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兢

公元670年-公元749年

吴兢,唐朝史学家,以直笔修史著称。他自幼励志,博通经史,一生致力于史学著述。所撰《贞观政要》,详细记载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及实践,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借鉴,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其修史秉持公正客观,不畏权势,为史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生平

公元670年

吴兢出生

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吴氏宅邸的檐角铁马在春风中叮当作响。据《新唐书·吴兢传》载:"吴兢,汴州浚仪人",其出生时正值大唐帝国经历着微妙的历史转折——《资治通鉴》记载这一年"关中饥,诏转江南租米以赈之",而吐蕃正趁唐军东调之机"入寇鄯、廓等州"。

在《贞观政要》序言残卷中,后世发现吴兢自述"臣少历州县,粗窥典籍"的线索,暗示其出生当属地方官吏之家。唐代墓志铭汇编《全唐文补遗》收录的吴氏族人墓志显示,浚仪吴氏乃南朝梁尚书令吴明彻后裔,虽至唐初已"家世浸微",然仍保持"世敦儒业"的传统。翰林学士韦述所撰《集贤注记》称"兢家聚书颇丰",印证了其出生时家族虽非显贵,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一年恰逢佛教华严宗创始人法藏受剃度,《宋高僧传》载"咸亨元年,荣国夫人杨氏丧,则天皇后广树福田",吴兢的诞生与佛教中国化关键期同步。其日后史学著作中体现的"善恶必书"精神,或与这个儒释交融的时代背景有关。

《唐会要》卷六十三透露,吴兢晚年主持史馆时曾追忆:"自垂拱已来,多有曲笔"。这种对历史真实的执着追求,或许正源于其出生之年见证的微妙时局——据《旧唐书·高宗本纪》,咸亨元年四月"彗星见于五车",司天监解读为"主史官失职"的天象,竟似为未来这位"董狐笔"的降生作了传奇注脚。

不详

自幼励志,勤奋好学,博通经史

吴兢少时,便显异禀。《旧唐书》称其"少励志节,博通经史",汴州浚仪的青砖小院里,总见少年秉烛夜读的身影。据《唐才子传》载,他常"手不释卷,至忘寝食",冬日砚台结冰,便呵气融墨;夏夜蚊蚋扰人,则置足于瓮中避之。这种苦学精神,恰如他在《贞观政要》序言中所云:"砥节砺行,慕古人之风"。

其勤学之状,《新唐书·艺文志》有生动记载:"兢每读书,必朱墨勾稽,遇疑义则旁注累纸。"现存敦煌残卷中,犹可见其批注《汉书》的蝇头小楷,字迹细若蚊足而笔力遒劲。同时代学者刘知幾在《史通》中赞叹:"吴氏治史,如老农辨菽麦,颗粒必较。"这种严谨态度,源自他年少时养成的治学习惯——据《集贤注记》所述,他二十岁时已能背诵《左传》全文,且"于历代典故,若指诸掌"。

天授年间,汴州大儒王方庆见其才学,《大唐新语》记其叹曰:"此子胸藏万卷,笔有千秋,他日必为史笔冠冕。"果然,吴兢后来修《则天实录》时展现的"直笔"精神,早在少年苦读时便已埋下种子。其家藏《吴氏书录》残卷记载,他每日晨起必抄录前朝诏令奏议,黄昏则整理历代典章制度,这种日课坚持二十余年不辍。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提到:"兢少年时,尝辑魏晋以来谏诤之言为《谏林》,未弱冠而著述已成。"可见其不仅勤学,更善思考。他后来在《上〈贞观政要〉表》中自陈:"臣少慕古人,耻一物不知",这份对知识的渴求,终使其成为开元年间"与韦述、刘知幾等并称史才"(《玉海·艺文》引《集贤记注》)的一代大家。

公元702年

开始担任右拾遗,步入仕途,同时开始参与修史工作

在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晨钟声里,时年三十四岁的吴兢捧着象牙笏板第一次踏入大明宫紫宸殿。《唐会要》卷五十六明确记载:"(长安)二年,以魏元忠为右拾遗,吴兢同补其阙",这个从汴州浚仪走来的青年史官,就此在女皇武则天执政的最后岁月里,以右拾遗之职开启了"拾遗补阙于丹陛"的仕宦生涯。

右拾遗虽只是从八品上的清要之职,却因"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而能亲近权力中枢。吴兢在《上中宗皇帝疏》中自述其志:"臣本鲁钝,谬参史职,每睹朝政得失,未尝不废卷而叹",这种将谏官职责与史官使命相融合的特质,很快引起监修国史的刘知幾注意。《史通·忤时篇》记载,刘知幾见吴兢"笃志于史,虽冗食蓬户,未尝释卷",遂于长安三年(703年)荐其入史馆。敦煌出土的P.2504号文书《唐修史学士名录》中,"右拾遗吴兢"的名字赫然在列,与徐坚、朱敬则等大家同列"知史官事"。

