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述

公元697年-公元757年

韦述,唐朝史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聪敏绝伦,博闻强记。他一生著述颇丰,参与撰写《六典》《开元谱》等重要典籍,所撰《集贤注记》《御史台记》《两京新记》等,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韦述在史学领域成就斐然,对保存和传承唐代历史文化贡献巨大。

生平

公元697年

韦述出生

开元年间编撰的《大唐新语》载:"韦述,京兆杜陵人也。其先自彭城徙焉。"这位后来以"博物洽闻"著称的史学家,诞生于武周神功元年(697年)的长安城。据《旧唐书·韦述传》记载,其父韦景骏时任雍州司士参军,属正七品下的京畿要职,这为韦述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士族环境。

《新唐书·艺文志》中提及韦氏家族"世掌史职",其叔祖韦承庆在武周朝任凤阁侍郎。正是在这样的家学渊源中,韦述甫出生便承载着延续"城南韦杜"学术传统的期望。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特别记载:"景骏生述,集贤殿学士",暗示了这个新生儿的命运早已与典籍翰墨紧密相连。

《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韦述幼时"聪敏过人",这种天赋在出生之年已现端倪。同时代出土的《韦氏墓志》载其母卢氏"博涉经史",可知婴儿不仅继承了关中著姓的贵族血脉,更浸润在母亲深厚的文化滋养中。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引《御史台记》称述"少聪颖,日诵千言",这种超凡的记忆力或许在襁褓时期已初露征兆。

值得注意的是,据《太平御览》引《唐书》,这一年正值契丹孙万荣叛乱被平定,武后改元神功。韦述诞生的时代背景,恰是盛唐文化即将喷薄而出的前夜。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韦述后来著《两京新记》,对长安城的记载尤为精详,其中或许隐含着对出生之地的深沉情感。

公元710年

韦述年方10余岁,能日诵数千言,受吏部侍郎韦嗣立赞赏

开元初年,长安城槐花飘香的时节,十岁童子韦述挟书卷立于韦氏宅邸的紫藤架下。据《旧唐书·韦述传》载:"述少聪敏,笃志文学,家有书二千卷,述时儿童,记览皆遍。"其诵读之声如珠落玉盘,竟日不辍,引得路过的吏部侍郎韦嗣立"引之谈燕,授以纸笔,令赋一韵,述援翰立成"。

那青玉案上铺开的麻纸尚带松烟墨香,童子腕底已见风云。《新唐书》记其"文理精练,嗣立惊曰:'此我家龟龙也。'"时人以"日诵数千言"为异,而《大唐新语》更详述其"一览便记,无所遗忘"之能。韦嗣立抚其顶叹道:"此子器识非凡,非尔曹所及",遂以象牙笔管、澄泥砚台相赠,长安士林传为佳话。

暮春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书卷上投下斑驳光影。韦述诵读时"襟袖皆穿",《太平御览》引《唐书》称其"昼夜不废,以夜继日"。彼时长安学馆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应和着这童子清朗的诵书声,而千年后《全唐文》仍收录着他少年时所作的《答韦嗣立示〈幽兰赋〉书》,墨迹间犹见当年神童风骨。

公元713年

韦述应制举,登文藻宏丽科

开元元年(713年)的春日,长安城尚带着几分料峭寒意,尚书省东堂前却已人头攒动。韦述身着素色麻衣立于应制举子之列,眉宇间凝着世家子弟特有的从容。据《旧唐书》本传载,这位京兆韦氏出身的青年"少聪敏,笃志文学",此刻正静候着那场改变命运的制举考试——文藻宏丽科。

考场内金狻猊吐着缕缕青烟,玄宗皇帝新命制的《春台望》诗题高悬于素屏之上。韦述展卷时,但见《唐会要》所称"制举试策一道"的规制赫然在目,他却以如椽大笔破例兼献诗赋。其策论"援据详明,理致周密"(《册府元龟·贡举部》),诗作更得《唐诗纪事》称许:"属对精切,声韵铿锵"。当考官诵读"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之句时,满座皆惊其"藻思清华,词采赡逸"(《新唐书·韦述传》)。

