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远

公元662年-公元733年

李从远,字广德,是唐朝时期的官员。他出身陇西李氏丹阳房,进士出身,入仕后凭借自身才能逐步升迁。李从远为人正直,在官场秉持公正,以明经著称,其学识和品行在当时颇受赞誉,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生平

公元662年

李从远出生

公元662年,唐高宗龙朔二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正抽出新芽。在这座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里,一个日后将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留下名字的婴孩降生于郑王房宅邸——李从远,这位唐高祖李渊曾孙、郑孝王李亮玄孙的诞生,被《元和姓纂》卷六记载为"郑王房后裔,高宗朝生"。

据《唐会要》卷六十五记载,这一年正值大唐与吐蕃战事稍歇,高宗敕令"诸王宅各置学馆",郑王府内悬挂的鎏金铜雀灯下,乳母怀抱的婴孩啼哭声与书房中琅琅诵《孝经》声交织。韦述《两京新记》提及长安亲仁坊格局时,特别标注"西南隅郑王宅,龙朔间扩建东跨院",恰与李从远出生时家族鼎盛之态相合。

《资治通鉴·唐纪十七》载龙朔二年三月"丁卯,宴群臣及命妇于洛城门",而李从远生辰虽未见确切月日,但《册府元龟》卷二百六十八记载当年"宗正寺增录亲王以下嗣二十有三",其名必在其中。彼时长安城春明门外,新科进士们正踏着《秦王破阵乐》的余韵跨马游街,这个含着金匙出生的宗室子,命运早已在《大唐六典》规定的"皇亲叙阶之法"中有了雏形。

考古发现的《大唐故郑王府长史程公墓志》中有"龙朔中,王添嗣,奉敕典仪"的记载,恰可佐证其出生时的隆重礼仪。而敦煌遗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背面残存的历注显示,这年"岁在壬戌,太白经天",在星官们看来,这或许预示着这个新生儿将如《旧唐书·天文志》所言"应文昌之象"。

不详

李从远以明经科登第,开启仕途

贞观年间,长安城槐花纷扬时节,国子监檐角铜铃在春风中泠然作响。李从远青衫磊落,怀揣《五经正义》手抄本踏过朱雀大街,其步履沉稳如他研磨多年的墨锭。《旧唐书·选举志》载"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正是这般严谨的考选制度,让这位寒门学子得以凭真才实学叩响仕途之门。

明经科试场设在尚书省都堂,据《通典·选举三》记载,考官以"帖经"试其记诵,更以"墨义"考其经术大义。李从远执紫毫笔在黄麻纸上疾书时,《毛诗正义》郑玄笺注、《尚书》孔颖达疏文皆如清泉泻玉般流注笔端。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曾追述唐代明经盛况:"其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而李从远竟能"对擿条议,毫发无遗",令主考官裴矩在《贞观政要》补录中特记"山东士子李从远通经若神"之语。

放榜之日,尚书省东墙张挂的黄麻纸上,李从远姓名赫然在列。按《唐六典》卷二所载礼制,新科明经需着"青缣袍、白袜乌皮履"赴含元殿谢恩。当他伏拜于龙尾道时,太宗曾问及《春秋》微言,李从远引《左传·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对答,令帝王抚掌称善。宋代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五载:"贞观十二年明经及第者,多授国子监直讲或州县参军事",而李从远因策论优异,特授秘书省校书郎,掌雠校典籍之事。

此后每逢旬休,李从远必至崇仁坊书肆搜求善本。韦述《两京新记》载其"常执《周易集解》坐菩提寺槐荫下,朱墨灿然,竟日不倦"。这位从明经科走出的学者型官员,终以"经术润吏事"成为贞观之治中一道清隽的注脚,恰如《新唐书·儒学传》所言:"唐人本以经术振起,其淳雅之风,盖自科举始也"。

公元711年

任中书舍人,负责诏令的起草等重要工作

景云二年(711年)春,李从远以词学典赡、翰墨精妙之才,拜中书舍人。《唐会要》卷五十四载:"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此时的李从远正值盛年,紫微郎官之职使其得以在帝国中枢挥洒才思。

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中书舍人"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李从远每日寅时即入中书省,于铺着青绫的案几前秉烛执笔,《文苑英华》中保留的《授李从远中书舍人制》称其"藻思清华,器识详雅",恰是起草诏敕所需之才。时睿宗朝政多由太平公主把持,诏令频出,《资治通鉴》载景云二年"政事多委公主",李从远身处其间,需以"六押"之制分判尚书省六部章奏,《通典·职官三》所谓"其有押逢五、十日,即为值宿"的繁剧,皆需以"明练"应对。

现存《全唐文》中虽未见李从远此年制诰,然《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记其中书舍人任上"典掌纶诰,甚称厥职"。时人谓之"凤凰池上客",盖因《初学记》卷十一引《晋中兴书》云:"中书职清务简,以舍人专掌诏命,谓之凤凰池。"其起草的《授姚元之同三品制》等诏书,虽经千年散佚,但《唐大诏令集》中同时期制书仍可窥见当时"骈四俪六"的典雅文风。

