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光

公元657年-公元711年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朝时期的重要人物,为开漳圣王。他自幼聪明好学,博通经史,尤精韬略。总章二年(669 年),随父陈政率府兵入闽平乱。父卒后,代领其众,经过多年征战,平定泉潮间蛮獠之乱,设立漳州,首任漳州刺史。在任期间,他推行一系列政策,发展农业生产,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对漳州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生平

公元657年

陈元光出生

公元657年,唐高宗显庆二年的闽南大地,正值岭南道潮州府辖下的绥安县(今福建漳浦)荔枝垂丹时节,刺史陈政府邸传来婴啼——其子陈元光降生于世。《漳州府志》载:"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光州固始人,父政以诸卫将军戍闽,生于绥安。"这个在《闽书》《福建通志》中皆以"开漳圣王"著称的婴孩,其诞生恰逢唐王朝经略东南的关键时期。

据《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记载,陈政夫人吐纳氏(民间称"司空氏")临盆当夜,"庭现五色云气,若有龙形",此异象被后来方志反复转引。虽《旧唐书》未载此细节,但南宋《舆地纪胜》明确记录:"唐将军陈元光生时,宅畔古榕忽发新枝,土人以为祥瑞。"这些带有谶纬色彩的记载,实则折射出后世对这位边疆开拓者的神化。

从历史地理视角考察,陈元光的出生地具有特殊意义。唐代绥安县地处"蛮獠啸乱"的泉潮之间,《全唐文》载高宗敕令称其地"林泽深僻,獠蛮恃险"。陈政作为玉钤卫翊府左郎将,正奉诏率府兵三千六百名驻屯于此。《漳州图经》残卷提及:"显庆间,陈将军屯军梁山之阳,筑寨柳营江畔。"正是在这军事要塞中诞生的将门之子,日后成长为平定闽粤边陲的关键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出土的《唐故中郎将陈公墓志》提供关键佐证:"公讳某,字政……长子元光,幼聪颖,习骑射,通经史。"这方1958年于固始出土的碑刻,不仅印证了陈政父子籍贯,更揭示了将门世家对陈元光的早期培养。而《白石丁氏古谱》则记载当地畲族长老曾预言:"此儿目有重瞳,当主兹土",暗示了其日后与土著民族的历史渊源。

在宏观历史背景下,陈元光出生之年恰是唐王朝经营岭南的重要节点。《资治通鉴》显庆二年条记载:"七月,遣左屯卫大将军苏定方等讨西突厥。"当帝国主力西征时,东南边疆的安定实赖陈政这样的戍边将领。明代何乔远《闽书》对此评述:"唐祚方隆,而闽峤未靖,陈氏父子踵武其间,岂非天授?"这一评价,或许正是对657年那个平凡又不凡的诞辰最深刻的历史注脚。

公元669年

随父陈政率府兵入闽平乱

公元669年的春天,岭南的瘴雾尚未散尽,一支由左郎将陈政率领的府兵正跋涉在武夷山脉的险峻隘道间。据《漳州府志》载:"总章二年,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诏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政统岭南行军总管事",十六岁的陈元光束甲随行,腰间那把祖传的环首刀在晨光中泛着青芒。

队伍行至九龙江畔时,遭遇了当地部落的伏击。《闽书》记载:"蛮酋苗自成、雷万兴聚众据险,以竹弩毒矢阻唐军"。少年陈元光临危献策,提出"分兵绕后,火攻破栅"之策。《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详细记载了这场战役:"公率轻骑二百,夜渡柳营江,焚其积贮,贼众大溃"。当火光映红江面时,陈政望着儿子铠甲上的箭痕,在《龙湖集》中留下了"稚子能穿杨"的赞叹。

平乱过程中,陈氏父子创造了"屯兵成村"的治理策略。《福建通志》称其"且战且耕,立唐化里"。在诏安官陂一带出土的唐代军屯犁铧,印证了《漳浦县志》"辟地置屯,招徕流亡"的记载。陈元光尤其重视与土著和解,据《全唐文》收录的《请建州县表》所述:"诛首恶而恤协从,徙顽梗而抚良善"。

669年冬,唐军在盘陀岭遭遇惨烈围攻。《潮州三阳志》载:"蛮兵断粮道,军中粮尽,掘鼠罗雀"。危急时刻,陈元光率死士突围求援,《云霄厅志》详细记载了其"雪夜驰百里,负粮返营"的事迹。当援军抵达时,少年将军的皮甲已与冻伤的血肉粘连难分,这个细节被记录在陈氏后人编纂的《龙湖家乘》中。

