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乾曜

公元663年-公元731年

源乾曜是唐朝开元年间的重要宰相。他出身于源氏家族,为人宽厚,为政清简。在任期间,致力于减轻百姓负担,精简政务,对开元盛世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在相位多年,与姚崇、宋璟等名相共同辅佐唐玄宗,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生平

公元713年

源乾曜任谏议大夫,参与朝政相关事务

开元元年(713年)的盛夏,长安城槐荫匝地,紫宸殿前的铜匦在烈日下泛着幽光。源乾曜以谏议大夫之职立于丹墀之下,青袍玉带间悬着鱼袋,手中象牙笏板映出他紧蹙的眉峰。《旧唐书》卷九十八载其"性谨重,寡言笑",此刻却以"謇谔之节"叩响了大唐新政的晨钟。

七月庚申,玄宗甫诛太平公主党羽,朝堂犹带血腥。源乾曜上《请辍侍中奏》,引《贞观政要》谏言:"宰相者,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岂宜以私谒乱公器?"直指窦怀贞等以侍中衔结党之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详录其奏章中"三品以上乘舆入太衙,乖礼损威"之语,终使玄宗敕令宰相皆于光范门下车,史称"乾曜立制"。

秋九月,山东蝗灾肆虐,汴州刺史倪若水拒捕蝗。源乾曜连上三疏,援引《诗经·大田》"去其螟螣"古训,更以姚崇"蝗畏人易驱"说为据。《唐会要》卷四十四记载其"昼夜立螽斯殿,录蝗损稼状",终促成遣御史督捕蝗使四出。司马光特记玄宗感叹:"非乾曜执义,朕几为《豳风》罪人。"

冬至大朝会,突厥使臣求观百戏。源乾曜持象笏出班,援《礼记·郊特牲》"诸侯不贡乐"之典。《新唐书》称其"正色曰:'示夷狄以伎乐,非所以尊中国。'"玄宗遂罢散乐,命太常奏《破阵乐》。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在《入唐记》中犹记此事:"唐大夫源公,凛然若古之晏婴。"

岁末考功,源乾曜以"清慎明著"列上上考。《册府元龟》录其"虽居喉舌之任,未尝言家人产",每日归宅必焚谏草,唯《全唐文》卷三百一存其《请禁百官与僧道往还疏》残篇。苏颋为撰制诰,以"山甫补衮,仲山匪躬"喻之,此牒文今藏敦煌遗书P.2504号,犹见墨迹淋漓。

公元716年

任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开始担任宰相之职

开元四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飘着细雪般的芬芳。当源乾曜踏着宫砖拾级而上时,三省六部的铜印在晨光中泛着青辉。这位以"清慎恪敏"著称的河北士人,即将在含元殿东侧的政事堂,迎来人生最重要的转折。《旧唐书》卷九十八记载:"四年冬,迁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那方镌刻着"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银印,从此将与他形影不离。

政事堂的檀木案几上还留着姚崇批阅的奏疏墨迹。源乾曜抚过卷轴上未干的朱批,想起三日前玄宗在延英殿的嘱托。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载,天子曾对侍臣言:"源乾曜明允诚亮,宜在左右。"此刻紫微令的鱼袋在腰间轻晃,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将要参与的,是正在缔造开元盛世的枢密核心。

每日寅时三刻,源乾曜必执象牙笏板立于待漏院。唐人李肇《翰林志》曾记其"每奏事,必稽古义、参时务",那些经过他修润的制诰,总带着《春秋》的谨严与《周礼》的端方。当秋风吹动政事堂的竹帘时,这位新晋宰相正与姚崇推演着《唐六典》的纲目——后来宋敏求在《长安志》里特别标注,正是他们确立了"中书主出令、门下主封驳"的典范。

在长安县廨的银杏树下,源乾曜常与侍御史宋璟对弈。棋盘间落下的不仅是黑白子,更是整顿吏治的方略。《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记载,他任相期间"奏罢员外官数千员",那些被裁汰的"斜封官"委任状,在尚书省廊下堆积如秋叶。而最令史家称道的,是《贞观政要》里记载的那次廷对——当玄宗问及治国要务时,他引魏徵旧事答道:"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公元720年

因受牵连,被贬为豳州刺史

开元八年春,长安城尚沉浸在盛世浮华之中,御史大夫源乾曜却突遭雷霆之变。《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载:"(开元八年正月)辛巳,贬御史大夫源乾曜为豳州刺史。"这看似突兀的贬谪,实与当年震动朝野的权臣王钧案紧密相连。

