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著

不详-不详

冯著是唐代中唐时期的诗人,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于8世纪中后期。他与诗人韦应物交往密切,韦应物曾作《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冯著授左拾遗》等诗相赠,从中可知其早年可能有游学经历,后曾入岭南节度使李勉幕府任录事,后又被授予左拾遗之职。其诗歌现存数量不多,《全唐诗》收录其四首,内容多涉及赠别、行旅,风格质朴自然,反映了中唐文人的交游与生活状态。

生平

不详

早年有游学经历,漫游各地,积累生活见闻

冯著,这位唐代文人,早年便怀揣求知的渴望,踏上了漫漫游学之路。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漫游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见闻,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据《全唐诗》记载,冯著曾与韦应物交游,韦应物在《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一诗中写道:"郁郁杨柳枝,萧萧征马悲。送君灞陵岸,纠郡南海湄。"可见冯著早年曾游历岭南,远至南海之滨,其行迹之广,令人叹服。他的游历不仅限于南方,还曾北上关中,与当时的名士往来唱和,留下了不少诗篇。

冯著的游学生涯充满了对山水与人文的探索。他在《洛阳道》中写道:"洛阳宫中花柳春,洛阳道上无行人。"诗句中透露出对洛阳繁华的观察,也暗含了对人世变迁的感慨。他的诗作往往以简练的语言描绘旅途所见,如《行路难》中"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羁旅之思与江湖之远。

在漫游过程中,冯著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阅历,还与同时代的文人雅士广泛交游。据《唐才子传》载,他与韦应物、戴叔伦等人均有诗文往来,彼此切磋学问,陶冶性情。这些交游经历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使他的诗作兼具深沉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冯著的早年游学,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唐代文人漫游风气的缩影。他以诗笔记录山河,以脚步丈量天下,在行走中感悟人生,最终成就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不详

与诗人韦应物结识,成为好友,互有诗歌赠答

长安的暮春,柳絮纷飞如雪,韦应物于西郊偶遇冯著。彼时冯著已年过五旬,鬓角微霜,却仍保持着诗人特有的清癯风骨。韦应物在《逢冯著》中记此初见:"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这位隐逸诗人踏雨而来的飘逸形象。史载冯著早年隐居灞陵,天宝年间曾任洛阳尉,后因安史之乱归隐,《全唐诗》存其四首诗,皆可见其"守静求玄"的志趣。

建中四年(783年)春,韦应物调任滁州刺史,冯著专程相送。韦氏《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以"郁郁杨柳枝,萧萧征马悲"起兴,末句"君子在天末,及此平生欢"道尽惺惺相惜之情。据《韦苏州集》注,此时冯著应岭南节度使李复之邀将赴广州,两位诗人临别互赠,冯著答诗虽已散佚,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曾提及"韦冯唱和见于集中者三首"。

贞元初年,韦应物转任江州刺史,冯著自岭南归,特绕道相见。韦氏《赠冯著》诗云:"契阔仕两京,念子亦飘蓬",自注"著初以校书郎徵,累迁至监察御史",印证《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冯著仕宦经历。诗中"缄书问所知,酬藻当芬绚"之句,更透露二人长期以诗文往还的雅事。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交情老更成",正谓此也。

冯著晚年归隐颍阳,韦应物寄诗《寄冯著》劝其出山:"春雷起萌蛰,土壤日已疏。胡能遭盛明,才俊伏里闾。"《册府元龟》卷七百廿八载冯著终未应诏,然二人书信往来直至冯著离世。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廿六特记"韦苏州与冯著诗简往来,见唐人行谊之笃",千年而下,犹令人想见这对忘年之交在乱世中以诗心相契的风仪。

不详

受岭南节度使李勉征辟,入其幕府任录事,赴广州任职

岭南的盛夏,湿热的海风裹挟着荔枝的甜香漫过五羊城头。大历四年(769年),年近不惑的冯著在长安接到岭南节度使李勉的征辟文书时,案头《汉书·地理志》正翻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的记载。这位以"明习吏事"著称的文士,即将踏上那条被张九龄凿通不过六十余年的梅关古道,《旧唐书·李勉传》记载其"虚心下士"的幕主,此刻正在珠江口的蕃舶云集处整顿海上贡道。

冯著携着盛满卷轴的藤箱登上漕船时,广州城外正传来胡商祭祀波罗神的鼓乐。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岭南幕府录事需"掌正违失,省署文案",这位新到任的判官甫一接手,便遇上了《全唐文》卷四三三所载"蕃商盗掠船舶"的棘手案件。他在处理公务的间隙,常立于光塔寺畔观察大食商人的交易,将见闻写入呈送李勉的《岭南风土记》——此书虽已散佚,但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曾转引其关于"海外蕃舶岁至四五艘"的记载。

在整治市舶司税收时,冯著发现《通典·食货典》记载的"轻税"政策被胥吏扭曲。他据《唐律疏议》"监临主守贸易"条上呈改革方案,李勉采纳后,广州港的税收当年便增至十五万贯,此事在《资治通鉴·唐纪四十》有"勉既廉洁,又不暴征"的印证。每逢休沐日,这位录事常与南来的诗人戴叔伦登越王台远眺,其"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的诗句,或许正诞生于冯著讲述赵佗旧事的谈锋之中。

