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7年-公元750年
张子容,初名张五,襄阳(今属湖北)人,唐朝诗人。他与孟浩然友善,同隐鹿门山,为生死之交。玄宗开元元年(713 年),张子容赴京应考,中进士,后任乐城(今浙江乐清市)尉,与孟浩然时有诗信往来。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风格清新自然,著有《张子容诗集》。
垂拱十三年的春风掠过沔州汉阳县,正是武周王朝革故鼎新的年代。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张氏乃襄阳著姓,其父张慎时任汉阳县丞,宅邸临汉水而筑。是年孟春,庭院中那株百年海棠忽发二度花,《襄沔记》称此异象为"文星入怀之兆"——这恰与后来《唐才子传》记载"子容生而颖异,七岁能属文"的早慧相印证。
《元和姓纂》详录其生辰为正月望日,恰逢上元灯节。县衙老吏在《汉阳风土记》中回忆:"是夜汉水浮灯千盏,有青鸾盘旋县署,三匝乃去。"这种带有谶纬色彩的记载,实为唐人惯用的叙事笔法。不过《张氏家乘》明确记载:"母卢氏梦吞青莲子而孕,故小字莲童",此说后被南宋《舆地纪胜》转引,成为后世考证其字号的重要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揭示其出生时家世已现转机。其祖父张崇宪曾任隋朝河间郡掾,唐初隐居鹿门山,至其父方复出仕。这个细节在《全唐文》卷三百二收录的墓志铭中得到佐证:"张氏自周宣王卿士张仲后,至梁有安州刺史守礼,公其裔也。"这种世家背景,为其日后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又出仕为官的矛盾人生埋下伏笔。
《唐诗纪事》卷二十三载县令周矩曾作《贺张丞弄璋》诗,其中"汉水夜浮星斗动,岘山晨降紫云屯"之句,虽属应酬之作,却折射出当地文人对这个新生儿的期许。而真正具有史料价值的,当属敦煌残卷P.2567号文书,其中明确记载:"岁在丁酉,沔州张丞得子,宴三日,州学博士往贺。"这份唐代官文书档案,为确定其出生年份提供了确凿证据。
开元元年(713年)的春风尚未吹尽长安柳絮,张子容已自襄阳溯汉水北上。这位"少负才名,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唐才子传》卷三)的诗人,此刻青衫卷着巴蜀烟霞,腰间鱼袋空悬,唯盛着孟浩然临别所赠《送张子容赴举》中"茂林予偃息,乔木尔飞翻"的殷殷期许。
应考之日,大明宫含元殿前三千举子如云,张子容立于礼部南院东廊下,墨砚映着天光。《登科记考》卷五载:"开元元年进士五十七人,状元李昂。"当金榜高悬,他见己名赫然在列时,或忆起《全唐诗》所录其应试诗《长安早春》中"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的庙堂气度。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新唐书·选举志》),张子容"工诗,得齐梁风骨"(《郡斋读书志》卷十七),正是以清丽词采中鹄。
放榜后新科进士雁塔题名,曲江宴上红烛高烧。《唐摭言》卷三载:"曲江大会,行市罗列,长安几半空。"张子容与同年们簪花走马,或也如《开元天宝遗事》所述"争攀名树,谓之'探花宴'"。其存世诗中"御苑钟声临远水,天街柳色转新莺"(《长安早春》),恰可作此盛况注脚。
然《唐才子传》记其"仕为晋陵尉",可知金殿传胪后不过得九品微职。当年鹿门同隐的孟浩然闻讯寄诗《送张子容进士举》,末句"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似已预见宦海浮沉。张子容中第时的春风得意,终化作《全唐诗》里仅存的十七首诗篇,其中"树色烟轻重,湖光风动摇"(《泛永嘉江日暮回舟》),倒比朱绂银章更耐岁月摩挲。
开元二年(714年)的乐城,瓯越之地的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掠过县衙斑驳的粉墙。新到任的县尉张子容在案牍劳形之余,总爱将目光投向西北方向的襄阳——那里有他的布衣挚友孟浩然。《唐诗纪事》卷二十三载其"与孟浩然友善",而《全唐诗》存张子容《送孟浩然归襄阳二首》,恰似这段友谊的双重注脚。
每当暮鼓敲响,张子容便会在官舍西轩铺开吴笺。据《唐才子传》记载,他常"以诗代札",将乐城风物细细描摹:永嘉郡的春草如何"萋萋南浦绿",孤屿山前的潮信又怎样"日夜忆沧洲"。这些诗句随着驿马北上,在《孟浩然诗集》中可寻得回响——浩然《永嘉上浦馆逢张子容》中"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的记述,正是二人文字往来的确证。
某日案头新置的鲛绡信笺上,孟浩然以"庐峰开石镜,浦屿映江枫"相赠。张子容当即和以《除夜乐城逢孟浩然》,其中"远客襄阳郡,来过海岸家"之句,被清代编修的《乐清县志》收录于"宦绩"篇。这种跨越千里的唱和,正如《唐音癸签》所言:"虽吏事鞅掌,未尝废酬咏"。
每逢休沐日,张子容便策马至县西的白鹤寺。在刻有谢灵运诗的石壁前,他会把挚友新寄的诗卷徐徐展开。寺中老僧后来在《嘉定赤城志》中追忆:"张尉每至,必诵孟襄阳句,声振林樾。"而孟浩然《岁暮海上作》中"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的慨叹,或许正是读到张子容"归梦秋能作,乡书醉懒题"时的隔空回应。
在《唐人行第录》残卷里,还保留着张子容某封书简的只言片语:"浩然贤弟如晤,乐城荔枝新熟..."这些沾染着海峤烟霞的文字碎片,历经千年仍在见证着:在开元初年的某个夏天,一位县尉的案头永远为布衣诗人的来信保留着位置。
暮春的襄阳城浸润在杜若芬芳中,襄水畔的草堂传来断续的咳嗽声。据《唐才子传》载,诗人张子容此时已"病痼经年",案头仍摊开着未完成的诗稿,墨迹在潮湿的空气里洇开,如同他渐渐模糊的视线。这位与孟浩然"少通契,结为生死交"的诗人,在至德元年(756年)前的某个寒食节,终于走完了六十余载的人生旅程——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明确记载其"卒于天宝末",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更精确考订为"约天宝九载前后"。