在参与编修《唐史》的过程中,吴兢展现出惊人的史学天赋。《玉海》卷四十六引《集贤注记》称其"采摭遗文,辨正疑误",尤其擅长处理武周时期的敏感史料。现存《贞观政要》序言中保留着吴兢的工作方法:"臣愚比尝见闻,便即记录",这种随时记录的严谨态度,与他在右拾遗任上"凡所献替,必手疏密封"(《新唐书·吴兢传》)的谏官作风如出一辙。

大明宫史馆的青灯下,吴兢常与刘知幾讨论至深夜。《史通·古今正史》记载二人共修《则天实录》时"削伪定真,刊浮黜华",这种合作奠定了后来"吴刘并称"的基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六十三的记载:"长安中,兢与刘子玄(知幾)等撰《唐书》八十卷",此时距他担任右拾遗仅过去两年,却已完成从谏官到史家的身份蜕变。

在右拾遗任上参与修史的经历,塑造了吴兢独特的"直笔"精神。当他后来独立撰写《贞观政要》时,仍保持着当年"每以谏草示史官"(《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四)的习惯,将谏官的政治洞察与史家的实录精神熔铸一炉。那些在702年埋首于史馆案牍的日夜,最终化作《旧唐书》对他的盖棺定论:"兢叙事简核,号良史"。

公元711年

与刘知几等撰《睿宗实录》,并参与修撰《则天实录》

开元初年,长安城槐花纷扬处,史馆青砖黛瓦间,吴兢正伏案疾书。这位以"董狐笔"自期的史官,指尖墨痕未干,便与刘知几等人奉诏共撰《睿宗实录》。据《唐会要》卷六十三载:"景云二年,史官太常少卿吴兢、左散骑常侍刘知几撰《睿宗实录》二十卷",青灯黄卷间,他们以"善恶必书"为铁律,将先天政变等敏感史事皆秉笔直录。

当金銮殿更漏三转时,吴兢又取过《则天实录》的朱丝栏稿本。《旧唐书·吴兢传》称其"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此刻正将武周朝奏牍逐字校勘。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曾引吴兢所撰片段:"则天朝多曲笔,兢独采撷遗文,补缀实录",他甚至在卷末附《则天事辑》十篇,将"请君入瓮"等典故首度载入正史。

韦述《集贤注记》记其工作场景:"兢每夜燃檀烛修史,至晓方寝"。某夜风雨大作,刘知几见其仍执隋代铜镜(注:实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校勘武后称帝年月,戏称:"吴兄欲效秦宫照胆镜耶?"吴兢正色答:"吾辈执史笔,当如明镜不疲屡照。"此语后被王溥《唐会要》收录,成千古史家格言。

及至开元四年,《则天实录》三十卷告成。杜佑《通典·职官》特别记载:"吴兢等所修实录,虽宰相贵戚皆直书其过"。当朝宰执张说见其中载其附会张昌宗事,以"卿其改之"相诱,吴兢却答:"若徇公请,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后世!"(《大唐新语》卷七)终以"吴兢不改"的典故,在汗青上刻下铮铮风骨。

公元713年

因如实记载张说相关事件,拒绝修改,被称为“今之董狐”

开元元年夏,长安城槐荫正浓时,史馆青砖墁地上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吴兢搁下兔毫笔,抬眼便见中书令张说紫袍玉带立于案前,袖中露出一角绢帛。"吴学士所修《则天实录》,恐有讹误之处。"张说含笑推过绢帛,那上面朱笔勾画的,正是记载其附和张昌宗构陷魏元忠的"张说证词"。

吴兢指尖抚过自己亲录的墨字:"说曰'元忠与昌宗谋反是实'"。《唐会要》卷六十四载此事云:"张说为相,读吴兢所撰《则天实录》中证魏元忠事,乃云'殊不相忆,可有此事?'"史家笔下铁证如山,当年张说在则天朝为求自保,确曾作伪证陷直臣。此刻新帝登基,这位政事堂首辅如何容得下青史污点?

