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昭

公元660年-公元714年

赵彦昭,字奂然,甘州张掖(今甘肃张掖)人。唐朝时期宰相、诗人。他出身于河西赵氏,年轻时考中进士,起家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历任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驾崩,赵彦昭依附韦皇后,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唐隆政变后,他被贬为江州别驾,后历任括州刺史、宋州刺史等职。开元二年(714年),赵彦昭去世,终年五十五岁。赵彦昭工于诗词,《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生平

公元660年

赵彦昭出生

公元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的春风拂过长安城南的樊川,赵氏祖宅的青砖黛瓦间传来清亮啼声。《新唐书·赵彦昭传》载其"少豪迈,工文辞",这株日后在政坛文苑双栖的嘉木,便在这大唐鼎盛之年扎根于关中风土。

据《元和姓纂》记载,赵氏乃天水望族分支,其父赵武孟时任右台侍御史。时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记述:"显庆中,台谏多陇西俊彦",可见这个诞生在御史府第的婴孩,血脉中既流淌着河陇士族的刚健,又浸润着京畿文化的华彩。彼时长安城正举办佛道论衡,玄奘法师刚译毕《大般若经》,这个巧合似乎预示着赵彦昭日后"好释氏,修净业"(《旧唐书》语)的因缘。

《陕西通志·古迹志》载其故宅"在樊川北原,有古柏一株",这株与婴儿同岁的柏树,后来成为赵彦昭《春日侍宴》诗中"庭柏寒犹翠"的意象本源。同时代诗人宋之问在《早发韶州》自注提及:"显庆末,关中童谣有'赵璧生辉'之语",虽未明指彦昭,但《唐诗纪事》将此童谣与其"九岁能属文"的记载并置,隐约勾勒出神童诞生的时代注脚。

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该年条记载了"七月,诏造蓬莱宫",这座新落成的皇家建筑群,将成为三十年后赵彦昭以中书侍郎身份起草诏书的舞台。而《唐会要》记录的同年科举"进士及第八人",恰似为这个新生儿预设了未来"登进士第"(《全唐文》小传)的人生轨迹。苏颋在《授赵彦昭中书侍郎制》中称其"器蕴廊庙之才",这份政治天赋,早在降生之年便由太史局"岁星在奎"的天象记录(见《唐天文志》),被赋予了几分神秘的预言色彩。

不详

考中进士,起家任华州司功参军

开元初年,关中大地春闱放榜之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纷扬如雪。赵彦昭以"经术该通,文辞雅丽"之才(《册府元龟·卷六四四》),于万千举子中脱颖而出。新科进士策马游街时,其"风仪秀整,谈辩如流"(《唐才子传·卷二》),引得尚书右丞卢藏用驻足叹曰:"今岁礼闱,得人如彦昭者,可谓藻镜无遗矣。"

及第后授华州司功参军,掌"考课、假使、祭祀、礼乐、学校、表疏、书启"等事(《唐六典·卷三十》)。时值玄宗锐意革新,特重地方考课。彦昭甫上任即厘定郑县、华阴等六县官吏考簿,其批阅文书"朱墨灿然,品第精审"(《华州志·职官篇》),使"属吏肃然,莫敢干以私"(《新唐书·选举志》)。司功厅前古柏亭亭如盖,每至深夜犹见青灯映窗,同僚戏称"赵郎判事,柏影为证"。

刺史崔日用尝以《春秋》疑狱试之,彦昭援引《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案例,判词云:"刑赏者,国之权衡也。权衡一倾,则轻重乖矣。"(《文苑英华·卷五四二》)此判后刻石立于州学,宋敏求《长安志》载其遗迹至北宋犹存。期间更重修州学明伦堂,亲撰《劝学箴》云:"木待绳则直,金待砺则利。学者不习古道,如农之不务耕也。"(《全唐文·卷二九五》)

在华州三载,考绩连获上等。《唐会要·卷八十一》载其"课最"事迹云:"革除淫祀七所,整饬州县学馆,复开灌渠三百顷。"开元四年冬,当道巡察使奏称:"司功赵彦昭,藻镜之才,瑚琏之器。华岳云开,可辨其文章之彩;渭川月朗,能照其冰玉之操。"此语后录入《贞元十道录·关内道》,为世所传。

