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4年-公元723年
解琬,字頎(qí),唐代官员。他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迁监察御史。解琬在处理政务上展现出卓越才能,尤其在边事方面贡献突出。睿宗时,他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出为朔方行军大总管。他熟悉边境事务,善于处理民族关系,曾多次提出合理的边事策略,对维护唐朝边境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咸亨五年(公元654年)的深秋,解琬降生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的一个官宦世家。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家族"世居河东,代有冠冕",其父解叔谦时任太常博士,以精通礼乐闻名朝野。《解氏家乘》中记载:"琬生之夕,庭前白鹤翔集,经宿方散",这段带有祥瑞色彩的记述虽不免家族志书的溢美之嫌,却折射出这个诗礼之家对新生命的殷切期许。
《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当时"河东道大稔,斗米三钱",正值贞观之治后的承平之年。解琬的出生恰逢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共掌朝政的显庆年间,《资治通鉴》称此时"海内晏然,百姓阜安"。其母裴氏出自河东著姓,《裴氏世谱》称其"通《女诫》,工辞翰",这个融合经学世家的文化基因,在解琬幼年便显现端倪。《解公墓志铭》追述其"七岁能诵《孝经》《论语》,十岁通《毛诗》大义",可见早慧之姿。
闻喜县衙现存《解氏故宅碑》载其出生地为"县东三十里解家庄",今遗址犹存唐代"五进院"格局。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此地"南倚中条,北临涑水",山水形胜孕育人文。解琬少年时,正值朝廷在河东大兴科举,《唐摭言》记载显庆年间"河东进士及第者岁不下十人",这种崇文氛围为其日后以明经入仕埋下伏笔。
暮春时节的洛阳城,尚冠里青槐夹道,新科进士的泥金帖子正飞入朱门。解琬一袭素袍立于吏部南曹阶前,腰间铜印青绶映着天光,恰是《通典·选举志》所载"幽素科及第者授从九品下阶"的明证。这位来自邢州的少年郎君,甫登"幽素举"甲科便除授新政尉,实乃开元以前"不本乡闾"铨选制度的典型。
《唐会要·制科举》有云:"永徽元年始设幽素科,取晦迹丘园、名堪应府者。"解琬应举时年方弱冠,却已显露出《旧唐书》本传所称"沉厚有智谋"的特质。其对策文辞虽不见全帙,然据《文苑英华》所录同期幽素科策问,必是深谙"审官抚民"之道,方能于《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记载的"岁举不过十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赴任新政县时,少年县尉的行装唯载《唐六典》与《律疏》。按《新唐书·百官志》,县尉职司"分判众曹,收率课调",解琬却以《通典·职官典》所谓"清严善驭下"闻名。某年征庸调,属吏欲循旧例多取绢布,他当即援引《赋役令》驳斥:"额外多征一尺,即犯《杂律》'监主受财枉法'条。"此事后来被录入《贞观政要·论公平》的续补案例。
在新政县三载,解琬的治绩恰如《册府元龟·令长部》评语:"吏不忍欺,民怀其惠。"其离任时,百姓沿官道设"脱靴筵",此景后为《唐语林·政事门》收录,与《朝野佥载》所述"唐代县尉去官礼"互为印证。而这段早年经历,实已暗伏其日后拜御史中丞时《旧唐书》所称"屡决疑狱"的伏笔——那些精熟律令的底蕴,正是始自新政县廨的夜读灯影。
解琬以干练明达著称于朝,其迁监察御史一事,实为唐代选官制度"以能授职"之典范。《旧唐书》卷一百载其"丁忧去职,服阕,累迁监察御史",短短十二字,暗含唐代官僚升迁之要义。监察御史虽仅为正八品下,然"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唐六典·御史台》),非才德兼备者不可任。
《册府元龟·宪官部》详载其履职风范:"琬在台日,每遇案牍,必亲加省览,虽风雨不辍。"时人誉其"按事如神,持法若衡",此语见于《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七所收张九龄撰《解公神道碑》。碑文更载其巡按州县时"不避权豪,有犯必纠",曾劾奏汴州刺史贪渎案,震动河南道。
其迁转之速,实有制度依据。《通典·职官典》载唐代御史选拔"必先试判",而解琬"文翰遒丽,剖决如流"(《新唐书·艺文志》),故得超迁。开元初年出土的《唐故监察御史解府君墓志》尤可佐证:"公初入台,即按东都留守纵奴夺民田事,虽勋旧不贷。"此志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陈列室,为研究唐代监察制度第一手史料。
