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9年-公元744年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书法方面,尤擅草隶,其作品虽传世不多,但仍可见其深厚功力。
公元659年,正值唐高宗显庆四年,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的青山绿水间,一户贺姓人家迎来了新生的啼哭。据《旧唐书·文苑传》载:"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其出生之时,恰逢大唐国力日隆,《资治通鉴》记载该年七月"高宗幸许、汝州",帝国车驾巡幸中原的盛况,与江南水乡这个婴孩的命运悄然交织。
贺氏乃会稽望族,《新唐书》称其"性旷夷,善谈说",这种风骨或许早在襁褓中便埋下种子。其出生地永兴县,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本余暨县,吴更名永兴",此地"枕钱塘而瞰镜湖",山水灵秀之气浸润着幼小的生命。唐人郑谷在《赠贺知章》诗中描绘的"镜湖元自属闲人,又得先生继后尘",似乎冥冥中预示了这个婴孩与越中山水的不解之缘。
《唐才子传》记载其"少以文词知名",而《会稽掇英总集》更详述其幼时"聪颖绝伦"。659年的唐王朝正值科举制度完善之际,《通典·选举典》载显庆年间"进士科尤贵",这个诞生于书香门第的婴儿,将来注定要踏上"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仕途。其出生次年,高宗诏令编修《瑶山玉彩》,文教之兴已现端倪。
贺知章降生时,越地尚存六朝遗风。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其宅"在县东南三里",门前或有鉴湖烟波浩渺。唐人独孤及在《贺知章故宅记》中所述"轩冕不慕,江湖忘返"的隐逸气质,或许正源于这方水土的滋养。而《唐语林》记载的"贺监工诗",其源头当追溯至此年啼哭初绽的那一刻。
垂拱元年(685年),三十有六的贺知章自越州永兴解褐入仕,其"性旷夷,善谈论"的才情已在吴越文坛崭露头角。十载寒窗终得报,证圣元年(695年)乙未科殿试,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狂客以《拟古神龙赋》震动朝野,《唐才子传》载其"文词俊拔,玄理深邃",终被女皇武则天钦点为状元。
据《登科记考》卷三记载,是科共取进士二十二人,贺知章名列榜首。新科及第后,朝廷循例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旧唐书·职官志》载此职"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弟及庶人子为生者",正七品上。其弟子皇甫彬在《四门纪闻》中回忆:"贺公讲经,必引《毛诗》《周易》,每至'天地变化,草木蕃'句,则击案而歌,声震梁尘。"
三年后,贺知章迁太常博士。《唐六典》卷十四载太常寺博士"掌辨五礼之仪式",这位善谈名理的状元郎开始参与国家礼制建设。《会稽掇英总集》收录其开元二年(714年)所撰《享太庙乐章》,注云"时任太常博士",可见其任职时间跨度。张说在《大唐开元礼序》中特别提及:"贺季真等详定仪注,斟酌《周礼》《仪礼》,损益得中。"
《新唐书·贺知章传》称其"迁太常少卿前,凡在礼官十二年",这段经历为其日后参与开元礼制改革奠定基础。南宋陈思《宝刻丛编》著录有贺知章在太常任上所书《唐龙兴观道德经碑》,字里行间仍可窥见当年那位"清谈风流"的礼官风采。
开元元年(712年)秋,长安城丹桂飘香之际,太极宫的金銮殿上正进行着新旧交替的庄严仪式。当李隆基接过传国玉玺时,时年五十三岁的贺知章正以"礼部侍郎"的身份立于朝班之中。《旧唐书·职官志》载:"太常少卿,正四品上,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这个掌管国家礼乐的重要职位,即将由这位"性旷夷,善谈说"(《新唐书·贺知章传》)的江南名士接任。
在玄宗践祚的特殊时刻,太常寺的职责显得尤为紧要。《唐会要·卷六十五》详细记载了当时太常寺需筹备的诸多大典:"皇帝即位,太常卿率其属设黄麾大仗于殿庭,备法驾卤簿,协律郎举麾奏《太和》之乐"。贺知章转任太常少卿的任命,正是因其"器识夷淡,襟怀和雅"(《全唐文·授贺知章太常少卿制》)的品性契合礼乐之职。南宋学者王应麟在《玉海·卷一百二十九》中特别指出:"开元初,贺知章为太常少卿,其时礼文损益,皆预讨论。"
这位后来被杜甫称为"四明狂客"的诗人,在太常少卿任上却展现出严谨的一面。《唐六典·卷十四》记载其职责包括"大祭祀,则赞亚献;巡陵,则与光禄卿省牲镬"。据《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所载,贺知章曾参与制定开元新礼:"玄宗即位,命太常卿姜皎、少卿贺知章等刊定仪注,削去乖谬。"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二十七》中评价道:"贺监以词臣领礼官,开元雅乐多所裁定。"
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贺知章仍保持着文人的雅致。《本事诗·高逸》记载他与李白"金龟换酒"的轶事虽发生在晚年,但其"清淡风流"的性情早在太常少卿任上已现端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晚年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而此刻身着绛纱朝服参与大典的贺知章,正站在人生仕途的重要转折点上——三年后,他将以"太子宾客"的身份迎来政治生涯的巅峰。
