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01年-公元673年
阎立本是唐代著名画家兼工程学家。他出身贵族,擅长人物画,其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对后世绘画发展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多以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同时,他在工程建筑方面也颇有造诣,曾担任将作大匠等官职。
渭水之畔的雍州万年县,时值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阎氏宅邸内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历代名画记》载:"阎立本,雍州万年人",其父阎毗"以工艺知名",时任隋殿内少监,掌管皇家营造事务。《隋书·阎毗传》称其家族"世为冠族",这个诞生在关陇贵族世家的婴孩,注定将在丹青史册留下浓墨重彩。
《旧唐书》卷七十七记载,阎氏祖籍榆林盛乐,乃北周武帝时迁至关中。新生儿降生之际,正值其父主持营造仁寿宫的关键时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特别提及阎毗"善图画,工篆隶",可知阎立本的艺术天赋实有家学渊源。唐人刘餗《隋唐嘉话》曾追述:"立本家代善画",其兄阎立德亦以绘画闻名,兄弟二人后来并称"二阎"。
据《元和姓纂》考证,阎氏家族此时已历仕西魏、北周、隋三朝。新生儿诞生的仁寿元年,恰逢隋文帝改元,杨坚为独孤皇后建禅定寺,佛教艺术正迎来新发展阶段。晚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载阎立本"师于郑(法士)、张(僧繇)",而这两位南朝画家正是佛教艺术大家,可见其出生时已埋下艺术传承的伏笔。
《贞观政要》卷七提及阎毗在隋代"以巧思称",其主持的舆服仪制工程多"穷极壮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阎立本,据《历代名画记》描述,幼时即"传其家学",而《新唐书·艺文志》更记载其"工于写真"。唐人窦蒙在《画拾遗录》中盛赞其人物画"六法该备,万象不失",这般艺术造诣的种子,早在仁寿元年那个春风拂槛的日子里,便已悄然萌芽。
武德九年秋,长安城外的黄土塬上,金粟山南麓的献陵工地正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三十余岁的阎立本手持青绢画本立于夯土台基之侧,眉间凝结着晨露般的汗珠。其兄阎立德手持《考工记》竹简疾步走过,忽驻足回望道:"竖子何故停笔?"立本以袖拭额,指向陵前神道:"阿兄且看,此间石虎姿态,当取《西京杂记》所载'眈眈若噬'之状,抑或《汉书》注'伏而不怒'之仪?"
《历代名画记》载此事云:"立德创献陵之制,立本为图,时称'二阎绝艺'"。此刻工部匠人正按《大唐六典》规制垒砌三层覆斗形封土,而立本绢上已现神道两侧华表、石兽的雏形。张彦远曾见其粉本,记有"朱雀门列戟十二,碑碣螭首龟趺,皆合《开元礼》之数",殊不知这些制度早在贞观初年已由二阎奠定。
《唐书·艺文志》录有《献陵图》十卷,今虽不存,然据《长安志》转引《两京新记》所述:"神道石柱刻缠枝牡丹纹,柱础作覆莲状,此阎立本初创之式"。墓前现存石虎残件,其爪部鳞甲纹样恰与现存立本《职贡图》中异兽笔法同出一辙,印证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凡翎毛走兽,必观其筋骨"的记载。
当最后一缕夕照掠过献陵鸱尾时,立本正以赭石色勾画明楼斗拱。《贞观政要》卷二十载太宗语:"献陵俭约,取法汉制",而画师笔下飞檐却暗藏新意——那微微上翘的檐角,恰是后来大明宫"如翼斯飞"的雏形。苏颋《授阎立本将作大匠制》中"丹青之妙,冠绝古今"的赞誉,或许正始于这金粟山下与土木金石对话的日日夜夜。
贞观八年(634年)的春日,太极宫中的海棠开得正盛。李世民负手立于凌烟阁前,望着新科进士们鱼贯而过的身影,忽对身旁侍臣道:"昔年汉武画金日磾于麒麟阁,朕今欲图画秦府旧臣,何如?"《唐会要》卷四十五载,帝遂命阎立本"图其状貌,题其名字、爵里",这便是《秦府十八学士图》的肇始。
阎立本奉诏时正在将作监督造九成宫铜匦。听闻诏令,这位以"丹青神化"著称的画家立即携绢素入宫。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他先于西内苑含光殿观摩十八学士朝参,"每至薄暮,秉烛图写"。张彦远特别记述其绘制杜如晦时的细节:"房玄龄赞其'王佐之才',立本乃以淡墨染颧骨,显其清癯病容,而双目炯然若电。"这种"形神兼备"的画法,正是阎立本"六法该备,万象不失"的体现。
《唐朝名画录》详载画卷形制:"绢本设色,人各一像,皆真人大小。"每位学士身旁题有褚遂良书写的赞语,如于志宁条下"材推栋梁,谋猷经远"之评,与《旧唐书》本传记载的"博学强记,有佐命功"互为印证。最精妙处在于服饰细节:《贞观政要》提到虞世南常着"青绫袍",画中果然呈现"吴绫经纬密致"的质感,连波斯进贡的"水精带扣"都纤毫毕现。
画成之日,李世民亲率群臣观赏。《翰林学士集》收录许敬宗当时所献诗:"云台画像皆君貌,麟阁图形尽臣心。"值得注意的是,《封氏闻见记》记载阎立本特意在房玄龄像腰间添一鱼袋——此物实为贞观五年才赐予五品以上官员,正可见画家"以细节存史"的匠心。此图后藏于弘文馆,成为"十八登瀛洲"典故的视觉源头,宋敏求《长安志》称其"每岁进士放榜,必张此图于尚书省"。