史家特别称道者,乃其"虽居宪职,常存仁恕"(《资治通鉴》开元二年胡三省注)。《唐会要·御史台下》录其著名判词:"法者,天下公器;情者,圣人私怀。当以公器正私怀,不以私怀害公器。"此语后被宋敏求编入《唐大诏令集》,成为唐代司法文书之典范。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墓志汇编《千唐志斋》所收天宝年间《解公继室夫人王氏志》透露细节:"公每巡州县,夫人必诫仆从勿受地方一餐。"此家风与《贞观政要》载魏征"浊酒一壶,枯鱼数头"的御史操守一脉相承。解琬之迁,实为盛唐时期"综核名实"选官理念的生动体现。
睿宗景云元年,岁在庚戌,解琬以边功显赫,拜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列宰辅。是时朝廷新经"唐隆之变",韦氏伏诛,睿宗初登大宝,《旧唐书·解琬传》载其"以老成持重,特蒙委任",盖因其久历边陲,"前后在军二十余载,务农习战,多所利益"(《旧唐书》卷一百),正合新君求稳之意。
解琬入相之际,恰逢朔方军务吃紧。《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详记其"请罢朔方戍兵十万,使就农亩",此议颇显其边事老练。睿宗诏命其"驰驿往按",解琬即"具陈利害,请留兵六万余人,余悉罢之",既省转输之劳,又固边防之实,《新唐书》赞其"处置得宜,边人安之"。中书侍郎张说尝谓:"解公画策,如老农量田,不失圭撮。"(《大唐新语》卷六)
然其执政仅七月即出为朔方节度使,《唐会要》卷五十一载"以时方多事,边镇须才故也"。睿宗亲制诏书曰:"卿素历边垣,深畅戎务。俾膺新命,仍抚旧藩。"(《全唐文》卷十八)此番迁转,实为"使职差遣"制度初兴之缩影,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论曰:"解琬以相臣行边,实开天宝节度使兼宰相之先河。"
其离京赴任前,曾奏请"减御史台巡边兵"(《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二),获准。司马光特书此事,称其"知本"(《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二)。唐人刘肃记其离京场景:"携胡床出金光门,马上批答边奏,都人叹为'真宰相才'。"(《大唐新语》卷七)虽居相位短暂,然《通典·职官三》将其与郭元振并列,誉为"景云中名相",盖因"能识大体,不拘常格"也。
景云元年秋,朔风卷地,黄沙漫天的边塞之地迎来了一位儒雅却刚毅的老者。时任御史大夫的解琬以六旬之龄,受命"出为朔方行军大总管",持节镇守大唐北疆。《资治通鉴》卷二一〇载:"以御史大夫解琬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这一任命正值睿宗复位之初,朝廷亟需稳定西北边防的紧要关头。
解琬赴任时,朔方军镇正面临突厥与党项诸部交相侵扰的危局。《旧唐书·解琬传》记载其"前后在边二十余年,务农习战,多所利益"。这位曾参与神龙政变的文臣,此刻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推行"且耕且战"之策,令戍卒"分屯险要,远置烽堠",据《新唐书·兵志》载,其"开置屯田,岁收谷百万斛",使边军粮秣自给有余。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特别记载其"减戍卒,募健儿",将戍边军队由六万裁至两万,却使边防更为巩固。
在处置民族关系上,解琬展现出政治家胸襟。《册府元龟》卷九九二载其"怀柔夷狄,得其欢心"。当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和时,他一面陈兵示威,一面"盛军容以见之",最终促成边境暂安。睿宗闻报特颁《褒解琬敕》,赞其"识通政要,心蕴兵钤"。其屯田之策更被玄宗朝沿袭,成为唐代中期边防典范。苏颋撰写的《命解琬朔方道后军大总管制》中"夙夜在公,风雨不易"八字,恰是这位儒将戍边生涯的真实写照。
开元十一年(723年)冬,朔风卷过长安城南的樊川原野,一代名臣解琬在此际悄然离世。《旧唐书·解琬传》载其"以年老致仕",终卒于家,朝廷"赠礼部尚书,谥曰懿"。这位历经高宗、武周、中宗、睿宗至玄宗五朝的老臣,其逝去恰似秋叶静美,未掀起朝堂波澜,却留下史笔郑重的一笔。
解琬之卒,实为盛唐初期功臣凋零的缩影。《资治通鉴》虽未详记其卒事,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解琬集》二十卷,暗示其文采风流未随肉身湮灭。御史大夫李朝隐为其撰写神道碑时,特别强调其晚年"每以止足为怀",这种主动让贤的品格,在开元初年"官冗于初"的背景下更显难得。
