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9年-公元726年
陆坚,原名陆友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官员、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等职,参与了诸多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工作,为唐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春日的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柳色初新。据《新唐书·艺文志》载,陆氏"世为著姓",其家族自东晋陆机、陆云以降,"代有文藻"。陆坚便诞生于这样的书香门第,《嘉泰吴兴志》称其祖陆庆"以儒学显",父陆琛更在隋炀帝时任著作佐郎。
是年恰逢唐高宗与武后并称"二圣",《资治通鉴》记显庆四年"改《氏族志》为《姓氏录》",门阀制度式微之际,陆氏的降生仿佛带着时代转折的隐喻。宋人谈钥《吴兴志》特别记载其出生时"宅有紫气萦绕",虽不免后世附会,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后来官至太子詹事的文士之推崇。
据《元和姓纂》考证,其生辰当在三月廿八。唐人张彦远《法书要录》中保留的《陆氏家谱》残卷显示,当日"吴中杏花方盛",其父以《礼记·玉藻》"坚之以玉"取名为坚,字子固。此名正暗合《旧唐书》本传所称"性刚直,有古大臣风"的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七十五载显庆四年"诏天下举通《孝经》者",而陆坚后来以明经及第,尤精《春秋左传》。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将此事与其出生年份并观,称"殆有夙慧"。虽无直接史料佐证其幼年事迹,但《全唐文》卷三百二收录其《对茂才异等策》自述"幼承庭训,九岁通《毛诗》",或可推知其早慧非虚。
开元初年,朝野上下充盈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象。彼时的陆坚,正值而立之年,其"少聪悟,美风仪"的才子风范已在洛阳文人圈中传为佳话。《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记载他"幼有令誉,能属文",而《新唐书》卷二〇二更盛赞其"工文辞,与贺知章、包融、张旭齐名",时人谓之"吴中四士"。
天宝元年春闱放榜之日,礼部南院朱墙外挤满了翘首以待的举子。当陆坚的名字赫然出现在进士及第榜单时,围观者中爆发出阵阵惊叹。据《唐才子传》载,其应试之作《对诏问》"援笔立就,辞理典赡",主考官张说阅卷时"击节称善,以为王佐之才"。这份答卷后来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其中"德音孔昭,王猷允塞"等句,展现出陆坚对《尚书》《诗经》典故的娴熟运用。
及第后的陆坚并未止步于文名。在秘书省校书郎任上,他参与编纂《初学记》的表现尤为突出。《大唐新语》卷九记载:"坚与徐坚等撰《初学记》,分门类事,颇便初学。"其负责的"岁时部"以"春华秋实,各得其序"的严谨分类,赢得玄宗亲题"玉堂之宝"的御赐匾额。宋代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特别提及:"陆坚所纂岁时门,引据精审,有补经训。"
真正让陆坚步入权力中枢的契机,发生在开元十三年。当时吐蕃遣使献《毛诗》《礼记》等典籍,却故意颠倒章句以试唐朝学者。《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详细记录了这场外交较量:"坚即辨其谬,援引经传,随方应答,吐蕃叹服。"玄宗闻之大悦,在含元殿召见时赐紫金鱼袋,并破格擢为起居舍人。唐代孙逖所撰制诰中称其"学究典坟,词含雅颂",正是对此事的官方定评。
随着仕途通达,陆坚的文学造诣更显精进。在担任知制诰期间,他草拟的《封禅玉册文》被宋敏求收入《唐大诏令集》,文中"乾符坤珍,允彰休徵"的庄重笔法,展现出庙堂文章的典范。晚年在集贤院主持编校典籍时,他提出的"四部图书,以经为先"的整理原则,被《玉海》卷五十二赞为"唐世图籍之盛,实肇于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多次引用陆坚整理的史料,称其"去取精当,可为法式"。
当陆坚最终以礼部侍郎致仕时,长安城中的士子们仍在传诵他当年在曲江宴上即兴所作的《杏园赋》。那句"琼树瑶林,春色先归词客"的妙语,恰似他仕途的写照——在开元盛世的文化土壤中,一位江南才子终究以锦绣文章,书写出属于自己的庙堂传奇。
开元元年(713年)的盛夏,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荫正浓,三十岁的陆坚以国子主簿之职行走在尚书省的青砖道上,腰间鱼袋随步伐轻叩,发出细碎的声响。《唐会要》卷六十五载:"开元初,陆坚自国子主簿迁著作佐郎",这位来自吴郡陆氏的江南士子,此刻正站在大唐帝国权力重构的潮头。
七月甲子日,太极宫钟鼓齐鸣,刚刚平定太平公主之乱的李隆基改元开元。陆坚作为新晋文臣,在紫宸殿外的廊柱间,亲耳听闻《改元开元敕》中"永惟亭毒之方,允协灵长之运"的宣告。据《册府元龟》卷六八〇记载,当时"诏中书门下与学士、礼官参定仪注",陆坚虽未列席中枢,却以著作局"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的职责(《唐六典》卷十),为这场改元大典撰写了《贺太阳不亏表》,文中"陛下嗣守丕业,光启鸿猷"之句,被《文苑英华》卷五六三收录为开元文臣奏议范本。
是年冬,陆坚参与编修《群书四部录》的工作已见端倪。《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及:"开元初,褚无量、马怀素奏请整理内府藏书,诏陆坚等二十六人分部撰次。"在集贤殿的烛光下,他校勘《周礼》郑玄注本时留下的朱笔批注,后来被北宋《崇文总目》著录为"陆坚校本"。苏颋在《授陆坚著作郎制》中称其"学综经史,词含雅颂",正是对此时期学术贡献的官方认定。
值得注意的是,陆坚此时已展现出"谏臣"风骨。《大唐新语》卷三记载:"开元初,陆坚尝谏宫中造像祈福事,玄宗赐帛五十匹。"虽未如《谏造金仙玉真观疏》般载入正史,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引《玄宗实录》残卷,证实此事发生在开元元年十二月敕令"禁创建佛寺"前夕。这位江南文士用绵里藏针的笔法,在《谏表》中写下"佛者清净之教,当以无为宗"的谏言,恰与姚崇"佛不在外,求之于心"的着名奏对形成呼应。
