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饯郢州李使君

2025年07月05日

楚有章华台,遥遥云梦泽。复闻拥符传,及是收图籍。
佳政在离人,能声寄侯伯。离怀朔风起,试望秋阴积。
中路凄以寒,群山霭将夕。伤心聊把袂,怊怅麒麟客。

苏颋

译文

楚有章华台,遥遥云梦泽。
楚国曾有章华台,遥望云梦泽浩渺无边。
复闻拥符传,及是收图籍。
又听闻你手持符节传令,如今更掌管图籍文书。
佳政在离人,能声寄侯伯。
你的美政随你远去,贤能的名声托付给诸侯。
离怀朔风起,试望秋阴积。
离别的愁绪如北风骤起,试看秋日阴云层层堆积。
中路凄以寒,群山霭将夕。
旅途中间凄凉寒冷,群山暮霭沉沉,天色将晚。
伤心聊把袂,怊怅麒麟客。
伤心之余只能握住你的衣袖,怅然若失,如同那高洁的麒麟客。

词语注释

章华台:楚国著名的高台,象征繁华。
云梦泽(yún mèng zé):古代大泽,位于楚地,今已湮没。
符传(fú chuán):古代传达命令的凭证。
图籍(tú jí):地图和户籍,泛指重要文书。
怊怅(chāo chàng):悲伤失意的样子。
麒麟客(qí lín kè):比喻品行高洁的人,此处指李使君。

创作背景

暮秋时节的云梦泽畔,烟波浩渺处依稀可见章华台的轮廓,这座楚灵王倾尽国力修筑的离宫,此刻在萧瑟朔风中显出一种历史的苍凉。唐代宗大历年间,李使君奉调离任郢州刺史,即将携着记载荆楚舆地的图籍符传,赴新的仕途征程。

此时的郢州正值离乱初定,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山南东道经刘展之乱后"户口减耗",李使君在任期间"劝课农桑,招抚流亡",其政声如秋日澄潭般清明可鉴。诗人伫立官道长亭,但见群山暮霭渐合,朔风卷起枯叶掠过积沉的秋云,正是《楚辞》中"袅袅兮秋风"的意境。把袂惜别之际,忽忆及《孔子家语》中"麒麟至而为圣人出"的典故——眼前这位即将远行的贤能之臣,不正是乱世中难得一见的祥瑞吗?

离亭的暮色渐渐浸透了绢纸,诗人将楚地历史遗迹、使君治绩与眼前萧瑟秋景熔铸一体,终成这首兼具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饯别之作。那"怊怅麒麟客"的结语,既是对汉代贾谊《吊屈原文》的化用,更暗含了对中唐时期贤才流徙的深沉喟叹。

赏析

此诗以楚地古迹"章华台"与浩渺"云梦泽"开篇,瞬间构建出宏阔的历史地理空间。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类起笔:"发端苍茫,如千里来龙,陡然结穴"。诗人将离别的怅惘置于苍茫天地间,形成情感张力。

"拥符传""收图籍"二句暗用《周礼》典故,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指出:"用典如盐著水,既显使君政绩,复见唐人气象"。离任时的政务交接场景,被赋予仪式感与历史厚重感。

诗中意象群极具层次:朔风与秋阴构成时间意象,群山与霭色铺展空间画卷。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中路凄以寒"的羁旅之感与"怊怅麒麟客"的仕途感慨相互交融。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称道"离怀朔风起"句:"以节气物候写离情,得《楚辞》遗韵"。

结尾"把袂""麒麟客"的典故运用尤见功力。宋代黄彻《䂬溪诗话》解析道:"麒麟阁客本指功勋,此处反用为仕途蹉跎之叹,使事而能翻新"。这种矛盾修辞深刻揭示了唐代士人"仕"与"隐"的永恒困境。

全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转换":地理空间由实入虚(章华台→云梦泽),时间维度由古及今(历史典故→当下离别),情感表达由显转隐(政绩称颂→人生怅惘)。这种结构被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为:"盛唐送别体之典范,得建安风骨而兼六朝绮靡"。

点评

名家点评饯郢州李使君诗

此诗如"楚水浸云梦,墨痕染离觞",以章华台起兴,云梦泽铺陈,顿生天地苍茫之感。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曰:"发端十字已摄楚地魂魄,'离怀朔风'联更见唐人气象"。

诗中"佳政在离人"句,以政声托离思,钱钟书《谈艺录》评其:"使君之才与别情相激荡,如寒泉咽石,泠然有声"。而"中路凄以寒"二句,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谓:"十字写尽宦游况味,群山霭色非但状景,实乃心绪之外现"。

末句"怊怅麒麟客"尤见匠心,以瑞兽喻贤才。王夫之《姜斋诗话》称:"结句忽作奇峰,使全篇离愁顿染高古之色,此子昂(当为刘长卿)善用比兴处"。全诗在饯别中见政声,于秋阴处寄远思,允为唐人送别诗中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