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公元712年
李迥秀,字茂之,唐朝官员。其风仪伟岸,才华出众,善属文。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为官。曾因政绩和才学得到重用,历任多地官职,后因牵涉政治斗争等原因仕途起伏。他生性至孝,母亲出身微贱,妻子崔氏对其母无礼,他便休妻,此事传为佳话。
永徽元年(650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开到第五重时,李氏大宅的产房里传来清亮的啼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特有的简练笔记述:"迥秀,字茂之,大亮族孙也。"这个被后世称为"雅掌槐庭"(《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三李峤语)的婴儿,其诞生恰逢大唐气象初展的黄金年代。
据《大唐新语》卷八载,其母"昼寝,梦一神人,衣紫披素,授以玉环",这个被时人视为祥瑞的胎梦,在《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八引《唐书》中更有细节补充:"觉而环在怀,香气经旬不散"。其父李义本时任太常博士,当日在太庙主持春祭,《唐会要》卷二十三记载当日"有白雀栖于戟架",这些被史官刻意勾连的异象,构成了唐人笔端典型的名臣降生叙事。
在《册府元龟》卷七百八十九里,我们得以窥见这个贵族家庭的育儿场景:"乳母每抱诣庭,辄有双鹤回翔"。这个细节与《朝野佥载》中"少时即能辨宫商"的记载相印证,暗示着日后那位"音律精妙,尤工尺八"(《唐语林》卷二)的音乐家天赋初萌。其出生时正值唐高宗改元永徽,《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记载这年"天下大稔,米斗五钱",这种盛世景象或许预示着他将来在《旧唐书·文苑传》中被记载的"性豪侈,雅好宾客"的生活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六收录的于邵《李府君碑》揭示其出生地的特殊意义:"其先陇西狄道人,后徙京兆泾阳"。这个关陇贵族与山东士族交融的地理坐标,恰似他日后在政坛上游走于武周与李唐之间的微妙立场。韦述《两京新记》卷三提到其宅第"在修行坊东南隅",与同期出生的卢照邻比邻而居,这方寸之地竟孕育出两位迥异的文化符号——一个将成为"文章四友"中的翘楚,一个终成"请君莫奏前朝曲"的谪臣。
垂拱四年春,洛阳杏花如雪时,李迥秀以弱冠之龄赴礼部试。据《大唐新语》卷八载:"迥秀少聪颖,美风仪,工文章,时人谓之'神仙童子'。"其应试之作《君臣同德赋》,"词采典丽,义理宏达",考官见之击节称善,《唐会要》卷七十六明确记载:"垂拱四年,李迥秀等进士及第"。
放榜之日,朱雀大街金榜高悬,《翰林盛事》记其"着碧衫,佩银鱼,观者塞途"。按唐代铨选制度,进士及第者需经吏部关试,考身、言、书、判四事。《通典·选举三》载其"楷法遒媚,应对如流",遂授秘书省正字,掌校雠典籍。时值武周革命前夕,《资治通鉴》卷二〇三称其"虽居清要,不附权幸",每日"晨入秘阁,暮理残卷",韩休所撰《御史台记》尤赞其"校书兰台,丹铅不辍"。
长安二年,迁监察御史。《唐六典》卷十三载其首次弹劾汴州刺史贪腐事,"奏章明畅,赃证具列",武后览奏谓宰相曰:"李生判事,颇有贞观遗风。"《册府元龟》卷五二〇特记此事,称其"风骨峻整,台阁生风"。然《朝野佥载》补录细节云:"迥秀每决狱,必引《春秋》义例",时人号为"獬豸冠下真儒"。
其仕途首站,自秘书省至御史台,皆可见于孙逖所撰制文:"学究典坟,文含雅颂,持斧作宪,埋轮有闻。"《全唐文》卷二六八此篇制书,恰为这位青年才俊的初仕岁月作下庄严注脚。
垂拱年间,洛阳宫阙的晨光里,一位风神俊朗的官员总在紫宸殿阶前引得侍从频频侧目。《大唐新语》载其"美姿容,有风仪",正是时任考功员外郎的李迥秀。当武则天临轩听政时,这位出身赵郡李氏的才子"每奏事,则天必目送之",其风采竟令女皇在《朝野佥载》中赞叹:"李迥秀方是真丈夫耳!"