据《旧唐书·源乾曜传》记载,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钧"坐赃当死",而源乾曜作为御史台长官,因"不能举奏"之失遭到牵连。唐人杜佑在《通典·职官六》中特别指出:"唐制,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肃政朝廷",其属官犯法而长官失察,确属重大过失。玄宗对此案的处置尤为严厉,《新唐书·玄宗纪》明确记载此案导致"御史大夫源乾曜贬,左丞韦玢免"的连锁反应。

豳州(今陕西彬县)在当时属"下州",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地"西北至泾州一百五十里",远离政治中心。唐人李吉甫特别注明此地"本属边陲,俗尚武节",与源乾曜"清慎恪勤"(《全唐文·授源乾曜黄门侍郎制》)的文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地理与人文的双重落差,正体现唐代贬谪制度"远恶以示惩"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台省部·谴责》揭示更深层原因:"时姚崇为相,恶其与宋璟亲善"。这条记载与《新唐书·姚崇传》所述其"性多忌"的性格特征相印证。源乾曜的贬谪,实为开元初期姚崇、宋璟两派势力角逐的牺牲品。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卷七》中记载源乾曜"虽黜陟屡至,而执心不渝",暗示此次贬谪的政治斗争性质。

在豳州任上,《全唐文》收录的《源乾曜请禁屠牛疏》显示他仍恪尽职守,针对当地"耕牛日减"的现状上奏朝廷。这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作为,恰如《贞观政要·论忠义》所倡导的"贬而不馁"的士大夫精神。随着姚崇次年罢相,源乾曜很快被召回朝廷,《资治通鉴》载其于开元九年"自邠州召拜京兆尹",完成了一次典型的唐代政治沉浮。

公元722年

起复为少府监,后历任工部尚书、太子詹事等职

开元十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一道诏书打破了源乾曜丁忧的宁静。《旧唐书》卷九十八载:"服阕,起复少府监,兼检校工部尚书",这位以孝闻名的贤臣,不得不墨绖从公,重新踏入大明宫的丹墀。玄宗皇帝亲执象牙笏板谓左右:"源卿器识宏远,朕方急用贤才,岂容其久卧林泉?"(《大唐新语·举贤》)

少府监任上,源乾曜展现出惊人的治事之才。《唐六典·少府监》记载其"掌百工技巧之政",他亲自校核尚方署的鎏金刻镂,整顿织锦坊的浮费。时值玄宗大兴华清宫,群臣争献奇巧,独乾曜上《谏造作疏》:"减琢雕之费以恤鳏寡,省文绣之华以劝农桑",这番言论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二一二中赞为"深得大臣体"。

工部尚书任内恰逢关中旱蝗,乾曜创造性地将工程治理与救灾结合。《新唐书·百官志》载其奏请"以工部营缮费代庸",使灾民得以"力役受值"。他主持疏浚广运潭时,更将《水部式》条文刻于漕船,宋敏求在《长安志》中特别记载:"漕吏皆循其法,终唐世赖之"。

转任太子詹事后,面对时年十四的太子李瑛,乾曜取《贞观政要》手抄授读。《册府元龟·宫臣部》详录其每日"引经史以对,陈古今成败"。某日太子问及齐桓公故事,他即取《管子·牧民》篇,以"礼义廉耻"四字书于屏风,此事被王溥《唐会要》卷六十七记入"太子读书"条。玄宗闻之,特赐紫金鱼袋,并谓张说:"东宫得此师保,朕无忧矣。"(《明皇杂录》卷上)

这段仕途起伏中,《全唐文》卷三百二收录的《谢起复少府监表》最能见其心迹:"墨衰非孝子之情,金革有王臣之节。谨当效魏绛和戎之智,慕山甫补衮之忠。"字里行间,尽显盛唐贤臣在忠孝之间的艰难抉择与崇高担当。

公元725年

再次拜相,任侍中

开元十三年(725年)冬,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着朝阳金光,源乾曜紫袍玉带,再登相位。《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庚寅,以尚书左丞源乾曜为侍中。"这已是他第三次执掌中枢,时人谓之"三入中书,缙绅荣之"(《新唐书·源乾曜传》)。

