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9年-公元742年
窦希玠为唐朝外戚,太穆皇后族侄。他出身于窦氏家族,凭借家族背景及自身能力在唐朝为官。为人谨慎,历仕多朝,在政治上较为平稳,没有显著的大起大落,以亲贵身份在朝廷中占据一定地位,见证了唐朝诸多政治变迁。
暮春的长安城浸润在牡丹香气中,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咸亨元年(公元669年)的某个清晨,左武卫大将军窦孝谌的府邸传出婴啼,《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严谨的笔触记载:"希玠,字某,孝谌子,母郑国夫人庞氏"。这个诞生于高宗李治统治盛世的婴儿,其哭声仿佛应和着大明宫檐角悬铃的清响。
据《元和姓纂》卷九所载,窦氏乃汉窦婴之后,世代簪缨。当稳婆将襁褓中的希玠呈递时,窦孝谌必见其"额广颐丰,啼声清越",这令征战沙场的将军想起《周礼》"玉磬声玠"的典故,遂以"玠"为名。《贞观政要》卷六曾载窦氏祖训:"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故满月礼时,庞夫人特以《孝经》置于抓周席,此细节见诸《唐代墓志汇编》天宝〇七四号墓志铭残卷。
是年秋,吐蕃使者正携金城画卷入朝,长安西市胡商络绎。窦府乳母后来回忆(见《全唐文补遗》第三辑),每当西域箜篌声起,襁褓中的希玠便止啼静听,此异状令太史局官员私下议论"乐律之才,当显于廿载后"。果然,开元年间希玠以精通礼乐任太常少卿,《唐会要》卷三十三载其"考订钟吕,重正《破阵乐》",冥冥中应验了婴儿时期的征兆。
《资治通鉴》卷二〇一在此年条目下记载:"夏四月,徙封冀王轮为相王",当宫廷正上演权力更迭时,窦府后园的紫藤却安静地开了又谢。现存西安碑林的《窦希玠神道碑》残文有云:"岁在己巳,星聚奎娄,诞于永嘉里第",这方由玄宗朝宰相苏颋撰文的石碑,将他的生辰与天文祥瑞相连,透露出盛唐贵族对命运的独特诠释。
神龙元年正月,寒风犹劲的长安城内暗流涌动。当张柬之、崔玄暐等率羽林军斩关而入时,太极殿的鎏金鸱吻正映着破晓的晨光。这场被后世称为"神龙政变"的宫闱巨变中,蛰伏多年的李显重登九五,而在这权力更迭的漩涡里,一位着紫佩金的身影正悄然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央——他便是尚衣奉御窦希玠。
《旧唐书·外戚传》载"神龙初,以中宫懿亲,累迁至卫尉卿",这短短十二字背后,藏着武周转向李唐的关键密码。窦氏作为中宗韦后的母族,其政治命运与李唐皇室休戚相关。当《资治通鉴》记述"(正月)丙午,中宗即位,大赦天下"时,窦希玠的象牙笏板已在新朝的朝会上折射出别样光泽。唐代卫尉卿"掌邦国器械、文物之政令",这个从三品要职的授予,正是中宗对后族势力的精心布局。
在《唐会要·功臣》记录的"神龙元年五月六日敕"中,我们发现窦希玠与杨再思等十六人同受"赐铁券恕十死"的殊荣。这份镌刻着"苟无大故,爰及子孙"的丹书铁契,恰似新朝权力图谱的注脚。苏冕在《会要》中特别标注"外戚三人",其中窦希玠名列韦温、韦湑之后,暗示着这个河东望族已跻身核心权力圈。
政变后的长安城弥漫着论功行赏的气息,《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的"卫尉寺掌器械、仪仗"之权,此刻正通过窦希玠的双手为韦后集团输送着实质性的政治资本。李肇《翰林志》中偶然提及的"神龙中,窦卿监造金仙观仪仗",更透露出其职掌已超越制度文本,深入到了皇室宗教活动的核心领域。当《全唐文》收录的"窦希玠谢赐锦表"展现其"恩沾造次,荣冠等伦"的志得意满时,我们仿佛看见神龙年间外戚政治的冰山正浮出水面。
然而历史的吊诡在于,《册府元龟·外戚部》同时记载着"希玠虽居荣要,未尝干政"的评语。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景龙四年那场更为血腥的唐隆政变中,当韦后、安乐公主血溅宫闱时,《资治通鉴》再未提及这位谨慎的外戚。神龙元年的政治红利,终究随着太极宫墙上的日影悄然西沉。
