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别李峤得胜字

2025年07月05日

芳尊徒自满,别恨转难胜。客似游江岸,人疑上灞陵。
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宾王

译文

芳尊徒自满
芬芳的美酒徒然斟满酒杯
别恨转难胜
离别的愁绪反而更加难以承受
客似游江岸
远行的游子如同徘徊在江畔
人疑上灞陵
送别的人仿佛置身于灞陵伤别之地
寒更承夜永
寒凉的更声延续着漫漫长夜
凉景向秋澄
凄清的秋色渐趋澄澈明净
离心何以赠
离别时刻用什么来表达心意
自有玉壶冰
唯有这如玉壶般纯净的冰心

词语注释

峤(qiáo):高山,此处为人名
灞(bà)陵:汉代著名送别之地,位于长安东
芳尊:精美的酒器,代指美酒
寒更:寒夜打更声
玉壶冰:比喻高洁的品格,典出鲍照《代白头吟》

创作背景

诗词《别李峤得胜字》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此诗作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时值"文章四友"杜审言与李峤在长安宦游离别之际。唐代士人尤重临别赋诗,以"得胜字"为韵的创作方式,正是当时文人雅集酬唱的典型风尚。李峤作为初唐宫廷诗坛领袖,与杜审言交游密切,二人常以诗艺相切磋。

情感基调
诗中"芳尊徒自满""别恨转难胜"之语,暗合《旧唐书·李峤传》所载其"雅量含宏"的性情。杜审言以江岸、灞陵的典故,既呼应长安送别的实际场景(灞桥为唐时著名送别地),又隐喻仕途漂泊的共通命运——此时二人皆未显达,诗中秋夜寒凉的意象,恰是初唐寒门士子共同的生命体验。

艺术匠心
尾联"玉壶冰"化用鲍照《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却赋予新意。《唐才子传》载杜审言"恃才高以傲世",而此诗以冰心喻离情,既承六朝清雅,又见初唐诗人对人格精神的追求,反映当时诗坛由宫廷应制向个人化抒情过渡的创作倾向。

文学史意义
此作可视为"四友"诗风转型的缩影:仍带南朝骈俪余韵(如"寒更""凉景"的工对),却已注入唐人特有的刚健气质("离心何以赠"的直抒胸臆)。宋之问称杜审言"言必得俊",此诗正是以精炼意象承载深沉别情,展现近体诗在初唐的成熟样态。

赏析

这首诗以别离为主题,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与友人李峤分别时的复杂心境。诗中"芳尊徒自满"一句,以美酒盈杯却无人共饮的画面,生动勾勒出孤独寂寥之感。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徒自满'三字,将宴饮时的热闹与离别后的空虚形成强烈对比"。

颔联"客似游江岸,人疑上灞陵"运用双重典故,既暗含屈原行吟江畔的孤高,又化用灞陵折柳的送别传统。程千帆先生在《古诗今选》中指出:"此处用典不着痕迹,将历史时空与当下情境完美融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颈联"寒更承夜永,凉景向秋澄"以工整的对仗营造出凄清意境。其中"承"字尤为精妙,既写出寒夜漫漫的时间流逝,又暗含诗人承受离别之苦的沉重心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赞叹:"'寒更'与'凉景'的意象组合,构成通感式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能同时感受到温度、光线和时间的多维体验"。

尾联"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化用鲍照"清如玉壶冰"的典故,但赋予新意。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读道:"这里的'玉壶冰'既是纯洁友情的象征,又暗含诗人冰清玉洁的人格追求,使离别之情升华到更高境界"。这种以物喻情的写法,既避免了直抒胸臆的直白,又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隽永。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体现了初唐诗歌由六朝绮丽向盛唐气象过渡的特点。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评价:"该诗既保持宫体诗的精致工巧,又注入深沉真挚的情感,在形式与内容之间达到完美平衡"。尤其是结句的"玉壶冰"意象,成为后世表达高洁情操的经典范式,展现出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点评

此诗以清泠之笔写离索之情,字字如珠玉落盘。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芳尊徒自满'五字,道尽宴别时强欢之态,后七字陡转,真若冰炭忽投,令人心骨俱寒。"其评点直指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的匠心。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赞颈联之妙:"'寒更'二句不着一字秋意,而凉夜之思自现。此等句法,正如画家留白,墨外自有烟霞。"道出王勃善以时空交错烘托离愁的艺术特质。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则聚焦结句:"'玉壶冰'三字,化用鲍照《白头吟》而更进一层。非但喻高洁之志,更见肝胆相照之意。唐人送别诗至此,可谓铅华洗尽,独存冰雪精神矣。"此评揭示诗人熔铸典故如盐入水的功力。

民国词学家俞陛云《诗境浅说》总评此诗:"通篇不着'别'字,而别意贯注。前四句悬想别后情状,后四句实写眼前光景,虚实相生处,正如灞桥柳色,既见枝枝叶叶离情,复有朝朝暮暮风致。"此论恰中肯綮,道破时空转换间的抒情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