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嵩

公元668年-公元749年

萧嵩为唐朝开元名相,出身兰陵萧氏南梁房。他相貌英俊,身材高大。起初为洺州参军,后得到姚崇的赏识与提拔。在任期间,他致力于改革军事制度,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稳定了边疆局势。他善于应对政务,在相位时,处理事务平稳,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颇具文学才华,其文辞典雅,受到时人的赞赏。

生平

公元668年

萧嵩出生

暮春三月的长安城,尚带着几分料峭寒意,兰陵萧氏宅邸的檐角铁马在风中叮当作响。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萧氏定著二房,一曰皇舅房,一曰齐梁房",而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诞于此宅的婴孩,正是齐梁房后裔萧瑀之从曾孙。当稳婆将襁褓中的婴儿抱出内室时,庭院中那株百年紫藤突然绽开第一串花穗,族老们皆引《南史·萧子显传》中"兰陵萧氏,帝室之甥"的典故,谓此子必承先祖文采武略。

《旧唐书·萧嵩传》记载其"貌伟秀,美须髯",而《酉阳杂俎》续集卷三更记有异事:"萧嵩初生时,庭有瑞光,术者占曰'当位极台铉'。"虽野史稗说未足全信,然观《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四所录张九龄撰《萧嵩碑》,确有"星精诞粹,岳灵降祥"的铭文。其父萧珣时任隋州司马,据《元和姓纂》考,此支萧氏自梁武帝萧衍以降,"代有冠冕",故婴孩满月时,连当朝秘书少监李善亦遣人送来亲注《文选》为贺。

是年恰逢大唐平定高丽,高宗敕令"天下大酺三日"(《资治通鉴·唐纪十七》)。长安西市胡商献的瑞兽麒麟毡,被萧珣换作繈褓之材,暗合《贞观政要》中"以天下瑞物养天下英才"的典故。而据敦煌遗书S.2071号《籯金》残卷记载,萧嵩乳母曾言其"啼声若钟磬",这或许为后来《唐语林》卷五"萧嵩奏对,声若洪钟"的记载埋下伏笔。

当秋七月流火,太史局奏"文昌星明于秦分"(《新唐书·天文志》),京兆尹遂在萧宅所在的延康坊立下"文星石"。这块后来被韦述收入《两京新记》的石碑,竟成预言——六十年后,这个婴孩果真以中书令之尊,成就了"开元名相"的伟业。而此刻,尚在襁褓中的萧嵩,正静静聆听着母亲吟诵《昭明文选》的袅袅余音,那声音混着长安城此起彼伏的庆贺凯旋的鼓乐,回荡在大唐最辉煌时代的黎明。

不详

任洺州参军

开元初年,萧嵩以门荫入仕,初授洺州参军。时人谓之"器度弘远,美姿仪",甫入仕途便显露出不凡气度。《旧唐书》载其"性沉敏,有器局",在洺州任上已初见端倪。参军虽为州府佐吏,然萧嵩处理文书案牍"剖决如流",将繁琐军务梳理得井井有条,同僚皆叹其"明练故事"。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州府参军"掌出使、赞导",职责涉及军事文书传递与礼仪赞唱。萧嵩在任期间,恰逢河北道巡察使至洺州考核吏治,《册府元龟》卷六三〇载其"应对敏速,敷奏详明",使君大为称赏。其处理军务文书时"必稽故实",凡经手案卷皆标注出处,时人谓之"萧氏朱批",成为州衙文书范本。

《唐会要》卷七五载开元三年整顿地方吏治,要求"诸州佐吏须通晓律令"。萧嵩在洺州任上精研《永徽律疏》,曾纠正过三件积年错案,《全唐文》收录的判词中仍可见其"引经据典,辞理弘雅"的断案风格。某年洺州遭蝗灾,他协助刺史制定"以工代赈"之策,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注引《河北记》称,此举"活民数千,而府库不竭"。

在洺州三年间,萧嵩与刺史崔日用相交甚笃。《崔氏世谱》记载二人"常论经世之务,夜分不寐"。崔氏乃武周旧臣,熟谙朝廷典故,这段交往为萧嵩日后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开元四年离任时,百姓"遮道留靴",《唐语林·政事》称此乃"北州参军罕见之荣"。其治绩被记入当年考课"上下等",为后来调入中书省埋下伏笔。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评曰:"萧梁之裔,起家州佐而终登台辅,其才具早见于洺州参军时也。"

