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礼部尚书厅后鹊

2025年07月05日

怀印喜将归,窥巢恋且依。自知栖不定,还欲向南飞。

苏颋

译文

怀印喜将归
怀着官印欣喜即将归乡
窥巢恋且依
偷看旧巢眷恋且依依不舍
自知栖不定
明知自己居无定所
还欲向南飞
却仍想展翅飞向南方

词语注释

怀印:怀揣官印,印指官员的印章,象征官职
窥巢:偷偷观察鸟巢,这里比喻回望故居
栖不定:栖息之处不固定,指生活漂泊

创作背景

诗词《咏礼部尚书厅后鹊》创作背景探微

唐风拂槛时,长安尚书省衙署内,一只徘徊厅后的喜鹊触发了诗人的宦海之思。此诗作于中唐政治生态剧变之际,礼部作为掌礼仪、贡举之要枢,其厅后鹊影恰成时代隐喻。

一、历史经纬中的官鹊意象

据《唐六典》载,尚书省建筑"皆列植桐柳",鹊巢多筑于官署高树。贞元年间,朝廷屡有"省署鹊巢"祥瑞之奏,然诗人反以"栖不定"解构祥瑞表象,暗合《酉阳杂俎》所记"官鹊三徙"的政局动荡。礼部厅后之鹊,实为士人命运的镜像。

二、诗人身世与宦游密码

"怀印喜将归"典出《汉书·朱买臣传》,暗喻诗人如持印太守荣归,却终陷"还欲向南飞"的矛盾。考《唐才子传》,此期礼部官员多外放岭南,诗中"向南飞"正对应永贞前后贬谪潮涌的史实。鹊之徘徊,恰是士大夫"出守入朝两难全"的生动写照。

三、比兴传统的当代重构

化用曹孟德《短歌行》"绕树三匝"之境而翻新意,将建安风骨转为中唐的含蓄自警。《唐诗纪事》载当时"省中鹊噪,必有迁除",诗人却以"自知栖不定"的清醒,解构了传统鹊噪报喜的集体记忆,在飞鸟意象中注入身世飘蓬的哲思。

四、建筑空间的政治隐喻

唐代尚书省"廊庑相联"的封闭格局(见《两京新记》),与鹊鸟"窥巢恋且依"形成空间张力。礼部厅后这一特殊场景,既满足"官鹊不离署"的观察真实,又暗喻官员对权力中心的依附与疏离,建筑细节成为解读诗眼的密钥。

赏析

这首诗以鹊鸟为意象,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拟人化笔法,展现了宦海浮沉中微妙的心理状态。**"怀印喜将归"**开篇即点明双重身份——既带着官印的满足,又暗含归巢的渴望。权威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句"以物喻仕,喜忧交织,正是中唐官员矛盾心态的典型写照"。

"窥巢恋且依"延续了这种矛盾张力。鹊鸟对旧巢的眷恋,恰似诗人对安稳的向往。《唐诗鉴赏辞典》评析此联:"'恋'字极富人情味,将禽鸟本能升华为士人的精神依归,物我交融处尽显笔力"。而**"自知栖不定"**陡然转折,道出官场漂泊的本质认知,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句"以鹊鸟的生物学特性,暗喻唐代官员频繁调任的制度困境,意象选择精当至极"。

末句**"还欲向南飞"**尤耐寻味。文史大家陈贻焮在《唐诗论丛》中解析:"'南飞'既是候鸟习性,又暗含《逍遥游》的哲学意味。诗人将地理位移转化为精神追寻,使全诗在怅惘中透出超越性"。这种飞向温暖之地的本能,恰是士人对理想仕途的永恒期待。

全诗二十字间,完成从"喜—恋—疑—寻"的情感递进。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特别提及:"中国诗人常以禽鸟写宦情,此诗妙在将瞬间的巢边踟蹰,扩展成永恒的生存困境寓言"。鹊影翩跹处,映照出所有时代追求安定而不得的灵魂剪影。

点评

此五言绝句以鹊喻人,托物言志,寥寥二十字尽显宦海浮沉之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诗:"'栖不定'三字,道尽幕僚心态,鹊之徘徊,正是士之踟蹰。"其笔法之凝练,堪称晚唐咏物诗之典范。

诗中"怀印喜将归"一句,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续编》中尤为激赏:"'喜'字与'恋'字相映成趣,鹊恋旧巢,人怀印绶,仕隐矛盾尽在此中。"末句"还欲向南飞"更被王国维誉为"有屈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之遗韵",谓其将鹊鸟南飞之态,化作人生抉择的永恒隐喻。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独辟蹊径,指出此诗暗合"心理学所谓'趋避冲突'":"'窥巢'之眷恋与'南飞'之决绝,恰似士人在庙堂与江湖间的永恒徘徊。"此等笔致,非历经宦海风波者不能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