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5年-公元824年
李恒即唐穆宗,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他是唐宪宗李纯与懿安皇后郭氏之子。在位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政治上未能有所作为,且信用权幸之臣,导致河北三镇复叛,藩镇割据局面加剧,唐朝的统治进一步走向衰落。
贞元十一年(795年),长安城大明宫的椒殿内传来婴啼,懿安皇后郭氏诞下宪宗李纯嫡长子。《旧唐书·穆宗本纪》载:"穆宗…宪宗第三子也,母曰懿安皇后郭氏。贞元十一年七月,生于大明宫之别殿。"时值盛夏,殿外石榴正艳,据《唐会要》记载,宪宗为此特命将作监铸"榴开百子"银熏炉置于产阁,以兆皇室枝繁叶茂。
此子初名李宥,后更名恒。《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详记:"(贞元十五年)六月丁卯,立皇子宥为遂王,更名恒。"其命名深具深意,《册府元龟·帝王部·名讳》释:"恒者,久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暗合宪宗欲终结德宗朝藩镇乱局的抱负。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别提及:"宪宗得嫡子时,方与杜黄裳论削藩之策",可见此子降生正值中兴关键期。
郭氏产子规格极高,《唐六典·内官》载皇后产仪:"尚寝设褓席于含象殿,尚食进汤药,内给使八人守阁"。而《新唐书·后妃传》称:"郭太后(即懿安皇后)…每产必奏三清钟磬",此次更得宪宗特许用九重仪仗。出土的《大唐故贵妃崔氏墓志》中有"贞元中侍懿安皇后娠"的记载,印证当时由多名嫔妃协同照料。
李恒诞生次年即逢重大政治转折,《旧唐书·宪宗纪》载:"(贞元十二年)八月辛未,立邓王宁为皇太子",然《唐大诏令集》收录的《立遂王为皇太子制》显示,这个最初被立的异母兄最终让位于李恒:"储副之重,允属元良"。白居易在《贺皇太子笺》中赞其"天资岐嶷,日就月将",暗示其自幼显露的聪慧或是后来胜出关键。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为顺宗。在这新旧交替之际,皇室宗亲的封赏成为新朝彰显恩泽的重要举措。《旧唐书·宪宗本纪》载:"(永贞元年)夏四月戊申,封皇子建安郡王恒、延安郡王寔等六王。"其中这位"建安郡王恒",正是日后开创"元和中兴"的唐宪宗李恒。
据《唐会要·封建下》记载,此次封王乃"以顺宗即位,推恩诸子",时年李恒虚岁七岁。唐代郡王爵位分等,《新唐书·百官志》云:"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李恒作为顺宗嫡次子(长子李纯已立为太子),获封从一品郡王符合典制。建安郡地处闽地,属江南道,《通典·州郡典》称其"东瓯故地,海峤奥区",以这方沃土为封号,足见朝廷对这位皇子的重视。
《册府元龟·帝王部·诞圣》详载册文:"维永贞元年岁次乙酉四月戊申朔,皇帝若曰:咨尔恒,诞钟粹气,克岐克嶷,是用命尔为建安郡王。"文中"克岐克嶷"典出《诗经·大雅》,赞其幼有俊才。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特别记载:"时诸王皆幼,不出阁。"可知这次封爵更多是象征性荣宠,七岁的郡王仍在宫中教养。
唐代封王礼仪极为隆重,《大唐开元礼》规定需行"策命礼":中书令宣读册文,门下侍郎授玺绶,太常卿引王受册。虽因皇子年幼可能简化流程,但《唐大诏令集》中保留的《封建安郡王等制》仍可见皇家气派:"宜分建茅土,锡以珪符,钦承宠章,无替朕命。"那鎏金册书上的篆字,在含元殿的朝阳下必定熠熠生辉。
这位建安郡王的命运很快迎来转折。同年八月,顺宗内禅,太子李纯即位为宪宗。《旧唐书·穆宗纪》记载:"元和元年八月,进封遂王。"建安郡王的封号仅存十六个月,却成为李恒政治生涯的起点。正如白居易在《李愬赠太尉制》中所言"王爵之封,所以崇德报功",这个春日里的封王仪式,已悄然为大唐埋下新的历史伏线。
元和五年(810年)三月,春风拂过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大明宫中的紫宸殿内正进行着一场庄严的册封仪式。时年十一岁的皇三子李恒跪伏于御阶之下,听宣诏使诵读着那道改变其宗室身份的制书:"门下,第三男恒……可封遂王。"(《旧唐书·宪宗本纪》)这道诏令使李恒的封爵由先前的建安郡王晋升为亲王爵位,其政治地位陡然提升。
