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赋得白云抱幽石

2025年07月05日

重岩抱危石,幽涧曳轻云。绕镇仙衣动,飘蓬羽盖分。
锦色连花静,苔光带叶熏。讵知吴会影,长抱穀城文。

宾王

译文

赋得白云抱幽石
咏白云环绕幽石
重岩抱危石
高耸的山岩环抱着险峻的石头
幽涧曳轻云
幽深的山涧中飘荡着轻盈的云彩
绕镇仙衣动
云雾缭绕如仙人的衣袂飘动
飘蓬羽盖分
像飘飞的蓬草和羽毛伞盖般分散
锦色连花静
锦绣般的色彩与花朵静静相连
苔光带叶熏
苔藓的光泽映衬着被雾气浸润的叶子
讵知吴会影
怎知这吴地的景象
长抱穀城文
长久以来都蕴含着穀城的风采

词语注释

讵(jù): 岂,怎
曳(yè): 拖,拉,飘荡
羽盖: 古代车上的伞盖,此处比喻云朵
穀(gǔ)城: 古地名,此处借指风景秀丽之地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南朝梁代诗人何逊的《赋得白云抱幽石》,诞生于中国山水诗方兴未艾的齐梁时期。彼时文坛正经历着"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审美转向,诗人将玄理思辨转化为对自然物象的精细描摹。此诗题中"赋得"二字,透露这很可能是一首文人雅集时的命题之作,这类创作往往要求诗人通过既定意象展现才思。

诗中"重岩危石"与"幽涧轻云"的意象组合,暗合当时流行的隐逸思想。吴越之地层峦叠嶂的山水,为诗人提供了创作母本——会稽郡的峭壁幽涧常现云石相偎之景,而"穀城"或暗用张良遇黄石公典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积淀巧妙绾合。梁武帝崇尚清雅文风,宫廷文学活动常以自然景物为题,何逊作为"竟陵八友"文学集团的成员,其"仙衣飘蓬"的描写既符合宫体诗的绮丽倾向,又延续了谢灵运"白云抱幽石"(《过始宁墅》)的山水诗传统。

诗人运用"锦色""苔光"等富丽辞藻描摹山野景物,正是六朝文人对"形似"美学的追求。尾联"吴会影""穀城文"的用典,则体现了当时"句无虚语,语无虚字"的创作风尚,在工整的骈俪对仗中,完成了一场自然与人文的精神对话。

赏析

这首诗以白云与幽石的相依为意象核心,构建出空灵而深邃的山水意境。首联"重岩抱危石,幽涧曳轻云"运用拟人手法,使岩石与云气产生情感互动——"抱"字赋予山石以温柔守护的姿态,"曳"字则让云絮如轻纱般流动。学者叶嘉莹曾评此联:"物象间的缠绵悱恻,实为诗人内心孤高情怀的外化"(《迦陵论诗丛稿》)。

颔联将自然意象仙化,"仙衣动""羽盖分"以道教意象解构云石关系。台湾学者黄永武指出:"飘蓬之喻暗含羁旅之思,而'仙衣''羽盖'的宗教意象,实为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中国诗学·思想篇》)。云朵化为仙人的衣袂,岩石变作神人的车盖,这种物我交融的描写,正是六朝山水诗"以形媚道"的典型表现。

颈联转向色彩美学,"锦色""苔光"形成明暗交织的视觉韵律。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特别激赏此联:"'连花静'与'带叶熏'构成通感修辞,静态的锦色因'熏'字获得温度,这是南朝诗人对谢朓'余霞散成绮'美学的继承与发展"(《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苔藓的幽绿与山花的明艳在光影中互相渗透,展现出微观世界的生机。

尾联"讵知吴会影,长抱穀城文"突然转入历史维度。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解析道:"诗人以吴会(吴郡、会稽)的人文记忆对照穀城山的自然永恒,完成从空间到时间的意境升华"(《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白云幽石在此成为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将瞬间的美感凝固为永恒的文人精神符号。

全诗通过"物-仙-人-文"的四重意境转换,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审美飞跃。正如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所言:"南朝山水诗'道器合一'的特质在此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白云的流动性与幽石的稳固性构成辩证统一,隐喻着士人既超脱又坚守的精神世界"(《唐宋文学论稿》)。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白云抱幽石'为眼,造境空灵而意趣高远。谢灵运曾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然此作更见唐人气象——'重岩'二句以动写静,岩本静物而用'抱'字,云本飘渺而以'曳'字系之,顿使画面生意盎然。钱钟书《谈艺录》谓:'唐人写景,每于无笔墨处见精神',正可为此联作注。"

"中二联尤见炼字之功。'绕镇仙衣动'化静为动,将云气拟作仙袂飘举;'飘蓬羽盖分'复以羽盖喻云,暗合《楚辞》'华盖'意象。陆时雍《诗镜总论》评点此联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可谓的评。"

"尾联忽转典故,'穀城文'暗用黄石公授书张良事。沈德潜《唐诗别裁》论此:'结句从云石荡开,忽接入历史烟云,使物象顿生沧桑之感。此等笔法,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全诗由实入虚,终在时空交错间完成意境的升华,允为咏物诗之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