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2025年07月05日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子昂

译文

金天方肃杀
秋日天空一片肃杀之气
白露始专征
白露时节开始专事征伐
王师非乐战
朝廷军队并非好战之师
之子慎佳兵
诸位应当慎用精良武器
海气侵南部
海上雾气侵袭南方疆土
边风扫北平
边塞狂风横扫北平大地
莫卖卢龙塞
切莫出卖卢龙要塞
归邀麟阁名
归来只为博取功名

词语注释

肃杀(sù shā):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凋零,充满肃穆萧瑟之气
专征(zhuān zhēng):古代指受命自主征伐,这里指专门进行征战
之子(zhī zǐ):指崔融等人,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佳兵(jiā bīng):精良的武器,出自《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卢龙塞(lú lóng sài):古代著名关隘,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带,东汉末曹操曾在此大破乌桓
麟阁(lín gé):即麒麟阁,汉代悬挂功臣画像的地方,后泛指建功立业

创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反叛,烽火骤燃北疆。武后诏梁王武三思为帅,屯兵边陲。时值白露为霜之节,金风肃杀之际,崔融以著作佐郎之职随军东征。陈子昂临别执笔,墨中凝着盛唐文人特有的家国襟怀——那"王师非乐战"的沉吟,恰是初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理想在纸帛间的回响。

烽燧台上的硝烟与卢龙塞外的朔风,在诗人笔下化作"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的苍茫意象。彼时唐军新败黄獐谷,陈子昂以"莫卖卢龙塞"暗谏梁王莫效曹操旧事,更以"麟阁名"为喻,将汉代麒麟阁功臣的典故化作对同僚的殷殷期许。字里行间,既见初唐士人"慎佳兵"的战争哲学,又透露出对崔融等文士"投笔从戎"这一历史场景的深切观照。

史载崔融后撰《从军行》,其"穹庐杂种乱金方,武将神兵下玉堂"之句,恰与此诗形成跨越时空的唱和。当幕府文书与边塞角声同时震荡在辽东大地时,陈子昂这五言律诗便成了盛唐边塞诗潮的先声,在青铜剑戟与狼毫竹简的交错中,刻下了文士从戎的独特精神印记。

赏析

这首诗以金秋肃杀之气开篇,白露时节暗喻征战的肃穆,"金天"与"白露"的意象组合既点明时令,又营造出凝重氛围。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称道此联"气象雄浑,骨力遒劲",认为其"得盛唐边塞诗神髓"。

颔联"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直抒胸臆,展现诗人对战争的复杂态度。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非乐战'三字乃全诗眼目,杜审言此作较之寻常送别诗,更多一份沉郁顿挫的忧思。"这里既有对正义之师的肯定,又暗含对战争残酷的警醒。

颈联"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以壮阔的自然意象隐喻战局,对仗工整而气势磅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侵''扫'二字力透纸背,将边塞风云变幻刻画得如在目前,可见诗人炼字之功。"海气与边风的意象交织,构成动态的战争图景。

尾联"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用典精妙,汉代田畴让卢龙塞的典故与麒麟阁功臣画像的意象形成强烈反差。当代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解析:"此联既体现诗人对功名的辩证思考,又暗含对友人的殷切期许——当以国事为重,莫贪个人虚名。"这种劝诫使全诗在雄浑中见深沉,在豪放中见节制。

全诗情感脉络层层递进,从肃杀秋景的烘托,到慎战思想的表达,再到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待,最终升华为对战争伦理的思考。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将其列为"正声",认为"其气格高古,其寄托深远,实开盛唐边塞诗之先河"。诗中刚健与温厚并存,展现出初唐诗歌向盛唐过渡的典型特征。

点评

名家点评辑录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

"子昂此作骨力遒劲,如霜天出鞘之剑。'金天''白露'一联,已摄东征魂魄,肃杀之气透纸背。五、六句'侵''扫'二字,有千军万马之势,却以气象胜,不落斧凿痕。"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陈伯玉以风骨为宗,此篇尤见其忠悃。'王师非乐战'二语,真仁者之言,较之穷兵黩武者,胸次天渊。结句'莫卖''归邀'之诫,非但规友,实乃垂训千古。"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析:

"起句即用《礼记》'孟秋之月,杀气浸盛'意,化经术为诗魄。中间两联,一写王师之正,一写边塞之险,对举中有流走之势。尾联暗用田畴拒封典事,见诗人不欲以边功邀宠之襟抱。"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解:

"此诗在陈子昂《感遇》之外别开一境,将建安风骨与齐梁藻采熔铸一炉。'海气''边风'之句,已开高岑边塞诗先声,然其精神内核仍是'汉魏气象'——在雄浑中见悲悯,在壮烈中存戒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