此次徙封实为宪宗精心擘画的宗室制度调整。《唐会要》卷四十六详细记载了当日同封诸王的情况:"恒王弟审封韶王,忱王弟忻封钦王",可见这是针对皇子群体的系统性册封。值得注意的是,李恒获封的"遂王"具有特殊意义,《元和郡县图志》载遂州乃剑南道要冲,其地"东接巴蜀,南控蛮夷",以如此战略要地作为封国,暗示着宪宗对这位皇子的特别期许。
据《册府元龟》卷二六五记载,册封仪式严格遵循《开元礼》规制:"备仪仗,设九部乐,百官诣延英门奉贺"。少年李恒在典礼中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旧唐书·穆宗纪》特别记载其"性宽和,形貌瑰伟",这种器宇轩昂之态或许正是打动宪宗的重要原因。仪式后,按唐制"诸王授镇节度大使"(《新唐书·百官志》),李恒名义上领有遂州都督之职,虽不之藩,但王府官属已然齐备。
此次徙封在宫廷政治中埋下重要伏笔。当时宦官吐突承璀正主张立澧王李恽为嗣,《资治通鉴》卷二三八记载"承璀欲立澧王恒",而遂王之封实际巩固了李恒的嫡子地位。司马光特别指出:"宪宗末年,承璀恩宠尤异",可见这次册封背后暗含复杂的权力博弈。历史证明,这次徙封确为关键转折,七年后李恒终以遂王身份入主东宫,为其日后继承大统铺就了道路。
元和六年的春三月,长安城柳色初新,紫宸殿前的白玉阶上尚凝着晨露。十五岁的遂王李恒手捧金泥诏书,在宦者引导下缓步出列,受封"检校司空、遥领彰义军节度使"。《旧唐书·宪宗本纪》载:"丁未,以遂王宥为彰义军节度大使",那"宥"字正是李恒即位前的本名,此刻在尚书省朱砂誊写的告身上格外鲜明。
旌节赐下的仪式极尽隆重。据《唐会要》卷七十八记载,亲王遥领节度使需授"双旌双节",礼部特制鎏金铜节一对,缀以青丝旄十二重,象征"十二月天道之备"。当李恒从枢密使手中接过节钺时,殿中侍御史高声唱诵《授节赋》,其辞见于《文苑英华》卷四百六十二:"建侯裂土,非亲子弟不以授;持斧作镇,非忠良弼谐不以寄。"这煌煌礼制背后,实是宪宗皇帝对淮西战局的深谋——时吴元济据蔡州叛乱,朝廷以亲王名义节度彰义军,恰如《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所言:"欲重其威权,以统诸将。"
然"遥领"二字最堪玩味。李恒虽居长安十六宅王府,每月却要按《大唐开元礼》接受彰义军进奏院的"月旦谒"。出土于西安的《彰义军进奏院状》残碑记载,每逢朔望,必有牙将自蔡州前线驰驿而来,"奉地形图、兵籍、粮册以进"。少年亲王需着紫袍玉带,在王府正厅"西向受图",这套仪轨在《新唐书·百官志》中称为"亲王领藩镇故事"。元稹时任监察御史,其《连昌宫词》"百官队仗避岐薛"句下自注云:"时亲王领节镇者,仪仗过处百官避道",足见尊荣。
战事最炽时,李恒的节度使印竟成决胜关键。《册府元龟》卷一百七十八载:元和十二年裴度督师,持亲王教令激励三军,"示以遂王所赐镂牙符"。此符现藏洛阳博物馆,错金铭文尚可辨"彰义军节度使遂王宥"九字。待淮西平,韩愈撰《平淮西碑》特书:"圣子神孙,遥控上将",这"遥控"二字,正是对遥领制度最精妙的史笔。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820年2月14日),大明宫中的更漏声在寒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四十二岁的唐宪宗李纯突然崩于中和殿,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年四十三"。这场猝然降临的帝王之丧,在《资治通鉴》中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记载:"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弑逆,其党类讳之,不敢讨贼"。
二十六岁的太子李恒在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簇拥下,于宪宗灵柩前匆匆即位。司马光在《通鉴》中直言:"中尉梁守谦与宦官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等立太子",揭示了这场权力交接背后的隐秘推手。新帝身着素服在九仙门接见宰臣时,《唐会要》记其"哀毁过礼",然《新唐书·穆宗纪》却以"乐游畋酣宴"暗示这位年轻天子与先帝勤政之风的背离。
二月丁未(2月21日),李恒正式受册于太极殿,改元长庆。元稹所撰《长庆元年册尊号赦》中称"先皇帝明如日月,德配天地",却对先帝死因讳莫如深。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收录的赦文特别强调"军国大事,不可暂阙",侧面反映出穆宗即位时面临的政局动荡。