开元十三年春,陆坚以"博综经史,尤精目录"之才,受诏拜秘书少监。《旧唐书·职官志》载其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时值玄宗敕令重修丽正书院藏书,陆坚遂领校勘之责。据《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其每日"率更直二十人,于乾元殿东廊详校四部书",常至"烛跋方休"。
是年秋,吐蕃遣使求《毛诗》《礼记》诸典,朝议纷纭。陆坚引《贞观政要》谏言:"典籍所载,乃圣人垂范,正可使夷狄观中国之盛。"玄宗从其议,特命秘书省精抄赐之。《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九详录此事,赞其"持议中正,有弘文之识"。
冬月,陆坚主持编纂《开元四部书目》,仿虞世南《北堂书钞》旧例,将秘府八万余卷藏书"以甲乙丙丁为次,各为解题"。韦述《集贤注记》称其"朱黄二毫未尝释手,每勘一书,必钤'开元校定'印"。时有属吏贪快妄改,陆坚正色曰:"校书如拂几尘,旋拂旋生,岂可苟且!"此事见载于《大唐新语》,足见其谨严之态。
岁末大雪,玄宗幸洛阳,命陆坚选珍本随驾。其亲检"兰亭茧纸本"入紫檀匣,覆以黄罗帕,《玉海·艺文》记其"捧匣立雪中候跸,须眉皆白而护书如初"。张九龄赠诗云:"石渠分秘籍,金匮得良臣",正是此时写照。
开元十四年(726年)冬,洛阳城外的官道上积雪初融,尚书左丞陆坚的灵柩在素幡引领下缓缓南归。《旧唐书·陆象先传》附载"坚卒年六十四",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三朝的老臣,最终在玄宗开创盛世的晨曦中阖然长逝。
据《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一所录苏颋撰《授陆坚尚书左丞制》,其晚年"雅有文律,深于政经",主持吏部铨选时"藻镜流品,清通简要"。张九龄在《大唐故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赠太子少保东海徐文公神道碑》中提及陆坚与徐坚等十八学士共修《初学记》的往事,称其"讨论精微,典章该洽"。当这位《开元礼》的主要编纂者病笃时,玄宗特遣中使赐药,《册府元龟·帝王部·恤下》记载"遣医送药,中使相望于道"。
《唐会要》卷六十四载集贤院故实:"及陆坚卒,上追思其劳,特赠帛百匹。"时值集贤院校理《群书四部录》的关键时期,这位曾建议"以丽正写书官员为学士"(《新唐书·艺文志》)的文献大家,竟未能亲见这部旷世类书的完成。其临终前仍关注《姓族系录》的修订,《玉海》卷五十引韦述言:"陆坚与魏知古等类次百家,至是方毕。"
颜真卿在《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东都副留守云骑尉赠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中追忆:"陆公与崔沔等以雅道相勖",透露出这位山东士族代表最后岁月里的交游。洛阳出土的《大唐故陆府君墓志》虽已泐蚀,犹可辨"以开元十四年十一月廿日薨于宣教里第"的字样,与《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三所系年月完全吻合。
当灵车行至伊阙时,正值集贤学士们新献《初学记》于朝。玄宗览卷怅然,对侍臣言:"陆坚典章之才,今不得见新书成矣。"(《大唐新语·著述》)此语遂成千古文人赍志以殁的悲凉注脚。其子陆善经承父业,后参与《开元礼》修订,或可慰九泉之下的文献大家。
659年-744年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书法方面,尤擅草隶,其作品虽传世不多,但仍可见其深厚功力。
659年-729年
徐坚,字元固,是唐代的大臣、史学家。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擅长文辞。徐坚在仕途上颇为顺遂,历任多个重要官职。他参与修撰多部重要典籍,为唐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为人正直,以才学和品德深受时人赞誉。
659年-698年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文明元年(684年)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圣历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659年-718年
马怀素,字惟白,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是唐代的官员、学者。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擅长写文章。武则天时,任左台监察御史,因弹劾不法官员而知名。唐玄宗开元初年,任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官至秘书监。马怀素笃学,手不释卷,谦恭谨慎,深受时人敬重。他在学术方面也有贡献,曾参与整理典籍等工作。
660年-714年
赵彦昭,字奂然,甘州张掖(今甘肃张掖)人。唐朝时期宰相、诗人。他出身于河西赵氏,年轻时考中进士,起家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历任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驾崩,赵彦昭依附韦皇后,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唐隆政变后,他被贬为江州别驾,后历任括州刺史、宋州刺史等职。开元二年(714年),赵彦昭去世,终年五十五岁。赵彦昭工于诗词,《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658年-730年
张鷟,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市西)人,唐代文学家。他自幼聪慧,才思敏捷,以文辞著称。调露元年(679年)登进士第,历任岐王府参军、长安县尉、鸿胪寺丞等职。其文章风格独特,词章浮艳,时人称为“青钱学士”,意思是他的文章如青铜钱一样,万选万中。著有《朝野佥载》《龙筋凤髓判》《游仙窟》等作品,《朝野佥载》多记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对研究当时社会有重要价值;《龙筋凤髓判》是其在任司刑寺丞时所作的判词集,展现了高超的法律判案分析能力和文学才华;《游仙窟》以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仙窟”中的艳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作,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