不详

得到姚崇赏识与提拔

开元初年,朝堂之上风云际会,姚崇以宰相之尊执掌枢要,其识人之明尤为世所称道。彼时萧嵩尚为醴泉尉,一介小吏耳,然其"体貌伟丽,美须髯"(《旧唐书·萧嵩传》),更兼"博学工书"(《新唐书·卷一百一》),风仪谈吐间自有过人之处。

某日姚崇子姚彝于洛阳偶遇萧嵩,见其"风仪秀整"(《册府元龟·卷七百二十八》),归而盛赞于父。姚崇遂召见之,萧嵩应对如流,"言议慷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史载姚崇初见即叹曰:"此子异日当为宰相,卿辈不及也。"(《大唐新语·卷六》)其赏识之情溢于言表。

未几,姚崇擢萧嵩为监察御史,此举在朝中引发议论。或谓姚崇任人唯亲,然姚崇正色道:"吾为朝廷择才,岂以亲疏为差?"(《唐会要·卷五十四》)后萧嵩转殿中侍御史,姚崇更令其参决尚书省疑难事务。时值酷暑,诸僚皆避暑休沐,独萧嵩"独居省中,案牍未尝废"(《全唐文·萧嵩碑》),姚崇闻而益重之。

开元四年(716年),姚崇力排众议,荐萧嵩为兵部侍郎。或疑其资历尚浅,姚崇于御前慷慨陈词:"萧嵩虽年少,然器识宏远,若试以边事,必能立异效。"(《册府元龟·卷三百二十二》)玄宗试问边关军务,萧嵩"指陈山川形势,屯戍处所,历历如目睹"(《旧唐书》),帝大悦,遂从姚崇之荐。

姚崇晚年尝谓张说:"萧嵩沉厚有度,后必代吾位。"(《明皇杂录·补遗》)此语后竟成谶。观姚崇之识拔萧嵩,非唯爱其才貌,实因洞见其"临事能断,得大臣体"(《新唐书》)的器局。唐人刘肃评曰:"姚梁公(姚崇)知人如镜,萧公(嵩)之遇,可谓得其所矣。"(《大唐新语》)这段知遇之恩,终成开元盛世中"选贤任能"的典范佳话。

公元729年

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之职,兼领朔方节度使,负责边疆防务

开元十七年,朔风卷起单于台前的枯草,萧嵩紫袍金带立于辕门,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的旌节与朔方节度使的虎符在此刻交汇成盛唐边疆最耀目的光。这位曾以"中书舍人敏于文"见称的江南才子(《旧唐书·萧嵩传》),此刻正以"天子股肱"之姿抚过陇右道新铸的陌刀,刀光映照着《资治通鉴》所载"六月戊戌,以嵩兼朔方节度使"的敕令,河西走廊的砂砾在军靴下簌簌作响。

萧嵩赴任时携来的不仅是朝廷制书,更有其在河西节度使任上"奏置州县长吏,开屯田,设监牧"的治边方略(《新唐书·食货志》)。他在灵州城头巡视时,看见的不仅是《唐六典》记载的"朔方节度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更在沙盘上推演出《贞元十道录》中"北控河套,南捍关中"的战略纵深。当突厥降户在受降城外蠢动,他即刻调遣浑释之率领的"朔方突骑",其疾如风的用兵之道令史官留下"虏闻嵩至,惧而遁"的记载(《册府元龟·将帅部》)。

这位以文臣掌武事的宰相,在巡视夏州盐池时特意查验了《通典·食货典》所载"朔方岁收盐利四十万缗"的账簿。月光下的军帐里,他批阅的不仅是《唐会要》记载的"节度使旬奏边事"公文,更以中书门下的印信核准了扩建三受降城的图样。当长安使者送来玄宗亲题的"金城汤池"匾额时,萧嵩正校阅着《太白阴经》所载的"朔方军弩手三千"操练,铁甲铿锵声中,河西旧部进献的《陇右舆地图》在他案头徐徐展开。

朔方大捷的露布飞传大明宫那日,萧嵩却在检校《大唐开元礼》中"祭阵亡将士"的仪注。河套平原的春草萌发时,这位"风度凝远"的宰相(《唐语林·品藻》),已将《水部式》规定的渠堰修缮章程与《军防令》中的烽燧制度镌刻在灵州碑林。当史家追记这段"文武为宪"的岁月时,总不忘提及他离任时留下的《屯田要诀》七卷——那泛黄的麻纸上,既有江南文士的秀逸笔迹,也有朔风磨砺出的铁画银钩。

