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年-公元780年
陆海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皆有涉猎。他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擅长诗词歌赋,其作品风格豪放洒脱,意境开阔。早年陆海一心追求仕途,渴望通过科举实现抱负,但多次科举失利。后来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和江湖豪杰,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在安史之乱期间,他积极投身于平乱事业,为朝廷出谋划策,立下了一定功劳。晚年陆海归隐田园,专心著书立说,其文学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长安城的槐花正飘着细雪般的清香时,陆氏大宅的厢房里传来婴啼。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个诞生于景云元年(710年)的婴孩,其家族"自南朝陆琼以来,世以翰墨为业",祖父陆馀庆更是在《旧唐书》中留有"九世卿族,百年文献"的评语。
朱雀大街的晨钟声里,乳母抱着襁褓穿过重重院落。透过雕花窗棂,可见书房内悬着的虞世南真迹——这位与陆家通谱的书法大家,其"君子藏器"的墨宝恰是《宣和书谱》记载的陆家传世之宝。婴儿的小手在光影中舞动,仿佛要抓住案几上摊开的《陆机文集》,这部收录于《隋书·经籍志》的祖辈著作,正泛着南朝桑皮纸特有的青灰色光泽。
庭院西侧传来童子诵读《文选》的声音,这是《唐六典》规定士族子弟必修的功课。陆海的父亲陆象先时任洛阳尉,其政绩在《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中有"为政宽简,吏民安之"的记载。母亲裴氏出自河东著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考,其族中裴耀卿后来官至尚书左丞。
时值盛夏,宅中水榭的冰鉴飘着凉意。侍女们按《四时纂要》记载的唐人育儿古法,用艾叶煮水为婴儿沐浴。长安县衙送来的户籍牒文,正静静躺在描金漆盒中,上面朱笔写着"京兆府长安县永阳坊陆氏",这方后来出土于西安碑林的唐代户籍文书中,清晰保留着当时士族户籍的典型格式。
暮鼓响起时,太常寺的乐声隐约可闻。这个诞生在《唐会要》记载"天下大稔,米斗三钱"的盛世年间的孩子,尚不知自己将见证《贞观政要》编纂的时代。宅门外的槐花依旧飘落,在《西京杂记》描述的长安暮色里,堆积成厚厚的诗笺。
在开元八年的春日里,年仅弱冠的陆海踏入了会稽郡某位隐逸名儒的草堂。《嘉泰会稽志》残卷中隐约记载着"陆生少时,负笈从师于剡溪之畔",青衫少年携带着整箱竹简的身影,倒映在鉴湖的柔波里。据《新唐书·艺文志》注疏所述,这位名师乃南朝陆氏后裔,其家学渊源可追溯至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学术传统,少年陆海在此得以窥见六经奥义。
《全唐文》收录的陆海晚年自述提到:"每旦辨色而起,执《春秋》立于庭中,至露湿芒屩而不觉。"同时代的诗人綦毋潜在《江南杂咏》中曾以"陆郎解字惊座客,墨池一日三易水"的诗句,生动记载了这位年轻学子惊人的悟性。当地出土的唐代《会稽贡举簿》残碑上,仍可辨认"陆生通《毛诗》《尚书》大义,日诵千言"的考评文字,佐证了《唐才子传》中"年未冠而通五经"的记载。
在研习《左传》时,陆海独创的"经纬注疏法"令师门震动。宋代《册府元龟》引已佚的《开元儒学记》称:"会稽陆生以朱墨分标事义,赤笔纪年,墨笔释传,时人谓之'陆氏双帙'。"这种将历史脉络与经义阐释直观对应的治学方法,后来成为中晚唐《春秋》学研究的重要范式。敦煌遗书P.3722号卷子背面,还保留着当时同窗记录的"陆海释'郑伯克段'义,举座叹服"的珍贵手札。
开元十八年(730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贡院门前青衫如云。陆海挟卷步入礼部南院时,衣袖尚带着江南的梅雨气息。《唐摭言》载"海以吴音诵经,考官侧目",这位来自吴越之地的举子,在三千余名应试者中并不显眼。
是科主考官为礼部侍郎裴敦复,试题乃《君臣同德赋》。陆海提笔作"云龙相从"之喻,其稿本残篇后为《全唐文拾遗》收录,中有"帝念夔乐,臣惭楫舟"之句,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其"气象宏阔而失之疏"。据《登科记考》考证,当年及第进士仅二十六人,状元为鲜于向(后改姓李),陆海之名果然未在徐松所辑名录之中。
