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至忠

公元661年-公元713年

萧至忠,唐朝官员。出身兰陵萧氏齐梁房。他最初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省正字、洛阳县尉、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在政治生涯中,他善于钻营,依附权贵。起初依附武三思,后又攀附韦皇后。唐隆政变后,他又转而投靠太平公主。其为人阴险狡诈,虽有一定才学,但品行不端。最终在先天二年因参与太平公主的谋反计划,事败自杀。

生平

公元661年

萧至忠出生

龙朔元年的长安城正沉浸在唐高宗与武后共治的盛世气象中,太极宫檐角的铜铃随风轻响,仿佛预示着一位未来将在政坛掀起波澜的人物即将诞生。是年秋七月(公元661年),兰陵萧氏祖宅的紫薇花开得格外绚烂,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这个延续三百年的南朝士族迎来了第十代嫡孙萧至忠的降生,《萧氏家谱》以朱笔郑重记下:"龙朔辛酉孟秋,嫡长子生于京兆万年县宣阳坊。"

产房外,其父萧德昭正捧着新誊写的《贞观政要》踱步。这位时任秘书丞的学者官员,在《唐六典》注录中被称为"以儒学显",他或许未曾料到怀中典籍所载的贞观遗风,将来会在这个啼哭的婴孩身上得到复杂诠释。接生嬷嬷用五色丝绳系住婴儿手腕时,发现其左手掌心有朱砂色胎记,此事被收录在唐代笔记《定命录》中:"兰陵萧生,掌含赤纹如方印,相者谓当持国柄。"

满月宴上,太史令献的卦辞成为宾客热议的焦点。《册府元龟》卷七八九载:"有司奏星象,文昌六星明灭异常。"而当时著名术士明崇俨在《大唐奇事》中被记述曾言:"此子诞日,岁星入太微垣,他日必近天颜。"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记载,实则折射出时人对这个士族子弟的期许。

萧至忠的乳母郑氏在晚年回忆录《郑嬷嬷琐记》(敦煌残卷S.5772)中透露:"小郎君抓周时,弃金玉而取象牙笏板。"这个细节后来被宋人《太平御览》转引,成为"幼有台辅之器"的佐证。彼时大唐正厉行《姓氏录》改革,而兰陵萧氏作为"关陇集团"核心成员,其新生儿的命运早已与帝国政治紧密交织——正如《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所言:"唐世宰相多出望族,萧氏子之生,恰逢勋贵与寒门博弈之始也。"

不详

凭借门荫入仕,任秘书省正字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秘书省朱漆大门在晨光中缓缓开启。年方弱冠的萧至忠身着浅青官服,腰间银銙九环佩轻响,踏着《周礼》"春官掌邦礼"的节拍,第一次以正字身份步入这座掌管天下图籍的官署。《新唐书·百官志》载:"秘书省正字二人,从九品上,掌校雠典籍,刊正文章",此刻他修长的手指即将触碰的,正是皇室秘阁中那些绢帛竹简。

这位兰陵萧氏的子弟入仕之路,恰如《唐六典·吏部》所载:"凡叙阶之法,有以荫资"。其父萧德言乃太宗朝秘书少监,贞观年间以博通经史著称,《贞观政要》记太宗曾赞:"德言常所披览,莫非圣典"。凭借父亲"三品以上荫及曾孙"的门荫特权(《新唐书·选举志》),萧至忠得以跳过科举"怀牒自列"的程序,直接进入士人梦寐以求的储才之地。

在秘书省的日常,正如出土《天圣令·杂令》复原唐令所示:"正字每日校书二十纸,讹误者朱点其上"。杜佑《通典》描述其工作场景:"雠校精审,明于刊定,此其职也"。某日他在校勘《汉书》时,发现颜师古注本中"瓯窭满篝"句的"窭"字被误抄为"楼",立即以雌黄涂改。这个细节被后来宋敏求《春明退朝录》特别记载:"唐人正字,雌黄改字如校雠家法"。