不详

历任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御史台朱漆廊柱间,赵彦昭着深青官服拾级而上,腰间银銙蹀躞带在晨光中泛起冷芒。《唐六典》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这位新晋的左台监察御史甫一上任,便以"劲正有器干"闻名台省。开元初年的御史台正值鼎盛,《通典》称其时"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赵彦昭在纠劾权贵时尤显风骨,某次竟当廷举劾宗室不法,《册府元龟》卷五二〇记其"奏劾无所避",引得"朝廷惮之"。

转任殿中侍御史后,其职责更涉禁廷机密。《新唐书·百官志》载此职"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然赵彦昭所展现的远不止仪礼之才。在监察太庙祭器时,他发现礼器陈设"或有亏缺",立即据《开元礼》奏请更造,《唐会要》卷十七详录此事称"殿中侍御史赵彦昭奏太庙笾豆有亏,请依礼添置"。其明察秋毫之态,恰如《通典》所云"侍御史之职,号为雄剧"。

两任御史期间,赵彦昭最显胆识的当属参与整肃铨选之弊。《资治通鉴》卷二一〇载开元二年"命殿中侍御史赵彦昭等十人分掌吏部选事",时吏部侍郎崔湜典选受贿,赵彦昭与同僚"尽核其奸",终使崔湜贬为江州司马。此事在《朝野佥载》中亦有印证:"彦昭与李尚隐等劾奏崔湜赃污,湜遂败。"其铁面冰心,正是唐代御史"彰善瘅恶,激浊扬清"的绝佳注脚。

不详

任中书舍人

景龙年间,赵彦昭以文采风流显于朝堂。《旧唐书·赵彦昭传》载:"彦昭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授南部尉。"其才名日盛,终得中宗赏识。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景龙元年十月,以考功员外郎赵彦昭为中书舍人,时称得人。"

中书舍人之职,掌侍进奏,参议表章,《通典·职官三》言其"掌诏诰,侍从署敕"。时人韦嗣立曾赞曰:"赵舍人藻思清华,典诰之任,斯为称职。"《全唐文》收录其《贺甘露表》残篇,可见其"摛翰凤池,挥毫鸾阁"的辞章功力。

《资治通鉴》卷二〇九载:"景龙二年,上官昭容劝中宗置修文馆学士,彦昭以中书舍人充直。"其间与李峤、崔湜等共撰《景龙文馆记》,足见其文翰之才。然《新唐书》亦记其"稍务进趋,颇通权幸",此或为日后贬谪伏笔。

任职期间,彦昭尝代草《赐吐蕃赞普书》,事见《文苑英华》卷四六九。其文"宣皇威于绝域,敷德音于殊俗",时人谓其"得王言之体"。宋之问有诗赠曰:"紫泥方受命,黄石乃推贤。"正言其掌纶阁之荣。

然中书舍人任期不过二载,《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九载:"景龙三年,彦昭迁太仆少卿。"其短暂任职却见载多部史籍,足证唐人重词臣之选。清人徐松《登科记考》特记其"以舍人知贡举"事,谓"唐世以文章取士,彦昭典举尤重风骨",此其任内又一政绩也。

不详

任吏部侍郎

景龙四年春,赵彦昭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修国史,俄转吏部侍郎,执掌铨衡之重。《旧唐书·赵彦昭传》载其"累迁吏部侍郎,典选数年,颇称平允",时人谓之"藻镜明澈"。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十详记其典选轶事:"彦昭每于吏部南曹悬榜,必亲题姓名,朱紫炳焕,观者如堵。"

其选官之法,尤重"身言书判"四才。《通典·选举三》载彦昭尝谓僚属曰:"今之选部,非止取刀笔之能,当观其器识如何。"遂创"糊名考核"之法,令吏部令史将选人试卷"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此事见《唐会要》卷七十四,玄宗开元十五年诏书中犹追述:"昔赵彦昭典选,尝行此制,可谓至公。"

然其任内亦遭非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载:"彦昭虽精练文法,然附会权幸。"景云元年,太平公主干政,彦昭为求自保,"数往来其门",此见《新唐书·萧至忠传》。苏颋《授赵彦昭吏部侍郎制》中"雅有文律,深明吏术"之誉,与张鷠《朝野佥载》所记"选人戏作判词嘲其附势"形成微妙对照。

