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喜遇冀侍御珪崔司议泰之二使

2025年07月05日

谢病南山下,幽卧不知春。使星入东井,云是故交亲。
惠风吹宝瑟,微月忆清真。凭轩一留醉,江海寄情人。

子昂

译文

喜遇冀侍御珪崔司议泰之二使
欣喜遇到冀珪侍御和崔泰之司议两位使者
谢病南山下
因病辞官隐居在终南山下
幽卧不知春
深居简出竟不知春天已至
使星入东井
使者如星辰降临东井(喻友人到访)
云是故交亲
说是旧日相交的挚友
惠风吹宝瑟
和风轻拂着华美的琴瑟
微月忆清真
新月下追忆高洁的友人
凭轩一留醉
倚窗畅饮愿长醉不醒
江海寄情人
将情思托付给江海那方的故人

词语注释

冀侍御珪:冀珪,官职为侍御(唐代监察官职)
崔司议泰之:崔泰之,官职为司议(太子属官)
东井:星宿名,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此处喻指友人到访如星辰降临
惠风:和暖的风(huì fēng)
宝瑟:装饰华美的瑟(bǎo sè)
清真:纯洁质朴,指高洁的品格(qīng zhēn)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陈子昂于蜀中南山养病之际,忽闻故交冀珪、崔泰之二位侍御奉使入蜀。时值暮春,巴山夜雨浸润青苔,锦江烟柳拂动离思。诗人以病谢客久居林下,竟不知岁序暗换,直至使者星轺入东井(蜀地星野分野),方惊觉故人将至。

史载冀珪时任监察御史,崔泰之官居司议郎,二人皆属朝廷清要之职。此番奉使西川,或为考核吏治,或为宣慰边民。子昂早年与二人同游洛阳,共论诗文,此番重逢,恰似惠风拂过尘封的宝瑟,唤起"微月清真"的往昔雅集记忆。凭轩醉饮间,诗人将江海飘零之志、林泉幽卧之趣,尽化作寄情之语。此时距"感遇三十八首"问世已逾十载,诗中"谢病""幽卧"之语,实暗含诗人对武周旧事耿耿难释的孤愤。

赏析

诗人以隐逸者的视角展开叙述,"谢病南山下,幽卧不知春"二句,通过"谢病"与"幽卧"的自我放逐姿态,构建出疏离尘世的隐者形象。吴小如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特别指出,这里的"不知春"并非真昧时节,而是"以物理时间的错位表现心理时间的停滞",这种刻意营造的时序错置,恰恰反衬出诗人对人间烟火的疏离感。

"使星入东井"的意象运用极具匠心。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考证,此句化用《晋书·天文志》"使星动喻天使出行"的典故,将友人比作天界星使,既暗合侍御、司议的使者身份,又以星月交辉的意象群构建出超凡脱俗的相遇场景。周勋初教授在《唐诗大系》中盛赞这种"天人感应式的书写",认为其"将凡俗的重逢升华为星宿际会"。

颔联"惠风吹宝瑟,微月忆清真"展现精妙的通感艺术。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道:"'惠风'触觉与'宝瑟'听觉的嫁接,'微月'视觉与'清真'味觉的串联,形成四维交织的感知网络。"台湾学者黄永武更在《中国诗学·设计篇》中指出,此联暗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典故,将魏晋风骨融入盛唐气象。

末联"凭轩一留醉,江海寄情人"的收束,在陈贻焮《杜甫评传》中被视为"盛唐赠答诗的典型范式":既有"轩窗置酒的空间实感",又具"江海寄情的超旷胸怀"。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特别强调,这种"醉态书写"实际是"清醒的沉醉",体现着诗人"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的矛盾心理。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三叠式"结构。莫砺锋《唐宋诗论稿》揭示其情感脉络:首联"幽独"、颔联"惊喜"、颈联"追忆"、尾联"放达",完成从"孤寂"到"超脱"的心灵跃升。这种情感曲线,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言:"如清溪出谷,始则幽咽,继而欢腾,终归浩渺,得含蓄与明朗之妙。"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清雅超逸,如幽兰吐芳于空谷,字字皆含远韵。太白以"谢病南山"起笔,顿生高士隐逸之致,"幽卧不知春"五字,写尽遗世独立之态。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曰:"'使星入东井'句,天象人情交融无间,恍见故人乘星而至,太白妙想独绝。"

"惠风吹宝瑟"一联,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盛赞:"风月皆作故人看,惠风微月俱有情。不着一字思念,而眷怀之意溢于墨外。"末句"江海寄情人"收束全篇,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如孤帆远影,碧空无尽,将冀崔二使身影融入浩渺江海,此等笔力,非谪仙不能为也。"

全诗四十字间,藏云卧星垂之象,含风月琴酒之趣。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总评云:"太白此作,不施斧凿而天然锦绣。以病起,以情结,中间使星、惠风诸意象,皆从'故交亲'三字化出,足见其用思之密、取境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