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世南

译文

垂緌饮清露
垂下触须啜饮清甜的露水
流响出疏桐
悠扬的鸣声从稀疏的梧桐树间传出
居高声自远
身居高处声音自然传得遥远
非是藉秋风
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助力

词语注释

垂緌(chuí ruí):蝉的触须,这里比喻蝉的吸管
流响(liú xiǎng):连续不断的鸣叫声
疏桐(shū tóng):枝叶稀疏的梧桐树
藉(jiè):凭借,依靠

创作背景

虞世南《蝉》创作背景探微

一、贞观年间的清音

唐贞观年间,虞世南以秘书监身份立于太宗朝堂。彼时长安的梧桐叶影里,总浮动着蝉鸣的韵律。这位"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之臣,在某个盛夏的午后,将蝉声化作了笔端的墨迹。

二、托物言志的隐喻

诗中"垂緌饮清露"实为双关:

  • 古制"冠缨"象征士大夫身份
  • 《礼记》有"蝉饮而不食"的记载 诗人借蝉性高洁自况,暗合其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德行第一"的美誉。太宗曾赞:"世南一人,遂兼五绝",恰如诗中"居高声自远"的写照。

三、六朝遗韵的升华

此诗暗含对前朝咏蝉诗的超越:

朝代 作者 诗句 意境
南朝 张正见 声流上林苑 宫体余韵
初唐 骆宾王 露重飞难进 身世之悲
虞作 非是藉秋风 人格自信

四、笔墨之外的朝堂

创作时值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已届八十。史载其"容貌儒懦,若不胜衣",然"志性抗烈"。诗中"疏桐"意象,恰似其在谏伐高丽、谏猎等事中展现的孤直风骨,所谓"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文心雕龙》语)。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一虫之鸣,终成大唐士人精神图腾。

赏析

夏日的精灵在枝头吟唱,那小小的身躯里竟藏着如此清越的声响。诗人以工笔勾勒蝉的形象,"垂緌饮清露"五字便让这饮露高士跃然纸上——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这般描写既写实又赋予其高洁品格。那下垂的触须如冠缨轻摆,在晨光中啜饮晶莹露珠的画面,恰似《礼记》所谓"蝉饮而不食"的君子风范。

疏朗的梧桐枝桠间,"流响"二字最是绝妙。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激赏此句:"'流'字写声之妙,如在耳畔。"这声响不是聒噪的嘶鸣,而是如清泉般流淌的韵律,穿过枝叶的缝隙,在炎夏织就一张透明的声网。诗人刻意选用"疏桐"而非密叶,正是为这清音留出回荡的空间,暗合《庄子》"天籁"之境。

后两句的议论升华令人拍案。明代文学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评点:"末二句是咏物诗真魂魄。"蝉声能远扬,非借外力,全凭自身居高。这哪里是在说虫豸?分明是士人精神的宣言。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于此得到完美诠释。那"秋风"的意象耐人寻味,既实指自然界的风,又暗喻权贵提携,与虞世南身为凌烟阁功臣却清正自持的人生形成互文。

在这二十字的玲珑天地里,物性与人格如水乳交融。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赞叹:"咏物诗至此,可谓镜花水月。"诗人将《周易》"鸣鹤在阴"的哲思化作具体意象,让卑微的秋虫发出振聋发聩的生命宣言——品格的高度决定声音的远度,这或许就是这首咏蝉绝唱历经千年仍能叩击人心的奥秘。

点评

此诗托物言志,以蝉喻人,清雅绝俗,自成高格。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诚哉斯言!

"垂緌饮清露"五字,便见风骨。緌者,冠缨也,以喻蝉首触须,更显其清华贵气。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云:"首句状蝉之形,次句传蝉之声,三四句寄蝉之意,不即不离,深得比兴之体。"此论切中肯綮。

"居高声自远"一句尤见精神。宋人谢枋得《注解选唐诗》谓:"此诗自况其立身高洁,非藉权势以成名。"唐人咏蝉多言悲切,独虞世南此作气度雍容,正如清人黄叔灿《唐诗笺注》所言:"清华人语,咏物最争托意。此有'俯视一切'之概。"

全诗不着一个"高"字,而高洁之意自现;不写半句"傲"字,而傲世之姿毕呈。明人钟惺《唐诗归》叹为:"清气在骨,仙品也!"细味此评,方知此诗之妙,正在其以二十字写尽士人风骨,诚如蝉饮清露,不染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