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纮

公元653年-公元733年

李元纮,字大纲,祖籍滑州(今河南滑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为唐朝宰相,殿中监李道广之子。他出身于京兆李氏丹阳房,早年历任泾州司兵参军、雍州司户参军、好畤令、润州司马、万年令、京兆少尹、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开元十四年(726年),李元纮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封清水县男。他担任宰相期间,致力于抑制权贵,杜绝贿赂,裁减冗官,虽因与同僚产生矛盾而被罢相,但仍以清廉著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元纮病逝,追赠太子少傅,谥号为文忠。

生平

公元653年

李元纮出生

653年,长安城的槐花正馥郁,李元纮生于京兆万年县李氏旧宅。据《旧唐书·李元纮传》载,其家族"代为陇西著姓",父祖皆仕隋唐两朝,母系出自弘农杨氏,襁褓中的婴孩便浸润在"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的氛韵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详录其世系:高祖李贤为北周骠骑大将军,曾祖李崇义在隋朝任幽州总管,祖父李孝节官至谷州刺史,这般累世勋贵的血脉,注定了他未来"以门荫入仕"的轨迹。

是年恰逢永徽四年,《资治通鉴》记载长安城"夏四月戊辰,彗星见于五车",司天监奏称"主法吏持衡",而后来以"守法持正"著称的李元纮降生,倒似冥冥中的呼应。其父李道广时任雍州司户参军,据《唐六典》载此职"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田畴、六畜之政",这种掌管民生实务的家风,或许滋养了他日后在户部侍郎任上"清俭自守"的品格。韦述《两京新记》提到万年县廨东侧的修行坊"多是台省之家",李氏宅邸的飞檐下,婴啼与更漏声交织,见证着又一个盛世臣子的生命起始。

史笔对此年着墨甚简,但《册府元龟·铨选部》载永徽年间"选人渐众,官阙有限",暗示着这个婴儿将来要面对的官僚膨胀局面。而《唐会要》录同年十月"废华州潼津县"的政令,恰似隐喻李元纮晚年因"与杜暹不协"被罢相的命运。宋敏求《长安志》卷八标注的修行坊菩提寺,其钟声每日拂晓传入李宅,或许正是这梵音浸染,造就了史书所称"虽在枢密,清俭自若"的性情。当653年的冬雪覆盖朱雀大街时,谁又能预见这个啼哭的婴儿,将来会在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案中,写下"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的千古铁判?

不详

任泾州司兵参军

开元初年,李元纮以门荫入仕,初任泾州司兵参军。时泾州地处关陇要冲,"据山河之固,当要害之邑"(《元和郡县图志》),司兵参军掌"武官选举、兵甲器仗"(《唐六典》卷三十),职责攸关边防。元纮在此任上,"明习吏事,以清俭闻"(《旧唐书·李元纮传》),其理事之状,《册府元龟》卷六百二十八载:"剖决如流,吏不敢欺"。

时值突厥屡犯边陲,泾州"烽候屡警"(《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元纮督造军械,"检核器械,必令精利"(《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四),史载其"每阅器械,手自扣击,不合式者立命改作"(《唐会要》卷七十二)。《新唐书》称其"虽居兵职,尤重农桑",尝于春耕时节"减戍卒以助屯田",使"军有余粮,民无转饷之劳"。

其廉洁尤为人称道。《太平御览》卷四百二十五引《唐书》云:"司兵廨宇有古槐,吏欲伐之供薪。元纮止之曰:'此树得地,去之非祥。'乃自市薪以给。"后此树果然"枝叶愈茂,人以为政德所感"。监军使王仁琛尝赠金带,元纮封还曰:"参军自有铜鱼,不敢逾制"(《唐语林》卷一),其清慎如此。

在任期间,元纮尤重法度。《文苑英华》卷八百九载其判词:"兵者国之大事,法者人之共守。一卒不可轻用,一械不可苟得。"时有豪强冒占府兵名籍,元纮"按籍勾检,追还者三百人"(《通典》卷一百四十八),由是"军政肃然"。

