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入蜀秋夜宿江渚

2025年07月05日

我行逢日暮,弭棹独维舟。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
山阴黑断碛,月影素寒流。故乡千里外,何以慰羁愁。

子良

译文

我行逢日暮,弭棹独维舟。
我赶路时恰逢日暮时分,停下船桨独自系好小舟。
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
江边水雾渐渐升腾,两岸风吹树林满是秋意。
山阴黑断碛,月影素寒流。
山背阴影遮断了沙石滩,月光映照在清冷的江流。
故乡千里外,何以慰羁愁。
故乡远在千里之外,用什么来安慰这漂泊的愁绪。

词语注释

弭棹(mǐ zhào):停下船桨。弭,停止;棹,同‘棹’,船桨。
断碛(duàn qì):隔断的沙石浅滩。碛,浅水中的沙石。
羁愁(jī chóu):漂泊在外的愁思。羁,寄居作客。

创作背景

秋夜江渚,孤舟独系,此情此景,正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萧瑟回响,亦与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苍茫气象遥相呼应。考此诗创作背景,当为盛唐向中唐过渡之际,文人南迁入蜀的典型写照。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安史之乱后,"衣冠南渡,多投荆蜀",诗人沿长江溯流而上,途经三峡险滩。江雾弥漫的黄昏,正是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所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蜀道起点。诗中"水雾一边起"的朦胧,实为夔门特有的地理气象,《水经注》有云:"春夏泛涨,秋冬潦缩",秋日水雾恰是峡江典型景观。

"山阴黑断碛"之句,暗合《华阳国志》记载的蜀道艰险。唐人入蜀多取水路,杜甫《宿江边阁》亦曾描绘"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相似夜景。寒月孤影中,诗人将王粲《登楼赋》的羁旅情怀,化入"故乡千里外"的叹息——这千里之距,正是唐代自长安至成都的驿站里程,《元和郡县志》载"自京师西南至成都二千四百一十五里"。

此诗以五言律诗定格,承袭了初唐王绩《野望》的朴素语言,又融入了大历十才子对光影的敏锐捕捉。当秋雾漫江时,诗人以水墨般的笔触,在巴山蜀水间勾勒出整个时代的漂泊图景。

赏析

暮色中的羁旅者,将孤舟系于苍茫江渚。起笔"我行逢日暮"五字,便勾勒出时空交织的苍凉画卷,正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以落日意象为全诗定下孤寂基调。"弭棹独维舟"中"独"字尤见功力,《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指出这个字"既是实写孤舟独系,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投射"。

"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二句,以水墨写意手法展现蜀地秋夜。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此联"雾起为竖轴,林风成横卷,一纵一横间尽得江山神韵"。水雾的氤氲与秋林的萧瑟形成质感对比,而"一边""两岸"的空间布局,恰如谢榛《四溟诗话》所云"远近相宜,虚实相生"。

颈联"山阴黑断碛,月影素寒流"转入更幽深的意境。山影如墨浸染河滩,月光似练浮于寒江,这"黑"与"素"的强烈色差,被闻一多称为"盛唐色彩美学的极致表现"。学者叶嘉莹特别赏析"断"字用法:"既写河滩的地貌特征,又暗喻诗人被截断的归乡路"。

结句"故乡千里外,何以慰羁愁"直抒胸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是"盛唐羁旅诗典型的情感结构"——前六句蓄势,末两句破题。而"何以慰"的反问句式,被宇文所安解读为"将个体孤独上升为人类永恒的乡愁困境"。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意象群的有机组合。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结道:"日暮、孤舟、秋林、寒月等意象不是简单罗列,而是构成情感递增的蒙太奇,最终在'羁愁'处达到高潮。"这种由外物到内心的抒情方式,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推崇的"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盛唐气象。

点评

此诗如一幅水墨氤氲的巴蜀秋夜图,笔致清冷而意境深渺。王渔洋《带经堂诗话》尝评:"'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十字,写尽蜀江暝色,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其妙处正在以简淡之语,摄天地萧瑟之气。

"山阴黑断碛,月影素寒流"一联,李调元《雨村诗话》盛赞为:"得唐人三昧,黑素二色相激,如见剑阁夜霜。"黑碛吞山,素月沉江,墨色浓淡间自生孤峭。结句"故乡千里外"直溯《楚辞》"目眇眇兮愁予"遗韵,钱锺书《谈艺录》谓其:"以空间之远摹写心理之孤,羁愁遂成可丈量之物。"

全诗骨重神寒,炼字尤见功力。"弭棹独维舟"之"独"字,叶嘉莹指为诗眼:"孤舟如芥,浮于苍莽,诗人遂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而"风林两岸秋"更被朱光潜视为"移情"典范:"秋不在林而在心,风过处,千山皆作愁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