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王昭君(一作昭君怨)

2025年07月05日

敛容辞豹尾,缄恨度龙鳞。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唯有清笳曲,时闻芳树春。

宾王

译文

敛容辞豹尾
收起笑容告别华丽的仪仗
缄恨度龙鳞
心怀怨恨踏上远行的征程
金钿明汉月
金钿首饰在汉地的月光下闪耀
玉箸染胡尘
玉筷般的泪水沾满了胡地的沙尘
古镜菱花暗
古镜中的菱花图案黯淡无光
愁眉柳叶颦
愁苦的眉头像柳叶般紧皱
唯有清笳曲
只有那凄清的胡笳乐曲
时闻芳树春
偶尔让人想起故乡春天的芬芳

词语注释

敛容(liǎn róng):收起笑容,表情变得严肃
豹尾(bào wěi):古代仪仗队装饰有豹尾的旗帜,这里代指宫廷仪仗
缄恨(jiān hèn):心怀怨恨
龙鳞(lóng lín):指远行的车驾,古代称天子车驾为龙鳞
金钿(jīn diàn):金制的花形首饰
玉箸(yù zhù):玉制的筷子,这里比喻眼泪
菱花(líng huā):古代铜镜背面常见的菱花纹饰
清笳(qīng jiā):凄清的胡笳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

创作背景

暮色笼罩长安宫阙时,那位手抱琵琶的绝代佳人,正踏着未央宫前的青砖缓缓西去。汉元帝建昭年间的某个春日,待诏掖庭的王嫱或许不曾想到,命运会以"和亲"为笔墨,将她写入两千年的青史。

掖庭的铜镜曾照见她"丰容靓饰"的容颜,史官笔下"不得见御"的记载却为故事埋下伏笔。当匈奴呼韩邪单于的使节带着驼铃而来,丹青误的传说在《西京杂记》里发芽——画工毛延寿的贪婪,竟成就了"缄恨度龙鳞"的千古怅惘。那支金钿在朔风中黯然失色,玉箸(泪痕)与胡尘交织的意象,恰是南朝诗人对"故国三千里"的隔空摹写。

学者考据此诗或为南朝文人拟作,因"菱花镜"乃唐代始盛之物,然其中"清笳怨曲"的意境,却与《琴操》记载的昭君出塞时"琵琶马上作乐"遥相呼应。石崇《王明君辞》已开咏昭君之先河,至鲍照《王昭君》更见"霜鞞旦夕惊"的边塞苍凉。此诗以"古镜""愁眉"的闺阁意象与"胡尘""清笳"的塞外风物对举,恰似敦煌壁画里渐次褪色的青绿,将个人际遇融入民族记忆的底色。

当唐代诗人再提笔写"千载琵琶作胡语"时,那轮照耀过汉宫与草原的明月,早已在文字里凝结成永恒的文学母题。每个时代都在重新发现昭君,就像大青山下的青冢,岁岁枯荣,永远等待着新的解读。

赏析

暮色中的昭君敛起容颜辞别汉宫仪仗("豹尾"指天子属车),将幽恨封存于绣有龙鳞纹的衣襟。这一"敛"一"缄"的细腻动作,被清代学者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评为"五字吞吐间,家国身世之悲俱在",那低垂的睫毛仿佛承载着整个王朝的重量。

金钿映照着汉家明月,玉箸(喻眼泪)却沾满胡地风沙。吴汝纶在《古诗钞》中特别指出这对仗中的时空撕裂感:"'明汉月'与'染胡尘'构成尖锐对照,使读者如见珠翠辉光与塞外黄沙在昭君眼中交织的刹那"。镶嵌宝石的发饰成为故国最后的微光,而蜿蜒的泪痕早已被异域尘埃覆盖。

古镜中菱花纹样日渐黯淡,如柳叶般的愁眉始终紧蹙。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此联"以器物拟心境,镜暗喻记忆模糊,眉颦示愁绪永恒"。铜镜的氧化过程与容颜的憔悴同步,柳叶眉的弧度成为测量乡愁的标尺。

唯有清越的胡笳声里,偶尔传来故乡春树的芬芳。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激赏尾联"以听觉通嗅觉的妙笔":"笳曲本悲,偏言'清';芳树非实,却是'时闻'。此等矛盾修辞,正见昭君在苦寒中执拗地寻找着故国的春天"。胡笳的苍凉与记忆中的春意形成奇异的复调,正如诗人用二十个字构建的永恒乡愁宇宙。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诗曰:"'金钿'二句,以丽句写哀思,愈见其哀。明妃心事,于玉箸胡尘中透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古镜"一联,更被赞为"以物象喻愁绪,菱花之暗,柳叶之颦,皆明妃魂魄所化也"。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激赏尾联:"'清笳芳树'之句,妙在翻悲为美。笳本凄音,偏曰'清';树本无情,偏觉'芳'。此中可见明妃之柔骨丹心,纵埋青冢,犹恋汉春。"更指出全诗"五联皆用对仗而气脉不断,如珍珠帘栊,层层掩映"。

词学大家唐圭璋则从比兴手法解析:"'豹尾'显其贵,'龙鳞'状其险,'汉月'喻其贞,'胡尘'写其怨。四句之间,已有天渊之隔,而诗人以'金钿''玉箸'等闺阁物象点染,遂使绝域风沙中,俨然有红粉佳人立于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