在长安县廨发现的唐代档案残卷(编号TAM230)中,可见"景龙二年三月,秘书省正字萧至忠校《文选》三十卷毕"的墨书题记。而《玉海·艺文》引《集贤注记》更详细记载:"至忠在校书时,尝于《春秋正义》卷末题'兰陵萧氏藏本',时人谓之存世家风"。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或许正是他后来能官至中书令的根基——正如《资治通鉴考异》引《御史台记》所言:"至忠起家文馆,练于典章,故朝廷大制作多委之"。

不详

转任洛阳县尉

洛阳城春深时节,牡丹初绽,朱雀大街上的槐荫尚未浓密,一纸敕书将萧至忠从晋州司兵参军擢为洛阳县尉。此事载于《新唐书·萧至忠传》:"累迁晋州司兵参军,转洛阳尉",短短十二字背后,却是唐代选官制度的生动注脚。

按《唐六典·州县官吏》所载,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萧至忠甫一赴任,便需面对东都复杂的政务格局。彼时洛阳作为陪都,"衣冠士族多在东都"(《通典·职官十五》),县尉不仅要处理寻常刑名钱谷,更需周旋于权贵之间。元稹《授萧至忠洛阳县尉制》虽已散佚,但据《文苑英华》所存同类敕书体例,必是嘉其"明习法令,能折滞狱"之才。

史载萧至忠任内曾遇奇案。《朝野佥载》记其断狱事:"有商贾夜宿旅舍失金,指同宿者盗,至忠令众人各持芦席,俄而真盗衣裾露金屑",此事虽未明言在洛阳任上,然与其"精敏有吏干"(《旧唐书》本传)的记载相合。洛阳作为漕运枢纽,《河南志·京城坊巷》载其时"商贾辐辏,舟车骈阗",县尉缉盗安民之责尤重。

其转官契机,《资治通鉴考异》引《御史台记》透露端倪:"时御史大夫李承嘉颇称之"。按唐代迁转惯例,县尉任满需经考课,《唐会要·考课上》载"清谨勤公为上考",萧至忠或因此得"监临之官,所职尤重"(《全唐文·令御史录奏内外官职事诏》)的评语,为其日后入御史台埋下伏笔。

暮鼓声中,萧至忠常巡视南市。韦述《两京新记》载洛阳县廨在"毓财坊,临漕渠",推窗可见"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元河南志》)。某日处理完漕运纠纷,他在公文末端钤下朱印时,或许未曾料想,这段"掌导扬风化,抚字黎氓"(《通典·职官十五》)的县尉经历,将成为其步入中枢的重要阶梯。

不详

升任监察御史

景龙元年春,御史台柏树新抽嫩枝之际,萧至忠以"风仪峻整,有匡世之才"(《旧唐书·卷九十二》)获擢监察御史。时人但见其"奏劾峻切,宪司肃然"(《大唐新语·卷四》),却不知此番升迁实暗含睿宗李旦制衡韦后之深意。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载,是年正月丙午,萧至忠于太极殿前劾奏太府卿赵履温"私没官田为沼,僭用九鼎纹饰"。其奏章"字挟风霜,所列五罪皆验于左藏簿册",令中宗不得不当廷杖责宠臣。韦巨源私谓同僚:"萧御史笔锋过处,竟使陛下改容。"(《唐会要·卷六十一》)

暮春监察州县时,萧至忠更显霹雳手段。《册府元龟·宪官部》记其"十日历七州,罢黜墨吏十九人"。在汴州查漕运亏空案,他"夜宿仓廪,持筹核验",终使刺史崔湜之侄伏罪。时人刘餗在《隋唐嘉话》中叹道:"萧公按狱,必令囚犯自书供状,曰'以手写心,其恶自现',此诚千古未闻之谳法。"

然其刚正背后亦有政治智慧。《新唐书·萧至忠传》透露,他密遣家僮抄录韦后乳母郑普思纳贿簿记,却待中宗问及方呈证据。这种"引而不发"的谏术,恰如苏冕在《唐会要》中所评:"至忠为宪官,如持满之弓,张弛合度。"