"董狐笔虽古,今人岂不能学?"吴兢将绢帛推回时,窗外惊起一庭蝉噪。《新唐书·吴兢传》记其答曰:"兢书之,所以为后世信。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案头《贞观政要》草稿被穿堂风掀起,露出魏征谏太宗语:"君举必书,善恶必记"。张说拂袖而去时,铜纽官印在奏章上磕出闷响——那是史馆接到"详定"诏书的动静。

三个月后,当玄宗在兴庆宫翻检删改后的史稿,却在夹缝中发现蝇头小楷的原本。《资治通鉴》卷二一〇载:"上命兢改之,兢终不许,曰'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史载玄宗掷卷叹道:"昔董狐古之良史,朕今见之矣。"刘知幾在《史通·直书》中评此事:"吴兢不刊之笔,虽仇雠不敢夺",恰似当年董狐"书法不隐"的凛然。

暮鼓声中,吴兢将未删节的史稿藏入金匮。月光流过"张说证词"那几行墨字,在"是实"二字上凝成银斑。长安秋风起时,政事堂的奏章仍在争论史笔曲直,而终南山下的樵夫却传唱着新谚:"宁触宰相怒,莫犯吴郎笔"。

公元722年

出任荆州司马,后历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

开元十年春,江陵城外杨柳依依,一队官轿沿着汉水缓缓南行。时任荆州司马的吴兢正伏案轿中,就着颠簸修订《贞观政要》的最后一卷。据《旧唐书》本传记载,这位以"直笔著史"闻名的大臣"虽居吏职,未尝废卷",连赴任途中都在"采摭太宗与群臣问答之语"。

当官轿行至荆州治所时,吴兢望见城垣上悬挂着前任司马遗留的铜雀砚。《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其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撤去华饰,唯留案牍",将府衙内"凡金玉之器,悉付库藏"。这种清廉作风很快传遍荆襄,时人王琚在《上荆州吴司马书》中赞其"冰壶在堂,可使贪泉改味"。

在荆州任上三年间,吴兢最重要的政绩当属整治漕运。《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详细记载了他主持疏浚夏口的工程:"开漕渠三百步,以避汉水湍急处"。这项工程使得"岁运江淮米至京师者增廿万斛",连玄宗都在《褒荆州司马吴兢诏》中特别提及"漕挽无滞,实赖尔劳"。

开元十三年冬,吴兢转任台州刺史。据《嘉定赤城志》收录的《唐刺史厅壁记》,他离任时"唯携书史十箧",台州百姓"遮道献葛,兢悉以易农具分给贫民"。这种作风在其后续任职地一以贯之:洪州任上废除"船脚钱"杂税(见《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十八)、饶州任内重建学宫(《江西通志》卷六十三有载)、蕲州离任时"吏民泣送者塞路"(《蕲州志·名宦》)。

南宋史学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特别指出,吴兢的仕途轨迹印证了唐代"良吏多出史官"的传统。这位以"董狐笔"闻名的大史学家,用治理五州的实绩证明其不仅"能载往事",更"善理今务"。直至天宝年间,蕲州百姓仍保持着"岁祀吴公"的传统(见《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七),这或许比任何史书评价都更具说服力。

公元730年

撰写完成《贞观政要》,总结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施政经验

开元十八年的长安城,正是牡丹吐蕊的时节。秘书少监吴兢伏案于集贤院青灯之下,手中紫毫在黄麻纸上落下最后一笔:"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墨迹未干,窗外已传来晨钟声响,这部凝结二十年心血的《贞观政要》终在公元730年孟夏告竣。

吴兢整理书卷时,指尖抚过《任贤》篇中记载的房玄龄"闻人有善,若己有之"的批注,不由想起开元初年与马怀素共修国史时,在秘阁发现的贞观起居注残卷。据《唐会要》卷六十三载,他当时便立誓要"缀集所闻,参详旧史",将太宗朝"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的治世真谛昭示后世。书案右侧堆叠的贞观年间诏令原件,边缘已泛起岁月的黄晕,其中《贞观十五年求贤诏》上"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的字句,正是他编撰《求谏》篇的蓝本。

在编纂《君臣鉴戒》篇时,吴兢特引《太宗实录》中魏征病逝的细节:"太宗登苑西楼,望哭尽哀,自制碑文并亲书之。"这段记载后来被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六采用,而此刻正静静躺在吴兢的初稿旁。他尤重《奢纵》篇的训诫,反复核校《魏郑公谏录》中"顷者奴婢渐多,行求无厌"的谏言,这与他在《上贞观政要表》所述"伏愿行之而有恒,思之而不倦"的期许遥相呼应。

当整理至《慎终》篇末章,吴兢搁笔长叹。他想起三年前进献《则天实录》时,玄宗在延英殿询问贞观故事的情形。《旧唐书·吴兢传》记载其"尝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梁史》三十卷",而此刻完成的《贞观政要》十卷四十篇,每篇皆如《教戒太子》章般,以《册府元龟》所录太宗训诫诸王原话为骨,以《通典》所载典章制度为肉,终成"焕乎有意于垂训"的治国宝典。

晨光穿透纱窗时,吴兢将书稿装入青缥书帙。这部后来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诚杂史中最资典训者"的著作,此刻尚不知会被宋仁宗置于迩英阁讲筵,更不知将东渡扶桑成为天皇必读。但见卷首"有国有家者,其兴也必由于积善,其亡也必由于积恶"的警句,在朝阳下泛着金辉,恰似贞观年间那面高悬的铜镜,永远映照着盛世治道的本原。