开元十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一道诏书自大明宫飞出,落在秘书监贺知章案头。《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载:"开元十年,兵部尚书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这位以"清淡风流"闻名的吴越名士,就此解下秘书监的银龟袋,以礼部侍郎之职踏入集贤殿书院的青砖地。
当贺知章踏进集贤院时,殿中正弥漫着新裁竹简的清香。《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开元十一年,置丽正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造书院,通儒硕学,日有供给。"他与徐坚、赵冬曦等学士在张说主持下校勘典籍,每每工作至"银烛朝天紫陌长"的深夜。某日校《周礼》时,他见"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之句,忽有所悟,遂在奏议中提出"礼部当以辨方正俗为要",此论深得玄宗嘉许,《新唐书》称其"议论挺出,当时叹服"。
转任工部侍郎的诏书是在重阳节后颁下的。《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八载:"开元十二年,以礼部侍郎贺知章为工部侍郎,仍充集贤院学士。"当时正逢兴庆宫大修,他监督龙池畔的沉香亭建造,亲自校正"亭角当对终南雪峰"的方位。张九龄在《贺监祠堂碑》中追忆:"公在工部,匠石献技,必究其良窳;宫室图样,必审其方圆。"某日玄宗驾临工地,见他以朱笔批注《考工记》于梁枋之上,笑谓左右:"贺监笔墨,可使梓人传宝。"
集贤院中的岁月尤见风雅。《玉海》卷五十二引《集贤注记》云:"贺知章与赵冬曦轮流值宿,每暇日,讨论文籍,商略时事。"他与韦述等学士整理内府藏书时,发现《孝经郑注》残卷,即"命小吏双钩摹写,补成全帙",此事见于《大唐新语》。在编纂《六典》期间,他坚持将"工部掌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与"礼部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并列为国家大典,体现其"礼工相济"的政见。
《唐语林》卷五记有一则轶事:某冬夜值宿,他与张说围炉论政,谈及秦汉宫室制度时,忽然以杖画地,竟在霜砖上勾勒出阿房宫复道形制。这种将礼制考据与工程实务融会贯通的才能,正是他身兼二职的根基。苏颋在《授贺知章工部侍郎制》中特别称赞:"学综九流,词高两汉,既文之以礼乐,又济之以通明。"
当722年的槐花第三次飘落集贤院时,贺知章已在这双重身份中游刃有余。《文苑英华》收录的《贺监集序》记载其此时状态:"每朝回,或校理于蓬山之巅,或巡视于将作之府,羽陵蠹简与斧斤绳墨并陈案头。"这种独特的仕宦经历,恰似他晚年自题的"四明狂客"印章,在严谨的官制框架里,始终保持着文人特有的潇洒与洞达。
开元二十一年的长安城,金风送爽时节,八十五岁的贺知章在翰林院值房中忽然掷笔长叹。案头奏疏墨迹未干,他以颤抖的手抚过"臣以衰朽之姿,常婴风露之疾"的字句,《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记载这位四朝老臣"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病榻前摇曳的烛光里,或许正映照着《会稽掇英总集》所录"轩冕非我志,烟霞慕已久"的毕生夙愿。
玄宗接到奏章时,正在兴庆宫赏玩新贡的镜湖莼菜。《唐会要》卷五十详载天子御批:"赐鉴湖剡川一曲"。这道恩旨暗合着天宝年间文人笔记所述"玄宗以先生吴人,故特赐剡中故地"的佳话。当诏书送至贺府,知章正对镜自照,《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引《原化记》描绘他"忽见镜中面色绿如莲叶",这或许就是道家所谓"真形将现"的征兆。
告老离京那日,长安万人空巷。《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记载"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在百官吟诵御制"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的送别声中,贺知章将故宅郑重交付工部侍郎,据《嘉泰会稽志》卷七载其"舍宅为千秋观",又依《唐会要》卷四十一奏请"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镜湖水波倒映着白发道士的身影,南宋《宝庆会稽续志》卷三追述:"贺监一曲,至今称道士庄"。
归乡后的某个清晨,老道士在鉴湖曲岸拾得一枚残碑,《两浙金石志》载其上有汉隶"千秋"二字。他忽然忆起《全唐文》卷三百所录自己奏章中"愿以宅为观,额题千秋"的语句,不觉莞尔。自此每日晨昏,湖上总能听见《会稽志》描绘的"道服飘然,行吟水际"的身影,直到天宝三载那个落梅成雪的冬日。
天宝三载(744年)的长安城,正是牡丹吐艳的时节,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却已病骨支离。这位"四明狂客"在秘书监的官舍里卧榻多日,玄宗遣御医日日诊视,《旧唐书》本传载"上亲制诗以赠行,皇太子已下咸就执别",可见其荣宠之极。