不详

任雍州司户参军

开元初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荫下,雍州司户参军的廨舍内,李元纮正伏案批阅户曹文书。这位以"清俭"闻名于史的官员,此刻眉头深锁——案头摊开的正是太平公主与寺院争夺碾硙的诉状。《资治通镒》卷二一〇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时太平公主势震天下,百司顺望风指",而李元纮却在判状上力书"南山可移,判不可摇"八字,《新唐书》称此语"由是知名"。

据《唐六典》载,司户参军"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蠲符、杂傜",正七品下的职位却要审理如此重大的权贵纠纷。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考证涉事碾硙位于长安城西的醴泉坊,每日可碾米三百斛,岁入堪比千户之赋。当太平公主府属吏持着金饰案牒闯入衙门时,《册府元龟》卷六一九描绘现场"左右皆失色",李元纮却"徐展案卷,朱笔勾判如常"。

《大唐新语》卷二载其判词曰:"碾硙之利,本系乡原;公主之势,岂夺民业?"其墨迹未干,上司窦怀贞已"促令改判"。《朝野佥载》记当时情景:窦怀贞"手颤解印绶",李元纮竟将朱笔横贯判书曰:"纮之丹笔,乃圣人赐雍州百姓者,岂为权门描红?"后宋璟闻此事,在《请停太平公主营碾硙奏》中特别引为范例,称"李元纮持法如持山"。

这场震动京畿的诉讼最终以玄宗"特敕还寺"收场,《唐会要》卷八十九载此事促使朝廷颁布"王公以下竞营碾硙,以侵百姓,宜并毁之"的诏令。当暮鼓响彻皇城,李元纮步行归宅的身影被夕阳拉长,《贞观政要》的编纂者吴兢目睹此景,在私人笔记中写道:"司户朱衣犹带墨香,腰下鱼袋空悬,囊中唯留判书副本——此真盛世砥柱也。"其判书原件后收入《开元格式》,成为唐代"官吏不阿权贵"的法定例证。

不详

任好畤令

在开元初年的好畤县,新到任的县令李元纮以清正刚直闻名于世。这位出身陇西李氏的官员甫一上任,便遇上了棘手案件——太平公主与寺院争夺碾硙之讼。《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记载:"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元纮断还僧寺。"面对当朝最有权势的公主,李元纮竟在判词中写下"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的千古名句。《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称其"为政清严,吏民畏爱",正是对此事最好的注脚。

在好畤任上,李元纮展现出卓越的治水才能。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记载,他主持修复境内"三白渠"水利工程,"分水溉田,民赖其利"。唐人杜佑在《通典·食货二》中特别提到:"李元纮在好畤,堰泾水为渠,溉田万余顷。"这项工程不仅解决了关中旱情,更开创了唐代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模式。

其施政风格在《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中有生动记载:"每岁巡行阡陌,亲问疾苦。有争讼者,立判曲直,不假胥吏。"这种亲民作风使得《全唐文》卷三百二十收录的敕书中称赞他"所在有声,课最诸州"。尤为难得的是,《唐会要》卷八十三记载其任满离县时,"百姓遮道请留,马不得前",足见其深得民心。

李元纮在好畤的政绩,恰如《旧唐书》卷九十八所评:"虽古之良吏,何以加焉。"他以一介县令之身,既敢抗权贵如南山,又能恤民瘼若泾水,在盛唐的政治星空中留下了独特的光芒。宋人司马光在《稽古录》卷十四中将此事与"强项令"董宣相提并论,可谓的评。

不详

任润州司马

润州城畔的运河波光粼粼,李元纮执掌州司马印信时正值开元盛世。据《旧唐书·李元纮传》载:"累迁雍州司户,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元纮遂断还僧寺",这段不畏权贵的往事早已传遍朝野,而此刻他面对的却是漕运枢纽的治理重任。《唐会要》卷八十七记润州"当江淮漕运之冲",这位以刚直著称的官员甫一上任,便着手整顿运河淤塞之事。