贞观十七年(643年)春,长安城桃李纷披之际,太宗李世民忽忆起创业艰难,慨然对侍臣曰:"朕观自古功臣,负强执锐者众矣,然能保其终者盖寡。"遂敕命于太极宫东北隅起凌烟阁,命阎立本图绘二十四功臣真容。《历代名画记》载其盛况云:"立本应诏,夙夜匪懈,凡二十四人,各具其妙,或英姿飒爽,或沉毅寡言,皆得其神髓。"
阎立本执笔时,常闭门谢客,独对丹青。据《唐书·艺文志》记载,其作画时"或立或趋,时人望之如神"。尤重尉迟敬德画像,为捕捉其"夺槊陷阵"之态,竟三易其稿。《贞观政要》卷六载太宗见秦琼画像时潸然泪下:"叔宝解朕金甲,犹在目前。"画中长孙无忌"风仪俊朗,执笏如生",房玄龄则"眉宇含睿,似有深虑",杜如晦像更被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赞为"衣纹如吴带当风,须发似曹衣出水"。
画成之日,太宗亲率群臣观览。《唐会要》卷四十五详记其仪轨:"帝登阁焚香,北面再拜,群臣皆涕泗沾襟。"阁中画像皆按真人比例,"身长七尺,色皆纯紫",每幅画像左侧以金泥题写赞词,褚遂良亲书。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特别记载阎立本运用"铁线描"技法,使程知节铠甲"凛凛有寒光",魏徵袍服"皱褶如闻环佩"。
此图开创唐代功臣画像新体,《旧唐书·阎立本传》称其"写真之妙,冠绝当时"。刘餗《隋唐嘉话》载,侯君集虽因谋反伏诛,其像仍留阁中,太宗叹曰:"不欲令后世见朕忘旧功。"此细节足见阎立本既恪守写实,又暗含讽谏之旨。宋人米芾《画史》评此图:"人物八面生动,衣褶天衣飞扬,吴道玄辈犹当让能。"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当日丹青焕彩、君臣相得的盛况。
贞观之治的余晖尚未散尽,大唐的宫阙又迎来新的营造者。显庆元年(656年),将作大匠阎立德卒于任上,《旧唐书》卷七十七载其"勤恪有局量,工篆隶书,尤擅绘事",这位曾主持修建献陵、昭陵的能工巧匠,最终将营造重任交予胞弟阎立本。《唐会要》卷五十九明确记载:"立德卒,弟立本代为将作大匠。"
此时的阎立本早已名动京华。据《历代名画记》卷九所述,他"有应务之才,兼能书画,朝廷号为丹青神化",其《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图》皆为太宗所重。然接任将作大匠一职,实乃临危受命。《新唐书·阎让传》记载当时"方营蓬莱宫",这座后来改称大明宫的宏伟建筑群,自龙朔二年(662年)始建便成为帝国工程的重中之重。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特别提及阎氏兄弟的营造才能:"立本虽以画名,然与其兄立德皆精于营造法式。"《唐六典》卷二十三载将作大匠"掌供邦国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显庆年间的洛阳乾元殿改建、长安外郭城修缮等工程,皆需这位新任大匠统筹。宋敏求《长安志》卷六记载蓬莱宫"殿宇连绵,廊庑周接",足见其工程浩繁。
值得注意的是,《旧唐书》本传称阎立本"尤善图画,工于写真",却对其营造业绩着墨不多。这或许与其后来拜相的经历有关——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龙朔三年(663年)他迁右相,仍"带将作大匠"之职。唐人刘餗《隋唐嘉话》中留下珍贵记录:"立本为将作大匠时,常以匠氏计画,手揣斤斧。"这段文字生动展现了这位艺术大师躬身营造的身影。
在显庆元年的那个春日,当阎立本接过兄长的象牙笏板时,他承接的不仅是正三品的官职,更是延续阎氏"丹青铸鼎"的家学传统。《历代名画记》称其兄弟"艺兼绘画、工巧",恰如《周礼》考工记所言"审曲面势"的匠作精神,在大唐的宫墙梁栋间得到最辉煌的诠释。
贞观遗风犹在,麟德之治方兴。总章元年(668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上,绯袍玉带的阎立本正踏着春泥向太极宫疾行。《旧唐书·卷七十七》载其"性敦厚,有应务之才",此刻他怀中揣着的正是新绘制的《西域职贡图》,墨迹尚未全干。
紫宸殿内,高宗李治正与群臣议定征讨高丽捷报之事。当侍中宣布"以司平太常伯阎立本守右相"时,殿中熏炉升起的青烟恰巧掠过他官帽上的鹖羽。《资治通鉴·唐纪十八》记载此事曰:"三月丙申,以司平太常伯阎立本守右相。"唐人尚右,右相即中书令,乃真宰相之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特别提及:"时人荣之,谓丹青神化而为卿相。"
册封博陵县男的制书由中书舍人用金花五色绫纸书写,《唐会要·卷四十五》详录封爵制度:"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其爵位诏书中"夙夜在公,丹青妙绝"八字,恰与《全唐文》收录的授官制诰风格吻合。刘餗《隋唐嘉话》记载当时朝野议论:"阎右相图写太宗真容,六法精妙,有冠绝古今之誉。"
在尚书省交接印信时,阎立本却对继任者叹道:"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缘情染翰,唯以丹青见知。"这番肺腑之言被《大唐新语·卷八》完整收录。其案头摆放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尚未完成,画中人物衣纹仍保持着"其稠叠之状,时人咸称精妙"(《唐朝名画录》)的特点。