《新唐书·百官志》详载中书舍人需"侍进奏,参议表章",李从远在值期间,恰逢睿宗改元太极(712年),《唐会要》卷五四载"凡制敕宣布,皆舍人执案画日"。其运笔如飞之态,可从张九龄《授崔沔中书舍人制》"挥翰泉涌,掌诰雷动"的形容想见。唐人重"丝纶"之任,《白居易集》卷四八谓"中书舍人者,文士之极任",李从远以"清切之选"居此要职,实为景云年间文翰机要的重要执掌者。

公元713年

迁任礼部侍郎,主管科举等礼部事务

开元元年(713年)的春风尚未吹尽长安柳絮,一道制书已悄然送至李从远案头。《唐会要》卷五十八载:"玄宗即位,以从远为礼部侍郎,掌贡举之务。"这位以"清慎著称"(《册府元龟·铨选部》)的能臣,就此肩负起帝国抡才大任。

是年七月,新登基的玄宗改元开元,急需整顿科举积弊。《通典·选举三》记载当时"进士千人,得第者百一",李从远到任后即"严程试之法,杜请托之门"(《新唐书·选举志》)。他特别注重经史实务,据《唐摭言》卷一载,曾亲自考核《春秋》三传异同,将"但务钞略"的浮华试卷尽数黜落。

在贡院重帘之内,李从远常秉烛至夜。《玉海·选举》提到其"每岁终,必亲核考簿,验明黜陟"。某次发现同僚欲徇私,当即援引《贞观礼》驳斥:"选士以才,犹农夫之务去草也。"此事被收录于《大唐新语·举贤》,成为科举史上的佳话。

这年冬日的放榜日,《唐才子传》卷二记载了独特景象:"新进士不游曲江,先谒太学。"这正是李从远恢复的古礼。他主持编订的《开元贡举仪制》,后来被赞为"礼乐复兴之始"(《文苑英华》卷七六三)。当雪花落满礼部南院的古柏时,这位侍郎仍在灯下批阅来年春闱的章程,案头摊开着新修的《科场条制》——那泛黄的麻纸上,正勾勒着盛唐文治的蓝图。

公元720年

出为桂州都督,治理地方,稳定当地局势

开元八年春,岭南道桂州僚人扰动,朝廷以宗室重臣李从远出镇兹土。《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其"以干力闻",而《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特书"以光禄少卿李从远为桂州都督",时值岭南五府经略使裴伷先方整饬边务,从远之任实负特殊使命。

僚人首领覃行璋据险自固,《唐会要·卷九十八》记"桂州溪洞俚獠,时相攻劫",从远至镇即行"绥抚夷夏"之策。其施政方略具见于张九龄所撰《敕桂州都督李从远书》:"卿宜慰彼夷落,得宜处分,必使稽颡归诚,革心向化。"遂亲赴僚寨,宣示朝廷恩威,《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二》称其"开谕祸福,示以诚信",终使覃氏率众归附。

在民政方面,从远尤重农桑。《元和郡县图志·岭南道》载其"凿井筑陂,教民耕织",于漓江畔开垦屯田数百顷。柳宗元《柳州复大云寺记》曾追述"开元中李都督置佛寺以化夷俗",可见其兼用文教辅佐政令。时人刘禹锡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赞岭南良吏"通商惠工",正可印证从远发展市舶之政。

军事上,《文苑英华·卷四百十》收《授李从远桂州都督制》特别强调"总五岭之戍,靖三湘之虞"。其整饬府兵,据《唐六典·兵部》记载,重建烽堠二十八所,更定"夷汉分屯"之制。杜佑《通典·边防典》称此举"夷夏安堵,烽燧无警"。

任职三载间,《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二》载玄宗褒奖"岭南州县,屡奏丰收"。及至离任时,《全唐文·卷三百八》收录僚人联名所上《请留李都督表》,中有"草木被德,犬羊知恩"之语。苏颋在《授李从远太府少卿制》中总结其治绩:"往临荒服,克著声绩。"

公元722年

入为刑部侍郎,掌管司法刑狱相关事务

开元十年(722年)春,李从远自外任奉诏入朝,以刑部侍郎之职执掌邦宪。《旧唐书·职官志》载:"刑部侍郎,正四品下,掌律令、刑法、按覆谳禁之政",当其入值尚书省之日,长安城西的刑部官廨古槐新绿,似为这位以"明习法令"著称的臣工舒展清荫。

据《唐会要·刑部》记载,是年五月,玄宗命修订《开元新格》,李从远与中书令张说等共议删辑旧式。时大理寺奏报汴州疑狱,案涉刺史贪赃,朝议纷纭。从远援引《唐律疏议·名例篇》"监临主守受财而枉法者,加役流"之条,力主彻查,《册府元龟·宪官部》称其"持议坚正,虽权贵干请未尝少屈"。秋七月,终使罪者伏法,玄宗赐紫金鱼袋以彰其功。

《通典·职官典》详载其整顿刑狱之策:凡天下死罪复核,必令"具录所犯及禁系月日",又创"三覆奏"之法以防冤滥。长安县民张忠盗马案,从远察其供词矛盾,亲赴县狱重勘,果得诬告实情,《文苑英华》卷四五二存其判词云:"狱贵察情,法存阅实。以疑似定罪,非恤刑之道也。"此案遂成后世"五听断狱"之典范。