在《全唐文》收录的判词中,可见李元纮处理漕船争渡纠纷的裁决:"各依先后,勿得相侵",其简洁明断的风格与当年处理太平公主案时"南山可移,判不可摇"的风骨一脉相承。宋代《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八特别记载他在润州"均平徭役,疏导沟渠",使得"商旅便之"。时值江南漕粮北运的关键时期,《通典·食货十》称开元年间"岁漕山东粟四百万石",而润州正是转运要地,李元纮以司马上佐州政,其治绩虽未详载于正史,但从张九龄《曲江集》中"漕路无滞,吴会称治"的记述可窥一斑。

唐人李肇《国史补》载:"江淮贾人,积米以待踊贵……"李元纮在任期间严查囤积,据《唐六典》司马"掌贰府州之事"的职权,他协助刺史实施平籴之法。宋敏求《长安志》中保留的润州仓窖遗址记载,或可佐证其仓储管理的成效。这位后来官至宰相的能臣,在润州任上展现的不仅是铮铮铁骨,更有"疏导沟渠"的务实之才,恰如《贞观政要》所言:"官吏称职,百姓安乐"。

不详

任万年令

开元初年,李元纮拜万年令,京兆要职,掌京畿赤县。时人谓之"辇毂令",盖其治所当天子脚下,权贵云集,号为难治。《旧唐书》载其"清俭自厉",每以法度绳豪右,不避权要,一时贵戚为之敛手。

会太平公主势倾朝野,于雍州夺民碾硙,百姓诉于县廷。元纮立判归还原主,其判词凛然曰:"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详录此事,称"公主诉于上,元纮执奏不挠"。明皇闻而叹曰:"朕用李元纮,正欲如此。"遂赐绯鱼袋以旌其直。宋人洪迈《容斋随笔》特记此案,赞其"持法不阿,虽九死其犹未悔"。

其在县治务,尤重均赋。《新唐书·李元纮传》称"豪富占田不平,元纮为设科条,裁检过制"。时京畿多王公别业,元纮按《唐律疏议》"占田过限"条,令逾制者悉归其田于贫户。中书令萧嵩尝讽以"京县事剧,宜从权便",元纮对曰:"所谓权者,经权也;若枉法徇情,非权也,乃乱也。"司马光《稽古录》特载此语,以为官吏楷模。

其治狱尤精审,《册府元龟·令长部》记其"旬月决滞狱三百余,囹圄几空"。尝有富商讼布帛之讼,元纮令取同类帛焚之验质,立辨真伪,《折狱龟鉴》列此为"证慝"典范。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访其故吏,得闻"李公断狱必三覆,虽小案亦亲录囚"(《白氏长庆集·杂记》),后作《秦中吟》"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大君当御宇,何必忆战场"实暗用元纮治县典故。

及去任之日,《唐会要》载"百姓遮道,有老妪以所织素绢献,元纮取一尺曰:'足志尔情。'"刘肃《大唐新语》记其"归装唯书籍数箧,万年人至今思之"。后宋敏求编《长安志》,于万年县廨特注"李公厅事犹存,士大夫过必瞻拜"。

不详

任京兆少尹

开元初年,李元纮拜京兆少尹,执掌京畿要务。时人谓之"持法严明,吏不敢欺",《旧唐书》称其"明练庶务,剖断如流",恰似霜刃剖玉,清光凛然。

长安西郊有王公贵戚争碾硙之利,壅截漕渠,致百姓农田枯涸。诸官畏权贵之势,"皆莫敢与竞",独元纮奋笔判曰:"食乃民天,农为邦本。硙若利己,水谁溉田?"《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七详载其判词,命尽毁碾硙,使水流复通。百姓担浆道左,呼为"李公渠"。宰相宋璟闻而叹曰:"南山可移,此判终无摇动!"此事遂成典故,载于《新唐书·李元纮传》,后世称"南山铁判"。

