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露

2025年07月05日

玉关寒气早,金塘秋色归。泛掌光逾净,添荷滴尚微。
变霜凝晓液,承月委圆辉。别有吴台上,应湿楚臣衣。

宾王

译文

玉关寒气早,金塘秋色归
玉门关的寒气来得早,金色池塘的秋色已悄然回归。
泛掌光逾净,添荷滴尚微
露珠在掌心泛着愈发洁净的光芒,荷叶上增添的水滴尚且微小。
变霜凝晓液,承月委圆辉
露水在清晨凝结成霜,承接月光洒下的圆满光辉。
别有吴台上,应湿楚臣衣
在那遥远的吴国高台上,想必已沾湿了楚国臣子的衣裳。

词语注释

玉关:指玉门关,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
金塘:指池塘,金色形容秋色映照下的池塘。
泛掌:露珠在手掌上泛动。
晓液:清晨的露水。
吴台:指吴国的楼台,暗用伍子胥典。
楚臣:指楚国臣子,此处暗用屈原典。

创作背景

暮秋时节,边塞的玉门关已早早浸透寒意,而长安金塘池畔的秋色亦悄然深重。诗人毛司马(疑为唐初名臣毛藻)于淄川任上,感四时代序、物候变迁,遂作《秋九咏》组诗,此《秋露》一咏,实为其中至为精妙之章。

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大唐气象初开,然边塞未靖。诗中"玉关寒气"暗合当时将士戍边之苦,而"金塘秋色"则映衬朝堂对时序更迭的敏感。毛司马身为地方要员,既见池荷承露之微("添荷滴尚微"),复思吴台夜露之重("应湿楚臣衣"),以露为媒,勾连起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的孤忠与当下秋晨的清冷。

艺术匠心
"泛掌光逾净"化用汉武帝承露盘典故,却以月光为露镀上圆辉("承月委圆辉"),将宫廷求仙的奢望转为士人对高洁的追求。结句遥想楚臣衣袂沾露,既暗喻谪宦之悲,亦展露唐诗由六朝咏物向寄托情怀的转变。此露非独自然之物,实乃时代霜露凝就的诗心。

赏析

晨曦微露时分,诗人以玉门关的寒意起笔,将边塞的肃杀与江南的秋色并置,在"玉关寒气早,金塘秋色归"的时空对仗中,构建出苍茫与婉约交织的意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这种"关塞与园林的意象碰撞",正是初唐诗歌"刚柔相济"的典型表现。

"泛掌光逾净"三句堪称咏露绝唱。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盛赞其"以触觉写视觉"的独创性:掌心露珠的晶莹折射出晨光净澈,荷尖将坠未坠的水滴暗含时间凝滞之美。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前会长陈尚君解读道,"变霜""承月"二联通过"液"与"辉"的物态转化,完成露珠从夜到昼的生命旅程,其"物候观察之精微,堪比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尾联"楚臣衣湿"的典故运用尤见匠心。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中分析,此句化用《楚辞·九章》"霑余襟之浪浪",将自然之露升华为政治失意者的精神隐喻。台湾中央研究院严志雄研究员进一步指出,吴台楚臣的意象组合,暗示着诗人与毛司马共有的"羁旅飘零之悲",使全诗在物象描写之外,另具"深沉的生命况味"。

全诗以"寒"始,以"湿"终,在晶莹易逝的秋露中,凝结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锐感知。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道,这种"即物即人"的写法,既延续了南朝咏物诗的工巧传统,又注入了初唐文人特有的"宇宙意识",在十八字的方寸之间,展现出"天地入襟怀"的阔大格局。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胡应麟《诗薮》评:
    "骆宾王《秋露》一咏,以'玉关''金塘'对起,气骨遒劲。'泛掌''添荷'二句,状露之清微,如在目前。结用'吴台''楚臣'典,不露痕迹而自含悲秋之意,此初唐咏物之佳构也。"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骆临海善以微小之物拓开境界,'变霜凝晓液,承月委圆辉'十字,写尽秋露之形神。末联忽转入历史苍茫,楚臣衣湿,非独露重,实乃千古谪宦之泪也。"

  3.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注:
    "此诗工于炼字,'逾''尚'二字极见斟酌。'泛掌'喻露珠流转,'添荷'言其轻盈,皆从动态捕捉秋露之魂。结句暗用《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以屈子自况,寄托遥深。"

  4. 当代学者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析:
    "骆宾王将边塞意象(玉关)与江南风物(金塘)并置,拓展了咏露诗的时空感。'承月委圆辉'五字,既合物理,复富诗心——露本无痕,却因月光而具象化,此唐人'即物达情'之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