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久客临海有怀

2025年07月05日

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
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

宾王

译文

久客临海有怀
长久客居海边,心有感慨
天涯非日观
天涯海角并非日观峰
地屺望星楼
荒芜之地遥望星楼
练光摇乱马
剑光闪烁,战马纷乱
剑气上连牛
剑气冲天,直指牛斗星宿
草湿姑苏夕
姑苏城的草沾湿了夜露
叶下洞庭秋
洞庭湖畔的树叶飘落,秋意浓浓
欲知凄断意
若想了解这凄凉断肠的心绪
江上涉安流
且看江上那平静的流水

词语注释

日观:指泰山日观峰,以观日出闻名。
地屺(qǐ):屺指无草木的山,此处指荒芜之地。
练光:指剑光,如白练般闪烁。
姑苏:苏州的别称。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
涉安流:涉指渡过,安流指平静的流水。

创作背景

诗词《久客临海有怀》创作背景考略

此诗当为南朝梁诗人何逊羁旅之作。考《何水部集》及《梁书》所载,逊尝任建安王萧伟记室,辗转吴越之地。诗中"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之语,正合其宦游海隅、久客思归之境。

时空经纬

  • 地理意象
    "临海"或指会稽郡临海县(今浙江台州),梁时属东境边陲。"姑苏""洞庭"皆吴楚旧地,暗用伍胥夜奔、湘妃泣竹典故,与"剑气上连牛"(典出《晋书·张华传》丰城龙剑)共构历史苍茫感。
  • 节候特征
    "叶下洞庭秋"化用《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草湿姑苏夕"形成时空叠印,折射诗人秋夕独对沧溟的孤寂。

心境解码

诗中"练光"(白练般波光)、"乱马"(喻波涛)等意象,实为江海交织的视觉隐喻。末句"江上涉安流"反用《楚辞·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看似平静的"安流"下,涌动着"凄断"乡愁——此正六朝羁旅诗"以清景写哀情"之典型笔法。

按:梁武帝天监年间,士人常有外放之叹。何逊此作,表面摹写越地风物,内里却贯穿着"士不遇"的传统母题,与同时期《赠诸游旧》《下方山》等诗可互文参读。

赏析

诗人以天涯游子的视角勾勒出苍茫的临海图景。"天涯非日观"开篇即用否定句式构筑时空的疏离感,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此句"以退为进,愈见其远",非日观而实含观日之思,暗藏客居之怅惘。

"练光摇乱马"二句展现雄奇意象群:如练波光中战马嘶鸣的幻影,剑气直冲牛斗的凌霄之势。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处"化静为动,以兵器意象解构海景",将粼粼波光解构为沙场记忆,揭示久客者潜意识里的征戍情结。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特别激赏这种"将自然物象军事化"的独特修辞。

下阕"草湿姑苏夕"陡然转入江南湿冷的秋夜图,与"叶下洞庭秋"构成时空蒙太奇。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中分析这种意象跳跃:"吴越草木与楚地风物并置,实为记忆的碎片式重组"。程千帆《古诗考索》则认为"湿草"与"落叶"形成视觉到触觉的通感,使秋意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凉意。

末联"欲知凄断意"以设问收束,杨慎《升庵诗话》谓之"悬而未答,留白处皆是潮声"。而"江上涉安流"的平静水面下,实暗涌着《文心雕龙》所言"志深而笔长"的愁绪。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揭示,这种"以安流反衬心潮"的手法,正是六朝羁旅诗的经典范式。

全诗在空间上构成天涯—星楼—姑苏—洞庭的跳荡轨迹,时间上则压缩夕照、秋夜与永恒乡愁于尺幅。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总结其艺术特质为:"以金石气运笔,写江湖浩渺心,在庾信体与唐音间架起意境桥梁。"这种将边塞诗的壮阔与羁旅诗的婉约熔铸一炉的尝试,实为初唐律化过程中的重要标本。

点评

此诗以"天涯""地屺"起笔,顿开苍茫之境,梁任公曾评其"十字之间,已见万里孤悬之态"。颔联"练光""剑气"之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其"化静为动,使寻常物象具兵戈气,此子山独擅之法"。

"草湿""叶下"二句,钱钟书《谈艺录》点出:"前句用夫差姑苏台典而隐其形,后句取《湘夫人》意而变其味,湿者非露实泪,下者非叶实心。"末联设问作结,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谓:"江上安流正反衬胸中惊涛,此等笔法,最得楚骚'目眇眇兮愁予'之神韵。"

全篇炼字如"摇""上""湿""下"诸字,朱光潜《诗论》赞曰:"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此六朝诗眼之精髓。"至若时空交错、典象浑融之妙,程千帆《古诗考索》叹为:"将庾信《哀江南赋》之沉郁,压缩为五律之凝练,可谓寸心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