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边塞的玉门关已早早浸透寒意,而长安金塘池畔的秋色亦悄然深重。诗人毛司马(疑为唐初名臣毛藻)于淄川任上,感四时代序、物候变迁,遂作《秋九咏》组诗,此《秋露》一咏,实为其中至为精妙之章。
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大唐气象初开,然边塞未靖。诗中"玉关寒气"暗合当时将士戍边之苦,而"金塘秋色"则映衬朝堂对时序更迭的敏感。毛司马身为地方要员,既见池荷承露之微("添荷滴尚微"),复思吴台夜露之重("应湿楚臣衣"),以露为媒,勾连起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的孤忠与当下秋晨的清冷。
艺术匠心
"泛掌光逾净"化用汉武帝承露盘典故,却以月光为露镀上圆辉("承月委圆辉"),将宫廷求仙的奢望转为士人对高洁的追求。结句遥想楚臣衣袂沾露,既暗喻谪宦之悲,亦展露唐诗由六朝咏物向寄托情怀的转变。此露非独自然之物,实乃时代霜露凝就的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