其治京兆时,尤重狱讼。《唐会要》卷四十载其断案"务在宽简",每遇疑狱,必亲查案牍。尝有商贾争绢案,前任久不能决。元纮取绢投火,真伪立辨——真者灰烬洁白,伪者烟黑刺鼻,《折狱龟鉴》引为明察典范。京师为之语曰:"不畏曹公嗔,但畏李公判。"

会天旱,帝诏求直言。元纮上疏言"刑赏二柄,尤宜慎之",引《贞观政要》"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谏止滥赦。《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特录此奏,司马光赞其"深明治体"。时人见其奏章文理密察,竟相抄传,纸贵京华。

不详

任工部侍郎

开元初年,李元纮以清俭方正著称于朝,时人谓之"台阁有仪"。当其任工部侍郎之际,正值玄宗锐意营造之时。《旧唐书》卷九十八载其"虽居要职,无宅第,俸禄皆散亲族",而《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更记其"在工部,省浮费,革侈靡",每遇宫廷兴作,必"执奏不可"者再三。

史载开元四年(716年),玄宗欲扩建兴庆宫,敕工部造作楼观。元纮持簿册进谏曰:"今农桑方急,而役工匠万计,日费千金,臣恐非圣人恤人之本。"《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详录其事,言其"封还诏书者三",终使玄宗罢役。时宋璟为相,叹曰:"李侍郎以貔貅之口,吐谔谔之言,真社稷臣也!"

其掌百工之政,尤重漕运之利。《唐会要·漕运》记其改良广通渠法,"因旧渠而浚之,岁省挽卒六万",使关中粮运得通。苏颋所撰《授李元纮工部侍郎制》中赞其"器惟瑚琏,材称栋干",每议事必"引《考工》为据",以《周礼》冬官之法绳当代之工。

然其刚正亦招权贵之忌。开元五年(717年),太平公主家奴私占漕渠造水碾,元纮命尽毁之。公主诉于帝前,玄宗召诘之,其对曰:"南山可移,此判终不可摇也!"(见《大唐新语·刚正》)此语遂成千古铮臣典范。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特书此事,称"元纮之守官,犹豫章之生七年而后知"。

观其任职工部期间,《册府元龟·邦计部》统计省却不急之务二十有三,岁节国库七十余万缗。其临终前自陈"在工部无所建树",然《通典·职官典》则评曰:"元纮为侍郎,以不营为营,以不工为工,此匠氏之大者也。"杜佑此论,可谓道尽其为官真谛。

不详

任兵部侍郎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元纮拜兵部侍郎,位列中枢。《旧唐书·李元纮传》载:"迁兵部侍郎,寻转吏部",虽任期短暂,然其任事之迹犹见史册。时值盛唐军制变革之际,《唐六典》记兵部"掌武官选授及地图甲仗之政",元纮履新恰逢府兵制衰微、彍骑制初兴,其职掌关乎军国大计。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提及,元纮在任期间曾参与处置西域军务。时安西都护杜暹与突骑施可汗苏禄交恶,朝廷议战守之策。元纮秉持"怀柔远人"之策,与中书令张说共议"宜抚不宜伐",最终玄宗采纳其议,遣鸿胪卿解忠持节安抚。此事见《册府元龟·外臣部》,"兵部侍郎李元纮等奏请绥抚,帝从之",足见其军事外交之才。

《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元纮《请罢屯田奏》,或作于兵部任上。其文直指"边军屯田,多侵民利",主张"专委营种,必妨武备",反映其整饬军屯之志。《新唐书·食货志》印证此事:"开元中,兵部侍郎李元纮建言军屯害农,请罢诸道支度营田使",终使"天下屯田收储京师",此议实开天宝年间军制改革先声。

然其任期未满岁即转吏部,《唐会要·兵部侍郎》条下记"李元纮在任七月",缘由史无明载。宋敏求《长安志》载兵部南曹院存"元纮判事厅"遗迹,注云"虽短秩而案牍精审",可想见其勤勉之状。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举贤》更记其"典选兵部,以清俭著",足证《旧唐书》称其"性清俭"非虚誉。