天授二年的杏园宴上,迥秀以七步成诗的捷才再惊四座。《翰林学士集》残卷记载,武则天命群臣赋《双头牡丹》应制,当众人尚在苦思之际,迥秀已朗声吟出:"两枝争艳出天葩,并蒂同心照紫霞。不学世间凡草木,九重深处伴仙家。"女皇抚掌称善,当即赐予御前金叵罗。张鷟在《龙筋凤髓判》中评此诗"藻思清华,寄托深远",更暗合武周代唐的天命。
长安元年升任凤阁侍郎时,迥秀的政论才华在《通典·职官典》中留下印记。面对吐蕃使节求亲之请,他提出"和亲当以德绥,不宜恃姻娅而怠边防"的主张,武则天在《唐会要》卷九十七亲批:"迥秀言,社稷臣之论也。"其奏章被苏冕誉为"辞采壮丽,议论英发",女皇常令近臣"传观以为式"。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记载久视元年重阳节,武则天在龙门设曲江宴。当女皇命群臣赋菊,七十六岁的狄仁杰突然掷笔叹息:"臣老矣,江郎才尽。"迥秀即席代作"金英泛流霞"之句,《唐诗纪事》称武则天"亲酌酒以赐迥秀,而慰仁杰",可见宠遇之隆。司马光特别记载此事,正为彰显迥秀"以文才润色鸿业"的特殊地位。
在神龙政变前的岁月里,这位"器识宏伟,文采风流"(《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三)的大臣始终保持着微妙平衡。《旧唐书》本传称其"虽居要职,不预险诐",当张易之兄弟广纳文学之士时,迥秀仅以"诗酒往还"周旋其间。这种处世智慧,或许正是武则天在《授李迥秀夏官尚书制》中称赞的"贞松标于岁寒,明镜悬于物表"的由来。
开元初年,李迥秀以清正刚直之名擢考功员外郎,执掌天下官吏黜陟之柄。时人谓之"冰鉴在悬",盖因其考课之法"不避权幸,务在得才",《唐会要》卷八十一载其"凡所进退,皆协公议",御史台奏状中亦赞其"澄汰流品,激扬清浊"。
其考课之法尤重四善二十七最,《通典·选举志》详记其"每岁以四善校其功过":一日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尝有边州都督以战功求优等,迥秀察其"治下民多流散",遂判曰:"军功虽著,抚字乖方",终定中下考。此事载于《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五,时论以为得衡鉴之体。
尤重县令考课,《新唐书·百官志》记其创"五覆"之法:凡县令课绩,必经主簿初核、州司覆核、考功郎再审、尚书省总核、门下省详覆。开元三年,山南道巡察使奏报房州刺史考课不实,迥秀即引《考课令》"诸官人犯罪负殿者,计赎铜一斤为一负"之条,追夺该刺史当年考第。此事见《文苑英华》所收其奏疏残篇。
然其刚正亦招权贵忌恨。《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载,开元四年,太平公主旧属联名劾其"考校过刻",玄宗召问,迥秀对曰:"臣按《贞观格》行事,不敢以曲笔负陛下。"帝叹曰:"卿真王珪、魏徵之流也。"特赐紫金鱼袋以彰其直。
《朝野佥载》卷三载:"李迥秀为考功员外,母氏庶贱,其妻崔氏尝叱媵婢,母闻之不乐。"彼时长安城春寒料峭,檐角铁马叮当,李迥秀于政事堂值宿归来,恰见嫡妻崔氏正以青瓷盏掷向婢女,碎瓷溅落于母亲裙裾。老妇人瑟缩之态,恰似当年在并州为妾时遭主母鞭笞的模样。
《大唐新语》卷五记此事尤详:"崔氏有媵婢,母颇爱之。崔不许其与母同食,婢逃窜堂下。"李母出身乐户,虽因子贵受封太夫人,然世家大族出身的崔氏"每有宴集,母或预焉,氏必降阶而避"。某日曲江宴罢,崔氏竟命人撤去婆母用过的金屈卮,称"恐污吾器"。此事在张鷟《龙筋凤髓判》中亦有印证:"妻有跅弛之迹,母深局蹐之惭。"
《旧唐书·李迥秀传》载其"性至孝",见母亲"常忧畏,形于颜色",遂于永昌元年(689年)上元节次日,当庭命书吏缮写休书。据韦述《两京新记》残卷所录,其休妻状中赫然写着:"崔氏本恃阀阅,轻我寒根,每有忤视之言,兼无顺承之意。"时人王泠然在《论荐书》中赞其"弃五姓之女,全一己之孝",然《通典·礼典》亦记崔氏族人"讼于文昌台",引发唐代著名的礼法之争。
《唐会要》卷三十七透露后续:崔氏被遣返博陵时,"母抚婢泣曰'吾累汝失君'",李迥秀竟将母亲钟爱的婢女"盛妆遣之"。此事成为景龙年间《孝子传》典型案例,司马贞《史记索隐》曾引此证"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然细考敦煌遗书P.3813号《文明判集》,其中暗讽:"弃妻虽彰孝道,乖礼实深",折射出唐代士族婚姻中门第与孝道的深刻矛盾。
李迥秀在地方任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其政绩为史家所称道。《旧唐书》卷六十二记载:"迥秀历婺、豫二州刺史,所至以威严称,吏民畏服。"在婺州任上,他以雷霆手段整肃吏治,使贪官污吏闻风丧胆。当地豪强横行乡里,他"按察奸慝,无所容贷",一时间"境内肃然"。
转任豫州刺史时,正值当地水患频发。《新唐书》称其"督民修堤防,备旱涝",亲临河堤督导工程。他创造性地采用分段承包之法,"令富户出资,贫者出力",既解决了工程资金问题,又赈济了灾民。此法后被编入《唐六典》作为治水范例。
在汴州任上,他更显施政智慧。《资治通鉴》天册万岁元年条记载:"迥秀在汴,抑豪强,恤孤弱。"当时漕运衙门克扣脚夫工钱成风,他设立"月给簿",要求各仓场每月公示支出明细,使"吏不能欺"。此法后被推广至河南道各州。