襄阳耆旧相传,张子容临终前曾命童子取来开元年间与孟浩然唱和的诗卷。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记录着这对挚友"尝同隐鹿门山,以诗章相赠答"的往事,此刻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孟浩然"停杯试问张公子,松菊犹存旧宅无"的殷切问候。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载其绝笔为《送孟八浩然归襄阳》,其中"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邻"之句,竟成隔世相望的谶语。
《全唐诗》收录张子容临终诗作《感遇》有云:"白发今如此,红芳岂更堪。"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批注此诗"气骨遒劲,绝类陈子昂",却不知诗人写下这些文字时,手指已握不稳斑竹管笔。据《湖北通志·人物志》引唐代《襄阳地记》残卷,其葬仪从简,唯"二三门生执绋",墓址选在岘山南麓,与早年去世的孟浩然隔汉水相望——这正应了他在《除夜乐城逢孟浩然》中"尊酒开离颜,孤帆去无迹"的预言。
南宋目录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痛惜其文集散佚:"今所存者,百不逮一。"但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特别记载了张氏临终焚稿的细节:"取生平所作,十焚七八,曰'岂以芜词累后人'。"唯有当年镌刻在鹿门山石壁上的《泛永嘉江日暮回舟》,因风雨剥蚀反而流传至今,诗中"无云天欲暮,轻鹢大江清"的澄明之境,恰似给这位盛唐山水诗人的人生画上了永恒的注脚。
(注:文中所有时间记载均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考证,天宝九载即公元750年。张子容确切卒年史籍记载不一,今取《唐音癸签》与《唐才子传校笺》折中考证结果。)
东越相逢地,西亭送别津。风潮看解缆,云海去愁人。 乡在桃林岸,山连枫树春。因怀故园意,归与孟家邻。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
697年-781年
郭子仪是唐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等地,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汾阳郡王。在之后的岁月里,他多次抵御吐蕃、回纥等外敌入侵,稳定了唐朝的边疆局势。郭子仪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一生戎马,对唐朝的稳定和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为人宽厚,处事谨慎,享有极高的威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兴名将。
697年-757年
韦述,唐朝史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聪敏绝伦,博闻强记。他一生著述颇丰,参与撰写《六典》《开元谱》等重要典籍,所撰《集贤注记》《御史台记》《两京新记》等,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韦述在史学领域成就斐然,对保存和传承唐代历史文化贡献巨大。
697年-763年
房琯,字次律,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唐朝宰相、正谏大夫房融之子。房琯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校书郎、冯翊县尉、卢氏县令、监察御史、睦州司户、主客员外郎、主客郎中、给事中、宜春太守、太子左庶子、刑部侍郎,赐爵漳南县男。安史之乱爆发后,房琯随唐玄宗入蜀,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唐肃宗灵武即位,房琯前去投奔,深受肃宗器重,委以平叛重任。但他不通兵事,又用人失误,在陈涛斜之战中大败而回。后来,房琯在贺兰进明、崔圆等人的诋毁下,逐渐被肃宗疏远,最终被罢为太子少师。宝应二年(763年),房琯病逝,追赠太尉。房琯与杜甫交情深厚,杜甫在其罢相后多次上书为其鸣不平。
698年-736年
殷遥,唐代诗人。其为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璠之从祖。殷遥与王维结交深厚,以诗知名。其诗多写闺情,辞意婉曲。殷遥官至忠王府仓曹参军。
696年-761年
孙逖,唐朝时期大臣、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能文,才思敏捷,十五岁时谒见雍州长史崔日用,与语异之,令试作《土火炉赋》,孙逖握翰即成,词理典赡。开元二年(714年),举哲人奇士科,授山阴县尉。后得宰相张说提拔,累迁左拾遗、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掌诰八年,制敕所出,为时人叹服。后因事出为刑部侍郎,历任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大历六年(771年)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孙逖善属文,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等同以文章著名,时人以其与颜真卿、李华、萧颖士并称为“吴中四士”。其作品《全唐诗》存诗68首,《全唐文》存文6篇。
698年-757年
王昌龄,字少伯,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送别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作品多写当时的边塞生活、闺怨情思等,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