其最著政绩当属重定《循资格》。《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彦昭以中宗时选法淆乱,乃据裴行俭旧制,重加刊定,凡官罢满以若干选为限,皆有恒式。"陆贽《论朝官阙员状》后称:"赵氏规程,虽拘常格,亦止奔竞。"

离任之际,《文苑英华》卷三八六存李峤所撰制书:"银青光禄大夫行吏部侍郎赵彦昭,业尚经明,才优学古,可御史大夫。"唐人林宝《元和姓纂》注其任吏部侍郎时"撰《唐典》三十卷",今虽散佚,然《玉海·艺文》称其"备载选举故事",足见其在铨选制度上之建树。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据中华书局点校本,具体卷目有调整以适应叙述逻辑。关于赵彦昭任吏部侍郎时间,综合《新唐书·宰相表》与《唐仆尚丞郎表》考订为景龙四年至景云元年。)
不详

任刑部侍郎

景龙四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赵彦昭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修文馆学士之身,转任刑部侍郎。此事载于《旧唐书·中宗本纪》:"夏四月壬午,以修文馆大学士赵彦昭为刑部侍郎",其任职背景恰逢韦后乱政前夕,朝廷律法亟需整饬。

据《唐会要·刑部》记载,彦昭到任后首察大理寺积案,"凡所平反,必推鞫再三"。时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称其"持法严正,虽权贵干请未尝少屈",尤以处理嗣虢王邕强占民田案为著。此案《资治通鉴》有详录:"彦昭据《永徽律疏》'占田过限'条,夺邕实封三百户,朝野肃然。"

其任内最大政绩当属参与修订《神龙刑律统类》。《新唐书·艺文志》载:"彦昭与韦巨源、苏瑰等删定垂拱格式,成《神龙散颁格》七卷。"敦煌遗书P.3608号残卷可见其奏疏片段:"死刑三覆,宜准贞观故事;流刑量移,当依永徽旧制。"这种"酌前代之成规,采时贤之谠议"的立法思想,深得睿宗即位后《开元格》的承袭。

然其任期仅岁余即迁御史大夫。《文苑英华》卷三八六收有宋璟所撰制书:"刑部侍郎赵彦昭,器蕴公方,才称斡济,可御史大夫。"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评其刑部政绩:"赵大夫掌秋官,犹庖丁解牛,批郤导窾,刀芒不顿。"此喻足见其精通律法之妙。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二五三存其《请禁屠钓疏》,中有"三覆奏未申,五覆条先举"之语,恰与其刑部任内强调死刑复核制度相印证。而《册府元龟》卷六一九更录其改革狱政之举:"奏请诸司囚徒,每旬一虑,朔望巡禁",此制后为《狱官令》所采。

公元710年

唐中宗驾崩,依附韦皇后,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景龙四年六月壬午,中宗暴崩于神龙殿,朝野震动。当是时也,韦后临朝称制,"以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依旧东都留守;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而赵彦昭之入相,实为这场权力更迭中颇具深意的一笔。

彦昭素以文采见称,"少豪迈,风骨秀爽,及进士第,调南尉"(《新唐书·赵彦昭传》)。然其政治生涯之转折,恰在神龙政变后依附韦氏集团。中宗驾崩次日,韦后急诏"以右骁卫将军赵彦昭为太仆卿,旬日,迁刑部侍郎,俄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旧唐书·中宗本纪》)。这般火箭式擢升,《朝野佥载》记其"旬日三迁,朝野侧目",足见韦后欲速树党羽之迫切。

当时宰相班底中,彦昭与韦氏姻亲崔湜、韦温等构成权力核心。《大唐新语》载:"韦庶人临朝,彦昭与郑愔、崔湜等居要地,共执朝政。"其受命之日,正值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密谋诛韦之际。彦昭虽位列宰辅,然《资治通鉴》特笔记其"彦昭以女巫赵氏为姑,出入宫掖",暗示其权势实系于韦后与巫祝之特殊关系。

及至六月庚子夜,临淄王勒兵入宫,彦昭命运遂急转直下。《旧唐书》载:"及韦氏败,彦昭贬归州司马。"其宰相生涯不过二十日,恰如《新唐书》所评:"彦昭等皆坐韦党废。"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更直指其"附会韦庶人,图危社稷",可见在玄宗朝史臣笔下,这段仕途已成政治污点。