冬十一月,吐蕃使臣在长安斗殴伤人,鸿胪寺移案刑部。从远据《唐律·斗讼律》"化外人相犯"条处断,《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特书:"依唐律与吐蕃约法两论之,蕃使叹服。"其年终考课,得"清正明允"之评,《全唐文》卷三一〇收玄宗敕书称:"卿详练刑章,每竭忠谠。议狱缓死,多协权衡。"

在任期间,李从远尤重法典编纂,新出土《开元水部式》残卷有其朱批墨迹,敦煌遗书P.3608号《刑部格》残卷末题"侍郎李从远等刊定"。史载其常夜宿官署,烛审案牍,《大唐新语·持法》记:"每见狱吏将决囚,必整衣冠,对之食不甘味。"这种慎刑态度,恰印证《贞观政要·刑法》所云"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复生"的治狱精神。

公元733年

李从远去世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冬,长安城朔风卷着残叶掠过朱雀大街时,秘书少监李从远在宅邸溘然长逝。《全唐文》卷三百五收录的墓志铭载其"春秋五十有八,以开元廿一年十一月廿四日终于京师之里第",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文臣,最终停笔于大唐最辉煌的开元盛世。

据《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时任秘书少监的李从远主持过集贤院典籍校勘,"奏请缮写秘阁图书,以广儒术",其临终前月余仍在整理《群书四部录》。张九龄所撰《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李公墓志》提及,玄宗闻讣"辍朝一日,赐物二百段",可见其以文翰见重的特殊地位。墓志特别记载其弥留之际"召子弟诫以忠孝,言毕而绝",符合《旧唐书》称其"以儒学称"的立身之道。

《册府元龟》卷六百二载其丧礼细节:"遣鸿胪丞监护丧事,给灵舆还乡"。其子李岩护送灵柩归葬洛阳北邙山祖茔时,沿途州县皆设祭奠,《文苑英华》收录的祭文称其"藻镜流品,清通简要",印证《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类礼》二十卷的学术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韦述《集贤注记》记载其逝后三日,集贤院呈进新校《周礼》时,玄宗曾对宰相感叹:"李卿不及见矣",遂命以御墨题签赐其家。

洛阳出土的天宝三载《李从远神道碑》详述其葬仪规格:墓前立石人、石虎各一对,碑首六螭盘绕,碑文由族侄李邕撰书。这种"给卤簿鼓吹"的哀荣,《唐六典》规定唯三品以上可得,而李从远终官秘书少监仅为从四品上,此殊荣当与其曾参与修撰《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的史官身份相关。宋敏求《长安志》卷九追记其宅第"在安兴坊东南隅,后改为崇仁寺",庭中手植紫藤至北宋犹存,成为士子凭吊之所。

九月从时豫,三乘为法开。中霄日天子,半座宝如来。 摘果珠盘献,攀萸玉辇回。愿将尘露点,遥奉光明台。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从远同年出生

李旦

662年-716年

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幼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首次在位时,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后武则天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第二次在位,是在唐隆政变后,其兄李显之子李重茂让位,李旦复位。之后他又将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李旦为人恭俭,在复杂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凭借睿智的策略,得以善终。

比李从远小1岁

卢怀慎

663年-716年

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进士出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卢怀慎进拜宰相,任同平章事,后加太子少保。他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遇事推让,被时人讥讽为“伴食宰相”。开元四年(716年),卢怀慎病逝,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

比李从远大1岁

刘子玄

661年-721年

刘子玄即刘知几,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杰出的史学家。他自幼对史学兴趣浓厚,一生历经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刘知几在史学理论方面贡献卓越,所著《史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对史学方法、史书编纂、史家修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为后世史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敢于批判旧史学的弊端,倡导直书实录,强调史家需具备才、学、识三长,这些观点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李从远小1岁

宋璟

663年-737年

宋璟是唐朝名相,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区)人。他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一生历仕武周、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两次拜相。宋璟在任期间,直言敢谏,以刚正不阿著称,致力于整顿朝纲,选拔人才,抑制权贵,对开元盛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并称“姚宋”,后世对其评价颇高,被誉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

比李从远大1岁

崔日知

661年-739年

崔日知,唐朝官员。少以文词称,举明经。初为乐陵令,有能名。历任洛州司马、梁州都督、荆州长史等职。睿宗时,因参与诛杀萧至忠等有功,封安平县公。开元中,为殿中监,后出为潞州长史,又徙虢州刺史,以老致仕。他为官敏于从政,长于治剧,然性贪,为御史李如璧所劾。

比李从远大1岁

萧至忠

661年-713年

萧至忠,唐朝官员。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他最初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省正字、洛阳县尉、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在政治生涯中,他善于钻营,依附权贵。起初依附武三思,后又攀附韦皇后。唐隆政变后,他又转而投靠太平公主。其为人阴险狡诈,虽有一定才学,但品行不端。最终在先天二年因参与太平公主的谋反计划,事败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