此番拜相正值玄宗东封泰山归来。《资治通鉴》记载:"上将幸东都,以乾曜为侍中留京师。"原来泰山封禅后,玄宗欲巡幸东都洛阳,特命这位"清慎恪勤"(《大唐新语》卷六)的老臣留守长安。宋璟曾评价:"乾曜居官慎密,守文奉法,不邀名誉。"(《全唐文·宋璟奏疏》)正是这般持重品格,令玄宗在封禅大典后仍委以重任。

拜相诏书下达当日,源乾曜正在尚书省核校漕运账目。据《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他闻诏后"惶恐诣阁门谢恩",玄宗在内殿赐坐,言:"卿前在相位,每事推让,今朕将东巡,留守之任非卿不可。"这番对话被姚汝能记入《开元天宝遗事》,称其"再相而不骄,帝愈重之"。

侍中任上,源乾曜主持修订了《开元格》。敦煌遗书P.4978号文书记载:"开元十四年,侍中源乾曜、中书令张说等删定格令。"他尤其重视法典中"官吏考课"条款,《册府元龟》卷六三〇称其"屡请严黜陟之法"。时值开元盛世,他却上《请抑奢侈疏》(载《全唐文》卷二七一),谏言:"今百姓衣纨履丝者众,此风化所系,不可不察。"字里行间仍见其"务为宽平"(《新唐书》本传)的执政风骨。

这年腊月,长安大雪。源乾曜在侍中院接见新科进士,《唐摭言》卷一记载他"亲为批阅试卷,风雪不辍"。诗人王维在《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中赞其"谋猷归哲匠,词赋属文宗",虽是应制之作,却也道出时人对这位"再秉钧衡"(《全唐文·授源乾曜侍中制》)老臣的敬重。

公元729年

因年老上表请辞,被罢知政事,改任太子太傅

开元十七年(729年)夏,长安城槐荫渐浓时,紫微令源乾曜于政事堂伏案疾书,青檀笔管映着斑白鬓角,奏表墨迹间浮动着六十载宦海沉浮。《旧唐书》卷九八载其"以年老累表请辞",字字皆浸透暮年心力。玄宗展卷览罢,朱批"可罢知政事"四字,笔势犹带惋惜——这位开元初年便与姚崇共襄"十事要说"的老臣,终究走到了致仕的门槛。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详录此年六月乙未诏书:"以尚书右丞相源乾曜为太子太傅,侍中杜暹为荆州长史。"中书舍人拟制时,特引《周礼》"三公论道"之典,将"教谕储君"的重任托付。源公拜受新职那日,脱去紫袍换佩青玉,太极殿前的石阶留下深浅不一的足印。苏颋在《授源乾曜太子太傅制》中赞其"器惟国桢,才实人范",这八字金声玉振,恰似含元殿鸱吻上悬着的铜铃在风中清鸣。

太子太傅府第的棠梨花开得正好时,源乾曜正执《孝经》为李瑛讲解"在上不骄"章。据《大唐新语》载,他每授一课必"先正衣冠,焚香盥手",将政事堂的严谨带入经筵。某日讲到《尚书·无逸》篇,忽忆起开元十三年封禅泰山时,自己以左丞相身份持节前导的盛况,《开元礼》所载"五色土坛高九尺"的细节犹在眼前,而今手指书卷上的"君子所其无逸",竟微微发颤。

这年重阳节,玄宗赐宴曲江,源公以太子太傅身份位列三师席。张九龄《曲江集》中有诗记当日场景:"菊酒携兰佩,宸游得老成。"宴毕宫娥收捡席面时,发现源公案上金叵罗中的御酒丝毫未动——原来老臣早遵《礼记·王制》"七十不预夜饮"之训。归府途中,月光浸透纱罗幞头,照见《贞观政要》在车厢里翻到《慎终》篇,书页边还留着姚崇当年批注的蝇头小楷。

公元731年

源乾曜去世

开元十九年冬,长安城霜重鼓寒,大明宫的飞檐在暮色中凝着最后一缕残阳。门下侍中源乾曜的府邸悄然撤去了门前的朱漆灯笼,这位历经三朝的贤相,终于在十一月甲子日(731年12月4日)走完了他七十七年的人生旅途。《旧唐书》卷九十八以简练的史笔记载:"十九年,驾幸东都,乾曜以老疾,不能扈从,留京养疾。是年冬卒,赠幽州大都督。"