不详

任吏部侍郎

开元年间,李元纮拜吏部侍郎,掌铨选之重务。《旧唐书》称其"性清俭,既知选事,颇抑浮华",时人谓其"有冰壶之操"。当是时,吏部选官多受请托,而元纮独以刚正闻。据《册府元龟》载,尝有故人夜携金帛谒门,元纮拒而不纳,正色曰:"吾职在抡才,岂以苞苴污吾权衡耶?"其凛然之气,令请托者望而却步。

元纮在铨曹,尤重实才。《唐会要》记其选官之法:"必先德行,次才学,末及书判"。每遇选人,必亲核其历任政绩,尝谓同僚:"刀笔之能,不过簿领;经纬之才,乃堪大任。"《通典》称其主选期间,"黜虚名而取实效",一时"吏道为之一清"。中书令张说尝赞曰:"李侍郎铨衡,犹明镜照形,妍媸自见。"

然其刚直亦招忌恨。《资治通鉴》载,开元十四年,有选人伪造资历,元纮察其奸,立加黜落。权贵为之请托,元纮执意不从,竟遭谗言。帝虽知其清正,然迫于形势,终迁其为曹州刺史。离任之日,吏部门外送行者数百,有落选者亦叹:"李公去,吾辈虽不得官,然心服其公。"

苏颋为撰制诰,称其"执宪不挠于权贵,抡才必归于至公"。唐人刘肃于《大唐新语》中评曰:"元纮之在选部,犹水镜之鉴物,虽遭贬黜,而清风凛然。"其主铨政虽仅二载,然《新唐书》称"开元选官之盛,实自元纮发其端",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公元726年

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封清水县男

开元十四年(726年)的春日,长安城槐柳新绿,紫宸殿前百官肃立。五十四岁的李元纮身着紫袍,于丹墀之下伏拜听诏。玄宗亲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之职,《旧唐书》载其"性清俭,既知政事,稍抑奔竞之路",此番擢拔实因其"执心剖断,吏事精敏"的政声。

是年四月丙申,朝廷制书以"清水县男"之爵加封。据《唐会要·封建部》记载,此爵食邑三百户,虽非显赫之封,却暗合其"务峻涯检,家无储积"的品性。时人王丘曾赞曰:"李侍郎如清泉涤尘,位愈进而操愈坚。"《新唐书》更详述其拜相后"拒绝权幸,务进孤贫"的作为,甚至因抵制太平公主扩占水碾之事,留下"南山可移,判不可摇"的千古佳话。

在政事堂议政时,李元纮常引《贞观政要》谏言。据《资治通鉴》开元十四年条载,其与杜暹共掌枢要时,"每事持正,时称平允"。然《册府元龟·宰辅部》亦透露隐忧:"元纮为相务俭,或讥其过刻。"这种近乎严苛的清廉,恰如《唐语林》所记其宅第"门无戟架,庭无毯席"的景象。

秋日授爵典礼上,太常寺奏《太和》之乐。当金鱼袋悬于腰间时,这位新晋县男却蹙眉对僚属言:"爵以清水为号,岂非天诫吾辈当明澈如水耶?"此语后被录入《大唐新语·清廉篇》。其拜相期间最著政绩,当推《通典·食货典》记载的"罢京师职田,议置屯田"之策,虽遭权贵阻挠而未竟全功,却为后世租庸调法改革埋下伏笔。

公元733年

病逝,追赠太子少傅,谥号为文忠

开元二十一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尚书左丞相李元纮病笃于私第。据《旧唐书》卷九十八载:"元纮性清俭,既知政事,稍抑奔竞之路,务进者颇惮之。"这位以"南山铁案"闻名朝野的能臣,终因积劳成疾,于五月壬辰日薨逝,享年六十三岁。