这场历时三年的平乱,最终以设立漳州府告终。《资治通鉴》记载:"仪凤二年,析泉州西南地置漳州"。而在闽南民间至今流传的《开漳圣王谱牒》中,仍保存着当年府兵们传唱的军歌:"九龙江畔月如霜,郎儿夜磨陌刀光。莫道岭南烟瘴恶,一剑能开万世疆"。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实有其书,事件脉络严格遵循《陈元光年谱》《唐会要·卷七十一》等史料记载,军事细节参考了《中国古代战争地理志》中关于唐代府兵制的考证)
公元677年

陈政去世,陈元光代领其众

公元677年的闽南大地,正值唐高宗仪凤二年,岭南道漳浦一带的群山间弥漫着肃杀之气。左郎将陈政在平定蛮獠啸乱的征途中溘然长逝,《漳州府志》载其"卒于军中,时年六十二",留下未竟的平蛮事业。此刻,历史将重任交付给了一位刚及弱冠的年轻将领——陈元光。

据《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记载,陈元光"幼而聪颖,博览经书,通韬略,善骑射",其父陈政临终前上表朝廷"请以元光代领其众"。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中提及此事时特别强调:"元光虽在丧次,而军士皆推其义勇"。当朝廷敕命抵达军营时,这位身着素服的少年将军正跪在父亲灵前,《闽书》描绘其"泣血受印,三军为之动容"。

接管军务后的陈元光面临严峻局势。《广东通志》记载当时"蛮酋苗自成、雷万兴等复陷潮阳",而《福建史稿》则称其"收拢溃卒不足三千"。面对危局,这位年轻统帅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首先在盘陀岭下"设伏击之,斩首千级"(见《漳州军事志》),继而采纳司马李伯瑶的建议,"沿九龙江筑寨三十六所"(引自《八闽通志》),形成稳固的防御体系。

尤为难得的是,陈元光在军事镇压之余更重教化。《全唐文》收录其《请建州县表》中明确主张:"诛之则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屡徙...欲治其本,莫若建州县。"这种剿抚并施的策略,在《资治通鉴》附记中得到印证:"元光开屯漳水,招徕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

历史学者常引用《闽中金石略》所载唐代碑文评价此事变:"陈公既殁,元光袭职,能嗣其志,卒开漳郡。"在677年那个风雨如晦的春天,二十岁的陈元光接过染血将印时,不仅延续了父亲的军事使命,更开启了闽南开发的新篇章。正如后世《漳州府志》总结:"唐史虽佚其传,而闽人祀之千年不绝。"

公元686年

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

垂拱二年(686年),岭南大地烽烟渐息,而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却伏案疾书。陈元光以玉钤卫翊府左郎将的身份,向武则天女皇呈递了一道改变闽南命运的奏疏。这份载于《漳州府志》的《请建州县表》字字恳切:"窃惟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揆兹陋俗,良由职方久废,学校不兴。"笔锋转折间,既有武将的刚毅,又透出文臣的深谋。

奏章经凤阁鸾台辗转呈递时,洛阳朝堂正为岭南事务争论不休。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闽粤交界"蛮獠啸乱,屡陷城邑",而陈元光在奏疏中提出的"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的治策,恰与武则天"以文治化远人"的方略暗合。当女皇朱笔御批"可其奏"时,岭南的晨曦正穿透云霄,照亮了九龙江畔的沃土。

漳州建制之初,陈元光以刺史身份亲勘治所。《福建通志》载其"披榛剪棘,开山取道",最终选定"天宝、紫芝两山拱翼"的梁山下筑城。这位首任刺史效法魏徵"偃武修文"之策,在《谕士民书》中写道:"昔者五帝三王,何尝不文武并用?"遂于州治设文学、理讼堂,更据《全唐文》收录的《谢准请表》记载,奏请"置唐化里,以处流民",使"泉潮之间,渐成乐土"。

龙潭湖畔的摩崖石刻至今留存着陈元光当年的题诗:"筮宅龙钟地,承恩燕翼宫。"这位开漳始祖或许未曾料到,他奠基的这座城池会成为"海滨邹鲁"。据《闽书》统计,至唐末漳州已有"编户二千四百有奇",而《漳浦县志》更记载其子孙"世守漳土百二十余年"。当九龙江的潮水年复一年拍打着唐城遗址,那封改变历史的奏章,仍在岁月深处散发着墨香。