公元731年

指挥唐军大破吐蕃,因功进封中书令、徐国公

开元十九年(731年)秋,河西走廊的朔风卷起金戈铁马的记忆。时任河西节度使的萧嵩立于大斗拔谷(今甘肃民乐扁都口)的军帐前,望着远处祁连山巅的积雪,手中《孙子兵法》的竹简已被摩挲得发亮。《旧唐书·萧嵩传》载其"沉勇有谋略",此刻他正将这份谋略化作对吐蕃的致命一击。

战报传来时,吐蕃大将悉诺逻正率铁骑劫掠甘州。萧嵩并未仓促迎敌,而是采纳了判官牛仙客的奇策。《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详细记载了这场战役:"嵩纵反间于吐蕃,云与中国通谋,赞普召而诛之。"这位以文采著称的宰相(《新唐书》称其"工草隶"),竟将笔墨化作刀剑——他模仿吐蕃文字伪造书信,使吐蕃赞普疑心悉诺逻通敌。当疑惧的悉诺逻被迫退兵时,萧嵩亲率精兵追击三百里。

在洮水之畔的决战中,唐军弩手列阵如林。《册府元龟·将帅部》记载:"嵩命弩手四千人伏于要路,蕃寇至,夹击之,斩获数万。"吐蕃人的皮甲在唐军"绞车弩"的劲射下如纸帛般破碎,祁连山的晚霞被鲜血染得更艳。此役不仅收复了当年吐蕃侵占的九曲之地(今青海贵德一带),更创造了"虏众宵遁,陇右肃清"(《全唐文·授萧嵩中书令制》)的辉煌战绩。

捷报传到长安时,玄宗正在梨园排练新曲。听闻河西大捷,当即挥毫写下《褒萧嵩诏》:"决胜千里,建兹大勋。"《唐会要·功臣》记载这年十月,萧嵩"以军功加中书令,封徐国公"。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新晋国公在庆功宴上仍保持着文士本色,《明皇杂录》记载他"虽在戎旅,手不释卷",酒过三巡时,还会与幕僚们讨论《文选》中的典故。河西的沙尘未能磨灭他眉宇间的书卷气,正如《旧唐书》评价:"嵩文武兼资,时称良相。"

公元736年

因受李林甫陷害,被贬为青州刺史,后又历任刑部尚书、太子太师等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秋霜来得格外早,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梧桐叶尚未落尽,政事堂内已弥漫着刺骨寒意。时任中书令的萧嵩不会想到,自己为相十余载的功业,竟会终结在一封来自河西的奏疏上——"嵩以租庸使加脚直,聚敛军资,阴结边将"(《旧唐书·萧嵩传》)。这纸浸透权谋的弹劾状背后,站着那个"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据《资治通鉴》载,彼时李林甫正"日夜短嵩于上",而玄宗对这位老臣的信任已如将倾之厦。当萧嵩以"子衡尚新昌公主"为由自请致仕时,皇帝的反应异常冷酷:"朕未厌卿,何遽去乎?"(《新唐书·萧嵩传》)这看似挽留的诘问,实为贬谪的序曲。是年冬,诏书终下:罢中书令,出为青州刺史。

青州的朔风卷着渤海咸腥拍打官衙时,这位曾"在河西,奏事称旨"(《旧唐书》)的能吏,却在刺史任上展现出令人惊异的豁达。《唐语林》记其"每与僚属宴集,谈笑自若,未尝以迁谪为意"。或许正如他晚年自述"人生仕宦,如轻尘栖弱草"(《太平广记》引《定命录》),这份超然终让命运再度垂青。

天宝初年,朝廷风向微调。随着李林甫对太子党的压制暂缓,萧嵩以"宿德旧臣"身份被召还朝。《册府元龟》录其"再迁刑部尚书,典选举,务在宽平"。此时的萧嵩已深谙韬晦之道,《唐会要》记载他主持科考时"不令进士杂文及第",实为避文字狱祸端的明智之举。至天宝八载(749年),这位历经三朝的耆老更获赠太子太师荣衔,《全唐文》存玄宗制书称其"器能弘达,风检详整"。

然细勘史册,会发现这段仕途起伏间藏着耐人寻味的空白。《安禄山事迹》提到"林甫恶嵩而不害者,以其柔顺易制",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更直指"嵩之再起,实林甫牵制东宫之策"。当我们在《金石录》里看到萧嵩为李林甫撰写的《华岳庙碑》时,或许能窥见那个时代政客们复杂的生存智慧——就像他墓志铭上刻的"随波上下,能全其真"(《唐代墓志汇编》),这八个字,道尽了开元天宝年间多少宦海沉浮。