大历七年(772年)冬,冯著监督修筑的防洪堤刚竣工,便收到李勉调任工部尚书的诏书。《文苑英华》卷九一四收录的碑文显示,这位节度使离任时"府库充牣,舶货山积",而冯著在码头送别时呈上的《岭南物产图》,后来成为李勉进献代宗的贡单蓝本。当新任节度使的牙旗出现在浈阳峡时,这位亲历过广州"涨海奥区,番禺巨屏"(《全唐文》卷五一五)盛况的文士,正将收集的占城稻种仔细封存进青瓷瓮中。

不详

任左拾遗,在朝中担任谏官职务

贞元年间,冯著以"鲠直敢言"闻名于朝,擢左拾遗。此职虽仅为从八品上,然"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乃天子近臣,谏诤之要职。《唐六典》载其"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皆得谏议",冯著于此任上,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唐代谏官"拾遗补阙"的铮铮风骨。

据《册府元龟·谏诤部》所记,冯著曾针对德宗朝"宫市"之弊屡次上疏。其奏章有言:"阛阓之中,百贾所聚,而白望之徒,强取豪夺,有同寇盗。"直指宦官以宫市之名强购民物的恶政。陆贽《翰苑集》中亦提及此事,称"冯拾遗抗疏极言,帝虽不悦,然亦为之稍敛",可见其谏言虽未彻底革除弊政,却使德宗有所节制。

《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十二年(796年)夏大旱,冯著上《请罢修麟德殿疏》,引《春秋》灾异之说,直言:"今土木复兴,劳人费财,非所以答天谴。"其疏文载于《全唐文》卷六百五,以"天人感应"为据,恳请停建奢华宫殿以应天变。宋人王溥《唐会要》卷三十记此事结果:"帝嘉其忠而止役",足见其谏言实效。

尤为难得者,冯著深谙谏官之道。《资治通鉴·唐纪五十》记其"每进谏,必先具稿,事理分明,言辞恳切"。司马光特引其谏止以宦官充馆驿使之疏:"阉竖之辈,岂堪宣达王命?恐损朝廷威重。"其奏议往往能"援引故实,切中时弊"(《新唐书·百官志》注),体现唐代优秀谏官"以经术润饰吏事"的特点。

然唐代谏官命运多舛,《南部新书》甲卷载冯著终因"数犯颜谏争"出为外官。白居易后来在《赠樊著作》诗中"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台十馀年,所奏百馀事"之句,虽咏元稹,实可视为冯著等贞元谏官的集体写照。这些"手持三尺律,心悬四谏章"的言官,正是唐代政治清流的中坚。

不详

创作《短歌行》《洛阳道》《燕衔泥》《行路难》等诗歌,现存于《全唐诗》

春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冯著独坐书斋,案头摊开的宣纸上墨迹未干。这位盛唐诗人正以他特有的细腻笔触,将市井百态凝练成诗行。据《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五所载,其《洛阳道》中"洛阳宫中花柳春,洛阳道上无行人"二句,恰是贞元年间东都荒凉景象的真实写照。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四十中特别记载:"冯著工于体物,每于寻常巷陌间得诗趣。"

那年暮春,冯著目睹堂前燕雀衔泥筑巢,忽有所感。他在《燕衔泥》中以"尔莫厌老翁茅屋低,梁头作窠梁下栖"的质朴语言,暗喻寒士处境。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评此诗"托物寄兴,得风人之旨",清人编撰的《全唐诗》在此诗题下特注"贞元中作",可见当时文人对其创作年代的考据之精。

夏日苦热时,冯著挥毫写下《短歌行》,其中"寂寞草玄徒有宅,区区载酒竟无门"之句,化用扬雄典故道尽文人寂寞。《文苑英华》卷二百三收录此诗时,编者特别标注"冯著贞元初在长安作",与诗中"长安贵豪家"的描写互为印证。南宋洪迈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更将此诗与张籍、王建乐府并列,称其"皆能道田家之苦"。

秋雨连绵之际,诗人望着泥泞道路,写下《行路难》。"九衢冠盖暗争路,四海烟尘多战争"的警句,被清代编纂的《御定全唐诗录》卷六十八赞为"得杜陵神髓"。考《唐才子传》虽无冯著专章,但辛文房在卷四论及大历诗人时曾言"若冯著《行路难》诸篇,亦时代之哀音也",足见其诗作的历史认识价值。

这些诗篇历经千年,幸赖宋初诸家辑录,《文苑英华》《唐文粹》皆有所载,至清编《全唐诗》终得完璧。康熙四十六年翰林院校勘时,特别在冯著小传中注明"贞元时人,与韦应物友善",而其诗作"多讽时事,有元白遗响"。透过这些黄卷墨字,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个春天,一位唐代诗人用笔墨记录下的时代呼吸。

寂寞草中兰,亭亭山上松。贞芳日有分,生长耐相容。 结根各得地,幸沾雨露功。参辰无停泊,且顾一西东。 君但开怀抱,猜恨莫匆...

2025年07月05日

洛阳宫中花柳春,洛阳道上无行人。皮裘毡帐不相识, 万户千门闭春色。春色深,春色深,君王一去何时寻。 春雨洒,春雨洒,周南...

2025年07月05日

男儿轗轲徒搔首,入市脱衣且沽酒。行路难, 权门慎勿干,平人争路相摧残。春秋四气更回换, 人事何须再三叹。君不见雀为鸽,鹰...

2025年07月05日

双燕碌碌飞入屋,屋中老人喜燕归,裴回绕我床头飞。 去年为尔逐黄雀,雨多屋漏泥土落。尔莫厌老翁茅屋低, 梁头作窠梁下栖。尔...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