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寒食宴于中舍别驾兄弟宅

2025年07月05日

子推山上歌龙罢,定国门前结驷来。始睹元昆锵玉至,
旋闻季子佩刀回。晴花处处因风起,御柳条条向日开。
自有长筵欢不极,还将彩服咏南陔。

苏颋

译文

寒食宴于中舍别驾兄弟宅
寒食节在中舍别驾兄弟的宅邸设宴
子推山上歌龙罢
在子推山上唱完龙歌后
定国门前结驷来
定国门前车马络绎不绝地到来
始睹元昆锵玉至
刚看到兄长佩玉而来
旋闻季子佩刀回
随即听闻弟弟佩刀而归
晴花处处因风起
晴日里的花朵处处随风摇曳
御柳条条向日开
宫中的柳条条向着太阳舒展
自有长筵欢不极
自有长宴欢乐无尽
还将彩服咏南陔
还将穿着彩衣吟咏《南陔》

词语注释

子推山:寒食节传说中与介子推有关的山
定国:此处指府邸或城门名
元昆:长兄
锵玉:佩玉发出的清脆声响
季子:幼子
御柳:宫中的柳树
南陔:《诗经》篇名,此处代指孝亲之诗

创作背景

诗词《寒食宴于中舍别驾兄弟宅》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东的梨花簌簌如雪,正是寒食禁烟的特殊光景。此诗当作于开元年间某个寒食节,张说应邀赴任中舍人的王姓别驾兄弟宅邸宴饮时即席而作。考《唐六典》载"中舍人掌侍从令书",别驾乃州刺史佐吏,诗中"元昆""季子"之谓,暗合王氏兄弟分居朝野的仕途格局。

诗人以"子推山"起兴颇具深意。介子推故事在唐代寒食节已成重要文化符号,《初学记》载"太原旧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而"定国门"的驷马高车意象,恰与《周礼》"天子驾六,诸侯驾四"的典制相呼应。这两处用典不仅点明节令特征,更暗喻主人虽居显位仍恪守孝道的品格。

"锵玉""佩刀"二联最见盛唐气象。玉珂鸣响暗用《晋书·舆服志》"百官佩玉锵锵"之制,佩刀典故出自《汉书·王陵传》"刀环喻还"的掌故。诗人巧妙化用,既赞主人兄弟"元昆在朝,季子外任"的显达,又暗含对季子即将返京的期待。此时张说身居相位,此类应酬诗中仍保持着"晴花御柳"的清新笔致,将宫廷应制诗的富丽与山水诗的灵动熔于一炉。

末联"彩服咏南陔"堪称诗眼。《诗经·小雅·南陔》本为孝子养亲之篇,郑玄注云"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在寒食这个慎终追远的特殊节日,诗人通过《南华》典故,将宴饮欢愉升华至人伦孝悌的精神高度,恰与开元前期崇尚礼乐教化的时代氛围深度契合。这种将节俗、宴饮、亲情交织的写法,正见出盛唐文人"得江山之助"的创作特质。

赏析

暮春时节的宴饮雅集,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盛世图卷。开篇"子推山上""定国门前"两组典故的并置,既暗合寒食节俗,又以介子推之高洁与定国侯之显达形成微妙的张力。正如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所指出的:"双典对举间,宴饮者的精神向度与世俗荣耀已不言自明。"

"锵玉至"与"佩刀回"的细节描写尤见匠心。玉鸣刀佩的听觉意象,令兄弟相继赴宴的场景顿生金石之韵。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此联:"以器物之声写人物之风仪,六朝遗响中更添盛唐气象。"晴花御柳的转笔则将视线引向自然,风拂花舞、柳枝迎日的动态,恰似《文心雕龙》所言"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暗喻宾主相得的融融春意。

末联"长筵""彩服"的铺陈,深得宴饮诗"乐而不淫"之旨。吴小如《诗词札丛》特别激赏"咏南陔"的收束:"化用《诗经·小雅》孝亲之典,使欢宴升华至人伦之美的境界,与王维《少年行》'系马高楼垂柳边'的结句异曲同工。"这种"以雅乐节制狂欢"的手法,正是盛唐文人宴饮诗的典型特征。

全诗如工笔重彩的团扇面:典故为骨,意象为肉,而那份兄弟怡怡的温情,恰似扇底暗香,穿透千年寒食的烟火,依旧沁人心脾。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夫之《唐诗评选》有云:"张说此作,如瑶琴泛夜,清响入云。'晴花处处因风起,御柳条条向日开'二句,非独状物工丽,更见盛世雍容之象。结句'彩服咏南陔'暗用《诗经》典,使宴饮之乐顿生雅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燕许大手笔,最擅应制。此篇以'歌龙''结驷'起势,如见钟鼓既设;中联'锵玉''佩刀'对仗精工,尽显兄弟并耀之荣。末联化用南陔采兰之意,将俗宴升华为孝友之仪,此所谓'丽而不靡,颂而不谀'者也。"

陆时雍《诗镜总论》独赏其气象:"'御柳条条'句,着一'条条'便觉春光骀荡,较之'枝枝'更得风神。张公七言,往往于平易处见峥嵘,如素练横空,忽现虹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