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笼罩长安宫阙时,那位手抱琵琶的绝代佳人,正踏着未央宫前的青砖缓缓西去。汉元帝建昭年间的某个春日,待诏掖庭的王嫱或许不曾想到,命运会以"和亲"为笔墨,将她写入两千年的青史。
掖庭的铜镜曾照见她"丰容靓饰"的容颜,史官笔下"不得见御"的记载却为故事埋下伏笔。当匈奴呼韩邪单于的使节带着驼铃而来,丹青误的传说在《西京杂记》里发芽——画工毛延寿的贪婪,竟成就了"缄恨度龙鳞"的千古怅惘。那支金钿在朔风中黯然失色,玉箸(泪痕)与胡尘交织的意象,恰是南朝诗人对"故国三千里"的隔空摹写。
学者考据此诗或为南朝文人拟作,因"菱花镜"乃唐代始盛之物,然其中"清笳怨曲"的意境,却与《琴操》记载的昭君出塞时"琵琶马上作乐"遥相呼应。石崇《王明君辞》已开咏昭君之先河,至鲍照《王昭君》更见"霜鞞旦夕惊"的边塞苍凉。此诗以"古镜""愁眉"的闺阁意象与"胡尘""清笳"的塞外风物对举,恰似敦煌壁画里渐次褪色的青绿,将个人际遇融入民族记忆的底色。
当唐代诗人再提笔写"千载琵琶作胡语"时,那轮照耀过汉宫与草原的明月,早已在文字里凝结成永恒的文学母题。每个时代都在重新发现昭君,就像大青山下的青冢,岁岁枯荣,永远等待着新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