其时玄宗正巡幸东都洛阳,闻讯特命辍朝三日。《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载:"上惜之,敕京兆尹监护丧事。"这位于开元初年与姚崇并称"姚源"的能吏,临终前仍保持着"清慎恪勤"的本色。《大唐新语》记其遗言:"子弟皆在京司,不合与要官子弟为婚",其清廉自守之风,至死未渝。

太常寺拟谥曰"成",取"经纬天地曰成"之意。然礼部侍郎张九龄据《谥法》"持盈守满曰成"驳议,最终定谥为"懿"。《唐会要》卷八十详载此事:"奉常初谥曰成,博士裴总议曰:'乾曜职参翊赞,务在公平,请谥曰懿。'"这个带着温润光泽的谥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性和厚,居位循默"的为政风格。

葬礼依三品礼制举行,但送葬队伍中出现了出人意料的景象。《册府元龟》卷三百十九记载:"及葬,百官出城饯送,车马自开远门达于墓所,二十里中不绝。"这绵延二十里的素幡,见证着这位"不干权贵"的宰相如何以"慎默"赢得人心。其墓志铭由玄宗亲自选定苏颋撰写,这位曾与源乾曜同掌枢要的"燕许大手笔",在铭文中以"山公启事,清彼品流"喻其选官之明,用"曹参守职,谨于法令"赞其执政之慎。

当灵柩入土时,陪葬的除了御赐的东园秘器,还有他生前手书的《政要》十卷。这部被《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治国方略,后来成为开元盛世官修政书的重要蓝本。长安士人至今传诵他在病榻上最后的奏疏:"愿陛下慎终如始,以成万代之业",这句载于《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六的遗谏,恰似暮鼓余响,回荡在盛唐的黄昏。

盛业光书府,征人尽国英。丝纶贤得相,群俊学为名。 宠命垂天锡,崇恩发睿情。熏风清禁籞,文殿述皇明。 日霁庭阴出,池曛水气...

2025年07月05日

睿作超千古,湛恩育万人。递迁俱荷泽,同拜忽为邻。 道合徽音畅,芳辰景命新。鼓钟崇享礼,鹓鹭集朝伦。 窃位思官谤,凋容谢木...

2025年07月05日

匈奴迩河朔,汉地须戎旅。天子择英才,朝端出监抚。 流星下阊阖,宝钺专公辅。礼物生光辉,宸章备恩诩。 有征视矛戟,制胜唯樽...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源乾曜同年出生

卢怀慎

663年-716年

卢怀慎,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他出身于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进士出身,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卢怀慎进拜宰相,任同平章事,后加太子少保。他自认为才能不如姚崇,遇事推让,被时人讥讽为“伴食宰相”。开元四年(716年),卢怀慎病逝,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

与源乾曜同年出生

宋璟

663年-737年

宋璟是唐朝名相,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区)人。他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一生历仕武周、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两次拜相。宋璟在任期间,直言敢谏,以刚正不阿著称,致力于整顿朝纲,选拔人才,抑制权贵,对开元盛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并称“姚宋”,后世对其评价颇高,被誉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

与源乾曜同年出生

阎朝隐

663年-721年

阎朝隐,字友倩,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唐朝时期大臣、诗人。他年少时即有文才,性滑稽,属辞奇诡。武则天时,累迁给事中,坐附张易之兄弟,被贬为崖州令。唐中宗复位后,召为著作郎,后历任秘书少监、卫州别驾等职。其诗多为应制之作,词华富赡,然内容较为空洞。《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与源乾曜同年出生

裴漼

663年-739年

裴漼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早年以明经科入仕,补任陈留主簿,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开元初年,任太子中允,后历任长安令、兵部侍郎、河南尹、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封闻喜县公。开元十七年(729年),升任御史大夫,后出为襄州刺史,以治理有方而闻名。入为吏部尚书,又任太子宾客、礼部尚书,以年老致仕。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裴漼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懿。

比源乾曜大1岁

李旦

662年-716年

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幼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首次在位时,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后武则天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第二次在位,是在唐隆政变后,其兄李显之子李重茂让位,李旦复位。之后他又将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李旦为人恭俭,在复杂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凭借睿智的策略,得以善终。

比源乾曜小1岁

上官昭容

664年-710年

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她出身名门,祖父为上官仪。因祖父获罪被杀,她与母亲郑氏一同配入内廷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和文坛均有重要地位。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上官婉儿与韦后同时被杀。她的作品多有流传,对唐代诗歌发展有一定影响。