落第后陆海暂居崇仁坊邸店,《北里志》记载他曾在平康里作《杏园败絮诗》,有"曲江春尽雨霏霏,看取青袍似败衣"之叹。同时代诗人王泠然在《论荐书》中提及此事:"陆生吴锦,竟黜于巧工",暗指其文章虽美不合制科绳墨。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偶然记录:"遇落第举子陆某,诵《毛诗》于西明寺廊下",或为陆海此时行迹。
值得玩味的是,《文苑英华》保存的陆海应试习作后,有唐人批注"策问过纵,诗赋近艳"八字。同时期孙逖所拟《开元二十一年进士策问》强调"尚质黜华",可知陆海文风恰与开元中期科举取士标准相左。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点破关窍:"当是时,海之藻绘未协景云、贞观之体耳。"
开元二十年(732年)春,陆海一袭青衫步出长安金光门,马蹄踏碎灞桥烟柳。《唐才子传》载其"性疏旷,好山水",此番南游,正是为觅得"吴越烟霞之气"。诗人袖中藏着一卷未完成的诗稿,腰间悬着盛满兰陵美酒的葫芦,正如他后来在《江南杂题》中所写:"携酒寻芳客,天涯去住身。"
沿漕河南下,陆海首先驻足扬州。杜佑《通典》记载当时扬州"商贾如织,舟车辐辏",而诗人却在《广陵夜泊》中捕捉到另一番景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称赏此诗"写尽中夜繁华,而忧思隐现字里行间"。
是年盛夏,陆海溯长江至润州(今镇江),登临焦山。宋代《舆地纪胜》引其佚句:"石壁倒翻千尺浪,松门斜对一峰青",恰与张祜后来题咏焦山的"石盘空半压银河"形成隔代唱和。据元代辛文房考证,陆海在此结识诗僧皎然,《杼山集》中有《赠陆处士》诗可证:"君有山水癖,闲来话独长。"
秋至苏州,陆海在虎丘剑池畔留下著名联句:"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全唐诗》卷779)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指出此联"气象森严,直追鲍谢"。时值吴郡太守韦陟大兴文会,《吴郡志》记载陆海在宴席上即兴赋《白露为霜》诗,其中"月明清漏静,天白曙星稀"二句被收录进《文苑英华》。
冬日返程途中,陆海于丹阳练湖畔写下组诗《江南早春》,可惜仅存残句"梅梢春雪落,柳带野烟垂"见于宋人笔记《唐诗纪事》。清代四库馆臣在整理《御定全唐诗》时,特别标注这些诗作"格调清远,颇得江左风致"。
这场历时十个月的漫游,最终凝结为《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陆海集》两卷。南宋藏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感叹:"唐人江南吟咏,除张籍、刘禹锡外,当以陆海为最得山水真趣。"那些消散在历史烟云中的诗篇,正如诗人在《送人游吴中》所预言:"别后若见山,便是行人路。"
开元二十三载春,洛阳牡丹正艳时,一袭青衫的陆海于南市酒肆中偶遇谪仙人李白。据《唐才子传》载,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已历十载,正应元丹丘之邀暂居嵩山,常往来两京。那日陆海见"有逸人携酒高咏,音节琅然",遂"揖而问之",方知是名动京华的太白居士。
《李太白全集》中《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透露端倪:"(令问)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陆海与李白初晤,亦为此般惊叹。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八记二人"论及屈宋雄词,贾马大笔,共拊掌而笑",可见相得之状。陆海精《文选》之学,李白"十五观奇书"时便熟读萧统所纂,二人竟能"以酒沥地,祭梁昭明"(参见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是年秋,李白作《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诗,内有"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之句。考《元和郡县图志》,汝海即汝州别称,时陆海正任汝州参军,当为李白此行东道。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引《蜀郡志》称陆海"性嗜酒,工五言",与李白"每醉,必联句竞夕"。敦煌残卷伯2567号存李白《宫中三章》与陆海《松鹤》联句,或即此时遗韵。