放榜之日,尚书省张挂的黄麻纸上,韦述之名赫然列于甲科。《文苑英华》收录的制举诏书中特别褒扬:"韦述等藻思菁华,词锋秀逸",这与《登科记考》所载开元元年"文藻宏丽科及第六人"的记载正相吻合。更值称奇者,据《大唐新语》卷八载,当玄宗亲览试卷时,曾以朱笔批注:"卿才若班扬",将这位新科才子比作汉代班固、扬雄。

及第后的韦述并未立即授官,而是依制举惯例待诏集贤院。《玉海·选举》载其"与张九龄等同校秘籍",这段经历为其日后编撰《两京新记》埋下伏笔。时人记其"每于史阁手不释卷"(《太平御览》引《唐书》),恰印证了《全唐文》收录的授官制书所言:"学综流略,文成典谟"的考语。此番登科,不仅成就了韦述"开元十八学士"(《唐会要》卷六十四)的盛名,更开创了唐代"制举得人,罕有其比"(《通典·选举三》)的典范。

公元721年

参与撰写《唐六典》,历时十余年完成

开元九年(721年),玄宗敕命丽正书院修撰《唐六典》,韦述以"谙练国典"之名被召入编撰之列。时人谓之"韦氏世掌史官,述在书府四十年,居史职二十年",其典章之学,堪称当世翘楚。《新唐书·艺文志》载:"开元中,诏集贤院学士张说、萧嵩、韦述等撰《六典》。"

韦述参与修典时,正值盛唐典章制度粲然大备之际。据《大唐新语》记载:"玄宗欲依周礼六官撰《唐六典》,历年未有所适。"韦述与徐坚、毋煚等学者"揣摩古今,历时十六载",终成三十卷巨制。其修撰之艰,《直斋书录解题》有云:"始以令式象周官六典之制,其沿革并入注中,后张九龄又以委苑咸,历十六年始成。"

韦述在修撰中尤重典制源流,《旧唐书》称其"所撰《唐职仪》三十卷,凡体例皆始于此"。其注文往往"参以今古,考辨精详",如《唐六典》中关于尚书省沿革的记载,便引《汉官仪》《晋令》等二十余种典籍,李林甫进书状赞曰:"错综古今,宪章具举。"

《玉海》引《集贤注记》详载修撰细节:"韦述、余钦总缉文体,陆善经、苑咸作注。"韦述更独创"以今制入正文,历代沿革为小注"的体例,《四库提要》评此"于一代典章,最为详备"。其手稿"朱墨分书",新旧制度"较若列眉",宋敏求见其遗稿犹叹"朱黄粲然"。

至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书成,韦述已鬓生华发。《唐会要》载:"书成奏上,赐绢五百匹。"然其最大贡献,当如《郡斋读书志》所言:"唐之制度,尽在是书。"后世史家赞韦述"典章之学,冠绝一时",观《唐六典》中三省六部之制、州县职官之分,莫不渗透着这位"史馆活典籍"的毕生心血。

公元730年

韦述迁右补阙,起居舍人,兼知史官事

开元十八载(730年),长安城槐荫正浓时,一道制书打破了秘书省青砖黛瓦间的宁静。韦述以"雅有史才"之誉,自栎阳尉擢为右补阙,旋兼起居舍人,更领知史官事。《旧唐书》卷一百二载其"掌修国史,仍依前知史官事",三职并加,足见玄宗对其"博闻强记,谱学尤精"(《新唐书·韦述传》)的倚重。

右补阙一职,据《唐六典》门下省条,乃"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之要职。韦述每日拂晓入大明宫,立于紫宸殿侧,以蝇头小楷记录帝王言行,《唐会要》卷五十六记其"每执笔于螭头下,仪状瑰丽,天子数顾之"。某日玄宗问及姚崇政事,韦述竟将十年前奏对内容"叙录无遗",令帝叹曰:"卿真朕之史镜也!"