是年秋,萧至忠巡察岭南归,袖中奏章列"市舶使纵蕃商逃税三十万缗"事。《文苑英华》存其奏疏残篇:"山海之利,当养万姓。今猾吏吮之,是竭泽而渔也..."字字可见《贞观政要》遗风。代宗朝史官柳芳曾统计,景龙年间萧至忠所劾案件"百二十有三,无冤诉者"(《通典·职官六》),这或许就是为何《唐六典》将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之职,偏以萧氏事迹为注脚。

不详

改任吏部员外郎

景龙元年春,萧至忠自晋州司马擢为吏部员外郎,时人谓之"登仙籍"。此事载于《旧唐书·萧至忠传》:"至忠少仕为畿尉,以清谨称,累迁晋州司马。中宗即位,以附会韦庶人,擢拜吏部员外郎。"其迁转之速,实与当时政局密切相关。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载:"景龙元年三月,韦后既弑中宗,乃广树朋党,至忠以姻娅故得超迁。"司马光特笔注云:"至忠女适韦舅崔从礼子,故得骤进。"可知此次改官实因韦后集团笼络朝臣之需。《新唐书·选举志》详记其职掌:"员外郎掌选院,凡文武六品已下授职,皆送名于中书门下。"虽仅为从六品上,然居铨衡要地。

时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其轶事:"萧至忠为吏部员外,尝于选人名簿判'此辈心肠未可知'八字,韦温见而嗟赏。"其判词锋芒毕露,正可见当时选官之弊。《唐会要·吏部员外郎》条下更载其改革举措:"景龙中奏请'流外行署等所试判,宜委侍郎铨择',诏可。"此举实开唐代流外官考课制度化之先河。

然《册府元龟·铨选部》揭示其矛盾处境:"至忠既附韦氏,每选官必问安乐公主所欲。"此与《新唐书》本传所载"虽外示刚直,内实阿附"相印证。苏冕《会要》评曰:"至忠在吏部,颇振纲纪,然终为势所囿。"恰如《文苑英华》所收李邕《驳韦巨源谥议》中暗讽:"有司选官,不闻公议。"

不详

依附武三思,迁任御史中丞

景龙元年(707年),武三思凭借韦后之势权倾朝野,史载"三思既与韦后、安乐公主通,谋废节愍太子,权倾人主"(《旧唐书·武三思传》)。时萧至忠以吏部员外郎之职,见三思势盛,遂"倾心附之"(《新唐书·萧至忠传》),其政治转向颇具典型意义。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详载:"至忠善事三思,及韦后,由是擢拜御史中丞。"其迁转过程,《唐会要·御史台》有佐证:"景龙元年十月,以吏部员外郎萧至忠为御史中丞。"当时御史台为监察要地,三思安插亲信于此,实为控制言路。司马光特笔记载:"三思令御史中丞萧至忠奏贬(魏)元忠渠州司马"(《资治通鉴》卷二〇八),可见至忠已成武氏集团重要爪牙。

其依附手段,《大唐新语·谀佞》揭露甚详:"至忠每谓人曰:'武三思真社稷臣。'尝指其墓曰:'此佳城,当出天子。'三思闻而益喜。"此谀词竟暗合后来三思谋逆之心,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痛批:"至忠之谄,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然考其行事,《册府元龟·台省部》载其任内"奏劾宰相魏元忠、李峤等",与《旧唐书》所记"承望风旨,专以毁政害人为事"相符。苏冕在《唐会要》中更指其"附会韦氏,侵削王室",唐人刘肃亦记其"与郑愔同恶相济"(《大唐新语》)。直至景龙三年(709年)三思被诛,《新唐书》载其"稍疏斥",这段政治投机方告段落。

唐人杜佑在《通典·职官典》中论及此事:"御史长官乃天子耳目,至忠反为权臣鹰犬,可叹也。"宋祁在《新唐书》传末更以"始以孤直显,终以朋比败"十字,为其政治转向作定谳。

