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江渚,孤舟独系,此情此景,正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春江花月夜》的萧瑟回响,亦与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苍茫气象遥相呼应。考此诗创作背景,当为盛唐向中唐过渡之际,文人南迁入蜀的典型写照。
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安史之乱后,"衣冠南渡,多投荆蜀",诗人沿长江溯流而上,途经三峡险滩。江雾弥漫的黄昏,正是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所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蜀道起点。诗中"水雾一边起"的朦胧,实为夔门特有的地理气象,《水经注》有云:"春夏泛涨,秋冬潦缩",秋日水雾恰是峡江典型景观。
"山阴黑断碛"之句,暗合《华阳国志》记载的蜀道艰险。唐人入蜀多取水路,杜甫《宿江边阁》亦曾描绘"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相似夜景。寒月孤影中,诗人将王粲《登楼赋》的羁旅情怀,化入"故乡千里外"的叹息——这千里之距,正是唐代自长安至成都的驿站里程,《元和郡县志》载"自京师西南至成都二千四百一十五里"。
此诗以五言律诗定格,承袭了初唐王绩《野望》的朴素语言,又融入了大历十才子对光影的敏锐捕捉。当秋雾漫江时,诗人以水墨般的笔触,在巴山蜀水间勾勒出整个时代的漂泊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