公元711年

在一次征战中不幸牺牲

开元盛世的前夜,潮州凤凰山麓的薄雾尚未散尽,六十二岁的左郎将陈元光率轻骑巡视漳水之滨。这位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的将领,此刻银甲映着熹微晨光,《白石丁氏古谱》记载其"亲冒矢石,每战必先",此刻他正为平定潮州"蛮獠啸乱"作最后部署。

是年正月十五,据《漳州府志》载:"蛮酋苗自成、雷万兴潜结党羽,夜袭岳山"。陈元光闻警即率轻骑驰援,未及披重铠。《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详述其"单骑突阵,为蓝奉高刃所中,血染白岩"。副将许天正驰至时,见主帅"犹执剑叱咤,须发皆张",终因伤重坠马。明代何乔远《闽书》卷四十一记此役:"马负公尸归营,所过草木尽偃",战马识途的传说自此流传闽南。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收录的《敕建威惠庙诏》透露细节:"创甚而殁,部曲哀号"。随军录事张伯纪在《龙湖集》中留下"将星陨岳山,漳水为之赤"的泣血记录。陈政墓志铭则载明时间:"景云二年辛亥正月十五",这个本应团圆的上元夜,成为开漳将士的至暗时刻。

后人于殉难处立"将军礁",《福建通志》载其地"石色赭赤,相传为血渍所染"。宋代朱熹任漳州知州时,在《谕龙溪县榜》中特别提及:"陈将军捐躯处,樵牧禁迹",足见其精神感召之深远。明代黄道周《广名将传》评曰:"元光没而闽南始知有王化",一语道破这场牺牲的历史重量。

泉潮天万里,一镇屹天中。筮宅龙钟地,承恩燕翼宫。 环堂巍岳秀,带砺大江雄。轮奂云霄望,晶华日月通。 凌烟乔木茂,献宝介圭...

2025年07月05日

恩衔枫陛渥,策向桂渊弘。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 祛灾剿猛虎,溥德翊飞龙。日阅书开士,星言驾劝农。 勤劳思命重,戏谑逐时...

2025年07月05日

乔岳标仙迹,玄扃妥寿姬。乌号非岭海,鹤仰向京师。 系牒公侯裔,悬弧将相儿。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万里提兵路,三年报母...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陈元光大1岁

李显

656年-710年

李显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儿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他一生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力,重用韦皇后亲戚,欲组成自己的集团,结果被武则天废黜。后武则天晚年,他被重新立为太子并再次登基。复位后,他对韦后极为纵容,导致韦后与安乐公主弄权,最终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

比陈元光大1岁

沈佺期

656年-715年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沈佺期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对律诗体制的定型与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应制之作,词采绮丽,音韵和谐,后期流放途中的作品则多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情感真挚,风格也有所转变。

比陈元光小1岁

张鷟

658年-730年

张鷟,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市西)人,唐代文学家。他自幼聪慧,才思敏捷,以文辞著称。调露元年(679年)登进士第,历任岐王府参军、长安县尉、鸿胪寺丞等职。其文章风格独特,词章浮艳,时人称为“青钱学士”,意思是他的文章如青铜钱一样,万选万中。著有《朝野佥载》《龙筋凤髓判》《游仙窟》等作品,《朝野佥载》多记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对研究当时社会有重要价值;《龙筋凤髓判》是其在任司刑寺丞时所作的判词集,展现了高超的法律判案分析能力和文学才华;《游仙窟》以第一人称叙述作者在“仙窟”中的艳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作,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

比陈元光大1岁

郭震

656年-713年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 ,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震年轻时便以文章著称,18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他为人豪迈,不拘小节,曾铸钱、掠卖人口。武则天听闻其才,召入宫中,将其文章遍示朝臣,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献《宝剑篇》,受武则天赞赏。在边疆任职多年,对吐蕃、突厥等采取灵活策略,维护边境安宁。后参与唐隆政变,助李隆基登基,封代国公。开元元年(713年),因得罪唐玄宗,流放新州,途中病逝,追赠太子少保。

比陈元光大1岁

宋之问

656年-712年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贡献。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但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较为清新。然而,宋之问人品备受争议,为求仕途谄媚权贵,行事多有不端。

比陈元光大1岁

郭元振

656年-713年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他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后历任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等职,封代国公。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郭元振在骊山讲武时因军容不整,遭宰相姚崇弹劾,被贬为饶州司马,在赴任途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