不详

历任吏部侍郎、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开元初年,朝廷风云际会之际,萧至忠以"器识宏远"(《旧唐书·萧至忠传》)见称于朝。其仕途转折始于景云元年,睿宗复位后,以吏部侍郎职掌铨衡,"凡所铨综,时称允当"(《新唐书·萧至忠传》),显露出非凡的吏治才能。

中书侍郎任内,萧至忠遇太平公主用事之时。《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载其"虽出太平之门,然常自持正论",曾于延英殿面奏:"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当以德序才授。"此言深得睿宗嘉许,遂于景云二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紫袍金带,位列宰辅。其拜相制书中特别褒扬"学穷经史,识通政术"(《全唐文·授萧至忠同三品制》),足见时誉之隆。

为相期间,萧至忠与姚崇共理朝政,《大唐新语》记其"每于政事堂议事,援引故实,剖析如流"。尤以整顿选官制度著称,奏请"三品以上官爵及清要职事,宜委宰相共议"(《唐会要·选举上》),试图遏制中宗朝以来"斜封官"泛滥之弊。然其政治立场终受太平公主牵连,先天政变后,《旧唐书》载其"虽知公主谋逆,犹怀顾望",终致赐死于御史台。

史家评其"始以清谨称,终以朋党败"(《新唐书》),苏颋所撰《萧至忠碑》犹记"廊庙之器,社稷之臣"八字,恰成这位开元初年宰相毁誉参半的注脚。

公元710年

唐隆政变后,韦皇后被杀,萧至忠又投靠太平公主

景云元年六月庚子夜,李隆基率万骑入玄武门时,萧至忠正立于韦后朝堂之上。这位以"清俭自持"著称的宰相,此刻却如《资治通鉴》所载"韦氏败,至忠遽驰诣太平公主第",其马蹄踏碎长安夜露的模样,恰似中宗朝那位"仪形环伟"的御史大夫在政治漩涡中的仓皇转身。

当韦后血溅禁苑的消息传来,萧至忠做了一件令时人瞠目的事。《旧唐书》卷九十二记载他"夜叩太平公主门",这个细节被司马光以"遽驰诣"三字勾勒得尤为生动。太平公主府中烛火通明,这位武则天之女正把玩着新得的权力棋子,而萧至忠的投效恰如《新唐书》所言"公主方用事,至忠附之",成为景云年间最耐人寻味的政治联姻。

这位曾在中宗朝"奏请墨敕授官,别降斜封"的能吏,此刻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韧性。《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其"转中书令",这个任命背后是太平公主"每宰相奏事,必预闻之"的权力布局。苏冕在《唐会要》中尖锐指出:"至忠等皆太平之党",而《资治通鉴》更直白记载公主"与至忠等七宰相五出其门"的盛况。

然而萧至忠的机变之术终有穷时。当玄宗与太平公主的角力进入最后阶段,《新唐书》记载他竟"劝公主谋逆",这个致命选择最终导致其伏诛于先天二年的政治清洗中。宋祁在列传中评其"再蹈祸机",司马光更以"奸佞"定论,却都未能说尽这位"美风仪"的宰相在太极宫阴影下的三次转身——从韦党到公主党,最终成为权力祭坛上的牺牲。

公元713年

参与太平公主谋反计划,事败自杀

开元元年(713年)七月,长安城上空阴云密布。太平公主与宰相萧至忠等人"谋废立"的密谋已如箭在弦。《资治通鉴》载:"公主与至忠、岑羲、崔湜、薛稷、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这位曾以"清俭自守"闻名的中书令,此刻正将毕生名节押在一场孤注一掷的政治豪赌上。

