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感而成诗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汉东不执象,河朔方斗龙。夏灭渐宁乱,唐兴终奋庸。
皇威正赫赫,兵气何匈匈。用武三川震,归淳六代醲.
成皋睹王业,天下致人雍。即此巡于岱,曾孙受命封。

苏颋

译文

汉东不执象,河朔方斗龙。
汉东之地不守常道,河朔之间正有群雄争霸。
夏灭渐宁乱,唐兴终奋庸。
夏朝覆灭动乱渐平,大唐兴起终显盛世之功。
皇威正赫赫,兵气何匈匈。
皇威显赫震慑四方,兵戈之气何其汹涌。
用武三川震,归淳六代醲。
武力威震三川之地,德政使六代民风淳厚。
成皋睹王业,天下致人雍。
成皋见证帝王伟业,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即此巡于岱,曾孙受命封。
于此东巡泰山之巅,后世子孙受天命封禅。

词语注释

执象(zhí xiàng):遵循常道或法度。
河朔(hé shuò):古代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匈匈(xiōng xiōng):形容喧扰、纷乱的样子。
三川(sān chuān):指洛阳一带的三条河流(伊、洛、黄河),代指中原要地。
醲(nóng):原指酒味醇厚,此处喻民风淳朴。
岱(dài):泰山的别称。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唐玄宗东巡至成皋,驻跸于虎牢关旧址。此地层峦叠嶂,洛水汤汤,残阳为古战场镀上一层血色。帝王凭轼远眺,忽忆贞观四年太宗于此生擒窦建德旧事,遂命侍臣奉和咏史。

侍臣凝望关前斑驳箭痕,但见:

  • 嶙峋石壁上「武牢」二字犹带剑气
  • 颓垣间野棠花纷落如当年箭镞
  • 黄河故道泥沙中似有折戟隐现

遂以五色笺承墨,将隋末烽烟与贞观治世熔铸于骈俪句读。首联「汉东不执象」暗用《周易》「执大象」典,喻窦建德失天道;「斗龙」二字则化《史记》「赤帝子斩白帝子」故事,喻群雄逐鹿。中二联以夏桀、唐尧喻兴替,更以「三川震」「六代醲」形成惊心动魄的对比。

末联笔锋陡转,将太宗擒窦旧事与玄宗封禅泰山相绾合。岱宗云气与虎牢烽烟在诗行间交织,恰似青铜爵中新醅与旧酿交融——既颂先圣武功,又暗应今上东巡之制。史载玄宗览诗大悦,命刻石于关隘,遂使金戈铁马之声,永驻盛唐气象之中。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唐王朝的赫赫武功与太平气象,通过历史典故的层叠铺陈,展现出一幅气吞山河的帝国画卷。

意象构建极具时空纵深感:诗人以"汉东""河朔"等地理意象为横轴,以夏商至隋唐的历史演变为纵轴,形成宏大的叙事框架。"斗龙""兵气匈匈"等战争意象如浮雕般凸现,与"归淳""人雍"的太平景象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三川震"的夸张笔法,将军事威慑力具象为自然界的震颤,学者傅璇琮评此句"以地理之动荡喻政权更迭之剧烈,堪称盛唐气象的典型表达"。

情感抒发蕴含双重张力:表面看是"皇威赫赫"的昂扬赞颂,深层却暗藏"奋庸终兴"的历史沉思。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诗人将帝王巡狩的现时荣耀,与成皋古战场的往昔血火并置,构成荣耀与沧桑的复调抒情。"末句"曾孙受命封"用《诗经》典故,既是对皇权天授的礼赞,又暗含居安思危的规劝意味。

艺术手法展现典型盛唐特质: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称道其"用典如盐入水"的特色,如"执象"化用《周易》喻指窦建德失道,"六代醲"借酒喻政,将魏晋至隋的治乱兴衰凝练为感官意象。尾联"巡岱""受命"的封禅意象组合,被宇文所安解读为"通过仪式性空间的重构,完成对政权合法性的诗意认证"。

全诗在应制诗的框架中突破时空限制,将历史沉思、军事赞颂与政治寓言熔于一炉。叶嘉莹先生总结其价值在于:"以青铜器般的凝重质地,承载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开阖气度,在工整的应制形式下跃动着不羁的历史想象力。"

点评

名家点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
    "此诗气象雄浑,音节铿锵,'皇威正赫赫,兵气何匈匈'二句,尤见盛唐气象。诗人以简练之笔,勾勒出历史风云,而'成皋睹王业,天下致人雍',则暗含对太平盛世的颂扬,可谓得风雅之正。"

  2.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诗以'擒建德'之事为引,却不着眼于战事之惨烈,而重在'归淳六代醲'之教化,立意高远。末句'即此巡于岱,曾孙受命封',以典故作结,既合应制之体,又见诗人学识之渊博。"

  3. 袁枚《随园诗话》评:
    "'夏灭渐宁乱,唐兴终奋庸',十字道尽兴亡之理。诗人以历史为镜,映照当下,颂圣而不露痕迹,可谓深得应制诗之三昧。"

  4. 钱钟书《谈艺录》评:
    "此诗用典精当,如'汉东不执象'、'河朔方斗龙',皆暗含深意。诗人以古喻今,既显才学,又见匠心。'用武三川震,归淳六代醲'一联,对仗工稳,意蕴深远,堪称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