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南朝梁代诗人何逊的《赋得白云抱幽石》,诞生于中国山水诗方兴未艾的齐梁时期。彼时文坛正经历着"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审美转向,诗人将玄理思辨转化为对自然物象的精细描摹。此诗题中"赋得"二字,透露这很可能是一首文人雅集时的命题之作,这类创作往往要求诗人通过既定意象展现才思。
诗中"重岩危石"与"幽涧轻云"的意象组合,暗合当时流行的隐逸思想。吴越之地层峦叠嶂的山水,为诗人提供了创作母本——会稽郡的峭壁幽涧常现云石相偎之景,而"穀城"或暗用张良遇黄石公典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积淀巧妙绾合。梁武帝崇尚清雅文风,宫廷文学活动常以自然景物为题,何逊作为"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成员,其"仙衣飘蓬"的描写既符合宫体诗的绮丽倾向,又延续了谢灵运"白云抱幽石"(《过始宁墅》)的山水诗传统。
诗人运用"锦色""苔光"等富丽辞藻描摹山野景物,正是六朝文人对"形似"美学的追求。尾联"吴会影""穀城文"的用典,则体现了当时"句无虚语,语无虚字"的创作风尚,在工整的骈俪对仗中,完成了一场自然与人文的精神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