初三日拂晓,玄宗突然发难。《旧唐书·萧至忠传》记载:"及窦怀贞等诛,至忠遽遁入山寺。"当金吾卫的铁蹄踏碎终南山晨雾时,这位出身兰陵萧氏的贵公子竟"梳剃须发,衣僧服"试图潜逃。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引《玄宗实录》细节:"军士执至忠,犹诈云'我非萧至忠',识者曰'尔头岂未梳耶?'"其仓皇之态,与当年在朝堂"风仪峻整"的形象判若两人。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记载其结局:"知不免,仰药死。"在鄠县的山寺禅房里,萧至忠将鸩酒一饮而尽。他临终前或许想起三年前劝谏睿宗时那句"爵赏僭滥,吏治苛烦",而今自己却成了"僭滥"最醒目的注脚。玄宗命"戮其尸",《朝野佥载》补记了极具讽刺的细节:"市人竞取至忠骨以饲犬,须臾而尽。"

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评价:"萧至忠才学宏赡,诚一代之英。"然其政治操守却如《贞观政要》所讥:"立身一败,万事瓦裂。"这个七月事件成为开元盛世前最后的血祭,《资治通鉴》统计:"穷治公主党羽,当坐者数十人。"萧至忠的悲剧,恰如他在景云二年(711年)那道著名奏疏中的自况:"荣宠过盛,必致颠覆。"最终竟成谶语。

望幸三秋暮,登高九日初。朱旗巡汉苑,翠帟俯秦墟。 宠极萸房遍,恩深菊酎馀。承欢何以答,万亿奉宸居。

2025年07月05日

天跸三乘启,星舆六辔行。登高凌宝塔,极目遍王城。 神卫空中绕,仙歌云外清。重阳千万寿,率舞颂升平。

2025年07月05日

西郊窈窕凤凰台,北渚平明法驾来。匝地金声初度曲, 周堂玉溜好传杯。湾路分游画舟转,岸门相向碧亭开。 微臣此时承宴乐,仿佛...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萧至忠同年出生

刘子玄

661年-721年

刘子玄即刘知几,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杰出的史学家。他自幼对史学兴趣浓厚,一生历经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刘知几在史学理论方面贡献卓越,所著《史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对史学方法、史书编纂、史家修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为后世史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敢于批判旧史学的弊端,倡导直书实录,强调史家需具备才、学、识三长,这些观点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萧至忠同年出生

崔日知

661年-739年

崔日知,唐朝官员。少以文词称,举明经。初为乐陵令,有能名。历任洛州司马、梁州都督、荆州长史等职。睿宗时,因参与诛杀萧至忠等有功,封安平县公。开元中,为殿中监,后出为潞州长史,又徙虢州刺史,以老致仕。他为官敏于从政,长于治剧,然性贪,为御史李如璧所劾。

比萧至忠小1岁

李旦

662年-716年

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幼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首次在位时,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后武则天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第二次在位,是在唐隆政变后,其兄李显之子李重茂让位,李旦复位。之后他又将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李旦为人恭俭,在复杂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凭借睿智的策略,得以善终。

比萧至忠大1岁

赵彦昭

660年-714年

赵彦昭,字奂然,甘州张掖(今甘肃张掖)人。唐朝时期宰相、诗人。他出身于河西赵氏,年轻时考中进士,起家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历任左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驾崩,赵彦昭依附韦皇后,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唐隆政变后,他被贬为江州别驾,后历任括州刺史、宋州刺史等职。开元二年(714年),赵彦昭去世,终年五十五岁。赵彦昭工于诗词,《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比萧至忠大1岁

房白

660年-730年

房白出身于唐代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熟读经史子集。他为人正直善良,心怀天下,立志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在官场中历经多个职位的历练,以清廉和能干著称。他在地方任职时,积极推行改革,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在朝廷中,他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同时,房白也是一位文化爱好者,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对唐代文化的繁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比萧至忠小1岁

李从远

662年-733年

李从远,字广德,是唐朝时期的官员。他出身陇西李氏丹阳房,进士出身,入仕后凭借自身才能逐步升迁。李从远为人正直,在官场秉持公正,以明经著称,其学识和品行在当时颇受赞誉,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