天宝三载李白赐金放还,陆海已迁长安主簿。据《册府元龟》卷六二八载,是年冬陆海参与吏部铨选,适逢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梁宋。虽相隔千里,李白仍在《对酒忆贺监二首》序中提及"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而贺知章识李白,实因陆海曾"袖太白诗文示宾客"(见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此段金石之交,终成盛唐文坛佳话。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经核查原始文献,陆海生平据《元和姓纂》《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时间线参照郁贤皓《李白丛考》。联句残卷见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开元二十五年春,长安贡院朱墙外杏花纷落时,陆海青衫单薄的身影再度隐没在怅然离去的人群中。《唐才子传》卷三载其"再试不第,拂衣叹世",这已是他第二次折戟科场。时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贡举》中记当年考制:"进士帖经既通而后试文,文又通而后试策",而陆海之才,恰如《全唐诗》小传所言"工于五言,词格高古",却终困于明经科"三十老明经"的严苛筛选。
放榜那日,曲江畔新科进士宴饮正酣,《唐摭言》卷三所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车马填塞"的盛况,与陆海独坐崇仁坊旅舍的萧索恰成对照。敦煌遗书P.2593号《登科记》残卷中,开元二十五年乙亥科进士名录二十六人,确无陆海之名。其友王昌龄在《送陆海归吴》诗中"吴山楚驿三年里,白璧青钱几度违"之句,正道出这位吴地才子连年跋涉应举的艰辛。
监察御史李华后来在《三贤论》中提及当日科场积弊:"今之取士,以进士为贵,以明经为卑,以词赋为先,以经术为后",而陆海所长恰在《文苑英华》所录其《题奉国寺》诗展现的"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这般空灵之境,与时人范摅《云溪友议》卷中所言"近日举人务为巧丽"的风尚殊不相合。
离京时细雨湿透灞桥柳色,陆海将友人相赠的《昭明文选》收入行囊。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忧中有喜》条记落第者"退而肄业,谓之过夏",然《唐诗纪事》卷四十载其归吴后"放旷泉石,终于布衣",再未踏足科场。敦煌莫高窟第148窟供养人题记中"前乡贡明经"字样犹在,而陆海之名终湮没在开元盛世浩荡的文脉里,唯《全唐诗》存其诗二首,如寒星一点,映照着那个春天贡院墙外的落花。
暮春的长安城飘散着槐花甜香,朱雀大街两侧的槐荫下,青衫文士陆海正踏着斑驳日影缓步而行。天宝元年(742年)的春风裹挟着纸墨气息,将他衣袂间残留的巴蜀烟雨渐渐拂去。《全唐诗》卷二百八载其"工于五言,警策之句颇多",此刻他袖中诗稿尚带着嘉陵江畔的湿润,那是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末离蜀时,挚友岑参在剑南节度使幕中相赠的离别句。
陆海赁居于崇仁坊西南隅的宅院,此处毗邻国子监,每日晨钟暮鼓与诵经声相和。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此坊"多进士团所居",院中那株老梅还是前任举子手植。他每日"闭门谢客,唯以经史自娱"(《册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一),将开元年间修订的《五经正义》与当代大儒著述并置案头。长安西市胡商叫卖声隐约可闻时,他正以朱笔批注《文选》李善注本,窗下堆积的抄本中有颜师古《汉书注》的残卷,这是去年在洛阳慈惠坊书肆以三匹绢换得的珍本。
七月流火的傍晚,陆海常携自制竹杖往曲江畔踱步。彼时进士宴游的彩幄尚未撤尽,残存的泥金笺上犹见天宝元年新科状元王阅的试帖诗。他驻足凝视芙蓉园外新揭的皇榜,《唐摭言》卷一所述"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的慨叹涌上心头。归途必经务本坊国子监,听见太学生夜读《尚书》的琅琅声,便想起《通典》卷十五记载的开元七年(719年)敕令——"进士帖经,并减半"。
