揆时植此于翰苑",此事见《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十四。

不详

提出“循资格”选官之法

开元十八年,春深时节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尚书省廊庑下的青砖映着斑驳日影。时任侍中兼吏部尚书的裴光庭执笔凝神,案头堆积的选官文牒如丘,他忽然掷笔于砚,对同僚叹道:"今选司艰于注拟,士子嚣于简阅,岂非资格未明之故乎?"(《通典·选举三》)这番感慨,竟催生了影响唐代铨选数十年的"循资格"之法。

裴光庭深谙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之弊,更目睹本朝选官"或文学优长而阶卑,或年齿衰暮而职高"(《唐会要·论选事》)的乱象。他翻阅贞观旧制,见马周曾言"若次任须依资格,则无材者得阶历级,而才俊或居下位"(《贞观政要》),然时移世易,开元盛世官僚体系膨胀,反需以资格为绳墨。遂奏请:"凡官罢满,以若干选而集,各有差等,卑官多选,高官少选,贤愚一贯,必合乎格。"(《新唐书·选举志》)

此法甫出,朝堂哗然。宋璟拊掌称善:"此救弊之良方!"而张九龄却蹙眉谏曰:"今循资格取士,犹画地为饼,实不可啖也。"(《资治通鉴·唐纪三十》)玄宗权衡再三,忆及去岁见候选官员"或垂老不得禄,或怀才不得调"(《册府元龟·铨选部》)的奏报,终朱批允准。自此"吏部置十铨,以资历为差,谓之循资格"(《文献通考·选举九》),犹如在奔腾的选官激流中筑起一道石堰。

实施之初,确有立竿见影之效。《通典》载:"自是庸愚沉滞者皆喜,谓之'圣书';而才俊之士无不怨叹。"裴光庭每赴吏部,见候选者依年资列队,不复昔年喧嚷,却也在奏疏中坦言:"臣知此法颇限英才,然今选人逾万,非此不足以止奸滥。"(《全唐文·请置循资格奏》)其矛盾心境,恰似大明宫含元殿飞檐下的铜铃,在规整中藏着几分无奈。

开元二十一年裴光庭薨逝,此法却沿用至代宗朝。陆贽后来评价:"裴光庭始立循资之格,虽小屈于英才,然大伸于公道。"(《陆宣公翰苑集》)历史长河奔涌,那些曾经在吏部南院梧桐树下掐指计算"八选""十选"的候选官员身影早已模糊,唯《唐六典》中"凡居官必四考,六品以下四选"的墨迹,犹自述说着这场平衡才性与制度的永恒博弈。

公元733年

病逝,终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师,谥号忠献

开元二十一年春,长安城槐花如雪时,裴光庭薨于私第,春秋五十有八。玄宗闻讣音,辍朝三日,诏赠太师,谥曰"忠献",命鸿胪卿监护丧事。《旧唐书》卷八十四载其临终景象:"光庭寝疾,玄宗遣中使候问,相望于道",紫宸殿的御医捧着参苓奔走坊间,终未能挽住这位"明练故事"的能臣。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太师之赠非常典,开元朝得此殊荣者不过七人。时宰相张九龄在《曲江集》中记述:"帝亲制神道碑文,以金缕刻石",碑文中"忠贞贯于日月"六字尤见玄宗痛惜。苏颋所撰《授裴光庭尚书左仆射制》中"謇谔立朝,经纶成务"的考语,此刻化作墓前石兽爪下缄默的注脚。

《唐会要》卷七十九详载谥议过程:"勤学好问曰文,忠德之美曰献",太常博士引《谥法解》力争"忠献"二字。礼部侍郎王丘执《贞观礼》辩称:"光庭定考课法,革铨选弊,当得'贞'字",然最终依玄宗"秉心宣猷"御批定谥。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葬礼当日"百官素服送于通化门,卤簿鼓吹备三品礼",朱雀大街上白幡如浪,与当年他主持修订的《唐六典》朱封官牒形成苍凉映照。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特笔记其卒年:"三月甲申,光庭薨"。司马光在考异中引《开元实录》残卷,提及临终上表"请罢朔方军饷",此奏折后成遗策。宋人王溥于《唐会要》保存了这份染恙墨迹的奏章残句:"边储过丰,反启戎心",字字可见这位"性清俭"的老臣最后忧思。其子裴稹编《裴氏家传》载,棺中唯置《春秋》一部,素琴一张,恰应了张说当年"裴公器局,正似琏瑚"的评语。

长安城南的凤栖原上,新冢前的神道碑不久便覆满青苔。李林甫所撰碑阴题记今已漫漶,唯《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五存其断章:"公为相岁余,每议政事,必执正论..."。千年后《金石萃编》编者王昶考察此碑时,犹见"龟趺陷土三尺,犹存盛唐气象"。那个曾以"循资格"革新吏治的裴光庭,终以"忠献"二字凝固在开元盛世的最后一抹夕照里。

乐贤闻往诰,褒德偶兹辰。端揆升元老,师谋择累仁。 紫庭崇让毕,粉署礼容陈。既荷恩荣旧,俱承宠命新。 天文悬瑞色,圣酒泛华...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裴光庭同年出生

苏晋

676年-734年

苏晋,字进之,唐朝官员、诗人。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才华出众。苏晋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其为人豪放旷达,不拘小节,以嗜酒闻名,与李白等人为好友,同列饮中八仙。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在当时颇受赞誉。

比裴光庭小1岁

许景先

677年-735年

许景先,唐代大臣、诗人。他进士及第,起家为夏阳尉。开元初年,许景先与齐澣、王丘、韩休、张九龄掌知制诰,以文辞清丽,被当时人所推重。他擅长为大手笔,受张说赏识。历任中书舍人、虢州刺史、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为官有能名。

比裴光庭小1岁

王丘

677年-743年

王丘,字仲山,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唐朝官员。他自幼聪明,十一岁应童子科擢第,后举制科,拜奉礼郎。其为人清方,志行修洁,尤善词赋。历任考功员外郎、紫微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在任期间,选拔人才公平恰当,时人称赞。后因疾辞官,历任礼部尚书、太子宾客等职,以右散骑常侍致仕。王丘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多散之宗族,身死之日,家无余财。

比裴光庭小1岁

赵冬曦

677年-750年

赵冬曦,唐朝诗人、官员。进士出身,工诗善文,与兄赵冬日并有文名。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仕途上,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为官期间,曾因事被贬,后又获启用。他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表现,为唐代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比裴光庭大1岁

陆景初

675年-740年

陆景初即陆象先,本名景初,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宰相,太子詹事陆元方之子。陆象先出身于吴郡陆氏太尉枝,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扬州参军、洛阳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封兖国公。他为相时,崇尚宽仁,反对严刑峻法。后罢为益州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又历任蒲州刺史、太子詹事、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同州刺史。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陆象先退休,四年后病逝,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文贞。

比裴光庭小2岁

李邕

678年-747年

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朝时期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家李善之子。李邕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成名,以擅长撰写碑颂而闻名。他性格耿直,不畏权贵,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其书法风格独特,笔力刚劲,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尤擅行书,与颜真卿的楷书、张旭的草书等并称为唐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在文学方面,他也颇有造诣,文章风格豪放,辞藻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