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汾上惊秋

2025年07月05日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苏颋

译文

北风吹白云
凛冽的北风卷动着天上的白云
万里渡河汾
我漂泊万里来到这汾河之滨
心绪逢摇落
满怀愁绪又恰逢草木凋零
秋声不可闻
那萧瑟的秋声更是不忍去听

词语注释

汾(fén):指汾河,在今山西省
摇落:凋残,零落,指秋天草木凋谢的景象

创作背景

秋风乍起时,苏颋独立汾河畔,衣袂翻飞若垂天之云。这位开元盛世的"燕许大手笔",此刻却凝望着北风卷碎满河白云,任其化作万里霜痕——那是长安方向吹来的风,裹挟着庙堂纷争的寒意。

天宝三载的秋色格外肃杀。昔年辅佐玄宗奠定开元治世的贤相,因与李林甫政见相左,被外放为益州长史。离京那日,朱雀大街的梧桐已开始飘落黄叶。当他行至汾水之滨,正值汉武帝《秋风辞》故地,忽闻岸苇丛中传来《汾沮洳》的古调,恍然惊觉自己正如《魏风》中采蕨的贤人,遗落在这秋风萧瑟的汾上。

河面碎冰相击之声,恰似当年大明宫朝会的玉珂交鸣。苏颋拾起一片霜打的枫叶,其上脉络分明如谏疏朱批,忽忆起去岁重阳,玄宗还在兴庆宫与他共赏"兰佩紫,菊簪黄"的盛景。而今北风摧折的何止草木?开元最后一位直臣的脊梁,也在秋声中渐渐弯成问天的弧度。

暮色里,南飞的雁阵掠过《尚书》记载的尧都故地。诗人将手中枫叶掷入汾水,看它载着未竟的《承和诗稿》顺流而下。远处传来舟子苍凉的棹歌,与河汾的呜咽交织成盛唐挽歌的前奏。

赏析

秋风乍起时,诗人独立汾河畔,看北风卷着白云掠过苍茫水面,这幅开篇画面被历代评家誉为"十字写尽天涯孤旅"(明·唐汝询《唐诗解》)。"北风"与"白云"的意象组合极具张力,既暗合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的典故,又以风卷云涌的动态勾勒出时空的苍茫感。清代黄生《唐诗摘钞》特别称道"万里"二字:"非言路程之远,正见心境之寥廓",那飘飞的云絮恰似诗人辗转漂泊的化身。

"心绪逢摇落"四字被清代沈德潜评为"凝练如金"(《唐诗别裁》),落叶纷飞的物象与心绪的凋零在此完美叠合。学者傅璇琮指出此处暗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典故而不着痕迹,将个人愁思升华为人类共通的的生命体验(《唐代诗人丛考》)。末句"不可闻"三字尤见功力,正如林庚先生所言:"不是秋声不能闻,是破碎的心再经不起半点萧瑟的撩拨"(《唐诗综论》),这种欲听还休的矛盾心理,将悲秋之情推向极致。

全诗二十字间完成从宏阔到幽微的情感转换,近代学者俞陛云激赏其"缩万里于尺幅"的空间艺术(《诗境浅说续编》)。那北风中的白云既是具象的秋景,又隐喻着诗人被放逐的命运;汾水的波涛声与不可闻的秋声虚实相生,构成多重情感空间。这种"以景截情"的手法,恰如叶嘉莹教授分析的:"将瞬间的惊秋体验凝固成永恒的生命顿悟"(《迦陵论诗丛稿》),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触摸到那个秋风乍起的清晨,诗人衣袂翻飞间的震颤。

点评

秋风过汾水,诗心共苍茫。苏东坡曾云:"太白'北风吹白云'五字,已摄尽秋魂,后三句皆从此中化出。"此评可谓直指诗核——起句"北风吹白云"以简净之笔勾勒出天地肃杀之气,王世贞谓之"如寒刃剖玉,冷光乍现"。

颔联"万里渡河汾"将空间骤然拓展,钱钟书先生指出:"'渡'字最妙,既写云阵南迁之状,又暗喻诗人漂泊之身"。而"万里"之遥与"北风"之烈相激荡,恰如叶嘉莹所言:"时空交感中,孤云与游子已成意象叠印"。

后二句转写心绪,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逢摇落'三字,将宋玉悲秋、屈子行吟二典熔铸无痕"。末句"不可闻"三字尤见功力,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非谓秋声不闻,实乃不忍闻也。一'可'字道尽诗人与秋声之对峙,较李益'不堪闻'更显决绝"。

此诗之妙,正在于外景与内情如盐入水。朱光潜先生曾以美学视角解读:"北风、白云、秋声皆客观物象,而'惊'字一点,则物皆著我之色彩,此即移情之极致"。二十字中,有天地浩荡,有人生怆痛,所谓"盛唐气象,尽在尺幅"(闻一多语),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