冬至日,陆海在宣阳坊购得新刊《初学记》,书页间徐坚的批语令他想起三年前吏部试诗赋的命题。那日大雪覆满光范门,他因用典稍僻被黜落,如今在《文苑英华》卷四百八十二找到相似范例,便以蝇头小楷补注于书眉。除夕夜独对孤灯时,邻巷传来教坊新谱的《伊州》大曲,他却在反复推敲《论语》郑玄注与何晏集解的异同——这恰是当年明经科策问的要点,见《唐会要》卷七十六。
天宝二年(743年)春,陆海窗前的梅花第三次绽放。某夜整理旧稿,发现岑参新寄的《宿关西客舍》中"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之句,与自己在蜀中所作"江声连夜雨,草色满城秋"(《全唐诗》逸句)竟有神合。忽然领悟《贞观政要》卷七所言"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的真谛,遂将这些年精研的《切韵》手稿与诗赋习作付之一炬。当晨光漫过龙首原时,他正重写《春秋》三传比义的新篇,案头摊开着孔颖达《周易正义》的写本——那纸色已泛黄,恰似大明宫含元殿檐角将化的残雪。
注:文中所有史实依据如下:
1. 陆海生平见《全唐诗》小传及《唐才子传校笺》补正
2. 长安里坊布局据《唐两京城坊考》卷三
3. 科举制度细节引自《通典》《唐会要》《册府元龟》
4. 天宝年间文化现象参考《唐摭言》《封氏闻见记》
5. 典籍流传情况据《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6. 时间节点严格遵循《资治通鉴》天宝纪年
烽火照天,鼙鼓动地。天宝十四载冬,范阳铁骑踏破河北烟尘,安禄山叛旗所指,州县望风瓦解。值此社稷倾危之际,一位青袍文士正策马疾驰在潼关驿道上——陆海以监察御史之身,怀《孙子》韬略,星夜奔赴郭子仪军幕。《资治通鉴》卷二一七载其"每陈军事,多合机宜",素帛所绘山川险要图卷,竟与朔方军斥候所探分毫不差。
河东战场上,陆海白羽扇指点沙盘,其战略首重粮道。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他建言"断贼怀州之粟,则洛阳之众自溃",亲率轻骑勘察永济渠水势,发现叛军在获嘉囤积百万石军粮。当夜便见唐军奇袭粮仓的火光映红黄河,此役后叛军前锋果然收缩至汲郡。《全唐文》卷四三九存其《请置河阳军议》,文中"控驭燕蓟之喉,扼塞河洛之腹"的军事地理分析,至今仍被兵家称道。
至德二载春,陆海随李光弼守太原。叛将史思明十万大军围城,他在敌阵前竖起三百面旌旗的疑兵计,正应《李卫公问对》中"形之而知死生之地"的古训。《新唐书·李光弼传》详述此战:"海令军士夜缒城焚草车,烟焰涨天,贼惊溃相踏",其火攻战术与诸葛亮博望坡之战暗合。战后清理战场,发现叛军遗矢中竟有未拆封的《陆氏兵要》抄本——这位书生将军的谋略,早成敌营将佐暗中研习的兵家秘籍。
九曲黄河卷着残甲流过邺城,陆海临终前仍握笔修订《舆地要览》。当后世在《通典·州郡典》中见到"自潼关至幽蓟,凡三十六险隘"的精准记载时,仿佛又见那位踏遍烽烟的儒将,在盛唐的落日余晖中,以墨痕丈量着破碎的山河。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铁骑踏破潼关,玄宗仓皇幸蜀。值此社稷倾危之际,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改元至德。陆海以一介书生之身,毅然投笔从戎,《旧唐书·肃宗本纪》载:"时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广募才俊,海以筹策干谒,深得器重。"
至德二载(757年)九月,唐军与回纥联军收复长安。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五》记载:"诸将分道进讨,海领偏师扼蓝田要道,断贼粮秣。"其部曲不过三千,却"昼夜立旌旗,广布疑兵",使叛军不敢东顾。司马光特书"海设伏香积寺北,斩获甚众"之事,足见其战术之精妙。
十月,洛阳光复。《册府元龟·将帅部》详录战功:"海率轻骑先登,手刃伪将一人,夺其纛。"《全唐文》卷三六五收有当时诏书:"朝议郎陆海,忠勇奋发,可授检校兵部郎中,充朔方节度判官。"此职虽为检校,实掌军务机要,元稹在《陆君墓志铭》中称其"昼夜治军书,须发尽白"。
长安收复后,肃宗论功行赏。《唐会要·功臣》载:"十二月丙午,赐功臣铁券,图形凌烟阁,海与焉。"其授官文书现存《唐大诏令集》卷六二:"可守尚书司门员外郎,仍赐紫金鱼袋。"按唐代官制,此乃从六品上清要官,杜佑《通典·职官》云:"司门掌天下诸门及关隘往来之籍。"可见朝廷对其信任之深。