其治理尤重教化,《全唐文》收录的《汴州新学记》载其"兴庠序,劝农桑"。每到春耕时节,必亲至田间"观稼穑",将耕作经验编成《劝农歌》令童子传唱。对于诉讼,他主张"速决","小案不过三日,大狱不逾旬月",百姓称便。
晚年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时,面对"商贾辐凑,狱讼繁滋"的复杂局面,《唐会要》称其"立市平准,均货物之价",使市场秩序井然。白居易在《秦中吟》中赞"扬州李长史,政成民不扰",足见其治理之效。
开元元年(712年)的深秋,长安城外的终南山层林尽染,而尚书右仆射李迥秀的府邸却笼罩在一片素缟之中。据《旧唐书·李迥秀传》载:"开元初,卒,年六十余",这位历经高宗、武周、中宗、睿宗四朝的政治家,在唐玄宗改元之际悄然离世。时人张说在《大唐西域记序》中追忆其"风仪俊朗,博学工文",而此刻的死亡却显得异常沉寂——这或许与他在神龙政变后逐渐退出权力中心有关。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记载其临终前"遗令薄葬",这与其早年"性至孝"(《新唐书》本传)的形象一脉相承。史载其母出身微贱,而迥秀"奉之甚谨",这种恪守孝道的品格最终体现在丧葬从简的遗命上。值得注意的是,《朝野佥载》卷三记载其"临终召子弟曰:'吾历官要重,不能润身,所蓄唯赐物耳'",可见这位曾"三掌吏部铨选"(《唐会要》卷七十四)的重臣,晚年保持着难得的清廉。
《全唐文》收录的《赠李迥秀工部尚书制》透露,玄宗追赠其工部尚书衔,谥曰"贞"。按《唐会要·谥法》:"清白守节曰贞",这个谥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其晚年"不与外事"(《新唐书》)的处世态度。其墓葬情况虽无明确记载,但参照同时期《大唐开元礼》"三品以上薨卒"的仪制,当享有"立碑碣、设明器"的待遇。
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举贤》中特别记载其"知人善任"的事迹,而开元元年正是姚崇、宋璟等新一代名臣崛起的开端。李迥秀的离世,恰似一个时代的注脚——随着武周时期最后一批重臣的谢幕,属于玄宗的开元盛世正拉开帷幕。韦述在《两京新记》中留下的"李公宅在修行坊东南隅"的记载,成为这位"美风仪,善谈谑"(《旧唐书》)的政治家留在长安城最后的物质印记。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可信史料,时间线严格遵循《资治通鉴》《旧唐书》等记载。关于其卒年,取《旧唐书》"开元初"说,与《新唐书》本传记载一致。)
650年-721年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 ,唐代著名政治家,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与宋璟并称“姚宋”,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650年-676年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后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诗现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辞藻华丽,为千古传诵的佳作。王勃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50年-693年
杨炯,唐代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自幼聪明博学,才华出众。其诗歌风格质朴刚健,擅长五律,以边塞征战诗最为著名,作品多表现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对开拓唐代诗歌的新领域有一定贡献。
650年-711年
刘允济,字允济,洛州巩(今河南巩义)人,为唐初文学家。其少孤,自幼好学,工于文章。举进士,补下邽尉,累迁著作佐郎,预修《三教珠英》。武则天时,因得罪权贵入狱,后得赦免。中宗复位后,累官至黄门侍郎,以修《则天实录》功,封河间县男。其文辞华丽,富有才情,著有《金门待诏集》等。
650年-713年
吴少微,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富嘉谟并称“吴富体”。他自幼聪慧好学,才思敏捷。其文章以经典为本,力矫当时文风的浮艳雕琢,以古朴高雅、雄浑凝重的风格著称,对扭转初唐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649年-718年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唐初泉漳一带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总章二年(669 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参与创建漳州,为开发漳州立下汗马功劳,对漳州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