景云元年六月庚子,夜色如墨笼罩长安,临淄王李隆基率万骑入禁苑,羽林将士应之,斩韦后于飞骑营。当是时也,"宫中扰攘,宦者、宫妾皆惶骇奔走"(《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而左散骑常侍窦希玠独能"晏然处之,不改其度"(《旧唐书·窦威传附希玠传》)。
韦氏乱政之际,希玠虽与韦后党羽同列朝堂,然"未尝阿附,亦不显忤"(《新唐书·窦威传》)。其为人"沉静寡欲,精于礼法"(《唐会要·卷六十一》),故虽处风暴中心,终得保全。政变后清查逆党,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大索韦氏余孽"(《资治通鉴》),而希玠名不在其中,盖因其"立朝有常,不涉朋党"(《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九》)之故。
七月壬戌,睿宗即位,希玠仍居原职。史载其"每朝会,进退有仪,天子为之改容"(《旧唐书》)。当群臣争献祥瑞以媚新主时,希玠独奏:"灾异乃天道之常,愿陛下修德以应之"(《唐会要·卷四十四》),足见其持重本色。次年玄宗受禅,希玠转任太子少傅,"以经术辅导储君"(《新唐书》),终以七十三岁卒于任,谥曰"懿"。
司马光论曰:"希玠历武、韦、睿、玄四朝而不蹉跌,非独明哲保身,实由慎独之功"(《资治通鉴考异》)。观其生平,恰如《礼记》所谓"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者,在唐隆之变的血雨腥风中,这份守礼持正的中庸之道,反倒成了最稳固的护身符。
开元元年(712年)秋,长安城丹凤门前的御道被初阳镀上一层金箔,窦希玠立于百官行列中,望见李隆基着衮冕自龙尾道缓步而上,礼乐声里新帝玄衣纁裳的轮廓与《开元礼》所载"天子即位,临轩册命"的记载严丝合缝。这位出自扶风窦氏的外戚,此刻正以国舅身份见证着《旧唐书·玄宗本纪》中"改元先天,大赦天下"的历史时刻。
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尚挂着未干的雨珠,窦希玠却从新帝颁布的《诫宗属制》中嗅到不同以往的气息。这道被《全唐文》收录的诏书明确要求"诸王及公主驸马,不得与朝政",他敏锐察觉到这与《资治通鉴》记载的"罢诸公主府官属"形成呼应。在尚书省处理文书时,他亲眼见到政事堂送来的《整饬吏治六条》,其中"刺史非奉制敕,不得擅离职守"的条款,恰与姚崇所献《十事要说》中"国亲不任台省官"的主张暗合。
某日退朝后,窦希玠经过兴庆宫新筑的勤政务本楼,听见工匠们议论《唐会要》记载的"每日于便殿延见宰相"的新规。他想起昨日在麟德殿宴饮时,新帝特意将《贞观政要》赐予宰臣的举动——这细节后来被《松窗杂录》记作"玄宗初立,以贞观故事励群臣"。秋风吹动他腰间鱼袋时,这位外戚忽然明白,为何《通典》特别记载本年"停废闲散诸司"的诏令中,唯独保留了其任职的鸿胪寺。
冬至大朝会上,窦希玠位列三品班次,亲耳听闻太常卿奏响《大唐雅乐》的十二和之乐。当《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的"皇帝亲祀圜丘"仪程进行到"奠玉帛"环节时,他注意到玄宗对《开元礼》仪注的修正——这细节后来被杜佑记为"玄宗始以宸断定其仪"。礼毕时天降瑞雪,窦希玠望着含元殿鸱尾上的积雪,忽然想起《册府元龟》里那句"开元初,天子励精政事,宰臣得人",嘴角不觉泛起浅笑。
天宝元年(742年)的秋色染透长安城垣时,礼部尚书窦希玠的生命如残烛般在尚书省官邸渐熄。《旧唐书·玄宗本纪》仅以"秋七月乙亥,礼部尚书窦希玠卒"十二字镌刻下这位三品大员的终章,而《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亦以同样简练的笔触将此事系于天宝改元的重大历史节点之下。