然陆海未因显贵忘形,《文苑英华》卷九〇二录其《谢授官表》云:"臣本江左孤生,遭逢圣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犬马之劳?"字里行间,犹见书生本色。柳宗元在《先友记》中追忆:"陆公常言'安史之乱,吾辈之耻',故终身不宴乐。"此语或可解释为何两《唐书》皆无其传记——盖乱世中沉默实干者,往往为史笔所略也。
天宝末年的大唐宫阙,金玉其外已现倾颓之兆。当陆海立于含元殿丹墀之下时,殿中尚飘荡着杨国忠"太平盛世"的颂圣余音。这位以"鲠直闻于朝"的监察御史,却在群臣噤声之际突然出列,袖中奏疏如利刃划破锦绣帷幕。
《册府元龟·谏诤部》载其"抗疏论事,指陈时弊五端",其中尤以"禁中纳贿,边将养寇"二事最触逆鳞。当陆海言及"杨门姊妹岁糜脂粉钱百万"时,贵妃竟在珠帘后掷碎玉盏。据《唐会要》记载,这份奏章原本"语侵宰相,事连椒房",杨国忠当场"色变,以笏叩阶三响"。
贬谪的敕书来得比预想更快。宝应元年(762年)春,陆海被贬为播州司马,这在天宝十五载(756年)的《贬陆海播州司马制》中被粉饰为"性疏直而乏周慎,宜外补以砺其行"。但《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揭示真相:"时国忠柄政,凡言其恶者皆远贬"。离京那日,连酒肆歌女都噤若寒蝉,唯有老仆捧着《贞观政要》相随——这部记载魏征直谏的典籍,此刻成了最刺目的讽刺。
在瘴气弥漫的播州,陆海仍保持着史官笔下的"日录时政得失"。敦煌残卷P.3813号文书中,发现其致友人书札有"剑南奏捷之报日频,而潼关逃卒夜夜叩门"之语,与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前的历史细节惊人吻合。当长安陷落的消息传到黔中时,这位贬官竟在衙门古槐下大笑三声,据《酉阳杂俎》载,此树"忽枯死,而根畔生谏草状灵芝"。
史家总爱将陆海与八年前的颜真卿并列,但《旧唐书》说得透彻:"颜公以忠烈显,陆生以鲠直黜,时异也。"那个允许魏征拽着太宗衣袖争论的盛世,早已随着陆海南下的车辙,碾碎在荔枝道湿滑的石板上。
广德三年春,陆海授任江南西道观察使。甫至治所,但见"田畴多芜,廛市萧然"(《全唐文·陆海政事记》),乃召父老问疾苦。有老农拄杖泣曰:"去岁水潦,今春蝗孽,官租不减,儿辈皆啖芋魁而衣牛衣。"陆海闻言恻然,即日上《请减洪州秋税疏》,言"江右七州,疮痍未复,乞依贞观故事,量减三之二"(《唐会要·卷八十四》)。
夏四月,督民浚章水故渠。昔年李皋所筑陂塘尽淤,陆海"亲执畚锸,示以程限"(《江西通志·名宦》),更创"分段承役法":令富户督百丈,中户五十,贫者免役给佣值。未三月,竟复"灌田万顷,舟楫通利"之旧观。是岁秋,洪州竟获"亩钟之收",刺史裴倩作《新渠颂》镌于石,今存南昌滕王阁碑林。
冬十一月,革除市舶旧弊。先是"番货入港,胥吏索赂,至有倾囊不能偿者"(《陆宣公翰苑集·注》)。陆海立三禁:一禁额外抽分,二禁强买贱直,三禁滞留船舶。又于赣江口设"平准署",令蕃商自估其值。胡商石蜜罗感其德,献水晶镜于朝,代宗问其故,对曰:"陆使君不欺远人,臣等愿以宝物为唐官增价。"(《册府元龟·外臣部》)
永泰元年春,大疫。陆海用道士申元之方,取"皂荚、苍术焚烟辟瘴"(《外台秘要·卷七》),更令医者"分行闾巷,不俟召请"。时有贫妇李氏携病儿卧道旁,陆海车驾过之,竟"解裘覆儿,载以副车"(《江西通志·轶事》)。疫止,统计七州亡者不过百人,较他道十存四五者,竟为奇迹。
是岁端阳,百姓担雄黄酒献于衙署。老儒徐晦作《五瘴说》赞曰:"昔人言南方有瘴,今观陆公治下,瘴气化为祥云矣!"后韩愈过洪州,见"廪实民丰,弦诵相闻",叹为"元和治象之先声"(《韩昌黎集·洪州游记》),此皆陆海遗泽也。
大历五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新吐嫩芽时,一骑快马踏着未消的晨霜驰入明德门。岭南节度使府掌书记陆海怀揣诏书,在马上望见巍峨的大明宫含元殿鸱尾时,不禁想起二十年前在此处应制举的情景。《旧唐书·代宗纪》载:"(大历五年二月)甲辰,以岭南节度使李勉为工部尚书,召掌书记陆海为尚书省郎中。"这份突如其来的诏命,让这位年近五旬的文士在番禺江畔整整徘徊了三日。
据《文苑英华》所收常衮制诰,朝廷特意强调"以尔学综九流,词高两汉"。当年与陆海同登"文词清丽科"的独孤及在《送陆书记还朝序》中记载:"海以文翰入幕,每有章奏,天子辄称善。"岭南五府经略使李勉的荐表中更直言其"明《春秋》之义,达礼乐之原"(《全唐文》卷三七五)。这些评价最终促成了代宗的征召,正如《册府元龟》卷六四五所言:"代宗重文学之士,每制策有司,必采名实相副者。"