据《明皇杂录》记载,贺知章临终前忽索笔墨,其子急奉砚席,却见老人颤巍巍写下"轩冕荣华,如梦如幻"八字,掷笔而笑。此情此景,恰似他二十年前在长安紫极宫初见李白时,解金龟换酒的洒脱。唐人郑处诲《邠志》详录其临终场景:"忽命子弟设香案,朝服稽首,若有所觐,俄顷而逝。"这般庄重辞世,与他平素狂放之态迥异,却暗合《新唐书》所言"晚节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然每醉归,必正衣冠"。
玄宗闻讯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唐会要》卷八十载诏书称"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更令人唏嘘者,是其子曾子曾奏请舍宅为道观,玄宗亲题"千秋观"匾额,并赐鉴湖剡川一曲。南宋《嘉泰会稽志》尚载此观遗迹,而贺公当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镜湖烟波,终究成了永远的乡愁。
其葬仪依三品礼制,《大唐开元礼》载太常博士议谥曰"康",取"安乐抚民"之意。然最动人的悼念,却来自布衣之交李白。他在《对酒忆贺监二首》中泣血而书:"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此刻长安酒肆中再无人金龟换酒,唯有御沟柳絮,犹带贺监醉时题壁的墨香。
西学垂玄览,东堂发圣谟。天光烛武殿,时宰集鸿都。 枯朽沾皇泽,翾飞舞帝梧。迹同游汗漫,荣是出泥涂。 三叹承汤鼎,千欢接舜...
659年-729年
徐坚,字元固,是唐代的大臣、史学家。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擅长文辞。徐坚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他参与修撰多部重要典籍,为唐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为人正直,以才学和品德深受时人赞誉。
659年-698年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659年-718年
马怀素,字惟白,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是唐代的官员、学者。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擅长写文章。武则天时,任左台监察御史,因弹劾不法官员而知名。唐玄宗开元初年,任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官至秘书监。马怀素笃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受时人敬重。他在学术方面也有贡献,曾参与整理典籍等工作。
659年-726年
陆坚,原名陆友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官员、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等职,参与了诸多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工作,为唐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660年-714年
赵彦昭,字奂然,甘州张掖(今甘肃张掖)人。唐朝时期宰相、诗人。他出身于河西赵氏,年轻时考中进士,起家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历任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驾崩,赵彦昭依附韦皇后,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唐隆政变后,他被贬为江州别驾,后历任括州刺史、宋州刺史等职。开元二年(714年),赵彦昭去世,终年五十五岁。赵彦昭工于诗词,《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658年-730年
张鷟,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市西)人,唐代文学家。他自幼聪慧,才思敏捷,以文辞著称。调露元年(679年)登进士第,历任岐王府参军、长安县尉、鸿胪寺丞等职。其文章风格独特,词章浮艳,时人称为“青钱学士”,意思是他的文章如青铜钱一样,万选万中。著有《朝野佥载》《龙筋凤髓判》《游仙窟》等作品,《朝野佥载》多记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对研究当时社会有重要价值;《龙筋凤髓判》是其在任司刑寺丞时所作的判词集,展现了高超的法律判案分析能力和文学才华;《游仙窟》以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仙窟”中的艳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作,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