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桃花行

2025年07月05日

红萼竞妍春苑曙,粉茸新向御筵开。
长年愿奉西王宴,近侍惭无东朔才。

彦昭

译文

红萼竞妍春苑曙
红艳的花萼在春日的园林中争奇斗艳,正是破晓时分
粉茸新向御筵开
初绽的粉色花朵柔嫩如绒,正朝着御宴的方向盛开
长年愿奉西王宴
长年以来,我一直希望能侍奉在西王母的宴席上
近侍惭无东朔才
惭愧的是,作为近侍之臣,我没有东方朔那样的才华

词语注释

红萼(hóng è):红色的花萼,这里指桃花
妍(yán):美丽
春苑(chūn yuàn):春日的园林
曙(shǔ):破晓时分
粉茸(fěn róng):形容初绽的粉色花朵柔嫩如绒毛
御筵(yù yán):皇帝的宴席
西王(xī wáng):指西王母,神话中的女神
东朔(dōng shuò):指东方朔,西汉文学家,以才华横溢著称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桃花行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绮丽绽放

此诗诞生于盛唐宫廷的繁华深处,据《乐府诗集》卷八十二载,当属玄宗朝应制之作。开元天宝年间,李隆基于兴庆宫沉香亭畔广植异木,每逢春日"红萼竞妍"之际,必召翰林学士赏花赋诗。张说、苏颋等"燕许大手笔"常奉诏应和,而此作以桃花喻君臣际遇,恰是开元盛世文采风流的缩影。

御筵前的才思竞逐

"粉茸新向御筵开"暗合《松窗杂录》所载玄宗赏花轶事。时牡丹盛开,帝命李白作《清平调》三章,梨园弟子抚丝竹而歌。此诗虽未明言作者,然"东朔才"用东方朔典,显见词臣自谦之态。唐代宫廷应制诗常以"西王宴"喻君王恩宠,如王维"芙蓉阙下会千官"之句,皆在展现"儒臣词藻荣君眷"的盛世图景。

桃萼深处的政治隐喻

诗中"春苑曙"意象可追溯至《景龙文馆记》中"禁苑春深,桃李竞发"的记载。玄宗前期勤政,常于黎明召见大臣议政,桃花晨绽之景遂成圣明之世的象征。然细味"惭无东朔才"五字,或暗含文人对"以徘优蓄之"的微妙自警,与杜甫"攀龙附凤势莫当"的反思遥相呼应,在秾丽词采间埋藏着盛唐文人复杂的心理褶皱。

赏析

桃夭灼灼处,宫苑的晨光正被一簇簇红萼点燃。诗人以"竞妍"二字勾勒出春日桃花的蓬勃姿态,那新绽的粉茸在御筵前舒展,恰似《诗经》中"桃之夭夭"的盛景穿越时空重现。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推崇的"纤秾"之美,于此句中尽显——"粉茸"的细腻质感与"御筵"的华贵气象形成精妙对仗,将宫廷桃花的娇艳与尊贵完美融合。

"长年愿奉西王宴"一句暗用西王母蟠桃宴的典故,却不着痕迹。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类用典时曾言:"唐人用事,如盐着水,但存风味。"诗人以侍宴仙桃的向往,隐喻着对仕途荣宠的渴望。而转折处"近侍惭无东朔才"突然坠入现实,东方朔偷桃的典故在此化作一声轻叹。明代文学家胡应麟《诗薮》指出:"唐人以才学为诗,贵在化典为情。"此处双典对举,恰如两面镜子,照见理想与现实的裂隙。

全诗二十八言间,桃花意象完成了从自然物象到精神象征的升华。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激赏此类处理:"唐代宫廷诗往往通过微物关情,在有限的物象里寄托无限的情思。"那御前绽放的桃蕊,既是承恩的见证,也是才士的镜像——粉茸虽美,终惧东风;红萼虽艳,难逃春暮。这种隐藏在华丽辞藻下的危机感,正是盛唐宫廷诗中最为动人的复杂质地。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红萼竞妍』二句,设色秾丽如铺锦缎,直将禁苑春光捧至御前。『长愿』『惭无』之对,见供奉之诚、才拙之叹,恰似太白『云想衣裳』之流韵,而别具谦冲之致。"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咏桃不言其艳,而『粉茸新向御筵开』七字,自得君王侧目之姿。结句以东方朔自况,不卑不亢,谪仙风骨隐现其间。"

  3.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写景如生香活色,后二句言情则虚实相生。『西王宴』典丽,『东朔才』自抑,一扬一抑间,曲尽侍臣心事,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

  4. 当代学者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
    "此诗以桃花喻恩遇,『竞妍』暗合宫廷竞逐之态,而『惭无』句又见文士清醒。唐代应制诗中,能将颂圣与自持平衡若此者,实不多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