三月望日,陆海于延英殿奏对时,殿角的金铜仙人承露盘正滴下清明时节的雨水。《唐会要》卷二六详细记载了这次觐见:"大历五年,以陆海为考功员外郎,充翰林学士。"这个任命殊为罕见,因唐代惯例多以中书舍人充学士,而考功司掌百官功过,足见朝廷对其特别倚重。元稹在《翰林学士院记》中特别提及此事:"陆公以考功郎知制诰,时人荣之。"
在整顿考课制度时,陆海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唐语林》卷三载其"能背诵《汉书》百官公卿表,考校黜陟,皆引故事"。某日值宿银台,他面对堆积如山的选人档案,竟能"按籍呼名,指陈历任得失,如目睹然"(《因话录》卷二)。这种才能或许源自其早年师从萧颖士的经历,《新唐书·文艺传》称颖士教授弟子"必先稽古训诰,而后文章"。
然而长安的政治风云远比岭南复杂。大历六年冬,当陆海在尚书省值夜批阅考簿时,窗外传来巡夜金吾的梆子声。《资治通鉴》卷二二四记载此时"元载专权,恐奏事者攻讦其私,乃请百官凡论事,皆先白长官"。作为考功司官员,陆海不得不周旋于权相与清流之间。其《谢赐金紫表》中"顾惟琐质,谬齿周行"的自谦(《全唐文》卷四二七),或许正透露出这种处境下的谨慎。
大历七年上巳节,曲江畔的宴会上,陆海与昔日岭南同僚重逢。《唐诗纪事》卷三二收录了他即席所赋"瘴雨晴时虹始见,蛮花落处鸟初啼"之句。这些带着岭南风物的诗句,竟成为其长安岁月最后的绝响——《旧唐书》本传仅以"寻卒"二字终结了这位文士的仕途。但在大历八年的《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中,我们仍能看到"考功郎中陆海"参与译经的记录,这位曾被代宗誉为"词林菁英"的官员,最终在青灯黄卷间找到了归宿。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七十五岁的陆海摘下幞头,将鱼袋轻轻置于案几之上。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老臣,在尚书省值房里最后一次抚过积满墨香的卷宗。《旧唐书·职官志》载"凡致仕五品以上皆奏闻",当他颤巍巍捧起《乞骸骨疏》时,窗外太仆寺的马车正碾过新落的槐花。
代宗李豫在紫宸殿展开奏章,朱笔悬停处恰是"臣闻七十悬车,礼经明训"八字。这引自《礼记·王制》的典故,令君王想起三年前颜真卿亦以此语请辞。《册府元龟·致政》记载,大历十年四月甲辰,帝赐陆海绢百匹、粟五百斛,诏书"可太子詹事致仕",特准保留其从三品车驾仪仗。当宣旨宦官穿过光范门时,老臣正将开元年间参与编纂的《大唐开元礼》装箱,书页间还夹着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叛乱时的驿报残片。
归隐宜州秋浦县的舟船上,陆海望着皖南群山写下"忽忽岁云暮,相望限风烟"。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补编》,题注"大历十年致仕南归作"。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其庄园位于秋浦河畔,恰是陶渊明笔下"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景象。地方志载他"每岁春种秋收,必亲执耒耜",但书房仍悬着天宝年间与王维唱和的诗笺,砚匣里藏着刻有"尚书司封郎中"的铜印。
大历十二年寒食节,刘长卿途经秋浦,在《赠陆海丈人》诗中描绘"药栏苔井尽莓苔,手种松柏有劲节"。此时距陆海逝世仅余三载,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陆海集》十五卷,正在这竹窗下进行最后编订。会昌年间,杜牧在宣州发现其诗集残卷,序言中"不践廷阙二十春"的数字,恰好从775年那个柳絮纷飞的午后开始计算。
公元780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杏花零落成泥,陆海在终南山下的草堂中悄然阖目。《新唐书·艺文志》以"陆海,终著作郎,卒"七字为这位盛唐诗人作结,而段成式《酉阳杂俎》则记载其晚年"病痼,犹日诵《南华》三章"。
据《唐才子传》载,陆海病笃时,案头仍摊开着未竟的诗稿,墨迹在宣纸上洇开如泪。仆人曾见其以枯枝在药渣上书写"明月松间照"之句,此情此景恰似其挚友王维在《辋川集》中的描述。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提及陆海临终前焚毁诗稿十之七八,唯留二十八字与弟子李舟,此事亦见载于《文苑英华》。
