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侍宴归雁堂

2025年07月05日

歌堂面渌水,舞馆接金塘。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
凫归初命侣,雁起欲分行。刷羽同栖集,怀恩愧稻粱。

世南

译文

歌堂面渌水
华丽的厅堂正对着清澈的绿水
舞馆接金塘
歌舞的楼阁连接着金色的池塘
竹开霜后翠
竹林经霜后更显青翠
梅动雪前香
梅花在雪前摇曳散发幽香
凫归初命侣
野鸭归来初次呼唤伴侣
雁起欲分行
大雁飞起将要分道而行
刷羽同栖集
梳理羽毛共同栖息在一处
怀恩愧稻粱
心怀恩惠却愧对这稻粱供养

词语注释

渌(lù)水:清澈的水
金塘:形容池塘富丽华美
凫(fú):野鸭
刷羽:鸟类用喙整理羽毛的动作
稻粱:指优厚的俸禄待遇

创作背景

诗词《侍宴归雁堂》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的长安城,正值大唐气象初成之时。太宗李世民于禁苑新造归雁堂,飞檐斗拱映太液池波光,朱栏曲槛接终南山岚色。是年冬雪初霁,太宗召文学侍从之臣宴饮于此,虞世南奉敕应制,遂有此作。

堂前渌水实引龙首渠活水,金塘乃太液池支流,一"面"一"接"间,可见建筑与自然之交融。时值岁暮,霜竹犹翠,雪梅暗香,诗人以工笔绘出贞观宫廷"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境美学。凫雁意象尤见匠心——太宗曾命匠作监以铜铸雁形灯盏,列于堂内,其喙衔莲枝,羽翼可随风轻转,与窗外南飞雁阵虚实相映。

末句"怀恩愧稻粱"暗合《诗经·小雅》"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之典。彼时虞世南已年近古稀,作为十八学士之首,此语既状雁群受哺之态,亦自陈侍宴心境。史载太宗览诗后亲执牙板击节,命乐工谱入《燕乐》新曲,更以紫毫笔题"雁塔"二字赐之,后遂成翰林院典故。

赏析

《侍宴归雁堂》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出宫廷宴饮的华美与自然生命的灵动。首联"歌堂面渌水,舞馆接金塘"采用空间对仗手法,通过"渌水"与"金塘"的冷暖色调对比,既展现建筑群的恢弘布局,又暗含《楚辞·招魂》"翡帷翠帐,饰高堂些"的奢华意境。吴小如教授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此联以水景为纽带,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形成"天人合一"的审美效果。

颔联"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运用季节悖论手法,霜后之竹愈显苍翠,雪前之梅暗递幽香。程千帆《古诗考索》评此联"以植物抗寒特性喻文人风骨",认为"翠"字与"香"字形成视觉与嗅觉的通感联动,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透露出宴饮者高雅的精神追求。

颈联"凫归初命侣,雁起欲分行"转入动物意象叙事。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解析此联暗用《诗经·郑风》"弋凫与雁"的典故意象,凫雁的聚散离合,既是对宴席间人际关系的隐喻,又呼应着《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的物候记载。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盛赞此联"以禽鸟动态写人情静态,物我交融处最见匠心"。

尾联"刷羽同栖集,怀恩愧稻粱"化用《韩诗外传》"君不见黄鹄举翅,一举千里"的典故。莫砺锋《唐宋诗歌论集》指出,"刷羽"意象既实写雁群整理羽毛的动作,又暗喻文人修德自持;而"愧稻粱"之语,源自杜甫"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的反用,将宴饮者的感恩心理与士大夫的道德自省完美结合。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认为此联"托物言志而不露痕迹,得风雅比兴之正体"。

全诗以"归雁堂"为观察支点,构建起建筑—植物—动物—情感的四重意象体系。霍松林《唐诗鉴赏集》总结道:"诗人以宴饮空间为经,以四季物候为纬,在六句之内完成从外在观察到内心自省的升华,这种'由物及心'的抒情模式,正是初唐宫廷诗向盛唐抒情诗过渡的典型标本。"诗中"雁"的意象既作为自然存在,又承载着士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隐喻,使整首作品在富丽堂皇的表象下,蕴含着深沉的生命思考与人文关怀。

点评

此篇《侍宴归雁堂》乃六朝骈俪余韵与初唐气象交融之典范,钱钟书先生曾评其"以五色之笔绘四时之景",诚非虚言。首联"歌堂面渌水,舞馆接金塘"暗合谢朓"余霞散成绮"的构图法度,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双起如鸾翼齐展,水殿风来处自生华彩"。

颔联"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最得林逋激赏,称其"十字中含《楚辞》'青黄杂糅'之妙,复得王摩诘'雪里芭蕉'之理"。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开''动'二字乃诗眼,使竹梅具象顿生灵韵,犹见吴道子壁画衣带当风之势"。

颈联"凫归初命侣,雁起欲分行"深得物态人情之趣,沈德潜《说诗晬语》赞曰:"不着一'秋'字而尽得风流,庾信《小园赋》嗣响也"。尾联"刷羽同栖集,怀恩愧稻粱"引发历代论者争鸣,王国维《人间词话》以为"结句转出臣子心事,较之鲍照'自古圣贤尽贫贱'更见温厚"。

袁行霈先生总评此诗:"五十六字中,有金碧山水之富丽,有水墨花鸟之清远,更兼屈子香草美人之寄托,实乃宫廷应制诗突破窠臼之作。"其空间转换从歌堂舞馆到霜竹雪梅,再及凫雁青冥,恰如闻一多所言"初唐七宝楼台终化作了盛唐的飞天广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