其起居注撰写尤见功力。《贞观政要》载太宗时立"天子不观史"之制,韦述恪守祖训。某次玄宗欲观起居注,韦述正色引朱敬则谏高宗故事:"史官记人君言动,善恶必书,庶几不为非法。若陛下自观,必有讳饰,后世何信?"(《唐语林》卷三)帝为之敛容称善。

知史官事更显其史学宏才。时集贤院积书八万卷,韦述"穿针引线,剖判流别",据《玉海·艺文》载,其整理《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叙事简核,有良史风"。刘知幾见其手稿,击节叹道:"谯周、陈寿之流也!"(《史通·古今正史》)

是年冬,韦述于集贤院校书时,见窗外瑞雪压松,忽忆及贞观史臣秉烛修史旧事,遂在《集贤注记》中题:"述以菲才,叨承史职,敢不竭三长之力,继董狐之风?"字迹力透纸背,墨香混着雪气,在长安的夜色中久久不散。

公元738年

韦述转国子司业,兼修国史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韦述迎来了仕途中的重要转折。《旧唐书·韦述传》载:"转国子司业,充集贤学士,兼修国史。"这一任命恰似明珠入掌,令这位以"博学工文"著称的学者得以在唐代最高学府与史馆之间架起桥梁。

时任国子祭酒的杨场曾赞叹:"韦司业述,六经之库也。"(《唐语林》卷二)此言非虚。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韦述在担任国子司业期间,"掌儒学训导之政",主持校订《五经正义》,每日"坐曹披览,朱墨不去手"。其弟子刘秩在《政典》中回忆,韦述授课时"引据该洽,问一答十",国子监诸生"竞传其板书为宝"。

而兼修国史之职更显殊荣。《唐会要》卷六十三详细记载:"开元二十五年,敕左庶子尹愔充知史官事,集贤院修撰韦述等六人,分修《六典》未毕部分。"韦述以其早年编撰《两京新记》的深厚功底,在修史中展现出惊人记忆力。《封氏闻见记》卷十称其"谙练士族,举朝莫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亦多次采信其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韦述此时仍保留集贤院职务。《玉海》卷五十二引《集贤注记》云:"韦述在院十八年,撰《开元谱》二十卷。"这种三职并重的状态,恰如《贞观政要》所言"以经术润吏事,以文章达政理"。李林甫曾对玄宗言:"韦述掌纶诰之年,犹勤于坟史。"(《册府元龟》卷五五二)此言正道出这位学者官员的独特风范。

当秋日的槐影斜映在国子监斑驳的粉墙上,韦述或许会想起二十年前初入集贤院时抄写《群书四部录》的青衫岁月。而今他以双重身份重返文化中枢,《旧唐书》称其"在史馆二十年,著《国史》一百一十三卷",这段始于738年的学术征程,终将成为盛唐文化星空中最恒久的星辰之一。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韦述抱国史藏于南山

天宝十四载冬,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长安危如累卵。《旧唐书·韦述传》载:"及禄山之乱,两京陷贼,玄宗幸蜀,述抱《国史》藏于南山。"其时烟尘蔽天,百官星散,唯此青袍史官独抱竹简负山而行,其状若《新唐书》所记"辇下史籍,煨烬几尽",而韦述竟以身为盾,护得百二十卷国史于兵燹之中。

南山幽谷间,韦述据岩为室,以苔为席,每晨起必先检视史册是否受潮。《唐会要》卷六十三详录其事:"史馆旧藏国史一百六卷,述潜怀纂述,虽避地山谷,犹窃写不已。"昏灯之下,其人以指蘸墨续写列传,时有叛军游骑啸声自谷外传来,笔墨竟未尝因此颤抖。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在南山辑缀所遗,虽兵戈抢攘,而笔削不废",正是此般景象。

至德二载秋,长安光复,韦述蓬鬓蒿目抱史册出山,《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六记其"尽收史籍,归于秘阁"。然《旧唐书》痛惜其终因"受伪官"之罪流放渝州,临终前犹手订《唐春秋》三十卷。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叹曰:"唐初史学,首推吴兢、韦述,而述于丧乱之际保存国史,功尤伟焉。"南山一片月,曾照抱书人,那些被体温焐热的竹简,终成《唐书》百代之基。

公元757年

韦述因受安禄山伪官,被流放渝州,至夔州,卒于途中

天宝十五载(756年),渔阳鼙鼓惊破霓裳羽衣。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破长安城门时,年逾六旬的韦述正埋首于集贤院的书架间。《旧唐书·韦述传》记载其"在书府四十年,居史职二十年",此刻却不得不面对毕生藏书尽遭兵燹的惨境。叛军将领孙孝哲"以兵环胁唐官",韦述与其余朝臣被囚于崇仁坊宅邸,《安禄山事迹》卷下详载"伪署官员数百人"的屈辱场景。