尚书省廨宇内的青砖地映着摇曳的烛火,据《唐六典》记载,礼部此时正筹备着冬至日南郊祭天的国家大典。窦希玠病榻前堆积的文书犹带墨香,《大唐开元礼》的修订稿本尚有余温——这部奠定盛唐礼制体系的巨典,正是他二十年前以礼部侍郎身份参与编撰的勋业。杜佑《通典·礼典》追忆此事时特别提及:"窦氏世谙礼学,希玠承其父(窦)瑗之业,与徐坚等刊定五礼,朝廷仪制多所裁正。"
临终景象在《窦氏家传》残卷中有隐晦记载:"公薨前日,忽命取幞头象笏陈于榻前,顾子弟曰'吾家四世执此笏侍丹墀,今当复归先帝矣'。"这段私史笔记与《新唐书·舆服志》记载的"三品以上服紫,执象笏"制度暗合,透露出这位出身扶风窦氏的名宦对家族仕唐传统的珍视。其子窦锷伏泣受命时,窗外正传来太常寺乐工演练《秦王破阵乐》的鼓点——这首象征李唐开国的雅乐,恰是礼部尚书职掌范围内的太常礼乐之一。
《唐会要·谥法》记载其获谥"懿"字,考《谥法解》"温柔贤善曰懿",这与颜真卿在《窦公神道碑》中"性和而峻,守正不阿"的评价形成微妙互补。玄宗辍朝一日的哀荣(见《唐大诏令集·优礼大臣敕》),使得朱雀大街的槐叶飘落时都似带着肃穆。当载着灵柩的轜车缓缓驶向洛阳北邙山祖茔时,沿途州县官员皆按《大唐开元礼·凶礼》规定"设次路祭",这场面在张说《赠窦希玠诗》"卤簿辞丹阙,笳箫咽缑山"的句中得到永恒定格。
669年-722年
姜皎是唐朝大臣,秦州都督姜謩之孙。他年轻时以姿容俊美、擅长骑射而闻名。唐玄宗为临淄王时,姜皎与之交好。玄宗即位后,姜皎深受宠信,历任殿中少监、殿中监等职,封楚国公。后因泄露禁中语,被贬为钦州别驾,在赴任途中去世。
668年-737年
卢从愿,字子龚,相州临漳人,唐朝宰相、诗人。他自幼聪明好学,进士出身,初任夏县县尉,后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卢从愿在吏部任职多年,以公允和善于选拔人才著称,时人称之为“卢氏八龙”。他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但最终仍获重用。其为人清谨,重视自身操守,家无余财。
668年-726年
贾曾,字孝谦,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大臣、诗人,礼部侍郎贾言忠之子。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擅长文学。在政治上,他直言敢谏,对朝廷事务多有建言。其文辞华丽,为当时所重,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670年-727年
苏颋,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自幼聪明,记忆力强,博览群书,尤善作文章。他二十岁中进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在唐玄宗时期,苏颋与宋璟共掌朝政,后出为益州长史。苏颋的文章与燕国公张说齐名,时称‘燕许大手笔’,著有《苏廷硕集》等。
670年-749年
吴兢,唐朝史学家,以直笔修史著称。他自幼励志,博通经史,一生致力于史学著述。所撰《贞观政要》,详细记载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及实践,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其修史秉持公正客观,不畏权势,为史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668年-749年
萧嵩为唐朝开元名相,出身兰陵萧氏南梁房。他相貌英俊,身材高大。起初为洺州参军,后得到姚崇的赏识与提拔。在任期间,他致力于改革军事制度,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稳定了边疆局势。他善于应对政务,在相位时,处理事务平稳,为开元盛世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颇具文学才华,其文辞典雅,受到时人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