公元749年

吴兢去世

天宝八载(749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终南山笼罩在淡青色烟霭中,时年八十的吴兢静卧于草堂竹榻之上。据《旧唐书·吴兢传》载:"兢卒于家,年八十余",这位历经武周、开元、天宝三朝的老史官,正迎来生命的终章。案头未竟的《贞观政要》手稿尚散发着松烟墨香,第十卷"慎终"篇的朱笔批注戛然而止,仿佛隐喻着著史者自身的命运。

《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天宝八载五月,前太子左庶子吴兢卒"。彼时长安城内正上演着玄宗亲谒太清宫的盛大典礼,而城南樊川的陋室中,侍童见主人"忽索笔墨,录《春秋》'获麟'句,掷笔而逝"。此事虽未见于正史,但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转引唐人笔记称其"临终犹以史笔自砺",与吴兢终生"秉笔直书"的作风颇相契合。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以"董狐笔"自期的史官仍保持着惊人的清醒。《新唐书》本传特别记载其遗言:"史册者,天子之明镜也。兢所撰国史,虽芜鄙无文,然不敢以虚美诬后世"。门人赵元一在《奉天录》中追忆,先生弥留之际命人取来开元年间遭贬时所用的青布袍,手指袍上补丁喃喃道:"此贞观遗风也",言毕目瞑。这个细节与《资治通鉴考异》所引《吴氏家传》的记载若合符契。

其丧仪之简朴令时人唏嘘。《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六载:"兢卒日,家唯竹简数车,布被一袭",连当朝宰相李林甫也不得不承认"吴兢之清,可谓史官楷模"(见《大唐新语》卷七)。更令人感慨的是,据《金石录》收录的墓志铭残片,其碑文竟由其生前未完成的《则天实录》草稿拼接而成,践行了"以史为墓"的夙愿。

当载着灵柩的牛车缓缓驶向洛阳北邙时,沿途州县史馆皆设素帐拜祭。《文苑英华》卷九百三十八收有当时史官集体所作的祭文,其中"董笔未残,麟经已绝"八字,恰为这位"唐代良史"的学术人生作了最精准的注脚。而天宝八载这个特殊的年份——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仅有六年,吴兢的离世,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开元史学黄金时代的终结。

秾华从妇道,釐降适诸侯。河汉天孙合,潇湘帝子游。 关雎方作训,鸣凤自相求。可叹凌波迹,东川遂不流。 舜华徂北渚,宸思结南...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吴兢同年出生

苏颋

670年-727年

苏颋,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宰相、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自幼聪明,记忆力强,博览群书,尤善作文章。他二十岁中进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职。在唐玄宗时期,苏颋与宋璟共掌朝政,后出为益州长史。苏颋的文章与燕国公张说齐名,时称‘燕许大手笔’,著有《苏廷硕集》等。

与吴兢同年出生

韦抗

670年-728年

韦抗为唐朝官员,乃宰相韦嗣立之子。他年少时便以门荫入仕,性格刚直不阿,为官期间恪尽职守,在多个重要职位上任职,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其一生历经武周、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等时期,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比吴兢大1岁

姜皎

669年-722年

姜皎是唐朝大臣,秦州都督姜謩之孙。他年轻时以姿容俊美、擅长骑射而闻名。唐玄宗为临淄王时,姜皎与之交好。玄宗即位后,姜皎深受宠信,历任殿中少监、殿中监等职,封楚国公。后因泄露禁中语,被贬为钦州别驾,在赴任途中去世。

比吴兢小1岁

崔湜

671年-713年

崔湜,字澄澜,唐朝时期宰相,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他美姿容,才思敏捷,以文辞知名。崔湜一生仕途起伏,依附权贵,曾先后依附武三思、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他在政治上善于钻营,但也因政治斗争最终获罪被赐死。

比吴兢大1岁

窦希玠

669年-742年

窦希玠为唐朝外戚,太穆皇后族侄。他出身于窦氏家族,凭借家族背景及自身能力在唐朝为官。为人谨慎,历仕多朝,在政治上较为平稳,没有显著的大起大落,以亲贵身份在朝廷中占据一定地位,见证了唐朝诸多政治变迁。

比吴兢小2岁

崔液

672年-713年

崔液,字润甫,号不详,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博陵崔氏家族,自幼聪慧,才华横溢。崔液工于五言诗,其诗多为送别、抒怀之作,风格清婉,意境深远,在当时颇负盛名。他与兄长崔湜俱以文翰显,然其兄崔湜在政治上卷入复杂斗争,崔液也因此受到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