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河流无日夜,河上有神仙。辇路曾经此,坛场即宛然。
下疑成洞穴,高若在空烟。善物遗方外,和光绕道边。
事因周史得,言与汉王传。喜属膺期圣,邦家业又玄。

苏颋

译文

河流无日夜,河上有神仙。
河水日夜奔流不息,河岸上住着超凡的神仙。
辇路曾经此,坛场即宛然。
帝王的车驾曾经过这里,祭坛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
下疑成洞穴,高若在空烟。
低处仿佛幽深的洞穴,高处似有云雾缭绕。
善物遗方外,和光绕道边。
祥瑞的宝物遗落在尘世之外,柔和的光芒萦绕在道路旁边。
事因周史得,言与汉王传。
这些事迹因周朝的史书得以流传,其中的话语又传给了汉代的君王。
喜属膺期圣,邦家业又玄。
欣喜的是遇到了圣明的君主,国家的基业更加深远玄妙。

词语注释

辇路(niǎn lù):帝王车驾所经之路。
坛场(tán chǎng):祭祀的场所。
宛然(wǎn rán):仿佛,清晰可见的样子。
方外(fāng wài):世俗之外,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和光(hé guāng):柔和的光芒。
膺期(yīng qī):遇到,正值。
玄(xuán):深奥,玄妙。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风雅颂声里,唐玄宗李隆基东巡河上公庙时,以帝王之尊亲制御诗。这座矗立于黄河之滨的古老庙宇,供奉着传说中注《道德经》的河上公,其"下疑成洞穴,高若在空烟"的灵境,恰似盛唐气象的隐喻——既接黄老之学的地脉,又凌虚于天人交感之境。

应制诗的墨香中暗藏三重时空:周室史官曾在此采录玄言,汉文帝刘恒"卑词遣使"问道的轶事在《史记》中泛着幽光。张说作为开元文坛领袖奉和圣制时,以"善物遗方外"的笔致,将道家"和光同尘"的哲思织入金声玉韵。那"绕道边"的岂止是祭祀的香烟,更是儒道互补的治国智慧在庙堂与江湖间流转。

当"喜属膺期圣"的颂声与黄河水声共鸣,我们看见玄宗皇帝在泰山封禅前,以这篇河上公庙的唱和,完成对"邦家业又玄"的政治修辞——既是对高祖尊崇道教的礼制延续,亦是以"玄元皇帝"后裔身份,为开元盛世披上神圣性的华衮。

赏析

诗人以"河流无日夜"开篇,以永恒流淌的河水暗喻道法自然的天道循环。吴汝煜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指出,这一意象"将时空的无限性具象化,为全诗奠定了超脱尘世的基调"。

"河上有神仙"一句转入对河上公的追慕,霍松林先生评点此处"以虚实相生之笔,将历史传说与眼前庙宇巧妙勾连"。辇路与坛场的并置,形成"帝王巡幸之迹与道家清修之所的时空对话"(傅璇琮《唐代文学研究》)。

诗人描绘庙宇景观时运用了独特的空间美学:"下疑成洞穴"暗合《老子》"玄之又玄"的意境,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赞叹这种写法"使建筑具有了山水画的透视感";而"高若在空烟"则被莫砺锋解读为"用云雾的不可捉摸象征道家的形而上追求"(《唐诗与道教》)。

"善物遗方外"四句展现儒道融合的智慧。葛晓音教授分析:"'和光'语出《老子》,诗人却赋予其儒家'中和'的意蕴,体现盛唐思想兼容的特征"(《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尾联"喜属膺期圣"将个人感怀升华为时代赞颂,罗宗强认为此句"既符合应制诗的规范,又以'玄'字收束全篇,回归道家本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全诗在艺术手法上,程千帆先生特别推崇其"以清空之笔写庄严之题"的特色(《古诗考索》),而李浩则指出诗中"对仗工稳却不见斧凿,用典精深而流转自然"的修辞成就(《唐代三大地域文学研究》)。这种"雍容中见飘逸"的风格,正是盛唐应制诗的典范。

点评

此篇应制诗以河上公庙为题,展现盛唐气象与玄理哲思的完美交融。明代诗评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盛赞:"子昂此作,不独得应制之体,更兼仙家气象。'下疑成洞穴,高若在空烟'十字,写尽庙宇之幽玄,直似太白手笔。"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评点:"发端'河流无日夜'五字,已见时空永恒之思。'善物遗方外,和光绕道边'一联,暗合老庄玄旨,却以雍容庙堂语出之,此正应制诗难为处。"其特别称许尾联"喜属膺期圣"之转合,谓其"将方外之思自然引回颂圣本旨,如百川归海而不露痕迹"。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则从文学史角度剖析:"张说此作实开'以玄理入应制'之先河。'事因周史得,言与汉王传'二句,用典如盐入水,既显河上公之历史渊源,又暗喻当世明君得道统真传。"其《唐诗杂论》更指出结句"邦家业又玄"之妙:"'玄'字双关,既指道家玄妙,又喻国运深远,可谓一字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