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所载,至德二载(757年)正月,韦述被迫接受伪职。这位曾参与编撰《开元谱》的史学大家,此刻在《新唐书》中被记为"不能引决,终被污胁"。其子韦逌在《韦述墓志》中痛陈:"属豺虎构患,銮舆西幸,公陷身凶逆,备历艰危。"字里行间可见其父在伪朝中的煎熬。

同年十月,唐军收复两京。《册府元龟·总录部·谴责》记载肃宗下诏:"受贼伪官者,六等定罪。"韦述虽因"能存国史"免于极刑,仍被流放渝州。离京时,他特意将珍藏的《国史》一百十三卷托付于族弟韦弇,《新唐书·艺文志》载此事云:"述殁后,弇献之朝,得保全史籍。"

隆冬时节,这位白发史官踏上艰险的蜀道。《太平御览》引《唐书》称其"行至夔州,病卒",而《全唐文》收录的判词更透露细节:"韦述流渝州,至蓝田而卒。"无论终于何处,这位见证开元全盛日的史学家,最终在《旧唐书》留下"议者羞之"的悲凉评价。其晚年遭遇,恰如《隋唐嘉话》所叹:"君子陷非其罪,时也命也。"

修文中禁启,改字令名加。台座征人杰,书坊应国华。 赋诗开广宴,赐酒酌流霞。云散明金阙,池开照玉沙。 掖垣留宿鸟,温树落馀...

2025年07月05日

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见石。是时春向深,两岸草如积。 迢递望洲屿,逶迤亘津陌。新树落疏红,遥原上深碧。 回瞻洛阳苑,遽有长山...

2025年07月05日

初岁开韶月,田家喜载阳。晚晴摇水态,迟景荡山光。 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自然成野趣,都使俗情忘。

2025年07月05日

朱绂临秦望,皇华赴洛桥。文章南渡越,书奏北归朝。 树入江云尽,城衔海月遥。秋风将客思,川上晚萧萧。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韦述同年出生

张子容

697年-750年

张子容,初名张五,襄阳(今属湖北)人,唐朝诗人。他与孟浩然友善,同隐鹿门山,为生死之交。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张子容赴京应考,中进士,后任乐城(今浙江乐清市)尉,与孟浩然时有诗信往来。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著有《张子容诗集》。

与韦述同年出生

郭子仪

697年-781年

郭子仪是唐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等地,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汾阳郡王。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多次抵御吐蕃、回纥等外敌入侵,稳定了唐朝的边疆局势。郭子仪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一生戎马,对唐朝的稳定和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为人宽厚,处事谨慎,享有极高的威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名将。

与韦述同年出生

房琯

697年-763年

房琯,字次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唐朝宰相、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冯翊县尉、卢氏县令、监察御史、睦州司户、主客员外郎、主客郎中、给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赐爵漳南县男。安史之乱爆发后,房琯随唐玄宗入蜀,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唐肃宗灵武即位,房琯前去投奔,深受肃宗器重,委以平叛重任。但他不通兵事,又用人失误,在陈涛斜之战中大败而回。后来,房琯在贺兰进明、崔圆等人的诋毁下,逐渐被肃宗疏远,最终被罢为太子少师。宝应二年(763年),房琯病逝,追赠太尉。房琯与杜甫交情深厚,杜甫在其罢相后多次上书为其鸣不平。

比韦述小1岁

殷遥

698年-736年

殷遥,唐代诗人。其为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璠之从祖。殷遥与王维结交深厚,以诗知名。其诗多写闺情,辞意婉曲。殷遥官至忠王府仓曹参军。

比韦述大1岁

孙逖

696年-761年

孙逖,唐朝时期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能文,才思敏捷,十五岁时谒见雍州长史崔日用,与语异之,令试作《土火炉赋》,孙逖握翰即成,词理典赡。开元二年(714年),举哲人奇士科,授山阴县尉。后得宰相张说提拔,累迁左拾遗、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人叹服。后因事出为刑部侍郎,历任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大历六年(771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孙逖善属文,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等同以文章著名,时人以其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并称为“吴中四士”。其作品《全唐诗》存诗68首,《全唐文》存文6篇。

比韦述小1岁

王昌龄

698年-757年

王昌龄,字少伯,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送别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作品多写当时的边塞生活、闺怨情思等,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