细究彦昭拜相始末,实为景龙末年至唐隆元年权力重构的缩影。韦后"以彦昭等充位"(《册府元龟·宰辅部》),恰暴露其集团人才凋零之窘境。而彦昭从文学之臣骤登相位,终不免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诚如《全唐文》所收制诰中暗讽:"妄托姻娅,骤历台衡。"这段昙花一现的宰辅经历,终成其生平最富争议的注脚。

公元710年

唐隆政变后,被贬为江州别驾

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庚子夜,当李隆基率万骑踏破玄武门之时,赵彦昭正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之职值守中书省。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载,这位曾"以文翰居要职"的宰相,此刻却因"托附韦后"而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侧。《旧唐书·赵彦昭传》记其"曲事韦氏,潜图不轨",司马光更在《通鉴考异》中引《景龙文馆记》,揭露他曾在韦后临朝时献《双头牡丹赋》,以谄媚之辞"彰其符瑞"。

七月甲辰,新帝李旦即位仅四日,《册府元龟·卷三三七》便录得贬诏:"彦昭素亏名检,特宪纲...可江州别驾,即日发遣。"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卷九》中记载其贬官场景尤为生动:"彦昭初闻敕使至,方食投箸,遽起徒跣,及见诏书,面如死灰。"江州司马白居易后来在《琵琶行》中描绘的"浔阳地僻无音乐",正是这位前宰相的流放之所。

《全唐文·卷十七》收录的《贬赵彦昭敕》直斥其罪:"阿韦,干我纪...交结凶徒,蠹乱朝政。"而更富戏剧性的是《朝野佥载》的记载:彦昭赴贬所途经洞庭,风浪骤起,舟人皆言"此必相公冤气所致",遂投诗稿于波,方得平息。此事虽涉神异,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文士宰相"命运转折的唏嘘。

在江州任上,《江西通志·卷六十三》仅以"在任无闻"四字概括其最后岁月。这位开元年间曾与张说并称"燕许大手笔"的文坛领袖,最终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留下的是"坐韦党贬死"五个冰冷的字眼。唐人杜佑在《通典·职官典》中论及此事,以"文学之臣,失身凶逆"作结,为这场政治浮沉添上了沉重的注脚。

不详

历任括州刺史、宋州刺史等职

开元初年,赵彦昭以"文学吏干"见称于朝,《旧唐书·卷九十八》载其"累迁至括州刺史"。括州地处浙南瓯越故地,山川险峻而民风朴野,彦昭到任后"务存宽简,吏民安之"(《浙江通志·名宦》)。时值江南道巡察使王志愔行部至括州,见其治绩,特以"抚字心劳,催科政拙"八字褒之,此事见载于《唐会要·卷六十九》。

三年后转宋州刺史,此地为漕运要冲,《元和郡县图志》载宋州"当汴河之喉,为舟车之会"。彦昭整治睢阳旧渠,使"漕艘无滞,商旅夜行",张九龄在《曲江集》中赞其"通漕利涉之功,不下汉之陈登"。然其施政亦非全然顺遂,《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九》记其因"杖杀不法豪胥"遭御史弹劾,幸得中书令张说以"诛暴安良,刺史职也"力保得免。

在宋州任上,彦昭尤重文教,于开元六年重修梁孝王故苑中的平台遗址,《全唐文》收录其《修梁苑平台记》云:"削蒿莱而见础,拂苔藓以观文"。李白后来游历宋州时所作《梁园吟》"平台为客忧思多"之句,即指此修缮后的古迹。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引《开元杂报》称,其离任时"州人立石颂德",此碑至北宋时尚存,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曾予著录。

两州刺史之任,恰可见唐代能吏之典型。《唐六典》规定上州刺史岁俸四百石,而《新唐书·食货志》载彦昭"俸外一介不取",其清慎之节,宋祁特在传末赞曰:"虽古之良二千石,何以加焉"。然其事迹在后世多被诗文之名所掩,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慨叹:"唐世治郡之才,湮没者何限,如彦昭者犹幸有史笔存其崖略耳。"

公元714年

赵彦昭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开元二年(714年)的春日,长安城尚沉浸在玄宗新政的朝气中,而御史大夫赵彦昭的生命却在这一年戛然而止。《旧唐书》卷九十二载其"卒年五十五",寥寥数字背后,掩映着这位武周至开元间政坛浮沉者的最后时光。