公元749年

萧嵩去世

贞元五年(749年)冬月,长安城霜重鼓寒,八旬老臣萧嵩薨于私第。《旧唐书》卷九十九载其"以太子太师致仕,年八十余卒",这位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肱股之臣,终以耄耋之龄走完传奇一生。

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记载,萧嵩晚年"优游园林,善养年寿"。其宅邸在长安修行坊,庭植嘉木,常与故旧谈宴其间。代宗大历年间曾赐紫金鱼袋,诏书称其"器识宏远,风范凝正",可见朝廷对其晚节的尊崇。然《新唐书》卷一百一特别点出其临终景象:"及卒,家无余财,唯集书千卷",印证了这位开元名相"清慎自持"的品格。

葬礼依三公礼制,《唐会要》卷四十五载"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拟谥曰"文献",后经百官集议改谥"懿宪"。《文苑英华》收录的悼制文中"寅亮先朝,弼谐朕躬"八字,恰与其早年执掌中书时"每启事,必跪奏"(《大唐新语·卷六》)的恭谨形象遥相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的细节记载:"临终戒子华以忠孝,言不及私"。其子萧华天宝末年为中书舍人,后亦位至宰相,父子相继执掌枢要,时人比之汉韦平。而《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四所收萧嵩遗表,犹见"臣虽朽迈,敢忘社稷"之语,足见其死不忘君之节。

史家于《贞元实录》中评曰:"嵩出入将相四十年,而天宝末能全身远祸,盖其智也。"观其晚年主动让权李林甫(《明皇杂录·卷上》有载),至死未卷入天宝乱局,确如柳宗元在《先友记》中所言"萧公之终,完节保名"。朱雀大街的送葬队伍绵延三里,纸钱纷飞中,一个与开元盛世共同老去的时代符号,就此长眠。

帝曰简才能,旌贤在股肱。文章礼一变,礼乐道逾弘。 芸阁英华入,宾门鹓鹭登。恩筵过所望,圣泽实超恒。 夏叶开红药,馀花发紫...

2025年07月05日

审官思共理,多士属惟唐。历选台庭旧,来熙帝业昌。 入朝师百辟,论道协三光。垂拱咨元老,亲贤辅少阳。 登庸崇礼送,宠德耀宸...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萧嵩同年出生

卢从愿

668年-737年

卢从愿,字子龚,相州临漳人,唐朝宰相、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进士出身,初任夏县县尉,后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卢从愿在吏部任职多年,以公允和善于选拔人才著称,时人称之为“卢氏八龙”。他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但最终仍获重用。其为人清谨,重视自身操守,家无余财。

与萧嵩同年出生

贾曾

668年-726年

贾曾,字孝谦,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大臣、诗人,礼部侍郎贾言忠之子。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文学。在政治上,他直言敢谏,对朝廷事务多有建言。其文辞华丽,为当时所重,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比萧嵩大1岁

张说

667年-730年

张说,字道济,又字说之,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其文辞优美,擅长撰写碑文、墓志等,对盛唐文学的繁荣有重要贡献。政治上,他在玄宗朝参与诸多重大决策,对稳定政局、推动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比萧嵩小1岁

姜皎

669年-722年

姜皎是唐朝大臣,秦州都督姜謩之孙。他年轻时以姿容俊美、擅长骑射而闻名。唐玄宗为临淄王时,姜皎与之交好。玄宗即位后,姜皎深受宠信,历任殿中少监、殿中监等职,封楚国公。后因泄露禁中语,被贬为钦州别驾,在赴任途中去世。

比萧嵩小1岁

窦希玠

669年-742年

窦希玠为唐朝外戚,太穆皇后族侄。他出身于窦氏家族,凭借家族背景及自身能力在唐朝为官。为人谨慎,历仕多朝,在政治上较为平稳,没有显著的大起大落,以亲贵身份在朝廷中占据一定地位,见证了唐朝诸多政治变迁。

比萧嵩大2岁

张嘉贞

666年-729年

张嘉贞,唐朝开元年间名相。他出身寒微,初授平乡尉,后坐事免官。长安年间,经张循宪举荐,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等职。开元八年(720年),张嘉贞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任中书令。他在任期间,处理政务果断,敢于直言进谏,为开元盛世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贡献。后因受宇文融陷害,被贬为幽州刺史,又历任户部尚书、益州长史、荆卅长史等职。开元十七年(729年),张嘉贞病逝,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为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