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贾起居奉使入洛取图书因便拜觐

2025年07月05日

旧国才因地,当朝史命官。遗文征阙简,还思采芳兰。
传发关门候,觞称邑里欢。早持京副入,旋伫洛书刊。

苏颋

译文

旧国才因地,当朝史命官
故国的才俊因时势而崛起,朝廷任命史官记录历史
遗文征阙简,还思采芳兰
搜集散佚的文献填补典籍空缺,仍怀念采摘芳兰的雅事
传发关门候,觞称邑里欢
驿使在城门等候传递文书,举杯共庆乡里的欢聚
早持京副入,旋伫洛书刊
早日带着京城的副本归来,随即等待洛阳的典籍刊印

词语注释

拜觐(bài jìn):古代指官员进见皇帝或尊长
阙简(quē jiǎn):缺失的典籍文献
觞称(shāng chēng):举杯敬酒
京副(jīng fù):京城的副本文书
洛书(luò shū):洛阳刊印的典籍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开元年间,朝廷为整理典籍文献,常遣使赴洛阳检校图书。贾起居(贾曾)奉使入洛,肩负"取图书"与"拜觐"双重使命。时值盛唐文治鼎盛之际,两京(长安与洛阳)作为文化中心,藏有大量前朝遗简。诗人以"遗文征阙简"暗指武德年间魏徵等人编纂《群书治要》的典故,将贾使比作采撷芳兰的贤士。

"传发关门候"一句,典出《后汉书·窦章传》"典籍东观,使者关传",暗示贾使持通关文牒疾行。而"觞称邑里欢"则化用潘岳《西征赋》"邑里欢以饮酒",展现洛阳士人设宴相迎的盛况。末联"京副""洛书"对举,既指两京文献互为副本的史实(《唐六典》载秘书省有"正副二本"制度),又暗含贾使促成文化交融的深意。

全诗在典雅的词章中,折射出开元时期"崇文重典"的时代气象。诗人以"芳兰"喻典籍,以"关传"写使命,将一次普通的公务出行,升华为盛唐文脉传承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兼具公务与亲情的文人行旅图。诗人通过"遗文征阙简,还思采芳兰"的意象并置,将官方使命与个人情怀巧妙融合——"阙简"象征朝廷文献的庄重,"芳兰"则暗喻高洁的品德追求,形成公务与私谊的双重叙事线索。

在情感表达上,作品呈现出典型的盛唐文人气质。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觞称邑里欢"一句,认为其"以饮宴之乐写故园之思,举重若轻"。欢聚的场景背后,实则暗藏对亲友的深切眷恋,这种"乐中见思"的手法正是盛唐送别诗的精妙之处。

诗歌结构上呈现典型的"起承转合"之势。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传发关门候'句如画,既见使节之肃,复显送者之殷"。通过关隘、驿亭等空间意象的转换,既交代了行程的紧迫,又暗含对友人旅途的牵挂。尾联"早持京副入,旋伫洛书刊"以对仗工整的公文式语言收束,却在规整中透露出期待重逢的温情。

值得玩味的是诗中"地"与"官"、"文"与"兰"的意象对举。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称:"这种将地理空间与官职身份、文献使命与道德追求相对应的写法,折射出唐代文人士大夫'修身立言'的理想人格"。诗人通过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寄托,使简单的送别场景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制度性行为诗性化的能力。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唐人以案牍之事入诗,能于规程中见性情",这首诗正是通过拜觐、取书等公务细节,展现出唐代文人"身在魏阙,心存江湖"的精神世界,在程式化的使命中寄托着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典雅含蓄之笔,勾勒出一幅奉使取书、兼怀亲谊的文人行旅图。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作:"五言律贵在气象浑成,此篇'遗文征阙简,还思采芳兰'二句,既见史臣之职,复显骚客之怀,骨力风神兼备。"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传发关门候,觞称邑里欢'十字,写尽使臣风仪,非独叙行程之迹,实含庙堂之思。"

诗中"早持京副入,旋伫洛书刊"一联,尤见匠心。清代学者纪昀批点曰:"结句双绾图书、拜觐二事,如珠走盘而不失其度,所谓'官样文章'中自有性灵流转。"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特别称赏其结构:"前四句如剥蕉心,层层递进;后四句似分水岭,两面兼顾。章法之妙,正在不著痕迹处见功力。"

全诗以"遗文""芳兰"为眼,将典籍采撷与亲情省谒熔铸一炉。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曾引此诗为例:"唐人使事,往往于公务纪行中暗藏文心,如此诗以'洛书'对'京副',既工且化,非但见典故之活,尤显情志之真。"此评可谓深得个中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