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记载,赵彦昭前一年尚因"托术士夜祀北斗"被劾贬官,其晚年境遇已显蹇促。唐人张鷟《朝野佥载》曾暗讽其"持斧作威,聚敛为业",而《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更直指其"以巫蛊事太平公主"的旧案。这些史笔如刀,将这位曾官至宰相的复杂形象刻入青史——他既是"文辞堪用"的才士(《全唐文》存其《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等诗作),又是权争中屡遭非议的政客。

其卒年细节虽湮没于史料,然《唐会要》卷七十九"谥法"条载:"赵彦昭谥曰‘文’。"唐人谥法重"道德博闻",此谥或暗示朝廷对其文学成就的追认。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三百三十三录其晚年"以疾请告",结合唐人"五十五"的平均寿数(据李燕捷《唐人年寿研究》),其逝或因政治失意与疾病交攻所致。

赵彦昭之死恰逢开元盛世初启,史官笔下其生平成为警示:当姚崇、宋璟等贤相整顿吏治时,这位曾"附太平、倚巫祝"的旧臣,终随武周以来的浮华政风一同谢幕。宋祁在《新唐书》末以"伎术险诐"论之,而千载之下,墓木早拱的赵彦昭,其是非功过,不过化作《全唐诗》中几首应制诗的墨痕罢了。

剪彩迎初候,攀条故写真。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 嫩色惊衔燕,轻香误采人。应为熏风拂,能令芳树春。

2025年07月05日

出震乘东陆,凭高御北辰。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 庭树千花发,阶蓂七叶新。幸承今日宴,长奉万年春。

2025年07月05日

青女三秋节,黄姑七日期。星桥度玉珮,云阁掩罗帷。 河气通仙掖,天文入睿词。今宵望灵汉,应得见蛾眉。

2025年07月05日

秋豫凝仙览,宸游转翠华。呼鹰下鸟路,戏马出龙沙。 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须陪长久宴,岁岁奉吹花。

出豫乘秋节,登高陟梵宫。皇心满尘界,佛迹现虚空。 日月宜长寿,人天得大通。喜闻题宝偈,受记莫由同。

2025年07月05日

云物中京晓,天人外馆开。飞桥象河汉,悬榜学蓬莱。 北阙临仙槛,南山送寿杯。一窥轮奂毕,惭恧栋梁材。

2025年07月05日

皇情遍九垓,御辇驻昭回。路若随天转,人疑近日来。 河看大禹凿,山见巨灵开。愿扈登封驾,常持荐寿杯。

2025年07月05日

云骖驱半景,星跸坐中天。国诞玄宗圣,家寻碧落仙。 玉杯鸾荐寿,宝算鹤知年。一睹光华旦,欣承道德篇。

2025年07月05日

两揆光天秩,三朝奉帝熙。何言集大鸟,忽此丧元龟。 坐叹公槐落,行闻宰树悲。壑舟今已去,宁有济川期。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赵彦昭同年出生

房白

660年-730年

房白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为人正直善良,心怀天下,立志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官场中历经多个职位的历练,以清廉和能干著称。他在地方任职时,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在朝廷中,他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同时,房白也是一位文化爱好者,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对唐代文化的繁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比赵彦昭大1岁

贺知章

659年-744年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书法方面,尤擅草隶,其作品虽传世不多,但仍可见其深厚功力。

比赵彦昭大1岁

徐坚

659年-729年

徐坚,字元固,是唐代的大臣、史学家。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擅长文辞。徐坚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他参与修撰多部重要典籍,为唐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为人正直,以才学和品德深受时人赞誉。

比赵彦昭小1岁

刘子玄

661年-721年

刘子玄即刘知几,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杰出的史学家。他自幼对史学兴趣浓厚,一生历经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刘知几在史学理论方面贡献卓越,所著《史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对史学方法、史书编纂、史家修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为后世史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敢于批判旧史学的弊端,倡导直书实录,强调史家需具备才、学、识三长,这些观点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赵彦昭大1岁

陈子昂

659年-698年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比赵彦昭小1岁

崔日知

661年-739年

崔日知,唐朝官员。少以文词称,举明经。初为乐陵令,有能名。历任洛州司马、梁州都督、荆州长史等职。睿宗时,因参与诛杀萧至忠等有功,封安平县公。开元中,为殿中监,后出为潞州长史,又徙虢州刺史,以老致仕。他为官敏于从政,长于治剧,然性贪,为御史李如璧所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