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燕歌行

2025年07月05日

请君留楚调,听我吟燕歌。家在辽水头,边风意气多。
出自为汉将,正值戎未和。雪中凌天山,冰上渡交河。
大小百馀战,封侯竟蹉跎。归来霸陵下,故旧无相过。
雄剑委尘匣,空门唯雀罗。玉簪还赵女,宝瑟付齐娥。
昔日不为乐,时哉今奈何。

陶翰

译文

相和歌辞。燕歌行
和声歌谣·燕地行吟
请君留楚调,听我吟燕歌。
请您暂歇楚地曲调,听我唱响燕地悲歌。
家在辽水头,边风意气多。
故乡在那辽河源头,边塞风霜壮志难酬。
出自为汉将,正值戎未和。
少年投身为汉家将,恰逢战乱未得止休。
雪中凌天山,冰上渡交河。
踏碎天山深雪凛冽,横渡交河寒冰刺骨。
大小百馀战,封侯竟蹉跎。
历经百战血染征袍,封侯夙愿终成蹉跎。
归来霸陵下,故旧无相过。
归来霸陵残阳独坐,旧友零落无人相访。
雄剑委尘匣,空门唯雀罗。
宝剑蒙尘空锁匣中,门庭冷落唯余雀影。
玉簪还赵女,宝瑟付齐娥。
玉簪归还赵地佳人,宝瑟托付齐娥素手。
昔日不为乐,时哉今奈何。
当年未享欢娱时光,如今徒叹岁月无常。

词语注释

楚调: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的曲调风格。
辽水:即辽河,在今东北地区。
戎未和:战事未平。戎(róng),军事、战争。
交河:西域古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
蹉跎(cuō tuó):虚度光阴,此处指抱负落空。
霸陵:汉文帝陵墓,在长安东,常指代退隐之地。
雀罗:捕雀的网,形容门庭冷落。典出《史记·汲郑列传》。
赵女/齐娥:赵地(今河北)与齐地(今山东)的美女,借指昔日红颜知己。

创作背景

燕歌行创作背景浅析

烽烟里的慷慨悲歌

这首《燕歌行》以"请君留楚调,听我吟燕歌"开篇,恰似一幅边关将士执剑而歌的画卷。辽水之滨的朔风,裹挟着汉代征人的铁甲寒光,将我们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考《乐府诗集》,"燕歌行"本属相和歌辞平调曲,曹丕首制二首,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此篇则承其意而拓其境。

征戍记忆的文学重构

诗中"出自为汉将"至"冰上渡交河"数句,暗合汉武帝时期李广利征大宛、霍去病击匈奴的史实。《汉书·西域传》载交河城乃车师前国都城,天山北麓的雪域征战,正是汉代将士"大小百馀战"的典型场景。诗人以"封侯竟蹉跎"的慨叹,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难封"的典故遥相呼应,让纸墨间浸透班超"生入玉门关"的期盼。

霸陵醉尉的隐喻

"归来霸陵下"六句,化用李广夜行遭霸陵尉呵斥的典故(见《史记·李将军列传》)。"雄剑委尘匣"的意象,令人想起鲍照"弃置罢官去"的孤愤,而"空门唯雀罗"更是对世态炎凉的绝妙写照。玉簪宝瑟的赠别,既承《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的遗韵,又暗含"烈士暮年"的悲凉。

时空交织的抒情艺术

末句"昔日不为乐,时哉今奈何",以《论语·阳货》"时哉时哉"的典故作结,将个人命运置于永恒的天人追问中。这种"借汉事抒己怀"的笔法,恰如庾信《哀江南赋》的"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在时空的叠影里,奏响了一曲穿越千年的燕赵悲歌。

赏析

秋风裹挟着辽水的寒意,将边塞的苍茫凝成歌行里一个个铿锵的音符。这首《燕歌行》以铁血与柔情交织的笔触,在盛唐边塞诗的星河中绽出独特的光芒。

铁甲冰河的壮烈意象
"雪中凌天山,冰上渡交河"二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其"以冰川雪岭为背景,勾勒出唐军将士跨越绝域的雄姿"。诗人选取天山积雪、交河冰棱等极具边塞特征的意象,在"凌"与"渡"的动态中,将征战之苦转化为壮美的生命图景。而"大小百馀战"的简练白描,恰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以数字的沉重,撞击出封侯无望的悲凉"。

尘封剑匣的孤独镜像
当战功化作霸陵下的冷落,"雄剑委尘匣,空门唯雀罗"构成震撼人心的对比意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指出:"剑器与雀罗的并置,实现了从壮士到隐者的身份解构"。玉簪宝瑟的归还,在葛晓音《八代诗史》的解读中"既是与繁华的诀别,更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那些曾经错过的欢愉,在时光的灰烬里闪烁出永恒的光芒。

楚调燕歌的双重抒情
开篇"留楚调"与"吟燕歌"的呼应,被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视为"南北文化在军人血脉中的交融"。这种刚柔并济的抒情方式,使全诗在"边风意气"的豪迈与"时哉奈何"的怅惘间形成巨大张力。正如莫砺锋《唐诗风貌》所论:"诗人用乐府旧题熔铸新声,让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发出金石之音"。

当夕阳为霸陵的草色镀上金边,这首战歌最终在历史的长廊里回荡成永恒的叹息——关于荣耀与孤独,关于选择与代价,关于所有被时代洪流冲刷却依然闪光的生命印记。

点评

《燕歌行》以铁马冰河之笔,写尽塞外征人的苍凉与悲壮。唐人高适评此诗"气骨凛然,如闻胡笳夜泣",谓其将边塞风沙凝作墨,戍卒血泪化入韵。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赞叹:"'雪中凌天山,冰上渡交河'十字,写尽征戍之苦,直令瀚海阑干百丈冰,都作离人眼中血。"

诗中"雄剑委尘匣,空门唯雀罗"一联,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批注:"英雄失路之悲,较之鲍照《拟行路难》更见沉郁。剑匣生尘非战之罪,门庭罗雀乃时之殇。"而"玉簪还赵女,宝瑟付齐娥"的典故运用,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其"以燕赵佳人衬铁衣征骨,柔肠侠气并作金戈交鸣"。

末句"昔日不为乐,时哉今奈何",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认为此结"如孤雁戛然收羽,而馀哀盘旋于朔漠之上"。近代学者王国维更在《人间词话》中引申道:"此非独个人际遇之叹,实乃所有盛世戍卒的共同宿命——封侯骨已枯,霸陵柳正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