这位新君登基之初的作为,在史册中呈现出矛盾镜像。《旧唐书》记载他"发哀三日",而李翱《卓异记》则揭露其"旬日即令教坊奏乐"。白居易在《贺雨》诗中讽喻:"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暗指当时讳言宪宗被害的朝堂氛围。杜牧《樊川文集》中更直指:"穆宗初嗣位,逸游荒恣",与《通鉴》所载"赏赐左右及宿卫诸军无节"互为印证。
在寒光闪烁的烛影里,这场权力更迭埋下了晚唐宦官专权的隐患。范祖禹《唐鉴》痛陈:"穆宗不能讨贼,又赏弑君之人,由是朝廷益弱,而方镇愈强"。当新帝的冕旒在丹墀上投下阴影时,大唐帝国正悄然滑向一个宦官擅废立、天子如缀旒的时代。
长庆元年(821年)秋,长安城金风送爽,大明宫含元殿前旌旗猎猎。唐穆宗李恒端坐于龙椅之上,眉宇间透着几分凝重与期许。此时,吐蕃使者论讷罗正手捧盟书,踏着红毡缓缓而来。《旧唐书·吐蕃传》载:"吐蕃遣使请盟,许之。命宰相及右仆射韩皋、御史中丞牛僧孺等,与吐蕃使论讷罗盟于城西。"
会盟仪式依古礼而行,三牲血酒陈列于案,太常寺乐工奏《秦王破阵乐》。据《册府元龟》卷九八一记载,双方"刑牲歃血,昭告天神",穆宗亲赐吐蕃使者锦彩缯帛万匹,论讷罗则以金城公主遗物——镶嵌瑟瑟的宝镜回献。翰林学士白居易在《与吐蕃宰相钵阐布书》中赞此盟"使两国如一家,亿兆同父子"。
次年(822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命人在逻些(今拉萨)立碑,碑阳以汉藏两种文字镌刻盟约全文。《新唐书·吐蕃传》记其要义:"唐蕃各守本境,不相侵谋。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碑阴藏文铭刻尤为动人:"神圣赞普与大唐皇帝,二主舅甥,商议社稷如一,立此大和盟约。"这"舅甥"之称,源自文成、金城二公主和亲的旧谊。
长安城内,穆宗命将盟文刻石立于鸿胪寺前。《唐会要》卷九十七载:"其碑建于光宅寺中,碑阴又刻蕃字。"此碑虽已湮没,但敦煌遗书P.2555号卷子保存了完整盟辞,其中"自今而后,屏去兵革"之语,印证了《资治通鉴》所言"自是吐蕃款附"的和平景象。
会盟后,唐蕃使者往来不绝。穆宗遣刘元鼎赴逻些报聘,《全唐文》收录其《使吐蕃经见纪略》,详述吐蕃赞普"设盟坛于牙帐右,率大臣与盟"的盛况。藏史《贤者喜宴》亦载:"汉地君王与吐蕃赞普,如日月双悬于苍穹。"这场跨越雪域与中原的盟誓,在青史中留下了"虽日月俱逝,此誓不移"的千古佳话。
那年的雪来得格外早。卢龙军的旌旗在凛冽朔风中猎猎作响,朱克融踏着未化的积雪走进节度使府时,张弘靖正对着案上摊开的《春秋》发怔。这位以清雅著称的宰相之子或许想起了父亲张延赏"政刑必以礼"的教诲,却未料到自己会被部将用铁链锁在偏院。《旧唐书·穆宗纪》记载:"卢龙军乱,囚节度使张弘靖,推朱克融为留后",短短十九字背后,是河朔大地再度沸腾的狼烟。
成德军的刀光比北风更冷。王廷凑率牙兵冲进田弘正寝帐时,这位曾平定淮西的名将刚写完请求朝廷发放军饷的奏表。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二载:"廷凑抽戈而进,弘正与僚佐闻变走出,遇害于中军帐外。"血泊中的奏折墨迹未干,上面"河朔将士久染夷风"的字样被鲜血浸透——这正是田弘正生前屡次向朝廷警告的隐患。
魏博镇的变故带着更深的悲怆。田布跪在父亲田弘正灵位前连饮三杯鸩酒,《新唐书·田布传》详细记载了这位孝子最后的奏章:"臣观众意,终负国恩。臣既无功,敢忘即死。"当史宪诚被叛军推上留后之位时,田布的尸体尚有余温。元稹在《赠田弘正尚书制》中痛惜"河朔二十五州,复沦寇手",而李恒在长安宫中接到的急报,正应了杜牧后来在《罪言》中的论断:"魏博据燕赵,成德压山东,卢龙包塞垣,皆天下劲兵处。"
三镇叛旗同月而举绝非巧合。《册府元龟》卷四百一十三透露关键:朝廷因"用度不足"停发河朔将士犒赏,而《旧唐书·崔植传》更直指宰相崔植"昧经远之算"导致决策失误。当李恒在延英殿质问群臣时,翰林学士白居易的《论行营状》早已预言:"河朔事体,与四方异。"可惜这道奏章被压在成沓的祥瑞贺表之下。
幽州城头的落日染红了朱克融的新官袍,真定府的王廷凑正在检阅缴获的中央军械,魏博镇的史宪诚则忙着销毁田布遗留的公文。当三镇使者带着貌似恭顺的表章奔赴长安时,《资治通鉴》记下了李恒无可奈何的妥协:"皆授以节钺"。这个冬天,大唐的版图上,河朔三镇再度成为法外之地,韩愈在《送董邵南序》中叹息的"风俗与化移易"在此刻得到最残酷的印证。
清思殿的鎏金鹤炉中,沉水香已燃至第三转。据《旧唐书·穆宗本纪》载:"长庆四年正月壬申,帝崩于寝殿,时年三十。"当更漏指向丑时三刻,侍疾的翰林学士韦处厚在《翰林学士院旧事》中记下:"上疾大渐,诏皇太子监国,中使引宰臣入紫宸廊。"殿外积雪映着惨白的月光,檐角铜铃在朔风中发出碎玉般的声响。
