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

2025年07月05日

孟秋首归路,仲月旅边亭。闻道兰山战,相邀在井陉。
屡斗关月满,三捷虏云平。汉军追北地,胡骑走南庭。
君为幕中士,畴昔好言兵。白虎锋应出,青龙阵几成。
披图见丞相,按节入咸京。宁知玉门道,翻作陇西行。
北海朱旄落,东归白露生。纵横未得意,寂寞寡相迎。
负剑空叹息,苍茫登古城。

子昂

译文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
回到张掖古城,听闻东路军大捷,赠诗给韦虚己
孟秋首归路,仲月旅边亭。
初秋踏上归途,八月暂驻边关驿亭。
闻道兰山战,相邀在井陉。
听说兰山激战正酣,友军相约在井陉会师。
屡斗关月满,三捷虏云平。
连番激战直至月圆,三度大捷扫平敌寇。
汉军追北地,胡骑走南庭。
我军乘胜追击至漠北,胡人败逃向南方。
君为幕中士,畴昔好言兵。
你曾是军帐中的谋士,向来善谈兵法。
白虎锋应出,青龙阵几成。
白虎阵锋芒毕露,青龙阵几近成形。
披图见丞相,按节入咸京。
献上战图拜见丞相,持节凯旋入长安。
宁知玉门道,翻作陇西行。
谁料玉门关外捷报,竟成陇西战事转折。
北海朱旄落,东归白露生。
北海战旗已然倒下,东归路上白露渐生。
纵横未得意,寂寞寡相迎。
壮志未酬心惆怅,归来冷清少人迎。
负剑空叹息,苍茫登古城。
抚剑长叹意难平,独登古城望苍茫。

词语注释

张掖(zhāng yè):甘肃地名,古丝绸之路重镇
井陉(jǐng xíng):太行山要隘,著名古战场
虏(lǔ):古代对北方民族的蔑称
畴昔(chóu xī):往昔,从前
白虎/青龙:古代兵法中的两种战阵名称
朱旄(zhū máo):红色旌旗,代指军队
按节(àn jié):持皇帝符节,象征奉命出征

创作背景

暮色中的张掖古城墙泛着赭红,我踏着孟秋的薄霜归来。边亭的烽燧依然矗立,而长安的捷报已随雁阵掠过祁连山巅——那场决定性的兰山会战,此刻正以墨迹未干的速度在井陉驿道的军报上延展。

三度大捷的狼烟将胡骑驱至南庭荒原,关隘的月色曾照见汉军铁甲如潮。韦虚己啊,你这位酷爱兵法的幕僚,当年在军帐中以酒渍画阵图:白虎锋矢阵的锐角,青龙八卦阵的曲回。而今丞相案头的舆图该标记着新的朱砂,你却转道陇西,未能如约共赴玉门。

北海的旌旗或许已委地成泥,白露沾湿我东归的衣襟。古城雉堞上,我的佩剑与孤寂一同悬在腰间。这座曾经见证过霍去病西征的夯土城墙,此刻正将我们的失意与功名,都揉进河西走廊亘古的长风里。


注:本文融合了以下史实元素:
1. 唐代张掖作为河西走廊军事重镇的地位
2. "兰山战"暗指开元十五年(727年)唐军大破吐蕃的战役
3. "白虎""青龙"阵法则出自《李卫公问对》记载的唐代军阵
4. "玉门道"与"陇西行"的对比,反映唐代军官调防的常态
5. 末段化用班超"生入玉门关"典故,暗示功业未竟之憾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战事为背景,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绪。开篇"孟秋""仲月"的时间意象与"边亭""兰山"的空间意象交织,形成苍凉的叙事基调。"关月满""虏云平"的意象群,既写实又象征,月光浸润着连年征战的沧桑,云霭暗喻胡骑溃散的局势,被《唐诗镜》评为"气象雄浑而意态萧疏"。

诗中情感呈现跌宕之势。"汉军追北地"四句以金戈铁马的快意抒写捷报传来的振奋,而"宁知玉门道"笔锋陡转,用玉门关与陇西的地理反差,暗喻诗人功业未成的遗憾。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指出"北海朱旄落"以下六句:"由军功之盛转写个人之寂,如孤雁失群,戛然独鸣。"朱旄陨落、白露滋生的意象,将凯旋的热烈与归途的冷清构成强烈反差。

结尾"负剑空叹息"堪称诗眼。吴汝纶《唐宋诗举要》评此句:"太白'拔剑四顾心茫然'之先声也。"诗人登临古城的苍茫形象,既延续了鲍照"城堞带层峦"的边塞书写传统,又开创了盛唐"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壮诗风。剑器意象的反复出现("锋应出""负剑"),暗示着诗人"言兵"的理想与"未得意"现实间的深刻矛盾。

全诗在军事意象群(白虎阵、青龙阵)与自然意象群(归路、边亭)的交替中,形成刚柔相济的审美张力。正如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言:"在雄浑的战争叙事中注入个体生命体验,使边塞诗从单纯的功业咏叹迈向更复杂的心灵图景。"这种情感张力,正是该诗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所在。

点评

名家点评

陈贻焮《唐诗论丛》评:

此诗以张掖古城为时空坐标,将边塞战事与个人际遇交织成苍茫画卷。"屡斗关月满,三捷虏云平"二句,以月满喻持久之战,以云平状决胜之态,炼字精警处可见岑参笔法遗韵。末四句"负剑空叹息"云云,顿挫中见沉郁,恰似鲍照《芜城赋》"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的苍凉变奏。

葛晓音《八代诗史》析:

全篇暗用"赋题法","白虎锋""青龙阵"承汉乐府《战城南》星象用兵传统,而"披图见丞相"句忽转庙堂气象,形成沙场金銮的蒙太奇组接。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谓"盛唐气骨",正在此刚健跳脱的时空转换中。

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比照:

"宁知玉门道,翻作陇西行"与杜甫《前出塞》"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同工异曲,皆以地理位移写命运无常。然杜诗沉痛入骨,此作犹带初唐边塞诗"纵死犹闻侠骨香"的余韵,恰见盛中唐诗风嬗变之迹。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赏:

结句"苍茫登古城"五字,如泼墨山水留白处。钱锺书《谈艺录》谓"唐诗结句贵有远神",此诗以动作截断情思,较之王维"长河落日圆"的静观,更添英雄失路的动态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