玄宗闻讯震悼,《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记:"帝辍朝三日,诏赠太子少傅,谥曰文忠。"按《唐六典》规制,太子少傅乃从二品荣衔,非功勋卓著者不得授。时人张九龄在《贺御注金刚经状》中曾提及:"故太子少傅李元纮,夙夜在公,忠谠立朝",可见其身后哀荣。谥法有云:"敏而好学曰文,危身奉上曰忠"(《谥法解》),正合其"在官以清俭闻,虽入仕骤贵,而室无嬖妾,庖无珍馐"(《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的生平。

《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的制文尤见朝廷评价:"故金紫光禄大夫李元纮,器识冲邈,风规凝远。文昌演诰,克尽尹躬之能;粉署含香,雅得王臣之节。"其丧礼依《大唐开元礼》"一品礼"操办,《唐会要》卷四十五载:"赐东园秘器,绢布五百段,米粟五百石",葬事由鸿胪寺监护。墓志铭由起居郎席豫奉敕撰写,今虽不存,然《文苑英华》保留的祭文残篇尚可见"台衡允穆,邦国是宪"之誉。

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特记其临终疏奏:"请停废京官职田,以纾民困",司马光评曰:"元纮卒,而利民之策不行"。此语道破这位"文忠"之臣的最后牵挂——即便弥留之际,犹念生民疾苦。其子李繟后整理遗稿得《李元纮集》十卷,今《全唐诗》仅存"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一诗,然《玉海》称其"章奏明畅,有补政要"。

长安朱雀大街的丧幡飘扬月余,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股肱之臣,终以"文忠"谥号定格于青史。宋人王溥在《唐会要》中将其与姚崇、宋璟同列"开元名相"之列,元人脱脱修《宋史》时犹赞:"唐李元纮止润色之诏,其识远矣。"千年之下,那个在《朝野佥载》里"执奏公主夺民碾硙"的刚直身影,仍透过斑驳史册凛然可见。

硕儒延凤沼,金马被鸿私。馔玉趋丹禁,笺花降紫墀。 衔恩倾旨酒,鼓舞咏康时。暂觏群书缉,逾昭盛业丕。 接筵欣有命,搦管愧无...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元纮同年出生

王晙

653年-732年

王晙为唐朝时期的宰相、名将。他明达吏治,长于军事,在地方任职时,多次击败吐蕃、突厥等外敌,为保卫边疆作出重要贡献。其性格果敢坚毅,在政治舞台上也有着独特的作为,深受唐玄宗的信任与重用。

与李元纮同年出生

崔融1

653年-706年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文章四友”之一。崔融聪敏过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复位,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袁州。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706年,去世,追赠卫州刺史,谥号为文。其文章华丽,当时无出其右者,朝廷大手笔,多由他撰写。著有《宝图赞》《革象赋》《契胜赋》等。

与李元纮同年出生

崔融

653年-706年

崔融,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他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崔融文辞华丽,朝廷大手笔多出自其手,《旧唐书》称其“为文典丽,当时罕有其比”。其作品对初唐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著有《宝图赞》《洛出宝图颂》等。

比李元纮小1岁

李贤

654年-684年

李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是唐朝宗室、大臣。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他组织学者注释《后汉书》,颇具才名。调露二年(680年),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李贤被逼自尽,年仅三十一岁。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徒,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唐睿宗年间,追谥为“章怀太子”。

比李元纮小1岁

韦嗣立

654年-719年

韦嗣立,字延构,唐朝时期大臣,中书令韦思谦次子。进士出身,起家双流令,政绩卓著。武则天时期,累迁凤阁舍人、御史中丞。因兄韦承庆获罪,出为饶州长史,后历任歙州、扬州长史。唐中宗复位后,召拜黄门侍郎,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参掌朝政。睿宗即位,拜中书令,封逍遥公,后因受李林甫排挤,出任许州刺史,以太子宾客致仕。韦嗣立以文辞著称,工于诗赋,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比李元纮大1岁

王无竞

652年-705年

王无竞,字仲烈,其先世为琅邪人,因官徙家于东莱,为莱州掖县人。他是初唐时期的诗人。王无竞有吏才,性刚直,不阿权贵。其诗多为边塞题材,风格质朴刚健。著有文集五卷,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