药藏局奉御早已呈进"五石续命散",然《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明确记载:"上饵金石之药"。此刻太医署令跪在七宝帐外,额角抵着青砖,他清楚《外台秘要》中"丹毒入心"的症候已现——天子面如金纸,指甲泛青,正是《诸病源候论》所言"药发状如疟"的危象。殿角铜壶滴漏的水珠忽然凝滞,掌寝女官发现龙榻上的鲛绡帐无风自动。
三朝元老裴度在《请罢内廷道场疏》中曾谏:"清思殿本太宗阅武之地,今设坛醮非宜。"此刻却见殿中九枝灯骤暗,据《酉阳杂俎》载:"穆宗升遐前夕,有青鸾三绕殿柱"。当左神策军中尉梁守谦奉太子驰至时,《唐会要·谥法》记"宽仁和众曰穆"的帝王已然龙驭上宾。司天台博士在《乙巳占》中补注:"是夜紫微垣有星坠于华盖,其光烛地。"
翌日黎明,含元殿前的报时鼓迟迟未响。按《大唐六典》丧仪,尚舍局已用白练裹彻殿槛。在《唐大诏令集》收录的遗诏中,这位曾命人编纂《元和辨谤略》的君主最后写道:"朕嗣守不基,十有五载……"而《册府元龟·帝王部》的记载更为简练:"长庆四年正月丙子,发丧于太极殿"。当金吾卫开始鸣鞭净街时,清思殿檐角的最后一片积雪悄然消融。
795年-835年
卢仝,唐代诗人,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他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仙”。其诗风独特,以险怪新奇著称,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性格狷介,不愿仕进,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不幸受牵连被害。
795年-835年
宋若宪为唐代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宋廷芬之女。她聪慧且有文才,与姐妹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荀均以才学闻名。宋若莘去世后,宋若昭代司秘书,后宋若昭卒,宋若宪继之掌管宫中记注簿籍。她因卷入政治斗争,被诬陷与驸马都尉杜中立勾结,最终被赐死。
792年-835年
蒋防,字子徵(一作子微),又字如城,义兴(今江苏宜兴)人。他是唐代文学家,年少时聪慧好学,擅长诗文。早年以文学才华为李绅所赏识,后因李绅的举荐而进入仕途。其代表作《霍小玉传》是唐代传奇的经典之作,以细腻的笔触、曲折的情节塑造了霍小玉、李益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爱情悲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792年-861年
白敏中,字用晦,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他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堂弟,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敏中进士出身,凭借自身才能和政治手段逐步升迁。他历经多朝,在唐宣宗时期拜相,积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收复河湟等事务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他也因依附权贵等行为受到一些争议。晚年因身体原因罢相,出镇地方。
791年-873年
章孝标是唐代诗人,字道正,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他早年曾游历各地,与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交往密切。元和十四年(819年),在李绅的鼓励下参加科举考试,却落第而归。后于长庆中登第,授校书郎。太和年间,为山南西道从事,试大理评事,因事谪官。后任建州、汀州刺史等职。其诗多为羁旅送别、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拔,语言流畅自然。
799年-869年
马戴,字虞臣,晚唐时期著名诗人。其诗风以锤炼精警、凝重深婉见长,善于营造清幽、孤寂的意境。题材多以羁旅愁思、边塞风光等为主。他的诗作在当时就颇受推崇,对后世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