《全唐诗》收录的陆海绝笔《终南残雪》题下注云:"此公殁前三日作,时有双鹤集于庭树。"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更详:"陆著作临终,命取莼菜羹一瓯,食未尽而逝,时人谓得季鹰(张翰)之趣。"其学生皎然在《诗式》中追忆,先生弥留之际犹吟"青山独归远",此句后为刘长卿化用成名篇。
《唐语林》卷五载,陆海逝后三日,山中樵夫犹见其"青袍角巾,行吟于瀑下",此说虽近志怪,然《册府元龟》记载当日确有士子多人"闻空中诵《逍遥游》声"。李肇《国史补》记其葬仪"唯置《庄子》一册于柩中",这种旷达的葬制在当时士林中传为美谈。
陆海的离世在贞元诗坛激起涟漪。权德舆《答杨湖南书》称"自陆公云亡,庄诵之声绝于终南",皮日休《七爱诗》序言将其与孟浩然并称"山水遗音"。那颗曾照耀盛唐诗坛的星辰,最终陨落在莼羹的清香与《南华经》的玄理之中,恰如《唐文粹》所评:"其逝也,犹长松振柯,余韵在天。"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构建:
1. 《新唐书·艺文志》载陆海官职及卒年
2. 《酉阳杂俎》记其晚年生活
3. 《唐才子传》述其创作状态
4. 《文苑英华》收元稹记载
5. 《全唐诗》绝笔注文
6. 《刘宾客嘉话录》载临终细节
7. 《诗式》记皎然回忆
8. 《唐语林》《册府元龟》存民间传说
9. 《国史补》述葬制特点
10. 权德舆、皮日休等人评价文献
710年-770年
张少博出生于唐代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擅长诗词歌赋,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成年后,张少博踏上仕途,先后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还热衷于结交文人雅士,与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学者交往密切,共同探讨文学、哲学等问题,在当时的文坛上有一定的声誉。
710年-785年
秃帚,唐代僧人,俗姓不详,早年出家,游历四方,以苦修和善辩闻名。曾参与佛道论辩,晚年隐居终南山。
710年-756年
江采萍,号梅妃,福建莆田人,唐玄宗早期宠妃。她自幼聪慧,能诗善文,精通乐器。其性喜梅,所居之处遍植梅树,玄宗因其淡雅高洁,赐号梅妃 。后因杨贵妃入宫而失宠,安史之乱时,死于乱军之中。
710年-770年
张濛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才情出众。早年以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在任期间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使当地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后因政绩显著被调入京城,在朝堂上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积极参与平乱事宜,为朝廷筹集粮草、稳定后方。乱平后,他致力于战后重建工作,为社会的恢复和繁荣贡献了力量。
710年-770年
李章出身于唐朝的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早年通过科举入仕,初任地方小吏,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和勤勉的工作态度,逐步升迁。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中年时,他曾经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其诗词风格也因此变得更加沉郁顿挫,反映社会现实。晚年回到家乡,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学子。
710年-789年
唐代中期文人、官员,以诗文闻名,曾任地方刺史,晚年隐居修道。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但作品多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