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

2025年07月05日

云披玉绳净,月满镜轮圆。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
漏彩含疏薄,浮光漾急澜。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

宾王

译文

云披玉绳净
云彩散开,银河清澈如洗
月满镜轮圆
圆月如镜,高悬夜空
裛露珠晖冷
露珠映着月光,泛着清冷的光辉
凌霜桂影寒
月中的桂树影子,仿佛披着寒霜
漏彩含疏薄
月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的光影
浮光漾急澜
月光在水面荡漾,如同跳跃的波纹
西园徒自赏
独自在西园赏月,却无人共赏
南飞终未安
看着南飞的鸟儿,心中始终无法平静

词语注释

玉绳:指银河,古代称银河为玉绳
裛(yì):沾湿,浸润
漏彩:指月光透过云层漏下的光影
凌霜:形容月光清冷如霜
桂影: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影为桂影

创作背景

秋风拂过淄川的清晨,天际的玉绳星悄然隐去,只余一轮圆满如镜的秋月高悬。这是初唐的某个寒露时节,诗人毛司马与友人登高望月,挥毫写就《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的刹那。

诗中"云披玉绳净"暗合《汉书·天文志》"玉绳,星名也"的典故,将拂晓星辰与秋月交替的天象,凝练成澄澈的时空画卷。而"凌霜桂影寒"化用《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传说,霜凝桂枝的意象里,藏着诗人对贞观年间科举寒窗的集体记忆——那些在清冷月光下苦读的士子身影。

"漏彩含疏薄"一句,折射出初唐宫廷诗风的精妙。铜壶滴漏的光影与月光交织,恰似当时文学承袭六朝绮丽又转向唐音的过渡。末句"南飞终未安",以《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比兴手法,道尽宦游文人"虽居庙堂而心怀江湖"的矛盾,这与《旧唐书》记载毛司马晚年辞官归隐的史实遥相呼应。

在这五言四十字的玲珑世界里,盛唐气象的胚芽已然可见。月光不再是南朝诗的装饰物,而是承载着士人精神宇宙的镜轮,映照着从宫廷唱和迈向壮阔山河的唐诗之路。

赏析

秋月作为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在这首咏物诗中展现出多维度的审美境界。诗人以"玉绳净"喻指秋夜天宇的澄澈,巧妙化用《诗经》"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的意境,将银河的晶莹与月轮的圆满并置,构成天穹的纯净画卷。这种"云披月满"的构图方式,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初唐咏月,每于空明处见精神"。

诗中"裛露凌霜"的意象群颇具匠心。珠晖因寒露而更显清冷,桂影因严霜愈见孤高,这种"冷热相激"的笔法,恰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月光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诗人品格的镜像——唐代诗论家皎然在《诗式》中特别推崇此类"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的意象经营。

"漏彩浮光"的动态描写尤为精妙。诗人将月光分解为穿透云层的缕缕清辉(漏彩)与荡漾水面的片片银澜(浮光),这种"分镜式"描写暗合南朝谢朓"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的时空处理手法。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价此类描写:"将瞬间的光影变幻凝定为永恒的诗意"。

尾联"西园南飞"的典故运用耐人寻味。"西园"暗指曹丕《芙蓉池作》的夜游雅集,而"南飞"化用曹操《短歌行》乌鹊意象,使个人感怀获得历史纵深感。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唐诗用典如盐着水,观其会通而暗合其妙"。诗人将自身置于仕隐矛盾的传统母题中,那轮秋月便成了徘徊于出仕之志与隐逸之思间的精神图腾。

全诗以月为枢轴,构建起"天穹-草木-水云-心绪"的四重意境。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特别指出:"唐代咏月诗最善以空间转换喻心理变迁",此诗正是通过月光在不同介质中的形态变化,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象的诗意升华。

点评

秋月如练,悬于碧落,其清辉洒落人间,令人心旷神怡。此诗以细腻笔触描绘秋月之姿,云披玉绳,月满镜轮,露珠冷晖,桂影凌霜,皆显月之清冷高洁。漏彩浮光,疏薄急澜,更添月之灵动变幻。末句"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则寄寓了诗人对人生漂泊的感慨,意境深远。

名家点评:

  •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评:"四句写月,字字精工,如珠玉在盘,清光逼人。"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云:"结句感慨无限,盖有寄托焉。"
  •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称:"此诗以月喻人,寄托遥深,非徒咏物而已。"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咏月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