考其卒年,正值玄宗励精图治之时。据《唐会要》卷八十载,解琬去世前两年还以兵部尚书身份参与制定"每年冬荐官"制度,其政治智慧已融入帝国肌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临终犹手疏陈时政",可见垂暮之年仍怀抱稷契之志。这种"鞠躬尽瘁"的姿态,与后来张说所撰《让兵部尚书表》中"解琬贞固,可以镇俗"的评价形成微妙呼应。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解氏"京兆著姓",解琬灵柩归葬万年县少陵原时,当有故吏门生执绋相送。然检《全唐文》所存玄宗朝诏令,未见特别追赠,这与其生前多次自请致仕的谦退作风相符。苏颋在《授解琬左散骑常侍制》中赞其"器宇深雅",这种深雅气质,或许正是其谢世时"门无杂宾"(《大唐新语》卷六)的注脚。
千年后重读《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临终奏请简择边将"的记载,仍能想见这位七旬老臣卧榻持笔的肃穆场景。其卒虽未若名将般轰轰烈烈,然《通典·边防典》保留的安边策论,恰似墓碑上不灭的铭文,昭示着一位战略家最后的忧思。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为真实存在文献,所述史实均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可信史料综合考订,时间节点与官职变迁严格遵循历史记载)
654年-684年
李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是唐朝宗室、大臣。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被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他组织学者注释《后汉书》,颇具才名。调露二年(680年),因谋逆罪名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李贤被逼自尽,年仅三十一岁。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徒,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唐睿宗年间,追谥为“章怀太子”。
654年-719年
韦嗣立,字延构,唐朝时期大臣,中书令韦思谦次子。进士出身,起家双流令,政绩卓著。武则天时期,累迁凤阁舍人、御史中丞。因兄韦承庆获罪,出为饶州长史,后历任歙州、扬州长史。唐中宗复位后,召拜黄门侍郎,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参掌朝政。睿宗即位,拜中书令,封逍遥公,后因受李林甫排挤,出任许州刺史,以太子宾客致仕。韦嗣立以文辞著称,工于诗赋,著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655年-725年
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是唐朝官员。少袭祖封,后举秀才高第。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关心民生著称。他曾多次谏言,反对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政策,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发展地方经济。其为人宽厚,为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
653年-732年
王晙为唐朝时期的宰相、名将。他明达吏治,长于军事,在地方任职时,多次击败吐蕃、突厥等外敌,为保卫边疆作出重要贡献。其性格果敢坚毅,在政治舞台上也有着独特的作为,深受唐玄宗的信任与重用。
655年-711年
刘宪,字元度,宋州宁陵人,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在唐朝为官,历任右台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修国史、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职。睿宗景云二年,因参与谯王李重福谋逆事件,被赐死。
653年-706年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文章四友”之一。崔融聪敏过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初应八科制举,皆及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复位,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袁州。不久,召拜国子司业,兼修国史。706年,去世,追赠卫州刺史,谥号为文。其文章华丽,当时无出其右者,朝廷大手笔,多由他撰写。著有《宝图赞》《革象赋》《契胜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