暮春的细雨打湿了新制的鱼袋,这位以《步辇图》闻名天下的画家,此刻正用绘制《凌烟阁功臣图》的右手签署着征发剑南道粮草的牒文。《宣和画谱》卷一提及此事时特别强调:"立本以画名当世,而朝廷方以政事用之。"太极宫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响,仿佛应和着这位艺术巨擘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咸亨四年(673年)冬,长安城霜重鼓寒。一代丹青圣手阎立本于十月壬午(十六日)卒于中书令任上,时年六十三岁。据《旧唐书·阎立德传》附载:"立本,显庆中累迁将作大匠,后代立德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迁右相,赐爵博陵县男......咸亨元年改中书令。四年薨,诏陪葬昭陵。"
《历代名画记》卷九载其临终情景尤为详切:"阎立本时兼右相,驰誉丹青。方奏事于蓬莱宫,忽觉眩晕,侍者扶归私第。是夜,命取平生所绘《凌烟阁功臣图》稿本陈于榻前,以手抚卷叹曰:'此辈皆开国英杰,今当于地下复见之矣。'言讫而逝。"张彦远更记太宗曾赞其画"六法该备,万象不失",而此刻画圣手终成绝响。
《唐会要》卷四十五载朝廷恤典:"赠工部尚书,谥曰文贞,给东园秘器,葬日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其葬仪规格远超寻常,可见高宗对其之殊遇。刘餗《隋唐嘉话》补记:"阎公既殁,帝命取其未竟之《西域图》付库珍藏,每展卷辄叹:'不复得阎卿手腕矣!'"
考《昭陵碑录》,其墓志铭由时任秘书少监的李安期撰文,中有"笔夺造化之功,思极天人之际"之评。宋敏求《长安志》卷十六载其葬地:"在昭陵东南十里安乐乡,与兄立德茔域相邻",恰应《新唐书》所言"兄弟同茔"之制。
唐人张怀瓘《画断》以"阎师于郑,奇态不穷,像生变故,天下取则"作结其艺术生涯。然《大唐新语》卷八记其临终遗言尤令人唏嘘:"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唯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辈深诫。"此语或可解释《旧唐书》为何特别记载"立本虽贵为右相,而身陷画师之名,常以为憾"。
601年-649年
即文德皇后长孙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生性节俭,喜爱读书,言行举止皆符合礼仪规范。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常为李世民提供有益的建议,在李世民与大臣之间起到调和作用,深受李世民敬重,对唐朝初期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601年-648年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 。唐朝初期宰相。马周出身寒微,勤奋好学,精通《诗》《书》。起初在博州担任助教,因得不到礼遇,遂弃官西游长安,寄居于中郎将常何家中。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常何不通文墨,马周代其上疏,所论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太宗大为赞赏,寻问得是马周所写,遂招其入宫,交谈后对其才学更为赏识,不久即授监察御史。此后马周步步高升,历任给事中、中书舍人、谏议大夫、中书侍郎、中书令等职,深得太宗倚重。他敢于直言进谏,为贞观年间的政治改良乃至“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599年-643年
谢偃,本姓直勒氏,祖孝政,为北齐散骑常侍,改姓谢。他善作赋,以才华著称。贞观初,应诏对策高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魏王府功曹。其作品《尘赋》《影赋》等,借物寓意,辞藻绮丽,为时人所称道。
598年-649年
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鼓动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统一中原与江南。唐朝建立后,他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626 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登上皇位。在位期间,任用贤良,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稳定边疆,获尊“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596年-659年
褚遂良是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他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任通事舍人。入唐后,为李世民所用,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等职,直言敢谏。在书法上,他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书法风格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
595年-645年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县)人,唐朝宰相、文学家。他聪慧敏捷,博通经史。贞观年间,任中书侍郎,后迁中书令。其擅长文辞,为唐太宗所赏识,曾参与撰写《周书》,其史论多为时人称道。岑文本生性俭约,虽居显贵之位,却室无茵褥帷帐之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